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森林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森林工程论文

行业科技期刊如何在办刊中服务科学

长期以来,服务特定行业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行业热点信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1]也可以说,行业科技期刊是因行业的存在、延续、发展而举办,其命运始终与行业的盛衰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某个行业的内涵、管理机构与服务范围亦不断变化,行业科技期刊如何在遵循办刊规律、扩大办刊影响、提升办刊效益的同时,深度融入行业的科技发展、及时报道行业的科技创新、充当好行业发展的智库显得十分重要。《森林防火》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主办的行业科技期刊,扮演好服务行业科学研究的角色是期刊不断提高行业站位、校准办刊方向、争取办刊资源、彰显办刊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刊物立足行业而走出行业、创立品牌的关键抓手。

一、捕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引导科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

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述及基础设施装备落后时明确指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管理、林业执法、有害生物防治等现代装备手段落后,协同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严重缺乏,高新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2]为了引起森林防火的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结合无人机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进展,编辑部研究后认为,森林防火工作对于无人机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的新成果推广应用领域,其结合实际的开发应用必定成为一个森林防火装备发展新方向,于是决定策划组织一批相关论文刊发。《森林防火》先后刊发了杜建华等撰写的《森林火灾探测扑救中的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2013年第4期),郭伟等撰写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与图像处理技术》(2014年第4期),周建等撰写的《关于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应用的探讨》(2017年第3期),李建有等撰写的《无人机在森林消防领域的应用概述》(2018年第1期)等一系列论文。由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设有森林消防学院,而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学校,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引起了行业专家的关注。防火管理部门及学校着手通过无人机研发应用的政策制定、机构设置、主办研讨会、组织实战演习、举办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工作引导相关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比如: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森林防火办主办、丽江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承办的“国家森防办无人机飞行测试会议”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2018年8月1日至25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首期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资质及战法应用培训班在仙林校区开班,来自广东、贵州、江西、青海、湖北、湖南、福建、河南、江苏等省森林公安机关的32名学员参加培训;2018年4月27日,学校与深圳市科卫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无人机森林防火灭火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此外,2017年12月3日,森林消防学院举办第四届技能节暨首届“科卫泰”杯小型无人机森林防火技能大赛;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4日组织了由南京钟山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福建农林大学老师、刑事科学技术系老师、森林消防系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点烧试验和扑火实战演习,于2013年11月14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5月21日分别开展了以“无人机检测林火技术研究”“小型无人机在林火监测和扑救指挥中的应用”“基于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特征匹配方法的无人机遥感影像自动拼接技术”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无人机研发、推广活动为抓手,以期刊有关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系列论文或成果的刊发为引导,在贯彻行业发展规划中起到了引导行业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方向的良好效用。

二、通过有效的选题策划聚集研究力量

行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可以有效地追踪行业的研究热点、报道重大的行业或学科研究项目、聚集新兴学科重要专家的成果、引领行业政策的关注与制定;同时,还可以针对行业的发展需求,引发基于某个方向或主题的特别关注和集中立项,不断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带动行业的高效发展,最终形成研究力量的聚集,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或管理瓶颈。比如,《森林防火》刊登的《关于加大森林防火行政问责力度的几点思考》、《用制度屏障构建森林防火责任体系》等论文,切入点在于讨论如何完善森林火灾的责任追究体系,稍远的目标是为国家防火指挥部制定相关督导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讨论成果的不断推出,引出了众多专家的建议与思考。这时,作为防火专家的《森林防火》主编,适时申请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立项,经过几轮专家研讨会以及遍布全国的各级森林防火机构的工作调研,最终形成了《森林防火督导暂行办法》这一政府层面颁布的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可见,行业科技期刊以持续推出行业科技新成果为主旨,以敏锐把握行业政策方向为引领,结合编辑部工作人员丰厚的专业素养,就能通过精准的选题策划,聚集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研究力量,形成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智库型资源。

三、利用丰富的产品信息提供或矫正研究方向

作为森林消防行业唯一的一本科技期刊,《森林防火》(季刊)的广告资源历来为广大生产与消防相关产品的商家所青睐。2017年本刊共72个版面的广告。广告的内容包括:森林消防水罐车、水泵,森林防火监控预警系统及相关设备,森林消防服装,森林灭火机具,森林防火多媒体智能调度平台,森林防火智能语音警示器,野外通信器材,无人机消防装备,应急处理信息化工作系统(包括电子沙盘作战指挥系统、智能野外巡护终端、北斗智能终端、航拍处理系统),林区入口监控及防火警示系统,森林火灾扑救仿真模拟系统,应急通信的空地联动解决方案等。比如,2016年底我刊收到一篇研究某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的论文,审稿专家认为,论文中未给出最佳洒水灭火的高度数据,建议作者做进一步实验并修改论文。由于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高校、研究所、生产单位三方的合作项目,编辑部认为如果修改完善后刊发,对提升一线防火单位使用直升机吊桶洒水扑灭森林火灾的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在此之前,某生产飞机洒水灭火用吊桶的厂家正好在本刊过一则广告,信息里包含了相关机型对应的最佳吊水量和洒水高度的范围值。因此,我部编辑就及时为论文作者与产品生产厂家牵线搭桥。最后,作者的单位在该厂家重新购置了标准的吊桶,并在厂方专家的指导下调整了研究方向再次实验,找出了该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的最佳高度范围,成功在我刊发表了《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研究———以K-32直升机为例》一文。可见,关键数据的求得往往决定了一项研究成果的水平,也成为论文是否符合发表标准的通行证,而源自生产厂家长期积累的产品信息资料,则很可能为相关科学研究缩短摸索时间、获取重要数据提供导航。

阅读全文

探寻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作者:杨胜莲 余志金 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新绿神热带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阅读全文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 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都应划入城市森林的范围,瑞典规定距市中心30km以内的林地为城市森林。美国和有些欧洲国家以乘坐陆地交通工具去旅游当天能返回城区的半径范围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王木林等强调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6,11-12]。鉴于目前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研究规范与标准,各个国家也只是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或游憩的需要等制订自己的标准与规范,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林业,在中国城市森林分会的组织下,组织有关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对诸如城市林业、范畴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制订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标准(中国版),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及城市林业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13]。

1.2研究系统性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传统的绿地规划一般只是在城市规划总图上根据现有用地完成“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绿量?量化的依据是什么[14]?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分布如何?形态和布局如何与城市的形态有机结合?建成区的绿地如何与郊区的城市森林、城市农田、水域湿地等协调发展?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凡此种种,由于错把手段当目的,只求满足建设部门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硬性指标,致使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也十分有限[15]。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城市森林的功能效应;影响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城市森林的调查和评估;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树木的价值体系;城市林业法规和管理体制[16]。如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系统评价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城市林业的众多方面,如城市森林的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制订效益评价标准和规范等,目前国内大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以有限的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单因子或有限几个因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倘若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如美国林业(一个非盈利的民间保护组织,www.americanforests.org)开发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green对包括亚特兰大、新奥尔良、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和圣安东尼奥州20多个城市在内的生态分析,这些分析将城市森林改善空气质量、碳储存和吸收、能量利用、防洪控制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4-5,17-20],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大改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仅见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沈阳等少数城市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此外,众多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城市研究工作者只注重城市森林的结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热岛效应的研究或侧重于污染气体的治理方面,由此可见,各地区的研究虽各有优势,但都比较分散,即各地区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未将城市森林各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不能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于加强[13]。#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森林资源综合效益评价

 

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国外对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8世纪或者更早,人们就开始关注森林资源,并对林木资源的价值计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随着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的出现以及日益尖锐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价值受到了日趋广泛的关注,其计量问题也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1森林资源综合效益评价   国际上对于森林蓄积的测量,也就是森林经济效益的计量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从18世纪开始,以德国为首的林学家,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蓄积量,也就是木材的经济价值。随着森林资源的危困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不仅认识到森林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而且注意到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及环境价值。所以人们逐渐认识到再也不能无偿的索取它,而是更应该认识森林的生态规律,更大限度的发挥其多种生态效益。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的环境价值体系及其评估,以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计量。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该课题的研究。国际上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以Constanza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派,他在1997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价值”的文章。他认为生态功能价值可以通过全部价值来计算,提出可以用市场价值法计算;另一学派是以Pearce为代表的环境经济学学派(1998)。他认为很难用全部价值来计算生态功能。他提出用假想市场法来计算生态功能价值。印度学者提出,一株50年生的树木每年对人类的贡献高达十几万美元,其中产生的氧气价值是3.12万美元,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是6.25万美元,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肥力价值是3.13万美元,涵养水源等价值是3.12万美元,这充分说明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木材的经济效益。美国马里兰大学Costanza等1997年提出的计量方法,把森林生态效益分为概念模糊的17种,其计量值相当大(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至少33万亿美元)。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张嘉宾、翟中齐、宋宗水等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初步探讨,但大多局限于零星的思考,缺乏系统的认知。1994年,国内著名学者周晓峰评价了黑龙江省的森林生态价值,他用的方法就是假想市场法。侯元兆等于1995年第一次对林地、林木及森林的三种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进行了核算,并出版了专著《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郎奎建、李长胜等2000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的文章,对10种森林效益进行了定义和初步计量,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计量比较权威的文章,以后国内许多学者都将此论文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郎奎建2003年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的市场逼近理论和技术研究进行了完善。   多年以来,我们主要重视了木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更大的森林生态效益。要推动和加快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进程,其先决条件就是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要科学化。上述问题得到国内外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极大的关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大辐度调减(与国内外学者相比)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量,该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计量应大大小于国家GDP值。因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还存在一个人们支付意愿的法则。   2对《可更新资源:经济理论与评价》一书的评价   就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开始进行重视之际,李长胜等所著的《可更新资源:经济理论与评价》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中文专门论述可更新资源经济理论与评价的专著到目前为止还仅此一本,有许多新颖之处。该书论述了自然资源及其价值,可更新资源的科学利用,生物资源与生物估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湿地的价值与功能,湿地的退化与恢复。该书对森林资源价值的评价占了较大篇幅。其比较全面系统地用广义线性模型(包括似乎不相关模型)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净化大气、抑制风沙、减少水旱灾、森林游憩、保护野生生物、消除噪声等生态效益进行了货币化计量,特别是将复杂的森林碳汇计量用一种简单的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是比较实用的。目前,在国内森林碳汇交易刚刚起步,即使在国际上森林碳汇的计量也不十分精确的形势下,能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计量,而且可操作性较强,这是此方面在学术上的一个进步。   3结语   今后对森林资源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势在必行。特别在东北林区进行此工作,意义在于:①使人们重新认识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价值,不再是过去仅仅盯着木材蓄积的经济价值,而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大得多,应该真正科学地综合评价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全部价值。②对东北地区进一步深化天然林保护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黑龙江省、吉林省早日建成生态环境示范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③在大、小兴安岭全面进行禁止主伐的情况下,推动和加快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进程,为科学计算生态效益补偿金提供科学依据。《可更新资源:经济理论与评价》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有许多地方我们可以借鉴。

阅读全文

工布自然保护区保育土壤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通过直观的货币形式来表述生态系统的价值,使人们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土壤侵蚀是近年来全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生态系统对保持土壤的功能越来越得到各国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在这方面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2]。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等自然因素,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在东南部表现极为明显,这给下游地区造成较大的危害,为此,国家曾启动了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境内,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投资最大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3],它不仅保护了独特的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而且也保护了该区域的环境。就保持土壤功能而言,目前在该区域所做工作较少,笔者采用国家林业局颁布的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方法,利用部分实测数据和相似区域的公开发表数据,对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工布保护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保证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境内,地理范围为东经93°13′~94°50′,北纬28°40′~30°20′,处于南迦巴瓦峰西、喜马拉雅山东段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东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界,西至工布江达县城,南接隆子县、墨脱县县界,北靠嘉黎县县界[3],总面积约21 558.16km2,涉及到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米林、朗县、林芝共4个县19个乡镇。从植被类型来看,工布自然保护区包含三类:东部色季拉山为典型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北部尼洋河流域受温度的影响,形成从半湿润森林到半干旱高山草甸的各种植被类型;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受水分的作用,形成从湿润森林到荒漠的各种植被类型[3]。从经济社会来看,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处于本自然保护区中,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类活动相对频繁,同时,保护区中的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也是城镇、村庄、农业等土地利用较为集中地带,是今后林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3]。   1.2研究方法   1.2.1数据来源   云冷杉数据来源于西藏林芝高山暗针叶林国家重点野外站台(以下简称林芝站)多年观测的数据,其他林分数据来源于相邻地区(主要为川西和云南)公开发表的论文数据,相关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   1.2.2测量方法   本文计算方法均采用2008年国家林业局的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所确定的评估公式。   1.2.3测量项目   1)年固土量G固土=A(X2―X1)式中,G固土为森林年固土量(t/年),A为森林面积(hm2),X2为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t/(hm2•年)],X1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t/(hm2•年)]。2)固土年价值U固土=C土•G固土/P式中,U固土为固土年价值(元/年),C土为挖取和运输单位体积土方所需的费用(元/m3)(参考西藏工程预计,本文取值5.714元/m3),G固土为年固土量(t/年),P为土壤容重(t/m3)(本文取值为1.2t/m3)。3)年保肥量GN=AN(X2―X1)=NG固土GP=AP(X2―X1)=PG固土GK=AK(X2―X1)=KG固土GM=AM(X2―X1)=MG固土式中,GN、GP、GK和GM分别为每年氮、磷、钾、有机质的流失量(t/年),N、P、K和M分别为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含量(%)。4)保肥年价值U肥=GNC1/R1+GPC1/R2+GKC2/R3+GMC3式中,U肥为保肥年价值(元/年),R1为磷酸二铵化肥中含氮量(14%),R2为磷酸二铵化肥中含磷量(15.01%),R3为氯化钾化肥中含钾量(50%),C1、C2、C3分别为磷酸二铵、氯化钾、有机质的市场价格(元/t)。   2结果与分析   2.1年固土量和固土年价值   2.1.1森林年固土量   林芝站实测无林地年地表径流量为22.6mm,年平均含沙量为12.17mg/mL,即可得到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为27.5t/(hm2•年)[4-5]。工布自然保护区中森林主要分布区域坡度相近,年降水量也相似,所以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均采用此数据。根据林芝站的数据,冷杉林年地表径流量为0.86mm,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为6.94mg/mL,计算出冷杉林的侵蚀模数为0.60t/(hm2•年)[6-8]。云杉数据采用工布自然保护区南伊沟实测数据,该林分年地表径流量为0.97mm,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为8.64mg/mL,计算出云杉林的侵蚀模数=0.84t/(hm2•年)[6-8]。其他林分没有实测数据,据相关文献规定[9-13],针叶林的土壤侵蚀模数是云冷杉的平均值,即717.46kg/(hm2•年);而阔叶树为针叶树的1.5倍,即1 076.19kg/(hm2•年)。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年固土量为1 423.4万t。其中,冷杉林年固土量最大,为843.6万t,占总量的59.27%;其次是高山松(148.7万t)和云杉林(118.0万t),分别占总量的10.45%和8.29%。单位面积森林年固土量为26.80t/(hm2•年)。   2.1.2非森林系统对于其他生态系统年固土量   仍然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其中,各生态系统的侵蚀模数数据来源于相关文献[14-16],从计算结果(表2)可以看出,工布自然保护区除森林系统之外,其他生态系统年固土总量为505.92万t。其中,灌木林固土量最大227.40万t,占总量的44.95%;其次是草地,三类草地共占总量的33.96%(图2)。从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年固土量差异较大。其中,固土能力最大的是其他类型的土地,1hm2每年固土量高达28.48t,这里的其他类型土地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点,它的潜在侵蚀模数较大,但其上面多有建筑物,所以固土能力最强;其次是水域,由于河流的切割作用,一般水域周边坡度较大,所以潜在侵蚀模数大,但由于被水覆盖,所以几乎不可能产生侵蚀现象;固土能力最弱的是无林地和未成林地。#p#分页标题#e#   2.1.3年固土总量与固土年价值   工布自然保护区年固土总量=森林年固土量+非森林系统年固土量=1 929.31万t。根据公式计算出工布自然保护区固土年价值为0.92亿元/年。其中,森林固土年价值0.68亿元,占总价值的73.91%。   2.2年保肥量和保肥年价值   2.2.1森林系统   根据公式分别计算保持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量(表3)。工布自然保护区中森林年保持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量分别为2.05万t/年、1.13万t/年、5.78万t/年和61.87万t/年,折算成单位面积上的量分别为38.65kg/年、21.27kg/年、108.86kg/年和1 164.74kg/年。   2.2.2非森林系统   从表4可以看出,工布自然保护区非森林生态系统中年保持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量分别是0.62万t/年、0.33万t/年、2.07万t/年和8.05万t/年。   2.2.3年保肥总量及价值   工布自然保护区每年保持的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量分别是2.67万t/年、1.46万t/年、7.86万t/年和69.92万t/年(表4)。根据《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本文中采用的价格分别2 400元/t、2 200元/t和320元/t。根据公式计算出工布自然保护区中保肥年价值为12.61亿元,其中森林保肥年价值9.85亿元,占总价值的78.14%。   3结论与讨论   工布自然保护区年固土价值为0.92亿元,年保持土壤中肥料价值为12.61亿元,合计保育土壤总价值为13.53亿元。然而保育土壤功能仅仅是生态服务功能的一小部分,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肯定比保育土壤的经济价值高。可见,工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价值非常大,说明工布自然保护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所以,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特别要重视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1)虽然采用了大量的定位站长期观测的数据,也有部分数据是实地测量的,但仍有部分数据来源于内地相同林分,这两者存在一定误差,还需以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2)众所周知,天然林的生态功能远高于人工林,研究是估算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区别,保护区中几乎都是天然林,明显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3)估算对灌木林基本上是按照有林地方法进行的,而它们生长的位置,特别是高山高寒,可能具有更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对非森林生态系统的估算还比较苍白,需要进一步改进。

阅读全文

森林生态经济增长的干扰体

 

19世纪70年代,Holling首次提出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简称AM),认为适应性管理是将管理策略和实践成果两者之间不断提升和优化的系统性管理过程[1]。在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方面,Taylo(r1997)在论文《森林适应性管理》中提出,森林适应性管理是从管理森林的政策和实践结果中不断学习,并且将这些结果持续运用到森林生态正式管理进程中[2]。王文杰等(2007)认为,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是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在不断探索、认识区域生态系统本身内在规律、干扰过程的基础上而采取的以提高实践与管理的系统过程。谢晨等(2010)认为,适应性森林管理是一种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抵御不利气候变化,利用气候变化带来机遇的管理手段。笔者认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应性管理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干扰因素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随着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必然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改善环境,确保森林面积的有效增加,应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使其遵循自然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分析资源、环境和人才等因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资源—经济   18世纪到2O世纪初,亚当•斯密、杰文斯、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存在制约关系。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资源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主要从公共资源补偿机制、环境经济手段、排污权交易、经济激励机制、资源产权市场化等方面研究自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可见,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   林木资源作为森林资源的载体,影响着木材加工用家具制造业是否健康、良性发展。自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以北方国有林区为例,森林质量明显下降,成熟林面积减少,森工企业危困,地方经济发展停滞[3],这种变化导致国有林区人口迁出,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森林资源变化改变了产业结构,木材加工产业比重降低。而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有助于林木的生长和木材资源蓄积量的良性增加。温作民、赵庆建(2010)在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下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下的森林生产力模型[4],以更为科学地描述和预测森林生产力状况。   森林对水文产生影响,森林自身的植被覆盖层、土壤层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的巨大水文作用[5],每年森林土壤可蓄水300m3/a,减少地表土壤流失量1吨/每公顷。我国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曾逐年降低趋势,1980年、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2753m3/a、2358m3/a、2239m3/a、2098m3/a和2300m3/a,①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从现在的2300立方米左右降至1800立方米以下,水资源的问题俨然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国内学者在不同层面论证水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关联,如王维平、刘品和马承新等(2011)[6]建立了宏观经济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王瑜(2007)在水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核算(SEEAW)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框架内容,对经济体与水资源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宏观核算[7]。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调整森林林相,提高森林土壤层质量,以发挥其最大的水文作用,增加水资源的供给。   二、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环境———经济   1972年,D•H•米多斯提出“零增长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卫•皮尔斯(DavidW.Pearce)和克里•特纳(KerryTurn-er)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基于环境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环境价值计量及实现代际公平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目前,由于森林减少及气候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并致使物种多样性锐减。例如,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生态赤字由1978年的人均0.248公顷上升至2003年的人均0.890公顷;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为总数的1/4[8]。   因此,加强森林生态适应性管理将有助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从森林的角度来调节生态系统间冲突和矛盾。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可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为主导的各部分功能,加强森林质量的建设。高计青(2004)做过测算,在300mm年降水量的情况下,如果全部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水土流失量为每公顷600kg,而没有植被的秃岭荒山水土流失量高达7000kg,两者相差11倍多[9]。将适应性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去,有助于森林总体质量的提高,进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此来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人才———经济   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大量复合型人才能够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现阶段,大力发展都市经济圈和特色区域经济战略时,必须以人才作为重要的技术保障。张书凤、沈进(2007)从人才经济弹性(人才经济弹性=GDP增长率/人才增长率)角度分析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认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这三类人才每增长10%,GDP的增长率将超过10%[10]。据调查统计,89.7%的人喜欢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工作、生活;自然环境的破坏只会带来人才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流失,这将是以后人才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才与其环境因素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才与其所在环境共同组成人才生态系统,人才生态系统可以看成是在特定的区域与时间内各类人才与环境所形成的系统。它包括人才个体、群体、环境、组织等。勒温(K.Lewin)的动力场理论从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人的流动现象,即,B=(fP,E)。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所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Lsp)。在个体生活空间里面,徐茜(2010)等人认为[11],人才在聚集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城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环境磁场,形成一个循环,成为城市发展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p#分页标题#e#   通过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创造人才。将大大改善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净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吸收和转化空气中污染物,调节气候变化情况,提高个人生活空间质量。   四、总结   在经济转型期,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日益脆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地注重森林生态管理,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状态,改善环境。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是强调对冲突和干扰适应性调整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引入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有效地改善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和人才等状况,改善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阅读全文

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紧密。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以及“植物免疫学”课程内容和发展的特点,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础知识、前沿进展与实践应用技术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引入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文献阅读研讨教学、参与式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从课堂、课下、实验、研讨以及考试等多方面的考核体系,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植物免疫学;森林保护;教学改革

森林保护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森林保护专业在1998年曾被取消归入到林学专业,但由于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有害生物灾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设立森林保护专业。2014年,我国也首次从国家层面作出了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使森林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森林保护逐渐向森林医学演变[1]。为此,北京林业大学修改了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增设了“植物免疫学”课程。该课程为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通过“植物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遗传规律、变异规律,发挥其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笔者根据近2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

阅读全文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技术探究

【摘要】森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整个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作为这片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地区,森林环境是中国最重要的受保护和规划的生态环境之一。特别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林业资源都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我们将要失去的森林生态家园,我们将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森林环境进行智能研究和规划,然后再处理森林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本文便是对森林经营规划和设计的技术分析。

【关键词】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技术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森林资源规划非常重要,需要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森林的研究中去,并为中国的生态资源做出贡献。我国现在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于林区的调研工作进行的不够。这与目前我国相关的林业资源调研的技术有着直接关系。许多调研人员所采用的技术还是较为老旧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并且也不能及时地将更新的数据反应给相关的林业设计和管理人员。并且,结合科技的发展及时地将新科技用于森林调研便能够更有效率并且准确地将林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反应给负责制定林业规划的人员。

1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瓶颈

1.1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技术不够成熟。在进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其相关技术不够成熟,是使得我国整体森林资源得不到妥善的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对林业的研究包括先进的科学程序和创新方法。由于大范围的森林环境还包含大量自然资源,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快速,准确地得到相关信息。负责调研的人员利用好相关技术便可以防止遗漏和错误。因此,有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老旧的调研方法相比,效率更高,准确率更高。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森林勘探技术,并且新型的森林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普及当中。例如,计算机,GPS定位器和其他先进设备可以有效提高调查活动的效率。我国政府应更加重视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技术更新,并及时将新技术引入森林研究规划设计。

1.2民众以及政府关注度不足。森林以其庞大的人工林而闻名,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优质木材,有效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森林资源在维护中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地区的环境保护进行的非常糟糕,首先在检查森林资源时,从民众以及调研者角度出发,民众应该提高对于森林保护的意识,而调研者则应严格遵守调查顺序。每个人都应该对森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工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森林探索工作。而对于政府来说,管理者必须首先制定与森林有关的适当计划和一套管理系统。并且要引导民众增加对于森林调查以及森林保护的关注度,尽可能的减少附近居民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

1.3缺少专业人才。森林资源研究林区的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巨大的项目。要完成规划和设计森林资源的任务,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有深刻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造林和保护森林免受人员发展方面森林专业知识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可以完成森林研究规划和设计的人数非常少,而且由于森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且气候条件恶劣,许多研究人才不愿来这里参与环境保护建设。中国对森林研究的计划和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某些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绿色建筑领域非常可观,因此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多。但由于中国缺乏关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投资基金不足,国内专家无法行使职权,同时也无法吸引外国专家,这导致了在中国缺乏专家。因此,森林资源的勘探和规划不够顺利或不够理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