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管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管理学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质量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是专门面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也都十分重视商业类的专业教学,工商管理是商业类的基础专业,教学针对性很强,但鉴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各不相同,所以要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应当针对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确切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学;工商管理教学;教学质量

工商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工商领域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在许多高职院校内都有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注这一方向的教育,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性质与传统高校不同,学生群体涵盖范围广,学生个人素养与基础差距大,所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依然是一大难题。为此应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质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才能保证教学作用的体现。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本质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在初步定位时,其名称是企业管理。鉴于这一专业的知识范围较为广泛,所以专业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科目,主要的课程科目包括科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是一门跨度十分广泛,涵盖了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这一专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毫无疑问是商业领域,以培养出能够独立完成商务机构各部门工作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为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使命。但高职院校较比传统高校来说,由于生源复杂度更高,所以教学质量也更不好把控,只有更深入的针对当前教学概况及问题进行思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在于一下几点。其一是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差距持续拉大。其二是理论性过强,不注重实践,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巧无法得到实践。其三是教学形式内容过度局限,与当前商业环境不符合。这些都是工商管理专业应当充分重视的课题,得到改善,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商业管理人才[1]。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学针对性

阅读全文

后现代主义商业伦理工商管理论文

一、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始于哲学、文艺与建筑领域,随后席卷到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受其影响,作为各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与管理领域也出现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诸多领域都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交互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的商科教育凸显对未来商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灌输,以打造能够高效地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使命,却淡化对学生的伦理与人格教育。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经典的工商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推崇理性主义,片面追求效率和利润,将人的情感和伦理因素边缘化。在1959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德鲁克在管理界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他提出了后现代世界变革的四个里程碑,其中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教育。他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教育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倡导将信仰作为医治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良方,倡导信仰在后现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而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则充斥了功利主义导向和唯科学论,将伦理价值观等规定着未来工商管理人才行动方向的重要维度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予以边缘化。后现代主义者猛烈批判这种教育观,主张恢复情感、伦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地位,并将伦理等社会性因素推演到管理决策的核心地带。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主张,工商管理学科应该强化和凸显商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商科专业类学生未来走向职场,面临诸多经济诱惑,极易在物质财富诱惑中丧失管理原则。此外,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还能极大地改善整个社会的伦理氛围。由工业技术和实用主义观念冲击,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与信任危机,而企业是商业伦理培育的基本单元,对商学院学生强化商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被教育者的伦理问题识别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及伦理判断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生态的伦理氛围,引领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由于特定的历史与政策原因,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功利主义导向更为严重。在扩招的背景下,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过分重视管理知识、操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调查表明,在对我国115个高校样本的统计中,仅有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将商业伦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另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将商业伦理类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管理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营销伦理”、“领导伦理”和“会计伦理”等。此外,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商业伦理教育类的教研教改论文和课题也十分少见,从“中国知网”获得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3年发表在CSSCI核心刊物上以“商业伦理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只有7篇,而且主要聚焦于国外商业伦理教育以及我国MBA学生商业伦理教学,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最后,我国商业伦理方面的专门师资特别匮乏,很多教师都是商科出身,对伦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欠缺,未经系统化的商业伦理教育就直接走向岗位,致使商业伦理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的国外经验

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历来比较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下,欧美高校教育者认为,企业应该对顾客、供应商、员工、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培养有责任心的未来企业经营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目标,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应该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纳入必要的伦理议题。美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委员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集中负责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伦理道德事务,并有详细和规范的伦理道德培训计划。与此对应,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和评价机制方面均有比较健全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统计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就都开设了“决策与伦理价值”等商业伦理学课程,西方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专业刊物达15种之多,相关教材和专著数千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工商伦理系。美国的商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伦理议题敏感度为目标。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并非欠缺伦理精神,而是受传统“经济人”假设影响,往往在商业议题上对伦理问题缺乏认知和麻木不觉。商业伦理教学要帮助工商管理类学生认识到商业和社会需求、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对商业的是非曲直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塑造有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商业管理人员;其次,在技能层面,提高学生在经济绩效和商业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的能力。最后,鼓励工商管理类教师参与商业伦理研究,进而对商业实践伦理水平的提升储备知识力量。美国商业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业伦理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授商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使学生认知到商业与伦理的本质联系,剖析市场与企业的伦理学基础;另一方面,讨论具体的商业伦理案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相关研究者将不断出现的商业丑闻和由于伦理问题引起的商业危机事件编进教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技巧。在美国,商业伦理教学是一项倍受重视的系统工程,商业伦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或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的讲座,分组讨论的案例教学,灵活生动的故事,选择典型素材进行视频播放,围绕商业伦理认知而撰写的成长日记,以及走进现场的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从理论认知、实践观察、模拟体验、人生成长等各个层面强化学生对商业伦理的认识和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探索商业伦理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法、现场调查法、经历分享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法、道德模型运行法等教学方法。在各种商业伦理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商学院伦理教育中倍受青睐,该方面有利于借鉴各种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现实情境中塑造德能兼备的商业人才。如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介绍到课堂案例的研讨之中,启发学生重点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等商业伦理问题,提高学生们运用伦理进行商业判断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途径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中立性,基于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事假定教师及其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行动者,而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重新诠释和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创造者和讲授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中立,难以规避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特殊价值偏好,因而教师不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也不应被视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因而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需要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特征以及知识传递和传授中主观诠释、体验的重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更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需要进行一场基础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伦理的传授和传递与相对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截然不同,其价值色彩浓重,而价值和文化的传授不能强迫而只能是被认同,因而在商业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更弱,只能扮演一种辅助性角色。依照这种理念,未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应该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路径:其一,师生角色转换,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商业伦理教师在商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但不表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商业伦理实践者,因而商业伦理教育要破解教师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群体中的一员,教师只不过是这些平等者接触商业伦理理论与案例的首席解说者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扮演参考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启迪或提高学生对商业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其二,回归事件,还原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的使命是让知识在回归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商业伦理教育应该把教学视为“即兴创作”“、情境再现”和“社会交往”体验过程,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利润与伦理冲突的能力,将商业伦理教学视为关于师生关于伦理议题的一种特殊体验技术。其三,启动自主学习机制,商业伦理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商业伦理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商业情境的理解中建构伦理的意义以在两难的管理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这本质上是学生对商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综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自主学习,对商业伦理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商业伦理教学本质是教师参与的学生在真实性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操作性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其间,教师提供有关商业和管理目的的价值观冲突,使学生从各种选择困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创造性增长。

四、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阅读全文

工商管理方向教学思索

作者:刘晓峰 刘晓玲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为企业等各类组织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这些人才应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等各类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实践性较强;另外,管理又是一门“人”的学问,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技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还认为,管理涉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管理是实践和应用。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年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以及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LaTrobe)大学的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LeisureStudies)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4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

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阅读全文

新公共管理对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新公共管理强调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商业管理的方法对政府部门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促进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完善。“新公共管理”对推进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的概论、问题以及改革的启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政府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以及信任危机,同时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也进入了西方各国公共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的改革时代。在西方改革的冲击下,“新公共管理”的管理模式成为了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方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后,针对政府改革和治理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论

“新公共管理”就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出现的政府改革的运动。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领域新的理论以及新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是一种代替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和改革运动。在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结合多个公共管理学家的观点,我们得出新公共管理的内涵,有以下几点:1.在政府部门中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制度。2.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明确标准化。3.更加注重对于结果的把控。4.政府内部将权力进行分散管理。5.将市场竞争的机制融入到政府部门中。6.政府部门在管理方面借鉴成功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7.政府部门在财政方面要严格遵守纪律和成本的概念。虽然各个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不同,但是理论上都是由形同或者类似的诉求,在公共部门把市场机制融入其中,运用商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其进行绩效管理、市场化、民营化、分权化等等措施下,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新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区分

1.权力不同。新公共关系的政府部门是主要权力中心,但是会将一部分权力分到社会中,而传统的行政管理的政府就是权力的中心,凌驾于社会之上。2.主体不同。新的管理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另一部分政府外包给第三方进行公共服务,而传统的管理只是由政府全权提供公共服务。3.结果不同。传统的管理的缺陷很多,主要问题有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效率低下等等,就致使公共服务的各种危机出现,而新的管理就避免了这些不足之处,政府是高效率的、职权分明的。

阅读全文

管理学课堂案例教学思考

【摘要】

在高职院管理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是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从分析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入手,指出案例教学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及该方法在当前管理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案例教学;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尤其是在商科类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中,该门课占有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面对高职学生的资质特点,作为在高职院校讲授管理学课程的老师,肩负着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重任。就如何提升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充实学生的管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管理兴趣,是值得管理学课程专业老师不断探索的永恒问题。选择良好的、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这门课的老师对培养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技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科的课程,学生只要掌握了公式的应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或者是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悟性。没有“悟性”老师的理论功底再深厚,如果就理论讲理论也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学生对概念理论再熟记也不过知晓一隅。在此情形之下,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的案例做支撑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案例教学,以一种开放的、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展开。该方法在使用之前,通常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采用案例教学也要结合一定理论,将案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与管理理论形成交集与碰撞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CaseMethod)最早起源于1870年,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首创的,案该方法最早用于医学教学通过病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于20世纪初,学院将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知识情境或事件编写成案例应用于哈弗商学院的教学。此种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颇具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全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新零售,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求下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行业概念。在目前移动互联时代、数据驱动背景下,通过对传统商业领域生产、消费的数据化改造,优化数据,提升效率,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新零售”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培养企业管理类人才摇篮的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在“新零售”背景下开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零售;企业管理;改革与思考

一、新零售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经过对社会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多服务于各类型企业特别是社会零售企业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零售业及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新零售人才需求极大,企业迫切需要招募不仅懂得基本门店运营和管理,还要具备如大数据应用、体验式营销设计等新零售意识的管理人才。但尽管很多企业开出高薪却难以如愿,一方面是传统零售人员不适应新发展,另一方面新零售企业招不到符合熟练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的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阿里、京东、美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在其发展布局和战略定位方面的践行,不仅带动国内各企业纷纷跟进储备相关人才,还引发全行业加入到“新零售人才抢夺战”中来。例如某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就计划把线下门店资源和线上打通,将线下5000家门店全部升级为新零售智慧门店,用数据化的指标来完成门店流程管理。一方面各类企业急需储备新零售相关人才,而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培养的新零售管理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新零售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零售及服务行业作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最集中的行业,其创新升级及迅速发展变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培养够胜任新零售商业企业基础管理岗位,具有现代新零售商业管理思想,掌握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各类大数据分析、数据化运营管理、网络营销管理和新媒体运营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和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新零售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互联网时代法律服务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技术挑战传统的服务模式及服务管理

法律服务是服务提供者(包括律师、非律师的法律工作者、法律专家或机构等)以其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满足消费者利益需求而提供专业化服务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传统法律服务时代,服务活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服务提供者对法律知识、服务经验与技能的垄断,但互联网时代此种模式将受到极大挑战。

1.网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和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传统法律服务中,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素养、过往业绩、执业年限、职业道德乃至个人信息等对消费者来说都不透明,消费者对服务提供者的信任更具盲目性,主要依据是专业和权威。网络时代信息的透明化使得上述不透明不复存在,消费者即使没有受过专业且系统的法律教育和训练,其通过网络获得法律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法律解答都远比一个普通的服务提供者更细致全面。另外,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专业及个人信息,因而其对服务提供者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也进一步加强,监督成本大大降低或消失。

2.网络开放性突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地域界限,法律业务进一步向优秀服务提供者聚集

开放的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提供者信息和专业解答,那些更为专业、深入且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律师往往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对象。同时消费者也往往偏好选泽知名服务机构和大中城市的服务提供者,法律业务资源进一步向中心转移,偏远地区、小型服务机构及中小城镇乃至农村的服务提供者逐步走向边缘和服务最低端,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甚至不复存在。

3.传统的营销手段和管理理念被互联网模式替代,熟人业务将向网络粉丝客户业务迁移

阅读全文

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商法教学与商事实践活动应当紧密结合。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既有矛盾也有统一,商法思维的刚性、规范与保守应当与商业的灵活性、创新性结合。两者在价值取向上、行为表现上具有统一性。商业思维应用于商法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开阔法学本科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边界,进而培养符合卓越法律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商法教学;商法思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商法是与现代市场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法律,它的实践性最强,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最紧密。商法是以商事行为作为调整对象的,商事活动包括企业设立、运营、投资、破产等一系列活动。商事活动具有明显的营利性、持续性、经营性特点。商业的运营逻辑有别于权力机构,以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行为有可能与商法特点相抵触,但商法离不开商业活动,商法的学习必须面对一个基本事实,即商业的存在,商业的逻辑主导或者影响商法的应用实践。商法教学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将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融合。

一、商法思维与商业思维的关系

商法以商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形成了自己的部门法体系,通常把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破产法等法律归入商法体系之中。“思维”一词是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商法思维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在商法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工具对商法进行的抽象、归纳和演绎等,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商法思维既是对商法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一个过程后的结果,商法思维的特征在于思维对象的特征,商法思维的本质决定于商法的本质。商法思维即是商法的理念、商法的认识,商法的精神。商业思维与商法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通常针对法学本科生的培养教育是让学生理解法律在定纷止争中充当的作用,以诉讼方式终结社会利益纠葛,训练诉讼能力是教学重点。然而多数商事纠纷,则往往通过非诉的方式(如谈判、调解或仲裁)加以解决,面对一个商事非诉讼业务,会产生认知和决策上的矛盾和偏差。

1.两者之间的矛盾

(1)合法性与营利性的取舍矛盾。合法性是法律专业人员处理事务时的首要考量因素。法律人对法律尊严的维护,对法律在商业世界的重要性认识远远高于“商业人士”,一切触犯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都是法律专业人员所不能容忍的。实际情况是,效益最大化是商人从事商事活动的第一考虑因素。追逐利益最大化永远是商人的基本特质甚至为了谋取竞争优势,采取投机取巧或者规避法律规定的方式。当有交易发生时,商法思维是合同双方要依法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固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商人首要考虑的是在这一次交易中,能获得多少利润。商业思维方式的焦点是交易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商法思维方式的焦点是合法与非法的界分,商业思维看重利益,商法思维看重合规。显然,商法思维和商业思维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2)创新与保守的冲突。法律的天然本性是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商法思维下,法律人士容易循规蹈矩,按照既往的规矩处理,这是法律滞后性的当然结果。法学的创新要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般限制,法学理论创新转化为实务创新困难重重,理论创新必须在既定的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商法思维是保守的,当遇到商业上的疑难问题,商法思维的惯有模式是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依据法律法规破解困局。与商法思维相比,商业思维则凸显它激进和创新一面。创新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天然追求,企业家本身就是“不安分”的群体,没有创新只会失去竞争力,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经营者必须以变革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世界,通过变革性思维,寻找市场和交易的突破点,不断推陈出新,抢占市场交易中对自己有利的条件。(3)法律的刚性与交易平衡之间的矛盾。商法思维下,交易的结果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黑白分明,清清楚楚。利益诉求和表达通过合同及至法律最终确认。法律人严谨地适用法律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分配,根据法律划分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如果说法律思维是刚性的,是严谨地适用法律,那么商业思维过程就是权衡的过程。商人的经营决策基于利益权衡的考虑,通过权衡投入与产出、机遇与风险、企业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的关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商业决策。正是通过权衡利弊的方式,商人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