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少儿美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少儿美术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少儿美术教育之于少儿的重要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优秀的美术教育者对少儿的成长起着灯塔的导向作用。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有目的性的美术活动感染孩子,激起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帮助少年儿童通过学习美术更好地去感受世界,释放天性。但由于当前社会的少儿美术教育体系发展不成熟,少儿美术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会成为禁锢孩子思维发展的枷锁。本文就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概况做出探讨,引发思考。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创新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兴起带动了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少儿美术对少儿的心智成长、创新能力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伴随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少儿美术培训及教育机构快速发展,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少儿美术教育未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教学体系,因而不利于少儿的茁壮成长。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并针对此现象做出调查与分析,进而对影响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加以探讨,提出个人的建议与思考。
一、少儿学习美术的意义
1.培养少儿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才能。昔人有云“初生牛犊不怕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幼年期都是最大胆、最无忧无虑的。调查发现,3—6岁的孩子在技法掌握方面不如年龄大的孩子,但是他们在想象力和用色方面并不差,甚至比12—14岁的孩子更胜一筹[1]。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做,模仿能力强是少年儿童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而发明创造正是需要这几种优秀特质。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不仅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传授绘画技能,还会呵护孩子的主观想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孩子的想象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少年儿童将不会再墨守成规地画出“一模一样”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丰富个人感情色彩的创作画,孩子会将自己的想法、认知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少儿善于学习模仿,正是接受良好美术教育的好时期。2.丰富少儿的内心世界,促进心智发展。看了很多优秀少儿美术的课题设置,课题的知识点中无不包含着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知识与文化底蕴,这些课题在迎合少年儿童的喜好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层面,包括智力的开发,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2]。良好的美术学习,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成长,提高少儿的身心素质,帮助少儿各方面均衡发展。3.陶冶少儿的高尚情操,塑造优秀的品质。高尚的生活气节要从娃娃抓起,现如今的道德法制社会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来塑造。少儿美术教育对孩子崇高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儿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风潮下的一门特殊学科,少年儿童喜爱上美术课,把其当成一种解压游戏课程。绘画是一种天性,孩子成长的越快,对世界的感知就越多,当少儿面临心灵上的波动(喜怒哀乐或是生活上的疲惫挫折)时,都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倾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老师上课时可以采用引入精彩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而完成授课内容。4.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它的眼睛。”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不同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呈现出一个静止状态下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2]。艺术的熏陶能力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对少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用不同的视觉感受带领少儿领略风格迥异的美,能够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
二、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对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浅薄。现阶段,很多学校为响应素质教育的旗帜,课表上确实设立了美术课程,但老师质量低下,很多并非美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有甚者不招收美术老师,而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代为上课,当面临课时紧张问题时,这些所谓的“主课”老师还会占用美术课做课堂检测[3],学生因为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失去了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面对此现象,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生报名考取美术专业的教师资格证,想要做小学美术老师,自由不费力,造成整个社会的恶性循环,美术专业老师不再花心思备课,没有积极性,上课迟到早退。2.社会不良风气对少儿美术教育市场造成冲击,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当今社会“考级热”、“艺考热”现象风靡,美术教育事业引起了很多家庭的重视,由于少儿美术教育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一段时间内随处可见。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视本意是好的,但很多家长无法辨别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真正为孩子好,因而迷茫在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中,听信利益追逐下无良美术教育者的谗言,断送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少儿美术教育的优秀与否与老师自身的素质、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些许追名逐利的社会非专业人员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就一本正经地开画室,不遵循少儿成长的规律,一味讨好家长而制造画面效果,这不仅会抑制少儿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更是扭曲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3.教学模式不完善,错误的美学评价标准会抑制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某些学校老师不专业的美学评价标准会抑制孩子的心智发展,尤其是在低幼阶段。当少儿的想象力受外在固化思维的影响时,一味地追求具象化,没有丝毫的个人情感特色,长此以往,少儿的创新能力也将被消磨殆尽。低幼阶段的孩子的画面本应以涂鸦表达个人想法为主,充满了想象力和孩子活泼的夸张色彩,可在老师简笔画的固化思想渲染下,孩子丧失了自主观察事物的能力,一味地照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临摹,最终形成思维定式,连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弱得微乎其微。4.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认识片面,存在误区。家长是少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都处在眼光跟不上思想的状态,认识片面,对于少儿美术教育存在很大的误区。第一,思想上已经对少儿美术教育引起了重视,可是眼光还停留在“简笔画阶段”,以画得像不像、整齐不整齐来评判孩子的画,不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第二,家长不能理解孩子涂鸦的天性,指责孩子在墙上或是桌子上画画,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抗拒画画;第三,孩子的世界单纯简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将画画当成了生活倾诉的方式,而家长却抱着功利的心态去给孩子找各种机构参加考级,给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在2015年,教育局对美术、音乐及体育这三门课程颁发了新的政策,其艺术水平的考试会被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成绩当中去。也就是说,美术课程的学习结果如何会被列入教育质量评估中,并将这项内容记录在案。这也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被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教会少儿完成绘画并且能够掌握绘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从而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让少儿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能够帮助少儿完成精神文明的构建。我国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许多人把少儿美术教育当作一门技术课程,所以在教课中主要体现模仿和再现能力的培养,少儿的德育教育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在摆正问题上的失误。其次,教育过于模式化,因为对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偏差,所以注重对物体、人物、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在探索方面较差,有着较为严重的格式化倾向,同时,在对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上,也十分忽略,它忽略了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少儿在从属地位,逐渐失去了思考、构图的能力,在下笔的时候缺乏主动性,画作被老师教导得有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当下儿童创作的朝气,儿童无法真正地在美术创作中去体会美、感受美。当今社会经济不断迅猛增长,家长素质与孩子的素质水平逐年提升,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重。在少儿的兴趣培养上这类机构层出不穷,用火爆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随着这些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培训机构不规范的状况导致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美术培训机构都是正规的,能够真正促进少儿的发展,有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社会上关于美术教育的考级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激发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画展却很少。一些美术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就费尽心机地让自己的学生得奖并打响自己培训机构的名声,甚至还会出现老师的恶劣现象。这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说到底还是盲目地追求利用。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二、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少儿美术教师从业人员缺乏
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地位普遍得到了上升,但是少儿美术教师却没有被重视,其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尤其是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都更注重少儿的学习成绩,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关心,这就导致少儿美术教师一方面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则是质量良莠不齐。
(二)缺乏国家专业认可的培训学校
国家认可的专业少儿美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从业者在就业时无法得到国家系统、完整的保障,这些都导致教育人员在技能技巧和知识掌握上的懈怠。
少儿舞蹈教学的创新意识
摘要:目前,舞蹈的普及率越来越低龄化,少儿舞蹈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和形式。在提高儿童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性方面,少儿舞蹈活动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少儿舞蹈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少儿舞蹈教学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少儿舞蹈教学是音乐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舞蹈的普及率越来越低龄化,少儿舞蹈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和形式。在提高儿童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性方面,少儿舞蹈活动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少儿舞蹈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少儿舞蹈教学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作为专业的主体,舞蹈教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肩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保持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下文做简要分析。
1少儿舞蹈概念的界定以及少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分析
1.1少儿舞蹈概念的界定
老一辈舞蹈学者郭明达认为,不能把少儿舞蹈看作是一种艺术,应该强调它的教育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少儿舞蹈的发展情况来看,从拓展儿童的素质教学层面出发,需要普及少儿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艺术性。
1.2少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分析
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作为一项高度结合了体育与艺术性的体育项目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和关注。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少儿的健康成长和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笔者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并总结出体育舞蹈教学中常见的、不同于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教学实验得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体育舞蹈将音乐、舞蹈等因素以一种新的形式相互结合作用,形成更高层次上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在给人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美的浸润,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是一种具有丰富美学元素的身体活动。在《全民健身纲要》的推广普及和素质教育的号召下,目前我国体育舞蹈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少儿体育舞蹈(14岁以下)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成为了体育舞蹈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少儿是我国体育舞蹈的主要后备力量,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因此少儿体育舞蹈规范化教学和训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及分析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集表演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教学中应区别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除了爆发力、柔韧、速度、耐力等生理素质的训练外,还要兼顾音乐素养、艺术表演及配合搭档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少儿体育舞蹈的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其心理、生理的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调整,因此更容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1.技术动作不协调和不规范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不是单一的造型动作堆叠,而是通过上下肢各关节、骨骼和肌肉的瞬时配合从而完成技术动作。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体育舞蹈要求舞者在舞动过程中自主、有意识的放松或收紧身体的某一部分,少儿因其生理和理解能力的发育情况,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手脚不协调、身体动作不完善和身体姿态变形的情况。造成耸肩、塌腰、身体直立感被破坏等不良身体形态,身体动作不完整,无法科学规范的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
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内容摘要:剧院不仅是一个城市表演艺术的载体,更肩负着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和标记城市思想高地的社会责任。传统的教育普及方式尚未有效地将剧院的艺术资源价值发挥出来,不能充分为大众提供艺术滋养。文章以场景理论为依托,从三个维度为剧院重构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提出理性建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剧院艺术教育与城市的互联以及突破门类壁垒还原艺术本质美感三条路径,以期待为剧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剧院;艺术教育;场景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民众对剧院在城市中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剧院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一架社会大众走近艺术的桥梁,还是城市的文化艺术思想高地,因此,剧院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城市文化艺术教育者和普及者的角色。但剧院在承担此项职能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剧院的专业性资源与受众匹配不精准,如专家、艺术家的大师讲座面向大众;教师资源不稳定,教师的聘用机制与所制定艺术教育规划体系间存在矛盾;剧院已有艺术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率低、转化方法难的问题;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如一场名家读剧活动,观众并不投入剧目本身,反而只对出场的明星感兴趣,导致现场演变成了一场明星见面会;以及剧院内部艺术教育职能的微观行政管理问题。基于以上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场景理论,结合城市文化创新的生活场景体验与多元链接的综合发展理念,探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可行之路。
一、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以及应用价值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大量传统产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搬离,高新科技、金融服务、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休闲文旅、娱乐产业等工业时代新兴产业随之而来,导致城市的各个有形、无形要素,包括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空间布置方式、社会分层规律、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皆呈现了不同的态势,并且从生产型城市逐渐向消费型城市转变。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发生,以往以工业社会为导向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与指导城市的发展,亟待以消费为导向的新学术语法体系对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进行诠释[1]。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场景理论(TheTheoryofScenes)应运而生。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NClark)分析以上现象,并带领新芝加哥学派将场景理论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当中。该理论提出,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作为场景的构成,传递着其构成分布中的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现,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并传递给不同的人群。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现所表现出的场景,吸引着更高级人力资本的聚集,催生出新兴产业,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更新与转型。该理论把场景称作城市发展的新舵手以及城市更新与转型的驱动力,并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即文化作为城市增长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被聚焦,尤其是在公共艺术活动、市民文化参与、文化消费与娱乐等方面对传统产业的激活。该理论强调,由场景中的公共艺术设施、文化创意产品集合形成的行为,以及空间和行为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创意阶层等人力资本繁荣流动与聚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2]。根据场景理论的观点,要想提高居民的创造性和文化表达,在本区域内形成文化艺术设施组合不失为有效的回应。而剧院本身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综合体,剧院的文化行为可以有力地引导与辐射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适应,对城市起到推动文化复兴、产业复兴,激发文化社会价值的作用。落到微观实践层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对于聚焦城市文化认同、社会创新以及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可应用场景理论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实践模型,从目标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剧院艺术教育策略。
二、我国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剧院的基础服务之一,从提供内容的类别角度审视,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普及性的高雅艺术公共教育活动为主,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二是聚焦艺术门类的盈利性艺术培训为主,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而两类服务形式通常体现在同一所剧院上,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各有重点。作为开展艺术教育服务的剧院来说,并非单纯只采用某一种服务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主导、侧重。
小学教育中的美术培训重要性
一、美术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尝试着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少儿美术培训能够很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这种自我表现愿望,将他们的天性进一步解放出来。如在一次培训课中,教师给学生展示了“0”这一图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之后根据自己所想将这一图形形象地表达出来。可喜的是学生的作品多种多样,有面包圈、眼镜片、肚脐眼、眼泪、棋子、月亮、车轮这样的培训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得到了平衡发展,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但帮助小学教师调节了课程中的枯燥与乏味,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美术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美育教育非常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美的发现与理解。鉴于这一点,让学生适当地接受一些美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培训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美术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是因为美术培训中引导学生欣赏的美是更加集中,更加典型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美的理解,提高自身对美的表现力,从而不断地去发现美、探求美和表现美,为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三、美术培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决定着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薄弱,由此导致其缺乏应有的求知欲。而在少儿美术培训过程中却非常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总会习惯性地依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将事物完美地表现出来并牢记于心,然后再通过回忆再现将事物及其周围的其他方面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让学生懂得了发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相信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助力。
四、美术培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地域文化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地域文化构成优秀的中华文化,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是艺术教育创作和学习最主要的素材。所以,现在很多从事艺体教育的学者都深入各地区,融入不同的地域去考察地域文化,并成立课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少儿美术教育;作用
引言
教师通过传授美术构图技巧将美术文化传递给儿童,这也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而儿童对美术的学习,就是一个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培养美学意识和美学鉴赏能力。通过研习各地域的文化,可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其文化价值,同时扩展美术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延伸教学文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鉴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认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及其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划分地区的文化,包括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性、特色风俗习惯、思考方式、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地方人民的精神支撑,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地域文化是进行学校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辅助。世界各地的高校艺术类学生可以查看地方馆藏资源、浏览文化博物馆以及观赏地方名胜古迹,这些都可以快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其次,地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方特色,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地域差异较为明显,而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通常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往往喜欢回归故里。所以,把地域文化融合到艺术教育的范围,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地域文化和艺术教育一起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作。学校传授地域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关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播,地区特色的弘扬,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也能够设计出更多地域特色的产品。最后,艺术类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校艺术学生提出新的人才要求,学校也要开设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和培训强度,学习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思考
小提琴基础教育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无论是小提琴教育还是语言教育,或者是普通的基础教育,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包含的理念、方法和编者想要传达给学生及教育者的教育观或美学观,都对受教育者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小提琴教育因为是一种包含了音乐、技能、修养、艺术,尤其还涵盖了早期教育的特殊教育,所以教材与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尤显重要。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