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管理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管理知识化转型发展浅析
1知识化与科研管理的知识化
对于知识化的概念,不同的领域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知识化,是指以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工具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知识被高度应用,知识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科研管理的知识化是指在科研信息化的基础上,在“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实践中,实现科研管理过程中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知识挖掘、积累、转化、运用、创新工作的协同和共享。科研管理的知识化应以知识为核心、以科研创新需求为驱动,体现科研管理的高度智能化、人性化和协同化。
2高校科研管理的知识化转型
从工作的侧重和功能来看,高校科研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战略决策层、科研管理层、科研实施层。下面将就高校科研管理这三个层级的知识化转型展开具体阐述。
2.1战略决策层的知识化转型
高校科研的战略决策层关注的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性、核心性、关键性、政策性的整体格局的决策部署,主要涉及对国家前沿科研动态的密切关注、对国家重大科研政策制定和变动的把握、对高校内部科研资源的宏观调控。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管理系统外部和内部的知识流通与获取基本没有壁垒。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很及时地获知上级部门的最新科研政策以及政策的调整等信息,也能很容易地全面掌握某一领域内的科研动态并挖掘出背后的科研价值所在。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持续关注和深入分析,高校科研的战略决策层也因此实现了及时有效地辨明并快速高效地制定科研发展方向,对高校科研政策进行决策和进行重大调整,或协调、组织科研力量面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课题进行协同攻关,从而在决策层面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地研究和处理科研管理中的方向性问题,并将科研人员个人科研能力和高校整体科研事业最优化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
2.2科研管理层的知识化转型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质量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是专门面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也都十分重视商业类的专业教学,工商管理是商业类的基础专业,教学针对性很强,但鉴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各不相同,所以要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应当针对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确切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学;工商管理教学;教学质量
工商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工商领域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在许多高职院校内都有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注这一方向的教育,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性质与传统高校不同,学生群体涵盖范围广,学生个人素养与基础差距大,所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依然是一大难题。为此应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质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才能保证教学作用的体现。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本质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在初步定位时,其名称是企业管理。鉴于这一专业的知识范围较为广泛,所以专业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科目,主要的课程科目包括科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是一门跨度十分广泛,涵盖了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这一专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毫无疑问是商业领域,以培养出能够独立完成商务机构各部门工作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为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使命。但高职院校较比传统高校来说,由于生源复杂度更高,所以教学质量也更不好把控,只有更深入的针对当前教学概况及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在于一下几点。其一是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差距持续拉大。其二是理论性过强,不注重实践,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巧无法得到实践。其三是教学形式内容过度局限,与当前商业环境不符合。这些都是工商管理专业应当充分重视的课题,得到改善,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商业管理人才[1]。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学针对性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思考
摘要:
双语教育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中对于双语教育的关注度逐年增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计划实施或者已经实施双语教学。尤其在全球化商业时代,工商管理专业人员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将探讨工商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高校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实际现状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思考教师与学生如何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中英双语;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部与全国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双语顾名思义也就是是指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程教学。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讲授,作业考试等教学一系列的环节中使用两种语言外语和中文进行全部或者部分教学演练活动。由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中国在对外政治,科技,文化,经济贸易上不断扩展,这时中国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都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
一、双语对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急需不仅有顶尖知识装备的人才,还需要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涉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应与国际接轨,使学生在今后能快速的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商业环境。特别是高校中许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未来将与中国甚至全球竞争者进行竞争或者商谈合作。在这种对外商业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更加严格,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教育部也明确的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更先进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施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部到位。”
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商法教学与商事实践活动应当紧密结合。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既有矛盾也有统一,商法思维的刚性、规范与保守应当与商业的灵活性、创新性结合。两者在价值取向上、行为表现上具有统一性。商业思维应用于商法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开阔法学本科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边界,进而培养符合卓越法律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商法教学;商法思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商法是与现代市场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法律,它的实践性最强,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最紧密。商法是以商事行为作为调整对象的,商事活动包括企业设立、运营、投资、破产等一系列活动。商事活动具有明显的营利性、持续性、经营性特点。商业的运营逻辑有别于权力机构,以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行为有可能与商法特点相抵触,但商法离不开商业活动,商法的学习必须面对一个基本事实,即商业的存在,商业的逻辑主导或者影响商法的应用实践。商法教学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将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融合。
一、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的关系
商法以商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形成了自己的部门法体系,通常把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破产法等法律归入商法体系之中。“思维”一词是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商法思维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在商法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工具对商法进行的抽象、归纳和演绎等,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商法思维既是对商法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一个过程后的结果,商法思维的特征在于思维对象的特征,商法思维的本质决定于商法的本质。商法思维即是商法的理念、商法的认识,商法的精神。商业思维与商法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通常针对法学本科生的培养教育是让学生理解法律在定纷止争中充当的作用,以诉讼方式终结社会利益纠葛,训练诉讼能力是教学重点。然而多数商事纠纷,则往往通过非诉的方式(如谈判、调解或仲裁)加以解决,面对一个商事非诉讼业务,会产生认知和决策上的矛盾和偏差。
1.两者之间的矛盾
(1)合法性与营利性的取舍矛盾。合法性是法律专业人员处理事务时的首要考量因素。法律人对法律尊严的维护,对法律在商业世界的重要性认识远远高于“商业人士”,一切触犯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都是法律专业人员所不能容忍的。实际情况是,效益最大化是商人从事商事活动的第一考虑因素。追逐利益最大化永远是商人的基本特质甚至为了谋取竞争优势,采取投机取巧或者规避法律规定的方式。当有交易发生时,商法思维是合同双方要依法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固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商人首要考虑的是在这一次交易中,能获得多少利润。商业思维方式的焦点是交易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商法思维方式的焦点是合法与非法的界分,商业思维看重利益,商法思维看重合规。显然,商法思维和商业思维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2)创新与保守的冲突。法律的天然本性是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商法思维下,法律人士容易循规蹈矩,按照既往的规矩处理,这是法律滞后性的当然结果。法学的创新要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般限制,法学理论创新转化为实务创新困难重重,理论创新必须在既定的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商法思维是保守的,当遇到商业上的疑难问题,商法思维的惯有模式是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依据法律法规破解困局。与商法思维相比,商业思维则凸显它激进和创新一面。创新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天然追求,企业家本身就是“不安分”的群体,没有创新只会失去竞争力,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经营者必须以变革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世界,通过变革性思维,寻找市场和交易的突破点,不断推陈出新,抢占市场交易中对自己有利的条件。(3)法律的刚性与交易平衡之间的矛盾。商法思维下,交易的结果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黑白分明,清清楚楚。利益诉求和表达通过合同及至法律最终确认。法律人严谨地适用法律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分配,根据法律划分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如果说法律思维是刚性的,是严谨地适用法律,那么商业思维过程就是权衡的过程。商人的经营决策基于利益权衡的考虑,通过权衡投入与产出、机遇与风险、企业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的关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商业决策。正是通过权衡利弊的方式,商人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后现代主义商业伦理工商管理论文
一、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始于哲学、文艺与建筑领域,随后席卷到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受其影响,作为各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与管理领域也出现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诸多领域都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交互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的商科教育凸显对未来商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灌输,以打造能够高效地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使命,却淡化对学生的伦理与人格教育。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经典的工商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推崇理性主义,片面追求效率和利润,将人的情感和伦理因素边缘化。在1959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德鲁克在管理界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他提出了后现代世界变革的四个里程碑,其中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教育。他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教育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倡导将信仰作为医治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良方,倡导信仰在后现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而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则充斥了功利主义导向和唯科学论,将伦理价值观等规定着未来工商管理人才行动方向的重要维度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予以边缘化。后现代主义者猛烈批判这种教育观,主张恢复情感、伦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地位,并将伦理等社会性因素推演到管理决策的核心地带。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主张,工商管理学科应该强化和凸显商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商科专业类学生未来走向职场,面临诸多经济诱惑,极易在物质财富诱惑中丧失管理原则。此外,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还能极大地改善整个社会的伦理氛围。由工业技术和实用主义观念冲击,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与信任危机,而企业是商业伦理培育的基本单元,对商学院学生强化商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被教育者的伦理问题识别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及伦理判断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生态的伦理氛围,引领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由于特定的历史与政策原因,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功利主义导向更为严重。在扩招的背景下,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过分重视管理知识、操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调查表明,在对我国115个高校样本的统计中,仅有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将商业伦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另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将商业伦理类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管理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营销伦理”、“领导伦理”和“会计伦理”等。此外,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商业伦理教育类的教研教改论文和课题也十分少见,从“中国知网”获得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3年发表在CSSCI核心刊物上以“商业伦理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只有7篇,而且主要聚焦于国外商业伦理教育以及我国MBA学生商业伦理教学,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最后,我国商业伦理方面的专门师资特别匮乏,很多教师都是商科出身,对伦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欠缺,未经系统化的商业伦理教育就直接走向岗位,致使商业伦理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的国外经验
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历来比较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下,欧美高校教育者认为,企业应该对顾客、供应商、员工、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培养有责任心的未来企业经营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目标,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应该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纳入必要的伦理议题。美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委员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集中负责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伦理道德事务,并有详细和规范的伦理道德培训计划。与此对应,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和评价机制方面均有比较健全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统计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就都开设了“决策与伦理价值”等商业伦理学课程,西方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专业刊物达15种之多,相关教材和专著数千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工商伦理系。美国的商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伦理议题敏感度为目标。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并非欠缺伦理精神,而是受传统“经济人”假设影响,往往在商业议题上对伦理问题缺乏认知和麻木不觉。商业伦理教学要帮助工商管理类学生认识到商业和社会需求、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对商业的是非曲直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塑造有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商业管理人员;其次,在技能层面,提高学生在经济绩效和商业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的能力。最后,鼓励工商管理类教师参与商业伦理研究,进而对商业实践伦理水平的提升储备知识力量。美国商业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业伦理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授商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使学生认知到商业与伦理的本质联系,剖析市场与企业的伦理学基础;另一方面,讨论具体的商业伦理案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相关研究者将不断出现的商业丑闻和由于伦理问题引起的商业危机事件编进教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技巧。在美国,商业伦理教学是一项倍受重视的系统工程,商业伦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或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的讲座,分组讨论的案例教学,灵活生动的故事,选择典型素材进行视频播放,围绕商业伦理认知而撰写的成长日记,以及走进现场的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从理论认知、实践观察、模拟体验、人生成长等各个层面强化学生对商业伦理的认识和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探索商业伦理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法、现场调查法、经历分享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法、道德模型运行法等教学方法。在各种商业伦理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商学院伦理教育中倍受青睐,该方面有利于借鉴各种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现实情境中塑造德能兼备的商业人才。如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介绍到课堂案例的研讨之中,启发学生重点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等商业伦理问题,提高学生们运用伦理进行商业判断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途径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中立性,基于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事假定教师及其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行动者,而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重新诠释和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创造者和讲授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中立,难以规避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特殊价值偏好,因而教师不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也不应被视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因而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需要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特征以及知识传递和传授中主观诠释、体验的重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更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需要进行一场基础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伦理的传授和传递与相对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截然不同,其价值色彩浓重,而价值和文化的传授不能强迫而只能是被认同,因而在商业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更弱,只能扮演一种辅助性角色。依照这种理念,未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应该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路径:其一,师生角色转换,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商业伦理教师在商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但不表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商业伦理实践者,因而商业伦理教育要破解教师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群体中的一员,教师只不过是这些平等者接触商业伦理理论与案例的首席解说者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扮演参考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启迪或提高学生对商业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其二,回归事件,还原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的使命是让知识在回归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商业伦理教育应该把教学视为“即兴创作”“、情境再现”和“社会交往”体验过程,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利润与伦理冲突的能力,将商业伦理教学视为关于师生关于伦理议题的一种特殊体验技术。其三,启动自主学习机制,商业伦理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商业伦理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商业情境的理解中建构伦理的意义以在两难的管理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这本质上是学生对商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综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自主学习,对商业伦理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商业伦理教学本质是教师参与的学生在真实性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操作性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其间,教师提供有关商业和管理目的的价值观冲突,使学生从各种选择困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创造性增长。
四、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改进对策
摘要:新形势下,企业进行经营管理需要针对企业财务加强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本文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改进对策;研究分析
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政策积极做出财务管理的调整。本文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所启发。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经营规模和实力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规模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和银行借贷份额及借贷利率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小规模的经营企业,往往在银行借贷方面存在更多风险,企业借贷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率和资金流动有一定波动,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或借贷利率超过息税前资金利润率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财务管理观念陈旧,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新零售,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求下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行业概念。在目前移动互联时代、数据驱动背景下,通过对传统商业领域生产、消费的数据化改造,优化数据,提升效率,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新零售”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培养企业管理类人才摇篮的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在“新零售”背景下开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零售;企业管理;改革与思考
一、新零售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经过对社会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多服务于各类型企业特别是社会零售企业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零售业及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新零售人才需求极大,企业迫切需要招募不仅懂得基本门店运营和管理,还要具备如大数据应用、体验式营销设计等新零售意识的管理人才。但尽管很多企业开出高薪却难以如愿,一方面是传统零售人员不适应新发展,另一方面新零售企业招不到符合熟练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的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阿里、京东、美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在其发展布局和战略定位方面的践行,不仅带动国内各企业纷纷跟进储备相关人才,还引发全行业加入到“新零售人才抢夺战”中来。例如某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就计划把线下门店资源和线上打通,将线下5000家门店全部升级为新零售智慧门店,用数据化的指标来完成门店流程管理。一方面各类企业急需储备新零售相关人才,而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培养的新零售管理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新零售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零售及服务行业作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最集中的行业,其创新升级及迅速发展变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培养够胜任新零售商业企业基础管理岗位,具有现代新零售商业管理思想,掌握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各类大数据分析、数据化运营管理、网络营销管理和新媒体运营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和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新零售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加快、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应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不断提高创新支撑能力、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入,更加注重自身科学高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运营成本。本文就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义
通过对企业工商管理内涵的深入认识,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概念。企业的工商管理是指企业在一系列原有的组织机构与体制之下,继续管理企业的投资创业活动,选择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战略目标,策划企业不同的发展方针,管理与监控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人才等等。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够使企业从当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品质和管理水平,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属于企业最基础、最必要的管理活动之一,在企业发展的所有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企业迅速衰退的主要因素。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帮助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从而不被市场环境所淘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更新企业系统的发展策略与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还给企业培养大量优秀专业人才,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辅助实现企业的运营与管理目标。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途径很多,企业需要整合不同的培训方式,以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人才培训方式,最好的培训方式之一是本地培训和合作培训。本地培训是指企业招聘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并在企业内持续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其逐步了解、掌握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体系,这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管理和培养人才。合作培训是相对于地方培训而言的另外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合作培训主要是指企业不具备系统培养和培训自身内部或个人受训人员的能力和方法,与企业和外部培训机构合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培养企业管理知识,这也可以使企业管理人才数量得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企业目前的本地培训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管理需要,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时,需要借助更高的平台进行人才培训。无论是本地培训还是合作培训,都必须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和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上要考虑和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基础,培养高水平、高专业绩效的优秀人才,使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模式较为传统,高等学府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为主,学生对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解是在理论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思想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积累逐步完成。因此,刚走出校园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往往思路较为保守、缺乏自信心,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具体工作岗位职责理解不深入。通过传统企业管理培训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可替代程度高,虽然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但对深层次的问题主动思考探究较少。目前,相较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言,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人才培训方式、管理方式上较为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虽然部分高校和企业在工商管理教育水平与国际工商管理教育水平相当或持平,但整体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这对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仍然依照旧模式使用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人才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手段。
2-对于管理人才教育目标缺乏明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