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贸易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三角贸易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三角贸易论文

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研究

【摘要】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状研究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引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关键词】

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一、引言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论文的选题、摘要的写作与翻译,关键词的提炼,论证的过程、语言表述等等)已受到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本文无需重复讨论此类的问题。在连续几次毕业答辩中,笔者发现商务英语大学论文关于现状研究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并加以讨论,以引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二、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状研究的几个常见问题

阅读全文

商务英语创新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加快实施,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对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本论文基于对京津冀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专业用人需求的调研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应以服务京津翼地区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方面改革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英语能力过硬、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和具备实际商务操作能力的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对比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来看,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稍显落后,需结合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通过结构优化、聚集能量,以便其综合优势得以形成,并取得更为突出的整体效果。目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贯彻实施,作为全新发展的一个区域经济实体,京津冀的发展前景极为突出、生命力也更为旺盛。

一、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状况

外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商务的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因此就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来看,需要高校针对更多技能型、综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进行培养,而企业也对涉外商务人员在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结合研究结果来看,具体有如下几方面体现:如国际商务实际运作能力、现代化办公设备使用程度以及运用英语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存在较大需求量,不论是国有、外资企业还是中、小型私营企业,都大量需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开拓并能参与到海外业务的人员如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等,诸多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也备受市场青睐。

二、改革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直接针对区域经济提供服务,需对人才智力方面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不仅为实现社会效益,同时也使得学校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就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而言,需明确目标为服务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定位方面需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区域内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针对人才培养机制予以科学改进,适当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外贸人才,也为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合作对策探索

【内容摘要】充分把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得政策机遇,是珠海与澳门加快科技创新甚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当前有利于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导向,为珠海市与澳门在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和合作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珠澳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环境

一、珠海与澳门科技创新政策分析

从概念提出到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自2017年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后,逐渐形成了以创新为主所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完善创新合作体系和机制。基于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基础和科技资源禀赋条件有明显差异,促使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而中美贸易摩擦暴露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弥补这一短板的唯一途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区域内城市的有效融合是大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创新合作也已成为了目前发展突破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政策层面。五大发展理念为珠海与澳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创新发展理念与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市场化和产业集群导入等多层次结构相结合,协调发展理念与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共赢相结合,绿色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相结合,共享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相结合,共同发展理念与共享发展理念相结合。创新发展战略与创新发展理念是逻辑统一、一脉相承的,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均有重要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强调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应从传统的人力和资源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二是强调创新成果的落地,不能只注重高水平论文,而应让科技创新成为真正的动力。

(二)大湾区规划政策层面。2019年2月18日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湾区作为未来主要的国家战略目标,这为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建设大湾区,为区域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以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成为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同时强调新经济体系须依靠全新的创新平台,有效利用“破坏性”的创新特质来发展新模式、业态、产业以匹配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禀赋。同时,以大湾区作为创新和改革的试验基地,不仅具有科研要素融合的优势,更具备突破要素流动的约束力,能激活更多主体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来,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内的科技要素融合,包括有效的资源配置、配置效率和合作效能的优化。

阅读全文

区域公共管理综述

摘要:

伴随我国区域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正在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以近五年的文献综述为基础,分别从国外研究发展、国内研究进展及趋势、国内典型实例研究三方面,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核心概念、基本观点、理论进展、具体问题等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关键词:

区域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文献

1引言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类跨行政边界的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持续涌现,对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行政管理造成挑战。在此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迅速引起了一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总体看,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源于欧美,目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运用于欧美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典型如欧盟各国的一体化发展研究等。相比之下,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在我国产生和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形成较为规范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在此过程中,虽然区域发展政策不断调整、有所平衡,但各种各样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体现出我国区域发展及其管理存在着差异化、复杂化特征。在我国当前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2]。但即使在这些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代表性区域中,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区域整体的发展。因此,梳理国外特别是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而明确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显得十分重要。

2国外研究发展

阅读全文

地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问题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夯实学生地理基础。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是建立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大气运动的理解,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只学好本专业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调控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课外有效延伸。   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有意导向学科综合,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高中地理学科间综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开一个理想的局面。

阅读全文

论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研究

【摘 要】为探讨文化产业转型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论文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以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转型为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加深对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研究,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底蕴,选择创新文化产业转型的方法,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质的飞跃。

【关键词】文化产业转型;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经济

1 引言

旅游文化产业的产品与业内发展呈现朝气蓬勃的势态,物质与精神结合形成的文化旅游创新了旅游的行为方式,故此旅游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维度。基于此,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产业内涵的驱动机制转型,因此,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创新,亦是地方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体验”一词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用以描述对旅游产品(服务)的个体感官感受,着重强调“经历”“经验”之意。如今,体验的概念逐渐被应用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当中。在哲学中,狄尔泰(Dilthey)认为体验是人们内部直觉中真实存在的一种潜在意识,能让人们感知不同的情绪;在现象学中,庞蒂(Ponty)认为体验是代表人们自身的行为,不仅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体现,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在美学中,杜威(Dewey)认为,体验是帮助人们寻找个人兴趣与爱好的一种途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事物感受到愉悦。旅 游 体 验 最 早 由 西 方 心 理 学 家 契 克 森 米 哈(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一次欢愉的经历、是一次主观的享受、是一份宝贵的记忆,能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美好的回忆。旅游体验主要是从游客静态的角度来看待旅游的整个动态过程,旅游体验也正如西方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所说,即人生的主观享受与宝贵记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商品,通过优良的游客旅游体验反馈来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效益实际来进行旅游文化产业转型。

2 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概述

2.1 存在的问题

①自身定位不准确,特色挖掘不深入。盲目发展城市旅游业,开辟现阶段能够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网红景点”,但是忽略了长期发展,故此会弱化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城市文化的可替代性风险提高。②不注重宣传。借由“酒香不怕巷子深”忽略了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可能导致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拉长景点的时间跨度,使游客难以全面领悟景点的历史内涵。由于新生代人群的代际认知差异,古朴的文化景观未必能够唤起其感知认同,亦有可能使游客将此与落后的传统形象对标,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不充分,文化输出难度大。③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流,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通常以政府拨款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故此产业发展资金受到一定限制。缺乏资金就会导致项目进程难以及时推进,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不能得到完善。④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失。旅游文化展现有深浅层次之分,浅层次的文化可以眼见耳闻,而深层次的文化则以精神输出与当地特色文化输出为主。若从业者仅是当地居民,极易使游客无法融入旅游文化,无法对此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则有可能让游客体验到消极的旅游服务,即游客会因服务人员的个性或服务意愿不足,而产生消极的旅游体验。兼具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当地文化有效输出,并且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较大。

阅读全文

浅谈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

【摘要】为探讨文化产业转型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论文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以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转型为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加深对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研究,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底蕴,选择创新文化产业转型的方法,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质的飞跃。

【关键词】文化产业转型;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经济

1引言

旅游文化产业的产品与业内发展呈现朝气蓬勃的势态,物质与精神结合形成的文化旅游创新了旅游的行为方式,故此旅游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维度。基于此,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产业内涵的驱动机制转型,因此,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创新,亦是地方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体验”一词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用以描述对旅游产品(服务)的个体感官感受,着重强调“经历”“经验”之意。如今,体验的概念逐渐被应用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当中。在哲学中,狄尔泰(Dilthey)认为体验是人们内部直觉中真实存在的一种潜在意识,能让人们感知不同的情绪;在现象学中,庞蒂(Ponty)认为体验是代表人们自身的行为,不仅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体现,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在美学中,杜威(Dewey)认为,体验是帮助人们寻找个人兴趣与爱好的一种途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事物感受到愉悦。旅游体验最早由西方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一次欢愉的经历、是一次主观的享受、是一份宝贵的记忆,能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美好的回忆。旅游体验主要是从游客静态的角度来看待旅游的整个动态过程,旅游体验也正如西方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所说,即人生的主观享受与宝贵记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商品,通过优良的游客旅游体验反馈来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效益实际来进行旅游文化产业转型。

2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概述

2.1存在的问题

①自身定位不准确,特色挖掘不深入。盲目发展城市旅游业,开辟现阶段能够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网红景点”,但是忽略了长期发展,故此会弱化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城市文化的可替代性风险提高。②不注重宣传。借由“酒香不怕巷子深”忽略了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可能导致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拉长景点的时间跨度,使游客难以全面领悟景点的历史内涵。由于新生代人群的代际认知差异,古朴的文化景观未必能够唤起其感知认同,亦有可能使游客将此与落后的传统形象对标,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不充分,文化输出难度大。③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流,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通常以政府拨款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故此产业发展资金受到一定限制。缺乏资金就会导致项目进程难以及时推进,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不能得到完善。④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失。旅游文化展现有深浅层次之分,浅层次的文化可以眼见耳闻,而深层次的文化则以精神输出与当地特色文化输出为主。若从业者仅是当地居民,极易使游客无法融入旅游文化,无法对此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则有可能让游客体验到消极的旅游服务,即游客会因服务人员的个性或服务意愿不足,而产生消极的旅游体验。兼具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当地文化有效输出,并且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较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