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三大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工程观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一、大工程观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越来越快,这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现代工程师来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进行工程活动时,除了技术上的内容,还要重视非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伦理、文化、社会、生态和政治等。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越发离不开这些因素,工程在本质上与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上是不可分割的。综合来讲,在土木工程上,工程师担负着构建整体的责任,在对工程师进行工程的培养教育中,工程师内容的工作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技术与科学之上,包括社会环境、经济、道德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理念。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对科学化与专业化过分强调,从而使工程自身的弊端一直存在,而大工程观消除了传统工程的弊端,克服了传统工程的对科学化与专业化的问题,使工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全面凸显。
二、传统土木工程的缺陷
在传统土木工程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中心,主要的特征是同步化和标准化。其特点是封闭性、确定性和机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一直占据着我国教学思想的主流,其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如今依旧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一方面,教师只要是以教学的书本为主,枯燥得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接收知识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于学生不了解的问题,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了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被学生很好的吸收并理解。另一方面,教学的质量就是以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教师对考试的内容和结果过度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考试一旦通过,对学习便就此了之。
三、土木工程具体的教学改革
(一)大工程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观点,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适应学习工程中不断发生形势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讲授,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理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获得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实践,使其培养获取工程实践、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合理教学的目的。并通过读学生不断地引导和指导,使其自主学习,掌握较强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发展。
学风建设主线创新探索
一、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解析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以培育优良学风为主要目标,二是创新方法,采取新的手段,开发新的途径,为学风建设服务。三是所有围绕学风建设的工作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要单打独斗,而要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工作体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下称管理学院)从本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以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为主题,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倡导“博学、好问、慎思、笃行”之风,创造性地提出“654321”学生工作模式。“6”指鸿鹄梦工场开展的六大工程,即“旗帜工程”“双导工程“”引领工程”“而立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六大工程,主要指教育载体;“5”指依托的五支队伍,即辅导员、班导师、专业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含学生导学和班导师助理),指教育主体;“4”指“鸿鹄好声音”“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鸿鹄新论坛”等四大载体和平台,和六大工程一起形成载体体系;“3”指“教师引导、朋辈帮扶、环境熏陶”的三大基本实施路径,指教育路径;“2”指一个现实场所(“鸿鹄梦工场”即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占地6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一个虚拟场所(“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指教育环境;“1”指在学生中开展的“鸿鹄英才培训计划”,指教育载体。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654321”工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数字集合,它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横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各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子系统。纵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要素能形成一个以学生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立体系统。这一立体系统有其内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有效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辅导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在学风建设中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领整个学风建设工作,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监督、保障。二是直接负责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这是由辅导员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等特征决定的。比如,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负责统筹整个学风建设的工作,还具体负责实施“双导工程”“而立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及整个“鸿鹄梦工场”中心的运行、“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的维护。三是在指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扮演教育者角色、开展朋辈帮扶工作方面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管理学院不仅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还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工作思路,将专业教师、班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纳入学风建设的教育主体体系,形成以“引导教育、朋辈帮扶”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来讲,在整个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总导演的角色,负责统筹日常的学风建设管理;班导师是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直接教育者和影响者,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力量,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班导师的影响;专业导师通过“双导工程”“鸿鹄英才计划”发挥强有力的引导教育作用,也是“教师导航”中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协助辅导员进行日常学风建设管理(如班级考核、自习抽查、成绩管理等)以及导学工作、党团教育工作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它们也具有教育者的功能。这几者既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内部合理的教育者体系。
(二)以“双导工程”为核心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
信息化教学的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学得枯燥、考完就忘等弊端。研究尝试联动利用“慕课平台+学习通+QQ群”三个现代化移动教学工具,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设计注重“模块化”知识体系,线下教学设计聚焦重难点讲解、专题研讨及翻转课堂,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逐步探索基于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新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一、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生源特点分析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通过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与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差别较大,可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城镇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家庭,多数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律意识差的个性特征。同时,该群体也具有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善于交际,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办事能力的特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素质特征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并不比其它二本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鲜明的特质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不少专家学者将此概括为独立学院生源特点的“第十名现象”。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第二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为了更好地加强该特色专业的建设,我们对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近三年录取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各省高考试题难易程度不一,且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南招生,因此表2中“录取学生高考分数”主要以湖南录取的考生高考分数为统计对象。数据来源于学校招生办提供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录取资料。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来,信息管理专业录取的湖南考生生源质量较高,文理科投档线比湖南省本科三批(B)录取控制线每年均高出50分左右,前两年录取的文科学生投档线接近湖南省本科三批(A)录取控制线,而去年录取的文科学生投档线超出湖南省本科三批(A)录取控制线15分,具体数据详见表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近年来我校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录取的学生生源质量较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积弊,大多数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简单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完全行不通的,也无法达到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规格的要求。针对北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了落实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中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围绕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教学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个总目标、三大要素、四大工程”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初步明确了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明确了该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总目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主体,并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工程的建设;重点围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力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理论上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较好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靠什么培养人才等基本理论问题,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专业知识传授
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坚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课程体系优化等原则,并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其次,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具体措施如下:(1)按照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构面和能力素质构面来设置课程模块和体系,不断改进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在每一个学科课程模块中,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适当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4)对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合并、重组和更新,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联系,使课程体系和结构达到整体优化;(5)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践能力培养
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搭接长度优化研究
摘 要:目前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普遍采用10m的经验搭接长度,本文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在防渗体系不同深度布置尺寸和搭接长度的情况下,对防渗墙的受力和位移进行计算研究分析,总结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优化搭接长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搭接长度;优化研究
一、前沿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部山区水电建设的发展,很多水利工程的兴建将面临深厚砂砾石坝基防渗的难题,墙接幕防渗体系的成功应用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墙幕结合形式的防渗体,其墙与幕的搭接处理是整个防渗体施工的关键部位,尤其是在砂砾石层厚度达150m级的覆盖层中修建墙幕结合的防渗体,由于其埋藏深度大、承受水头高、地质条件复杂,一旦接头处理不当,其补救措施也很难实施,将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后果[1]。处理接头部位的一般做法是使防渗墙底部嵌入灌浆帷幕一定深度,使下部灌浆帷幕紧紧包住防渗墙底部,形成一个统一体,达到减少渗漏的目的。目前、有些学者对深厚覆盖层防渗中墙幕结合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墙幕结合的搭接长度参数的确定方法:在没有理论分析依据的情况下,墙幕的搭接长度可尽量长些,以延长地下水流的渗流路径,削减渗透压力,降低渗量,满足渗透比降要求;根据工程经验,防渗墙采用嵌入帷幕的形式进行墙幕搭接,最理想的搭接长度为10 m[2]。
但是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布置型式,结构尺寸等一些技术参数的确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大多是凭借经验取得,设计上也偏于保守考虑。因此,本课题将针对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搭接长度问题,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对防渗体系在不同搭接长度下的受力和位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优化搭接长度的变化规律。
二、工程概况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乡附近,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45公里,距喀什市315公里,距叶尔羌河干流卡群渠首190公里。下坂地枢纽工程[3]是以生态补水及春早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大(2)型规模。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坝、泄洪洞、引水发电系统和电站厂房等组成,拦河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最大坝高78m,正常蓄水位高程2960m,总库容8.67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150MW,年发电量4.735亿KWH。
高等工程教育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
摘要:工程教育中的实习教学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达成人才培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结合当前工科专业传统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习安排困难、实习经费不足、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实习考核松散、实习成效差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加强政产学研协调育人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内容设计与考核、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等改革建议,为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实习教学;现状及问题;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企业逐渐加大生产工艺技术的机械化、智能化、机器人与物联网等升级改造。为了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等重大教育改革举措,着力培养造就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8年6月和9月,教育部先后组织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1]。尤其是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工程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众所周知,工科类专业实习是实现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工程教育与企业生产工艺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2,3]。然而,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需要,难以满足工程人才培养毕业要求的需要,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心得及管理经验,系统梳理目前工程教育实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实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当前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主要的工程教育实习教学模式
1.专业实习类别:工程教育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2周,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一般安排为15周以上),是工科院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巩固、深化和检验,是综合训练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4]。毕业实习一般安排4周,是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与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5]。2.专业实习组织形式:对大多数工科高校而言,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一般为教学任务(计划)下达后,由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负责联系确定对口实习企业(或实习基地),并带队组织学生集中或分组集中前往企业(或基地)实习。毕业实多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一般为教学任务(计划)下达后,专业负责人召开实习动员会,安排部署毕业实习任务,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该指导教师也是该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实习地点一般为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自主联系实习企业或指导教师帮助联系安排实习企业,学生分散前往企业实习。3.实习经费:本科实习费用主要用于学生赴企业实习期间的交通费、住宿费、企业收取的实习管理费、企业老师指导费、学生保险费等。由于受区域经济、学校财力、专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习费用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工科专业按照实习类型、学生人数及生均标准定额支出实习经费,三大实习生均实习费一般不超过1500元。4.实习考核评价方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各类实习结束后均撰写《实习报告》。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一般由带队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及《实习报告》情况,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多数高校专业采用实习答辩、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实习日志及《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二)工程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局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即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新突破、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三、任务目标
(一)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年内小学调整到105处,幼儿园调整到200处以内,新创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处,省级示范幼儿园2处,市级示范园4处,市级一类园5处。
(二)实施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二级学院规划论证等工作;全面完成新一中建设任务,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并力争进入国家级百所示范性高中行列;扩大县城小学办学规模,缓解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压力。
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探析
一、东北跨境民族及其文化
传承研究的意义从学术价值方面看,进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则可以创拓出跨境民族文化学,进而开拓出跨境民族学学科,实现学科的突破与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是国家跨境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民族问题历来关系到国家周边地区稳定和邻国间的合作与交往,因此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方面;跨境民族文化传承还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相关。当前,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东北边境东部的朝鲜族已经受到韩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许多朝鲜族青年已经流向韩国,韩国的文化早已越过鸭绿江,以韩流的态势流入东北甚至全中国;而在东北边境的北部,俄罗斯文化正跨过黑龙江向南蔓延,而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东北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向俄罗斯流动和推进;在东北边境的西北部,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凭借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极大地影响着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跨东北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如何使东北跨境民族文化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至于在这种潮流中被淹没甚至冲刷殆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当前,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邻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民族关系和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纷繁复杂,在面对和解决这些关系与问题的过程中,国家急需文化方面的参考和学术支持。因此,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不仅仅是传承保护和开发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展其发展区域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国家跨境国际文化合作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及国家文化边疆建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拓深到东北跨境民族发展与国家文化边疆建设领域,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
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空白状态
跨境民族研究目前还没有较多的文献积累和高层次研究论文,迄今为止知网收录的有关跨境民族研究论文只有170多篇,且大多是关于中国西南跨境民族的研究,东北跨境民族问题研究基本空缺,较大规模的跨境民族研究会议也只在21世纪初举行过两次。代表性论著方面:方铁、张锦鹏在《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2004)中,提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众多,本民族文化保持相对完整,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葛公尚2006年9月出版专著《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主要讨论时代背景与跨界民族发展问题;张兴堂2008年2期撰文《论跨界民族与我国国家安全》认为,加强跨界民族研究,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关于跨境民族文化问题,学界较多的是对西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而东北跨境民族的研究和阐释还多为空白。魏道俊、黄江在《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2011)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跨境民族的国家,拥有漫长的边境线,深入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对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11年3月9日广西新闻网访问周光大教授,以《重视跨境民族发展推进和谐边境建设》为题,指出深入研究广西与东南亚的跨国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边境,是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精神的体现;2012年6月19日云南网发表《河口县推进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繁荣边境文化》,关注中越文化交流,认为跨境的民族可以在文化方面实现水乳交融。具体到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学术成果,目前极少见到。
当前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及其作用。曹能秀、王凌(2007)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井祥贵(2011)提出,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教育肩负着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双重使命,找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平衡点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二是从政策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传承。汪春燕(2006)认为,以民族政策与文化传承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显见出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温开照(2007)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具体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促使文化发展,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与宣传来进行;[赵鹏程、徐琴(2005)提出,在认清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应遵循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产业化开发。王欣欣、袁美(2010)提出,需要运用城市化视野去认识和理解对河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唐德彪和卢家鑫(2008)分别论述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问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的均衡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与旅游开发产生的民族文化变迁因素;张晓宇(2011)认为,要加强旅游业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特色文化造就和哺育民族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学界在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是关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尤其是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还甚少。
三、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一个几近空白的领域里展开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文献调研、搜集与整理。因此,系统地总结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及研究成果,形成文献资料汇编是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规划和提出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内容与路线。因此,推进该领域研究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由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调研搜集到的所有的关于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资料和信息将作为分析对比和进一步实施的基础,在现状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其次,要实现通过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创建新的民族文化载体和创新性产业园区;设计并规划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新载体和创新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为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操作性平台,以及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新领域。在具体研究上,应该分别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成果集成与文献资料汇编、东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载体创新工程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建设,以及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五方面研究,通过这五个方面研究的互相支持和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