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分析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图书馆馆藏建设影响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充分利用新技术对内容和形式拓维,实现出版模式的转变;通过挖掘学术成果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通过拥抱开放获取,实现盈利模式的转换。这种出版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既带来了资源的多样化、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等方面的机遇,也给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采选、向学界提供服务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出版理念;馆藏建设;图书馆
0引言
21世纪以来,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多媒体等多元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学术出版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术期刊方面,不仅在线期刊走向普及化,其所刊载的文章也不再限于文字、表格和图片,而是更加趋向于多媒体化,甚至很多学科领域出现了数据期刊、视频文章等。对于出版社而言,不仅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甚至其在线版的订阅份额也有所减少,而开放获取期刊、科研社交网络、预印本等学术成果的新型传播方式却在蓬勃发展[1]。与此同时,虽然各国的科研经费均有显著增长,但各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却在不断缩减,作为学术期刊最大的收藏用户,图书馆的绝对购买力因此而持续下降。为了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用户需求多样化等方面给学术期刊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国外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商正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传统的盈利理念,筹备自身的战略转型。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未来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些趋势已初现端倪,这些变化与趋势也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无论从刊载论文的形式上,还是从内容生产和用户服务上,均十分迅速地融入了新技术,例如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智慧出版与服务等等。这些多元化的技术,将进一步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1内容和形式拓维,学术期刊刊载论文形式多样化目前,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国际上在线期刊论文的主流格式也是以HTML和PDF两种格式为主。无论是印刷版还是HTML或PDF格式的电子版,学术论文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然而,在各种新技术的辅助下,科研人员形成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例如视频论文、数据论文等等[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相比阅读大段文字的论文,更直观、简洁的科研成果呈现方式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用户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更加直观、便捷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成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方向。相对于阅读传统的平面文字、图表而言,观看视频论文将会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因此,多元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学术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拓维,所刊载的论文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国外一些医学类期刊已经将某些具有前沿性、指导性手术视频以学术成果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近年来,数据期刊与数据论文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逐渐在学术出版界拥有了一方舞台。所谓数据论文,即描述关于一个或一组数据的元数据文档,它们通过描述创建和处理数据方法的细节、数据的结构和格式、数据再利用的潜力等促进数据开发和利用[2]。数据论文既可以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可以在专门的数据期刊上发表,其主要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描述[3]。与普通学术论文一样,视频类学术成果及数据论文同样拥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也可以被其他科研论文引用。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而彰显高中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清朝档案整理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年代分析
从巴县档案研究论文分布的时间来看,1979-1980年有2篇论文,1980-1989年有13篇,1990-1999年11篇。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0-2009这个时间段,共发表47篇论文,占总数的52.8%。2010年-2012年,对巴县档案的研究持续升温,平均每年发表5.3篇论文。但是总体来看,对巴县档案的研究还很不够。巴县档案共11.3万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材料,内容丰富,从197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才发表2.54篇论文,对巴县档案的利用和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深入。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作者单位地域及其单位性质分析
从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来看,四川的作者居多,共52篇,占总数的58.4%,加上重庆的10篇,川渝地区就占了70%。原因有两点:第一,川渝地区的研究者利用巴县档案在地域上比别的地方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巴县档案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四川巴县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情况,是川渝地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除了川渝地区,数量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共有8篇论文,显示出美国学者对巴县档案的关注程度,比国内除川渝之外的其他地区都高。从作者单位的性质来看,档案馆32篇,占论文总数的36%,全无例外,都是四川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其次,高校54篇,占61%,显示出在研究巴县档案的问题上,高校依然是研究的重地。其中,四川高校发表20篇,加上重庆发表的9篇,川渝高校共发表29篇论文,是总数的33%,高校总数的53.7%。但是的川渝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除川渝高校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所发表的论文主要分布在:美国8篇,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7篇,哥伦比亚大学1篇;太原师范学院陈亚平5篇;中央民族大学邓建鹏2篇。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从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巴县档案为对象所做的文献学、档案学研究,共28篇,占论文总数的31.5%。另一类是以巴县档案为主要文献支撑而进行的清代历史问题研究,共61篇,占论文总数的68.5%。这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对工商业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有论文14篇,占所有论文的15.8%。这是因为巴县为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口,是四川通商航运的枢纽。理所当然,巴县档案中反映工商业内容的档案数量庞大,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对较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保甲治安的研究论文,包括保甲制度、保长乡约客长、消防等方面的研究,共有12篇文章,占所有论文的13.5%。位居第三位的是司法研究,有9篇文章。巴县档案中,司法档案数量最大,所占比例最高。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政治研究,宗族、家庭研究,民俗研究,学务教育研究等,分别为2-7篇不等。从这些主题的分析来看,对巴县档案中的内容挖掘得还不够。比如,巴县婚姻档案有6000多卷,内容丰富,价值珍贵,但是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只有2篇与此相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我们去开发。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刊载期刊与发文数量分析
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探析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宗旨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其毕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位的取得。笔者阐述了案例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指导等环节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学位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路径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自我调查;增强培养案例研究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明细研究主题、密切主题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改进路径
会计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PAcc)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由于培养理念、学生指导方式以及培养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广泛青睐,学生招生规模也因此急剧扩大。但由此也带来学生指导上的困难,特别是学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创作方面。根据MPAcc最新培养方案,学位论文一般为研究报告、案例论文与案例分析报告。因此,分析案例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路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究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一)培养方案中规定MPAcc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案例学习、研究与开发活动。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案例开发工作情况或科研成果评定成绩,学生取得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且毕业论文类型一般要求应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案例研究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MPAcc毕业学位论文要求也有相关规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遵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案例开发、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会计实务,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格局。
(三)专业学位论文,需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当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会计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商务经济学应用型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商务经济学是一门国家新增设的学科专业,它的建设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强调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应用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和新零售等新趋势,打造一门应用型商科课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商业数据分析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开设一门以stata软件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结果表明:首先,应用实践型课程的开设必须结合学科建设的方向,这样才能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其次,选择一款学术界和数据分析工作领域常用的软件是保证课程实践性的关键所在;再次,包括stata教学在内的数据分析类应用实践型课程都应该大力发展配套数据库,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一带一路”数据库已符合相应要求;最后,通过“以文促教,以赛促学”可以加强师生对应用实践性技术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商务经济学;商业数据分析;stata软件;学科建设;实践应用
一、引言
我校商务经济学是全国第二批批准增设的学科专业。本专业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特设专业,学科门类为经济学,专业代码为020105T。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9家高校开设了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其中不仅有南开大学这样的综合类高校,还有兰州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武汉商学院等财经类院校。2015年上海商学院举全校之力成功获批开设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和积极投入,2018年以商务经济学专业和学科为依托,获得了上海市高原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商务经济学方向)项目的支持,同年06月经过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全国商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一致推选我校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务经济学委员会会长单位。我校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开设商务经济学本科专业且获得学科类项目支持的高校,商务经济学院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以专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与全国其他十数所兄弟院校相比,上海商学院的商务经济学学科整体建设无论是在教学课程开展,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科研平台搭建以及数据库和智库建设上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围绕“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以及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地方功能地位的要求,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学科建设强调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载体,不断改善上海营商环境为目标,使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为手段,以商务环境、商业模式和商业数据分析为发展方向,致力打造出“全国知名,上海一流”的品牌专业与学科。毫无疑问,互联网与数据分析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之中。基于此,数据在高校经管类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中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除了高水平经管类论文包括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之外,许多高校还自主建立了大型数据库,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西南财经大学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等。在教学上,培养并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张长亮等(2019)就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强调了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存在的差距,美国高校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认为大力发展数据素养教育正当其时[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上海商学院应用实践型课程———商业数据分析为例,详细描述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配备、软件使用、课程设计、数据支持以及课后激励等内容,不仅为商务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应用实践型课程的设置提供帮助,也为国内数据分析类课程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和补充。本文的结果表明:首先,商业数据分析的开设与本校商务经济学科商务环境、商业模式和商业大数据三个建设方向紧密结合,大力推动了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其次,选择stata软件作为操作载体,这与学术界与数据分析工作领域所使用的软件相同,大幅度提升了老师和学生学以致用的可能性;再次,建立了具有商务经济学特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库,丰富了课程的数据来源并且为今后数据类工作的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后,通过“以文促教,以赛促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了老师的教学内涵,同时也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
二、应用实践类课程与商务经济学科建设的关系
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比,实证数据分析包含大量实时性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地考察和探究经济主体的偏好,以及在市场中的行为。无论如何,实施实证数据分析都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目前经济学界中的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又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它就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计量经济学是实证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而实证数据分析则是目前主流经济学界分析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因此作为应用经济类学科的一个门类,本校在确定商务经济学的学科方向时也将数据分析作为了其中之一。与其它行业的数据分析相比,商贸流通行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且建立有效实用的数据库;二是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配合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许多国内高校已经开设了初级、中级或者高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这为学生进行商业数据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真正要完成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单一地依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熟练掌握一款统计软件的应用将会给数据分析带来极大的帮助。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在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建设过程中,数据软件的应用是必修课程之一(王国仁等,2018)[2];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经济学重点高校也都将stata、spss、R语言等经济类统计软件列入了教学计划之中。为了契合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并且与其它国内经济学重点高校看齐,本校也推出了基于stata软件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该课程与传统的经济学课程相比,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统计软件之中,帮助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同时,该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相比,它又强调了数据分析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含义。商业数据恰恰具体反映了商贸流通行业中不同主体在商业交易过程中的行为信息,通过stata商业数据分析,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据去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来诠释经济理论,用数据来证明经济理论。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综合来看,这个课程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前沿的数据分析知识可以通过它传导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这些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软件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去。而对于商务经济学学科而言,它也可以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掌握情况如实地反馈出来,帮助教师完善整个学科的发展体系。
三、基于stata软件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图书馆与开放获取期刊运营模式
开放获取(OpenAccess,以下简称OA)出版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由商业出版社统治的期刊出版市场一方面基于严谨高质的论文出版所需要的资金成本,一方面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长期持续上涨期刊订阅费用。许多科研机构无法负担快速增加的订购费用。价格持续大幅度的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教育科研机构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阻碍了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利用,这就是期刊危机(serialscrisis)。此外,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时滞及其使用上的局限,也影响了学术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期刊的出现,学术界、图书馆界和出版界共同提出了OA出版模式。作为数字出版类型之一的开放获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绿色OA,即研究机构或作者将学术研究成果存档在OA知识库中供学术交流;另一种是金色OA,即出版OA期刊。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OA知识库和OA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16年10月30日,“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收录的金色OA期刊达9156种,收录经同行评审的论文2322691篇。
1OA的运营模式
OA期刊运营模式包括运营主体、生产模式、收入模式、营销模式等主要内容。不同运营主体的OA期刊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大同小异,但在收入模式选择上却有较大区别。OA期刊的不同运营主体决定了其不同的收入模式,而OA期刊的收入能否弥补其运营成本问题是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1OA期刊的运营主体
根据OA期刊的运营主体及其自我定位,OA期刊可分为非商业性OA期刊、商业性OA期刊、半商业性学会OA期刊。(1)非商业性OA期刊。20世纪90年代后期涌现了一批非商业性OA期刊。这类期刊往往由在大学从教的研究人员、博士生或研究机构内部的秘书无偿完成编辑工作。由于没有传统期刊纸张、印刷、装订、发行成本的压力以及较为低廉的管理成本,因而此类期刊启动门槛较低。然而,随着文章数量的增加及随之产生的工作量的增加,仅靠少数人在正职工作之余的无偿劳动很难完成编辑工作,如何找到自愿无偿工作的后备力量也成为问题。同时,文章数量的增加导致稿件管理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期刊管理系统运营的资金投入以及随之产生的长期人力投入导致总体运营成本大幅提升。入不敷出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可持续性与可拓展性都因资金不足而成为难题。(2)商业性OA期刊。商业性OA期刊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文章处理费(APC)。商业性OA出版商普遍认为,APC是唯一可以支持OA出版可持续运营的收入模式,如BMC(BioMedCentral,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成立伊始便以向作者收取文章处理费用为主要营利渠道,同时探索多样化的营利途径。根据2017年BMC网站报价,旗下期刊文章处理费约为每篇一两千美元。最贵的是BMC的核心刊物BreastCancerResearch,平均处理费达2910美元。(3)半商业性学会OA期刊。学会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类期刊的半商业性是由其自我定位与现实情况综合决定的。比如美国化学学会运营期刊的方式是商业性的,但其定位是非营利机构。当前许多传统学会期刊面临着两难局面,一方面对开放获取运动持积极态度并有意探索向OA转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会员的意向不统一而难于迅速推进OA转型,因为会员每年支付的会费是其重大的资金来源,同时维系会员与学会的纽带关系是其重要职责。因而一些学会在保留原有传统期刊的同时,创建了新的OA期刊。如2014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其首个OA期刊《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SocietyOpenScience)。
1.2OA期刊的收入模式
尽管OA期刊甫一问世便被打上了“免费”的标签,但事实上这种针对读者的免费是通过其他收费或筹资模式进行补偿才得以实现的。因此,OA期刊的资金来源能否弥补其运营成本问题是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常见的OA期刊筹资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文章处理费。作者或其所在机构承担文章发表的费用。这是OA期刊最常见的资金来源。但研究表明,这一筹资模式主要存在于混合型期刊中。文章处理费主要包括提交费、版面费、插图费、彩印费等。不同期刊的文章处理费差别较大,文章处理费与期刊的学术领域、知名度都有关系。“开放获取期刊名录”当前收录的期刊中,文章处理费可低至10美元,也可高达几千美元。(2)广告费。期刊出售其官网主页或论文中的广告位以赚取广告费。如广告收入是BMC营利的重点。BMC提供网站广告、邮件广告等不同形式的广告。网站广告包括旗帜广告、视频广告、Flash广告等,根据其所占空间大小、位置显著程度收取不同的费用。如网站页首横幅广告,每获得1000次有效点击收费55美元。(3)捐助与会费。期刊通过吸引长期的或一次性的外部资金支持来维持运营。如期刊Esoterica设立了专门的捐助网页“捐给Esoterica”,捐助款项通过其出版社的捐赠处进行收集。有的杂志如OtherVoices则通过支付平台Paypal收取捐助。作为回报,捐助者会得到受助期刊的允诺,其所捐款项将会用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与研究工作。会费与捐助不无相似之处。如美国期刊《美国流行文化杂志》等多数期刊会将捐助者自动列为会员。(4)出售纸本杂志。在线开放获取的成本通过出售印刷本的收入来弥补。学会杂志在发行印刷本、收取订阅费的同时,也会推出开放获取版本,如瑞士的《心理分析杂志》。这样既满足了学会会员对印刷本的需求,又实现了开放获取。(5)增值收费。这种收费模式即freemium,是free(免费)和premium(收费)两种模式的结合。OA期刊的“免费+收费”模式即在所有期刊以网页形式免费开放获取的同时,针对其中一部分期刊提供额外的服务(比如提供PDF和e-Pub格式的全文下载)并就此收取订购费。(6)第三方资金。科研机构或科研资助机构为期刊提供部分或全额资助。这类机构包括研究所、大学、高校图书馆、基金会等。这一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难以保证。一些研究所和大学虽然有大型的出版项目,但准入门槛较高。基金会则倾向于提供新建OA期刊的启动资金或帮助传统期刊向OA期刊转型的资金。(7)非货币收入。即人们在期刊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无偿服务。一般来说,所有期刊都会利用无偿服务。无偿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作者、同行评议者或编辑。一方面,他们付出劳动以换取非货币报酬,如学术圈的认可、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扩大学术社交网络等。另一方面,他们所服务的期刊也获得了收益。但这种“自我剥削”式的收入模式持续性较差,无法单独或主要依赖此模式保持期刊正常运营。
环境工程毕业实践培养新模式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实践的现状,以毕业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毕业生选题分类、课题拟题、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等环节,探索出毕业实践培养环节的新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该模式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相继提出了新战略和新政策。自2009年9月以来,美国颁布了以《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为代表的系列创新政策,建立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模式;2009年6月,英国公布了“建设英国的未来”计划,提出了教学中心模式、沃里克大学模式;2009年12月,日本也出台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了产学研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研究中心模式、科学城模式。2017年6月12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出新模式选题是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目前,哈尔滨商业大学环境工程及其他一些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实践培养模式,采用分配学生到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参观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拟定的方式,学生被动选择实习单位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因此,文章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学生兴趣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和学生对接的问题,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师生在区域内服务社会的水平。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的现状分析
毕业实践环节包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参观企业形式完成,实际生产的认知程度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有差距[3]。毕业论文模式为:毕业指导教师一次性拟题、学生选题、集中2~3个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最后根据毕业(论文)设计对开展过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答辩等方面进行考核。这种模式中,拟题环节拟定的毕业课题方向并没有与学生兴趣和就业方向相结合,部分选题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应用性,不能发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观内在动力。选题环节采用一人一题的选择模式,一次完成选题,导致部分学生选不到合适的课题和指导教师。毕业指导过程多采用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多个毕业生的方式,存在指导教师精力不足的弊端,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不能及时到位。而学生正好处于求职、研究生复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关键时期,占用了部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将精力集中于毕业(论文)设计上,同时学生多以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为动力,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生本身的积极性较低,这些都会导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下降。考核环节目前主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参数或者实验数据、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及答辩环节的学生表现来评定成绩,但是答辩的时间有限,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不了解,导致存在不能准确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学生特点的凸显、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变化,高校需要对以往的毕业实践环节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以满足专业认证和环保行业等对毕业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文章提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克服以往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
1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的学术期刊订阅体制因其内容收费高、传播范围小,对学术成果的传播推广造成了严重限制。经学界、高校和图书馆多方的争取,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应运而生。某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OA)指其可在公共网络中无偿获取,并准许所有用户浏览、下载、拷贝、传输、印刷、检索,以及建立索引、导入数据等其余正当用途[1]。根据LetPub团队2017年的调查数据,当年全球发表的开放获取SCI论文总数超过44万篇,作者国籍为中国的近9.5万篇,占比27.4%。历经10余年,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逐渐完善,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学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开放存取向大众免费提供文献资料,但并不意味着其生产过程是零成本的,“谁为开放存取付费”始终是国内外OA期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开放存取期刊《IJABE》为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收入来源,以期为传统期刊的转型和OA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模式分析
《IJABE》(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中文刊名《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创刊,是一本中美合作的开放存取国际英文期刊,主要刊载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自2013年起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在亚洲农业类期刊中居首位。现阶段,IJABE作为OA期刊的典型,其开放存取商业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逐渐走上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1作者付费模式
作者付费模式是IJABE开放存取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策略。所谓作者付费,即作者出版本人的研究成果时,需进行相应经济支出,而读者无须付费[2]。但作者付费并不等同于作者自费,学术论文的出版包含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其出版费用一般由该项目的资助方负担,或包含在原本的项目资金中。同时,如果作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只要提出申请,《IJABE》会减少甚至免除其费用。《IJABE》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要出版物,省略了印刷、分销、发行等步骤。通过免费开源软件——开放期刊系统(OSJ),IJABE可对作者投稿的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排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定稿后,作者完成出版费用的支付,该论文即以PDF格式在《IJABE》的自建网站(www.Ijabe.org)上,全部内容免费对公众开放。
2.2合作协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