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品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品经济

西部乡村经济重建思路

本文作者:石汉葵 单位:中共梧州市党校

一、对西部乡村资源状况的认识

(一)西部乡村资源,是一种在综合上落后的资源。资源是一切经济建设的基础,西部乡村之所以长期以来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落后,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西部乡村资源条件脆弱,缺乏发达地区的种种优势。在薄弱的基础上难以建立巍峨的大厦,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地方,难以讨论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发展西部乡村的商品经济,使更多的西部乡村人民迅速过上宽裕、小康的生活,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根本问题。而做好这件事的前提是,要做好西部乡村资源的研究和治理工作,把劣势的自然资源变为优势的资源。

我们说西部乡村资源条件落后,是指其综合情况落后,综合性评价得分比较低。至于一些个别性项目,往往不乏优质的东西,有的甚至在全省、全国来说还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的、让人羡慕的。如果不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我们便很容易被这些个别事物所迷惑,一叶障目,使我们把握不到西部落后的本质原因。西部乡村资源与其他地区的资源一样,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区域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指山水田林气候条件等,这是资源条件中最为人们重视的主体部分。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之大,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方,都是可以称之富庶之地的地方。区域资源是指一个地方座落位置的优劣情况,主要是指它离城镇、港口、码头远近的情况,反映的是其受经济中心幅射的程度、交通便利的状况等。人文资源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二点:一是一个地方对商品经济的意识程度,二是劳动力的素质情况。

(二)西部乡村中一些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资源特征。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西部乡村资源落后,是一种综合上的落后。这种综合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1.商品资源缺乏,村民谋生主要还依赖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品位又比较低

与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比较起来,西部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农牧业区域,就整个区域来说,西部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欠发达,中等规模的城市的密度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在乡村地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特别大,而这些自然资源呈相对的劣势:山高、水恶、地薄、温差悬殊、雨量多寡极不均匀等等,凡是大自然里数得出来的不良资源的特点,在西部乡村几乎都可以一一找到对应的参照物。由于过份依赖自然,老天爷又偏不作美,所以长期以来西部的村民都比较艰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都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根本性的东西到目前仍然没有改变。

阅读全文

宋代市民阶层的节日消费思考

【摘要】宋代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深,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宋代的商业繁荣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节日消费开始兴盛。宋代市民阶层逐渐成为节日消费的主体之一,他们既是节日消费的创造者又是其享受者。宋代市民阶层的节日消费除物质产品消费外,精神娱乐消费比重在逐渐增加,同时还具有全民性、集中性等特点,皆从侧面体现出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宋代;市民阶层;节日消费

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自战国、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发展浪潮时期。费正清教授称宋代形成了“商业革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始,史学界对宋代节日研究的关注度提高,但多限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领域,较少涉及经济领域。分析宋代市民阶层的节日消费,可从侧面看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

一、宋代城市化及市民阶层的兴起

(一)宋代城市化的出现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城市大多是以政治力量驱动形成。而宋代市镇的大量崛起意味着中国出现了以经济力量驱动而成的城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地位上升。这标志着中国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城市化”。宋代乡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如《梦粱录》所载:“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众多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谋生,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斯波义信曾指出,南宋时期汀州的城市人口占比高达28%。[1]城市经济功能地位上升。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再限于城郭之内,而是辐射至周边农村地区,带动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宋代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城市,例如丝织品有蜀锦、亳州轻纱;造纸有蜀笺、温州蠲纸等。“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服务性行业大于生产性行业”[2],服务业的发展在两宋城市中较为繁荣。

(二)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构成

阅读全文

资源消耗会计与成本会计论文2篇

第一篇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萌发过程及其应用特点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萌发过程

资源消耗会计萌发于二十世纪初期,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不同,资源消耗会计是通过构建RCA的方式,将内部作业成本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并引入外部资源使用方向将传统的成本会计计算与管理模式采取战略性角度的改善,最终形成较传统成本会计更为完善的创新型应用于管理系统。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与管理特点

1、与传统成本会计计相比涵盖更多的应用项目以及管理对象

字眼消耗会计的应用项目以及管理对象存在于两个主要方面,即来自外界的商品生产要素消耗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同时,企业的与支出也被纳入资源消耗会计涉及范围。资源消耗会计模式集合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成本以及静态成本,让成本会计理念中的预算管理方式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探究

摘要:

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管理,目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

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先进,管理越重要。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新任务,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阅读全文

高职教育经济论文

一、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

1.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叶澜认为教育是实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从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

(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

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

(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

阅读全文

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研究

作者:杨薪燕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一、明朝的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

在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货币金融在各个方位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货币本身的变革运动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是否发达或者发达程度多高的外化物。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以往朝代的经验,发行了宝钞,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宝钞货币金融体系。为了保证这一整套的货币制度与政策的不断推行,也为了保证制度实施的顺利,这个时期,国家开始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但是这个时期国家的努力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大明宝钞贬值的速度很快,慢慢地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与此同时,在唐朝宋朝以来就实行的货币,也就是白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逐渐地活跃起来,慢慢地成为明朝的主导货币,这个时候,明朝国家就迫不得已地颁布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承认了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唐宋以来就取得一定货币地位的白银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后崛起,最终成为主导货币,明代国家不得不以法律形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白银货币化的完成导致社会商品经济、价格衡量尺度和货币信贷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钱庄、信用票的普遍出现和兴起,这些新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家与社会在诸多方面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动。货币金融制度,也可以叫做币制,主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1]。通常意义上,货币经济学认为国家货币制度主要由确定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确定流通货币种类、规定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等要素构成,具体到中国的货币流通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货币金属的规定、有关货币单位的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二、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变迁

1.明朝货币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大明宝钞。明代的货币形态繁多,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货币形态,明代基本上都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流通范围最广且占据主导货币地位的货币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大明宝钞、铜钱和白银。在国家发行大明宝钞之前,也没有颁布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证明元钞已经废除,还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使用。在洪武七年,明太祖已经开始计划着印发大明宝钞,在这一年的九月份,朱元璋开始设置宝钞的提举司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机构配置了管理人员。铸造大明宝钞主要是因为明初国家鼓铸铜钱铜料不足,需要民间输铜助鼓,甚是劳民。明初铜料匮乏是决定造钞的重要原因。另外,频繁发生盗铸私铸现象。还有铜钱制作材料比较粗重,携带不方便,使一些远程贸易受到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以往的历史上,宋朝和元钞都出现过印制纸钞的现象,也可以效仿。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建国的时候,国库的金银相对比较匮乏,财政开支比较窘迫,印制纸钞可以弥补金银的空缺。如果站在货币金融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大明宝钞———纸币是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只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纸币,纸币的产生、流通都需要有充足的状态。大明宝钞与元钞的宝钞一样都是纸币,就纸币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两种宝钞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元代的宝钞是可以兑换纸币的,主要是丝银为准备金[2]。但是,明朝的宝钞这种货币,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是在国家强制下进行发行和使用的。在性质上,元钞属于管理货币,大明宝钞是属于不可兑换纸币。不论是铜钱还是白银,它们本身属于商品,具有一定价值,在性质上是商品形态的货币。

在大明宝钞发行的初期,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财政问题。于是,在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宝钞在一定时期内的流通得到了短暂的稳定。在稳定了大约二十年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性条件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明代国家货币制度中纸币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缺陷,大明宝钞行用不久就出现贬值的情况。而大明宝钞出现的数量最为巨大的时候在永乐年间,这个时期的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军事方面,比如,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北京城的营建等等,这个时期的货币支出数量巨大。此外还有国家大兴土木的费用以及供皇帝贵族享乐的费用等等。这就可以说明,这个时期的货币金融是为满足军事性开支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不兑现性纸币,而不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商品经济对货币的真正需求。历史证明,基于国家财政需求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没有不发生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朝初期的这种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都是财政型的,也有一定的信用型性质。而明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经济方面的理念,也不明了货币金融方面的原理,调整物价的政策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

2.夹缝中生存的货币———明代铜钱。在明朝,国家流通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制钱、古钱、私钱。在铸造“大中通宝”之前,朱元璋曾在至正十七年铸造过银钱“应天通宝”,面值为一两至一钱不等。随后有“大中通宝”,这个货币在历史上流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种货币的面值在中国货币金融历史上是比较奇特的一种,在计算的时候是四百为一贯,单位的换算一直令专家和学者费解。有专家猜测是因为这种面值规制大概与当时铜料缺乏有关,因此采用短陌计值。之后,在洪武元年铸造了“洪武通宝”,但是这个时候并不表明“大中通宝”不再流通,一直到洪武四年才结束。在货币上,有的是成套的那种方孔圆钱,但是大小都不一样,种类也比较多,版式也不相同。自洪武皇帝铸造“洪武通宝”至弘治朝,明代国家为了维护大明宝钞的流通一度中断铸钱。除此之外,明朝还存在一些较少的金银钱,但是其主要的用途是陪葬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流通的领域,主要承担着通贷的功能。明朝国家制造钱币的数量比较有限,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较多的就是唐宋的铜钱,铜钱参与金融市场的流通,就表明了明朝在铸造钱币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明代国家一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铸造制钱铜料缺乏。铜料缺乏这种情况,在吴王时代铸造大中通宝钱时就已经存在[3]。在明朝中期之后,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比较盛行,国家相关机构铸造铜钱的材料相对缺少。虽然在万历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国家铸造铜币的数量跟着增加,但是,这期间国家铸造的货币仍旧是有限的。明朝每一个皇帝在铸造本朝制钱时,均规定与先朝旧钱相兼而行,以旧钱济本朝铸钱铜料之不足,形成明朝货币政策中的传统政策。明朝期间在使用铜币的时候,民间私自铸造铜币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私铸问题,国家一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处理措施,在一些情况下只好任其发展。明代国家官铸制钱滥恶不堪,给民间私铸树立了示范效应。明代前期,制钱铸造精少,私铸现象明显较为少见。嘉靖以后,制钱质量滥恶之极。虽然如此,明朝的铜钱在整个国家货币金融体系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事实上,这个地位又相对比较尴尬。在宝钞盛行的年代,铜钱一直受到压制,甚至还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宝钞被废除之后,铜钱使用开始恢复正常,但是这种状况很快又被白银打压下去。因为铜钱本身的价值相对比较有限,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铜钱在金融市场上只能充当数额较小的贸易的币种,而民间私自铸造铜钱不断地扰乱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这样一来,铜币作为辅助的货币的功能也在不断地降低,这就导致铜币很难成为国家的主要的货币形态。#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艺术陶瓷保护思考

现代艺术陶瓷典当,是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而新起的。它是利用“典当”的职能,使之为艺术陶瓷服务,是为发展、保护艺术陶瓷的价值而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它是把过去旧社会一种高利贷典当的剥削性质,从根本上改变其为艺术陶瓷服务性质。因而,经过一些有经验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人考察,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新形势下,可以运用它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一种好方法。

(一)景德镇艺术瓷厂开设的现代艺术陶瓷典

当商行,是全国首先并起的第一家,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从旧事物中照搬过来的,他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而启用起来的,是利用典当这种形式和职能,服务于艺术陶瓷。

最大的效能是使陶瓷艺术人员的艺术产品价值不会贬低,而对艺术陶瓷是一种有效保护—保护艺术掏瓷的健康发展。当前,艺术陶瓷典当的开设,它是艺术陶瓷的“专业,典当商行,既不典当衣物、金银手饰;也不典当古玩文物,它的经营是属于银行一类的金融范畴。‘他的典当对象,是区社办企业或私人个体户,特别是老艺人的特艺作品。具体业务有三种形式:第一:低息典当,一到期或提前赎回;第二:典当代销,在物质典当期间按照本人标价,由典当寄存代销,销后收取手续费,销售的贷款,一部分赎回典当产品,一部分付给本人;第三:一次性卖给典当,这样更方便;但是价格难定,因双方怕吃亏,多般的是选择第一、第二种形式。自从我厂进行现代陶瓷典当经营以来,各项业务兴旺,确实起到积极作用。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对艺术陶瓷价值起到了妥善保护作用,典当金额达5万多元,寄售金额达7万多元,还有典当过程中加工、批发、零售业务达三十多方元。

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艺禾陶瓷更属市场商品的范畴,竞争也非常激烈,加上艺术陶瓷物价部门是无法定价,而是一种议价商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为促使陶瓷艺术产品降价保持稳定,艺术不贬值,而又保护艺术人员的利益,也保护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虽然这是一种旧金融形式,在新的形势下运用与发展是可行的。

(二)现代陶瓷典当,艺术瓷厂的经营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它的经营过程来看,已摸到一些经验,对我市陶瓷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已能看到它成功之处。在经营过程实践经营中.亨下列几点体会:

1、典当,是资本主义发放高利贷的一种剥削形式,人们听到它的名字,油然就会引起一种厌恶感,心有余悸;其实不然,我认为:它是一种经营形式,是一种金融工具,象银行商店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剥削贫苦劳动人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却可用来发展经济,服务于劳动人民;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经济,各大中城市由国营经济开设典当商行。我认为是可行的。有的城市不仅是办起一家,而是办了多家,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方便了物质经济的流动,解决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借贷,解决人们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使人们经济生活得到稳定,同时也为国家增添了一部份收人。

阅读全文

经济学课程主题式教学论文

一、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主题的简单划分

1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政治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客观的经济理论和逻辑出发,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向学生讲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事实上目前在各个高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它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和完美,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可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经济学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而没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坏,而政治经济学在阐述剩余价值时通篇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将其看做是具有现实用处的经济学理论。由此在编排作为经济学教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是否可以将书中有着明显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用其他合适的经济学名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去回避“剥削”这样的字眼,因为即使用中性、温和的词汇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学生也很容易领悟其不合理之处。

2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使学生充分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讲授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着上述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命运。让学生理解高中学到的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来的,国家为什么产生,由哪一个阶级统治以及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欧洲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哪些社会阶层,这些阶层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怎么样产生的,每一个阶层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或某一个人头脑中的一厢情愿,而是由于无产阶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决定的。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及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比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比比皆是,医患矛盾、暴力拆迁、见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为争取物质利益的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马克思为追求真理,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坚持领导工人运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事迹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论初学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不论其是否可以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论其是否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美好动机和初衷。

3以科学预言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结论由马克思得出,并由接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并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演化的结论,论述了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的演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货币有什么缺点,并思考未来的货币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此外,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演化间接地论述了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化,可以让学生考察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讨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出现的原因并思考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换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那么商品交换方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会发生什么。比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而不是西方学者仅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简单地描述这样的事实,并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以及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而两大部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社会发展的最终失败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果调整,论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并分析欧美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农业绝对地租消失的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农业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表明生产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资料朝着被越来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发展,由过去被历史所证实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