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少儿美术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少儿美术教学

少儿美术教学心理探究

本文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研究和分析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少儿美术培训效果,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绘画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对少儿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人格成熟的进度。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并且影响了英国心理学家里德,里德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在这个文献中,里德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为少儿绘画心理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上来,其心理特征仍然属于幼儿阶段,教学活动仍然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实施教育和教学,并逐渐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小学生活。少儿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自由作画,与小学阶段按教材教学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如何转变儿童的绘画心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规划有计划学习美术的少儿。

所以此时选择的教材应该是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仅是教材要依照这一心理特征编排,而且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少儿教学,更应该以这种方法进行,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他们的绘画能力上可以看出。少儿绘画的中级阶段可以作为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过渡期少儿的绘画心理是不稳定的,呈现波动性。他们的心理成熟了,绘画水平也成熟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其中的不足。然而仅仅是发现而已,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对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水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作画的兴趣下降,泯灭他们心里的作画热情。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在两种思维模式交替阶段。是延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便保持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如果教师过度指责,缺乏鼓励和表扬,那么很容易使大批学生失去绘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做到适当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基本能够表现出爱好美术的倾向,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早已不是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可比的,绘画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单纯依靠学校的美术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个时期就会表现出对美术学习的特别兴趣,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技法教学探讨

 

一、树立技法教学新概念   每个时代都对儿童美术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为它必须面对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我国长期以“双基”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实压抑了一批人的创造性,妨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陈旧技法教学模式的实质有两个特征:首先,把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标准化、概念化、公式化,并以此评定好、中、差。其次,往往以任课老师的技能、审美水平为示范,确信唯有临摹才能学会。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画,依样画葫芦,只有老师一个人的积极性,学生是被动的。当学生用巨大的代价换得了所谓技法的时候,他们可能已没有能力和欲望用技法进行来个性创作了。显然,陈旧的技法教学模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摒弃陈旧的技法教育模式,探索多元的、灵活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是当今少儿美术辅导者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实践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谈“技”色变。某些教师过分强调开放化、多元化,许多课看似热闹,其实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玩什么也没学到。全盘游戏化、空壳化的教育,对学生危害很大,这样会让学生华而不实。简单地否定“技法”作画,不符合教学实情。   技法是什么?怎样教给学生技法?美术作品是作者内心的表达,美术技法是用美术语言“说话”,情感和美的载体。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鼓励表达或者激发创作热情,让他们表现得自如挥洒、赏心悦目。   树立新概念技法教育观,教师须具有探索的精神、宽泛的心态和不断进行艺术学习实践积累的体验,为学生技法的形成、提高提供一个广泛空间,让学生了解写实美、超写实美、夸张变形美、装饰美等;了解点、线、面、黑、白、灰等的美术组合规律;欣赏中国画墨分五色和西画色彩的神奇变化;欣赏达•芬奇、毕加索、林风眠等艺术家的表现风格……新概念技法教育观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示范法,可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要做到“导放结合,范而有方”,既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明了学习的目的,借鉴学习,又要激发自我的表现力与创造力,而不是完全搬抄;既要起到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又要给予学生发散的启示和自由联想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就要和学生开展良好的交流与对话活动,既把教师的理解方法演示清楚,又不断地交流看法与设想。如剪纸“手拉手,好朋友”一课中,教师的示范主要集中在折剪的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如何重叠反复折、如何画稿、如何仔细地用刀剪形、如何创作能连接的好看的连续形象等问题,更关注对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发散的引导,即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以此方法创造出哪些有趣的形象”,并以范作的方式展现一些发散的构思,把教学的导与放极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发挥教师良好的示范主导意义。由此可见,示范教学作为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即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法无优劣”,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的要求下教师正确地把握与运用。   新概念技法,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美及美的构成规律,引发学生自己对美的联想和创造,新概念技法是一种多元智能的“法”,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法”。   二、创造性思维与技法教学两者并重,相辅相成   (一)创造性思维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表达。   人的情感思维在现实世界中是无形的,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生成。“儿童画都是无师自通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因为绘画作为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他们从握笔开始,就信手涂鸦,直到能表达对象的一定形体、特征,主观描绘对象。整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一直在进步。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看似无师自通,但这一切与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分不开。正确引导和传授绘画方法,关键在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主见和认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抹杀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梦想。干预不能过度,技法要传授。但技法不是目的,而是表达的需要。要多方面引导、启迪,让他们学会基本技法,学会如何自如地表达想法,使他们个性更加鲜明。   (二)技法的教学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教师的“教”可谓抛砖引玉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思维和创作内驱力。例如,在技法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就须做到“范而不死,举一反三”。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表现的难点,直观而形象地感悟,清晰有效地明了技法与步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我构思,而非给予“样本”、“明晰”思想。在示范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十分重要,不应定位于教师的“真理”,“完全正确”,“从头至尾看示范,听讲解”,而应定位于老师介绍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老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应有自己更好、更多、更有意义的想法与方法等。这反映了理念的重要转变: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老师仅是一个引领者、启发者,教学效果的实现者。如在三年级“立体造型”一课中,我抓住“纸材立体化及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这一重点,仅演示纸张立体化造型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与众不同的造型来,讲讲自己的思路,以便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进行创造。在这样的技法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诱导学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自我创造的理想。   (三)技法的丰富、完善、突破更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p#分页标题#e# 任何一种技法的最初形成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成果,我们在学习前人的技法经验时,不必一成不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美术材质不断出现,如水溶性油画棒、刮蜡纸、彩色沙纸等,这必定促进更多新技法的出现。师生可按需选择,大胆尝试,以求更好地表现效果。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可以自行尝试创造出新的技法。如蜡染是我国流行已久的民间工艺,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但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这种民间工艺在课堂上的运用就不太方便。如何结合实际,进行仿蜡染效果的制作呢?我在高年级中开展了儿童仿蜡染美术技法的创造实验:(1)画稿,在素描纸上画好图案;(2)着色,用水粉颜料给画面上色,水粉色须厚重,染黑的部分须留白;(3)制作冰纹,将画晾干放在需要部位揉折,一定要适当,不要破坏画面效果;(4)刷墨,将准备好的画稿平铺于桌上,用毛笔蘸墨汁在画面上有序地刷墨;(5)冲洗,将墨汁晾干后用流动水冲洗;(6)晾干,将作品平放于画板上阴干,一张仿蜡染作品就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法建议,如使用棉纸、油性蜡笔点缀等。一次新技法尝试完善,让学生明白了“法无定法,法为我用”的技法新观点。   三、不同学龄时段,技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各有侧重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学画从4岁开始进入涂鸦期和象征期,从6到8岁为表现期,8岁以后才进入初级写实期。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绘画的兴趣浓厚,创造热情高涨,在绘画时往往天马行空,恣意驰骋,富有激情,产生了不少具有审美价值的好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创作力明显下降。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面貌,开始脱离儿童的天真,拙朴而追求成人的表达能力,出现了半成熟半幼稚,既不是儿童画,又不是成人画的状态。   部分学生因为技法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平,甚至对美术失去了兴趣,许多学者称这一特定年龄段为“少儿绘画转折期”。   由此,我把小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段:儿童画表现期(1—2年级)、少儿美术转折期(3—6年级)。   幼儿经过了绘画涂鸦期与象征期,到了6至8岁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可以较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这是学画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而且要深入心灵,不仅用手画,而且要用心画,激发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和联想性。儿童画表现期是儿童敢想敢画的高峰期,老师要多创思鼓励,少技法干涉,把每一个孩子看成一块天然的玉,有其内在的品质。教育需要的可能只是不断地雕琢和润泽,使之更具光华,彰显天然的珍贵。   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逐渐形成,知识面的扩大,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童画的幻想转向理性想象和科学的幻想。兴趣分化、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等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语言发展角度看,此时学生书面语言表达逐渐成熟,更喜欢以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见,作为言语功能的儿童画已暂时失去意义。他们开始把绘画当做审美对象,尤其是女生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幅画中的情绪气氛,对写实作品更感兴趣。在这个转折时期,他们绘画的题材从陈述事物转变为刻画具体对象,表现手法从注重二维图像转向追求三维的视觉真实,主观上希望描绘得逼真而客观。技能跟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力不从心,进步困难,画面拘谨,构图小气,造型呆板且越画越小,用尺和橡皮修改的痕迹随处可见,画面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气,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写实的、抽象的、古典的、现代的,让学生领会写实并非绘画的唯一技法,并排最高目标。引领学生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多积累题材和内容。在教学中逐步认识到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增加技法教学的分量。让他们学“法”用“法”,欣赏、观察、临摹、目识心记,让他们既画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又在临摹中可以“得意忘形”,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意识,在保持儿童画特点的基础上吸收适合儿童特点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渐渐提高表达能力,走出“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困境。   综上所述,新概念技法与创新思维,就像人的身体与灵魂缺一不可。创新的灵感有赖于技法的包装展示,每一次新技法的出现都召唤着新的创作灵感的产生,这才是少儿美术的最高境界。

阅读全文

情境故事化少儿美术教学探索

摘要:

儿童是有思想的主体,而我们依靠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通过教师指导以辅助的方式以达到构建儿童想象力,通过融入故事情境化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达到全脑开发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

故事化教学;儿童;美术教学;探索

根据国内外情境化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创设出八种情境化教学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之一的故事营造情境来展开讨论。往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在美术课堂中的专注力和审美力,而且还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达到理想化的课堂效果。而在少儿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情境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因此情境故事化教学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实施是有其必要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型性的、学习互动型的同时又可以是教师主动型的学习方法,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而在我们看来情境故事化教学它可以是教师指导型和学生互动型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往往在情境故事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是又是学习的载体。

一、故事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所谓故事化教学是指由不同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所组合而成的,然后授课老师根再根据某一故事情节去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真正的去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而创设故事情境可以说有很多种方法。在创设故事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给予确定。故事化教学可以在多种情境下实现,不同的美术教育环境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少儿美术教育环境都是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体的、可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故事化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可以被大众所理解和可接受的,所谓故事化教学往往以叙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的方式去看待教学,它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通过故事本身的价值去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既丰富了儿童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寓教于乐中去学习。

阅读全文

少儿版画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版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术艺术形式。少儿版画艺术深受世界各地重视,并在教育领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结合教育实际开展多样化的版画教学活动,以便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艺术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素质发展拓宽途径。小学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正确把握美术教育改革要求,主动将少儿版画艺术应用到美术课堂实践中,让学生在接触少儿版画和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与美术素养的发展,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给当下的美术教育改革带来更大的动力。

【关键词】少儿版画艺术;小学;美术课堂;应用

少儿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凭借灵活生动的构图方式,多姿多彩的表现方法,各种各样的材料选择趣味生动的印制技巧,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促使幼儿手脑协调,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挖掘少儿版画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教育功能,并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版画教学,让少儿版画艺术在美术课堂尽情绽放,给幼儿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少儿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版画是一种具备代表性的绘制艺术,起源于中国,超过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版画艺术是拥有丰富艺术成就,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民族艺术。为促进版画艺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年龄选择合理的版画艺术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少儿版画艺术更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也有助于小学生把握版画艺术的特色,促进这一艺术的传承。将少儿版画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少儿版画艺术的学习讲求的是实践操作,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版画作品,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掌握复杂多样的制作方法。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提高个人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多样化的制作方法,加强和同伴的互动交流,并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不愿意在被束缚的状态下学习,愿意结合个人主观意愿进行作品创作,并借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少儿版画艺术灵活多样,正好能够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更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创作出能够体现个性色彩以及个人情感的优秀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顺利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阅读全文

少儿版画艺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版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术艺术形式。少儿版画艺术深受世界各地重视,并在教育领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结合教育实际开展多样化的版画教学活动,以便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艺术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素质发展拓宽途径。小学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正确把握美术教育改革要求,主动将少儿版画艺术应用到美术课堂实践中,让学生在接触少儿版画和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与美术素养的发展,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给当下的美术教育改革带来更大的动力。

【关键词】少儿版画艺术;小学;美术课堂;应用

少儿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凭借灵活生动的构图方式,多姿多彩的表现方法,各种各样的材料选择趣味生动的印制技巧,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促使幼儿手脑协调,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挖掘少儿版画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教育功能,并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版画教学,让少儿版画艺术在美术课堂尽情绽放,给幼儿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少儿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版画是一种具备代表性的绘制艺术,起源于中国,超过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版画艺术是拥有丰富艺术成就,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民族艺术。为促进版画艺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年龄选择合理的版画艺术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少儿版画艺术更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也有助于小学生把握版画艺术的特色,促进这一艺术的传承。将少儿版画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少儿版画艺术的学习讲求的是实践操作,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版画作品,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掌握复杂多样的制作方法。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提高个人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多样化的制作方法,加强和同伴的互动交流,并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二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不愿意在被束缚的状态下学习,愿意结合个人主观意愿进行作品创作,并借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少儿版画艺术灵活多样,正好能够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更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创作出能够体现个性色彩以及个人情感的优秀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顺利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三是促使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版画艺术起源于中国,在这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融合了民族精神与艺术内涵,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版画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生成热爱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积极品质[1]。

二、少儿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协调发展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教学中的综合素质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对学校教育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往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教画,更要育人,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美术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的教育作用。”这句名言指导了几代人的美术教育工作,例如,欣赏课上大量故事性、趣味性极强的课外知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对照。当时的社会情况、历史背景,使同学们明白了艺术是时代精神的表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进而引导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分辨真与善、领略美的真谛。通过合情合理的疏导,让学生的人格素质中既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富有新时代应具备的品格,构建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参与和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   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进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如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述“:成教化,助人伦。”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事物,这便是观察。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画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有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物象的结构、颜色、明暗规律等,进而提高学生敏锐地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生天真烂漫,富于幻想。这就要求教师在绘画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大胆的合理想象,使学生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小抓起,经过大胆发散性思维后的绘画,虽然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合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推“陈”才能出“新”。   培养想象、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已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优良素质。让他们在创新中去体味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动手能力的培养   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报告体现了学习不仅是学知,更是全素质的提高。   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主要集中于工艺制作中。包括各种小手工制作、绘画剪贴等等。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充分调动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给学生完整的、理性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审美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知识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积累起来的,它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美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想象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他用理性的客观绘画规律来表现事物。提高他们的感知和欣赏科学美的能力,从小树立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增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   四、通过美术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始终。想象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它使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内心思想世界的机会。教师及时地肯定鼓励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手工制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欣赏课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品格。通过课外优秀作业展览,辅助了课堂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师生共同沐浴在“美”的阳光下。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融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它使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辨析了真、善、美、假、丑、恶,让学生体验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严谨美,生活丰富的美等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在于此。   学生能否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人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终究要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而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的优劣,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想,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所在。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

摘要:

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老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上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儿的绘画兴趣,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激发少儿学习绘画的潜力和热情,开发少儿智力,让他们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少儿美术教育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少儿的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少儿对美术兴趣的同时,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和不同,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少儿教师要坚持以少儿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开发少儿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我国少儿教育开展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这门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作性,加上个性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教育中陶艺的融入

摘要:陶艺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性、艺术性以及实践性。学生在学习与制作陶艺的过程中,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实践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在新课改背景下,少儿美术教育需要在进行美术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实践技能。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陶艺,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该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陶艺;少儿美术教育;融入策略

研究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陶艺,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创新少儿美术教育思路,寻找更多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充分发挥陶艺的优势,从而提升少儿美术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传统陶艺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有效丰富少儿美术教育资源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均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陶艺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开展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陶艺,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纯粹的语言讲解教学方式,巧妙借助极富审美性与实践性的陶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陶艺学习与制作活动,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同时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