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软件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软件信息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双重编码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信息可视化加工方法
梅耶认为多媒体的本质特征是同时包括文本和画面。“多媒体学习是指学习者从文本和画面中建构心理表征”。他在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两套相互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一套是言语系统,用以处理言语信息;另一套是图像系统,用以处理视觉信息。佩雷奥从许多研究实验中发现,当学习者回想时,对文字加图片的回想能力优于只有文字的回想,图像系统一般来说比言语系统更能加深印象、更有优势。梅耶从信息处理方式来分析双重编码,提出了多媒体学习模型。图中的文本不仅包含书面文字,还包括口头文字,即教师的语言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配音。画面是指图像,包括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静态图像有插图、图表、地图、简笔画、照片及各类绘图软件制作的图像。动态图像包括动画、视频剪辑等。当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视觉信息由图像系统来编码,而文字信息由语言系统来编码,图像记忆区的信息同时也在言语记忆区中留下相应的印记。由于信息同时存留在两个记忆区中,以两种方式进行编码,于是就提供了回想时的两种线索。因而,“文字+图像”的信息处理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在对教学软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时,可以采用画面的可视化方法提高教学信息的直观程度,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视化应在分析多媒体教学软件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方法。一般来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如符号、事实和概括性命题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用命题网络或图像、实物等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技能知识,是以行动表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重在模仿与操作,知识掌握的结果为程序化、自动化,可以用流程图、过程动画、视频等来表示。策略性知识是指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的情景之中,用于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并能建构新的知识,可用实物、动画等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来表征。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来说明可视化的策略。在制作教学软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配合教师讲解或视频配音讲解,可以达到双重编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些可视化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知识的直观程度,从而达到文本与图像双重编码的刺激,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和记忆。在教学软件信息可视化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可视化元素并不是现成的,需要根据教学信息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编辑,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符号可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可视化制作工具来实现。分别列举了图像、视频、动画的制作工具,教师可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工具来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制作。
二、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与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的策略
1.梅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
认识负荷是指人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均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产生相关的认知负荷,当所呈现的学习材料超过学习者工作记忆的总量时,就会形成认知超载。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其中内在认知负荷是一种必须的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外在认知负荷是一种无效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材料的不良呈现方式与结构设计,是应该避免的认知负荷;而相关认知负荷能增强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负荷,通过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和提供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与之交互,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进而促进有意义学习。如果教学设计能够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强相关认知负荷,那么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正如Alexander所论证的,认知负荷被看作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或部分取决于)它能否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加工。人类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同样也会产生认知负荷。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梅耶(Mayes)和莫雷诺(Moreno)在探索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框架过程中,引入认知负荷理论,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验证,形成了与三类认知负荷相映射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架构(有学者认为并不完全相映射,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相互映射的),即必要认知加工、外来认知加工以及生成性认知加工。梅耶建立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提出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的理念,能有效地降低人类学习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达到多媒体学习效果的优化。三元架构中的必要认知加工与认知负荷中的内在认知负荷是相对应的,都是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必须的认知,学习者习得的程度取决于学习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程度及呈现的数量,必要认知加工提出多媒体学习材料呈现的数量应与大脑中交互元素的数量相当,并且信息材料的呈现应与学习者同步并持续呈现。外来认知加工与外在认知负荷相映射,源于不良的教学设计,若多媒体信息材料呈现的词语或画面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如花哨的装饰,或因学习材料呈现界面的不良布局,如所要传授信息的词语和相关的画面不符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就会增加对不必要信息的认知编码。外在认知负荷提出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应具有相关性,界面设计应遵循时间接近与空间接近的原则。生成性认知加工与相关认知负荷相映射,是学习者进行的深层次认知加工,在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提示性语言及非语言形式可使学习者习得更多的知识。为了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促进相关认知负荷,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三元架构上发展了一系列促进必要认识加工、减少外来认知加工和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原理。如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片断化呈现原则、标志原则、前训原则;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冗余原则等;激发生成性加工的有解样例和人性化原则等。这些原则和原理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降低认知负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理论及其所提出的原理和原则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呈现的方式、信息呈现的界面和结构设计的指导及关联关系。
教育技术信息化学习交流
一、树立教育现代化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灵魂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给学生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如何搞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人类知识的代表者、先行者和传播者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在艰难中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在改革中发展,从课外兴趣小组到第一课堂;在发展中完善,从环境建设到应用推广;在探索中创新,从学科实验到学科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显示了具大的优越性。宜兴中学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步伐,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和水平,争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追求。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是现实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紧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发展的前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环境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双轨并进的策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效益优先”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发展规划,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第一期校园网工程建设铺设主干千兆(800个终端)的校园信息网,各终端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各行政部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室、图书馆等都能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因特网访问等,为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期校园网工程建设为每个教室配置了高亮度大屏幕投影机和视频实物展示台;扩充了6间拥有60台集学生学习、教师培训、网上教育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计算机的教室,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学校领导在倾力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制定了软件(资源库)建设目标:通过采购、收集、复制、自制的方法,多快好省地加快软件(资源库)建设步伐,教学软件投资逐年递增,为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准备了物质条件。为激活校园信息网的生命力、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每年还举办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质课竞赛活动、自建学科资源库竞赛活动及课堂教学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通过参与、制作、竞赛和评比活动,不断收集、不断积累,充实校园信息资源库。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德深为人表,业精为人师。现代教育技术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保证。学校始终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各教研组的电教核心小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学生电教课代表。要实现科教兴校,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培训提供了一块崭新的天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
摘要:分析了高校电类实验课程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电类实验课程内容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教材过于理论化,考评体系单一,实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建立电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功能齐全和设备先进的电类实验室,完善电类实验课程组织保障机制。实践证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为相关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本+三线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摘要: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园林景观设计中数字模型素材库的创建
摘要:《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项目实战演练为教学主要方式。校园景观为学生经常接触、最了解、最熟悉的场景,自然最适合作为首选教学案例素材。为了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建设校园景观素材库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阐述了《校园数字模型素材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其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素材库;三维建模
随着园林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因其具有使绘图步骤简单化、制图精度高及高效等优势,已成为园林景观设计重要技术手段,并普遍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设计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是园林技术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也是学生获得园林景观设计师等职业资格的“职业技能课程”,还可通过职业技能拓展发展为可从事平面设计、广告宣传、三维建筑、影视动画等相关工作,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能人才、拓展职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项目实战演练为教学主要方式。在园林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绘制周围的事物和场景是有经验老师的首选,校园景观为学生经常接触、最了解、最熟悉的场景,自然最适合成为首选教学素材。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以“汉唐风格建设的新校区”,被认定为“汉中市园林式学校”,占地面积46余hm2,建筑面积29万m2,学院的校园景观资源十分富,软景质如树木花草150种、三大人工湖水体面积5000多m2、硬景质如铺装、景墙体、栏杆、景观构筑、景观小品等种类全,花样多。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公寓楼、餐厅、体育场别具风格,是园林设计教学最好的素材。
1《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现状
主要教学内容大多数学校选用AutoCAD、3dsmax、Sketchup8.0、PhotoshopCS5(PS)4款软件。从教材上来看,部分学校选用“单行本”,即一款软件一本书;部分学校选用“二合一”、“三合一”、甚至是“四合一”教材,即4款软件安排不同的章节,混合选编。课时安排有的是三学期完成,有的安排两学期甚至一学期完成。学校授课顺序是按园林设计制图工序,即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渲染和后期处理4个模块教学。首先学习AutoCAD,然后学习3dsmaxa或Sketchup8.0,最后讲授PhotoshopCS5(PS)。教学实例多由任课老师随机选定,种类繁多,很不规范,课后练习题不统一,考查考核标准很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改进。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现阶段老师都是少讲理论,基础理论实用够用就行了,主要以实战演练、案例教学,如选择校园绿化案例。因此校园数字模型库就不可缺少,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园数字模型库。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为此本课题作了这方面的工作。
2《校园数字模型素材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
2.1可以丰富学院教学资库
“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探讨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单纯的知识汲取者为师生、生生联动的知识共建者和体验者;教学评价应更加灵活,注重对学生共建知识、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应进一步变革管理理念,尽可能实施柔性化管理,减少刚性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能量,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当今已经生活于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的面貌。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从教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它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并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阵地之一。近年来,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与要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面临的变革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线性”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解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满堂灌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已进入“00后”时代。这些“00后”的“网生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手机走天下”的程度: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充值缴费、在线学习、在线阅读、在线聊天交流、在线交友、在线提交作业等等,一切都使用的得心应手。所以,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中,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搜寻提取功能使“网生代”学生能够迅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学习中较为简单的概念、单一的知识模块、浅显的知识体系,可能在老师讲授的同时或者讲授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有所了解甚至掌握,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那么,不仅会使学生的求知热情打折扣,甚至可能会损害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与学的双向背离。当然,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也已在高校教学中逐渐开始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仍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是作为教改探索的新路径出现,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仍在进行中,之后的应用推广也需要加强。
(二)学习模式的变化
e环境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构建
摘要:
当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很多幼儿园在主题教学中越来越依赖教学资源库,相关主题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e环境下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e环境
在传统主题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已经相对完备,但是在e环境下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还在逐步推进,幼儿园如何有效把握这个机会进行实践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e环境下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首先,e环境下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是提高方便教师教学的要求。随着目前教学多样化的要求,教师需要应对各种主题教学,而每一个主题教学内容的建构都不是简单的备课或者操作问题,需要各种材料和充分的经验准备,但是很多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找不到相应的主题设计策略,致使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有主题教学资源库的支持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节省备课时间,同时吸取更多教学经验。其次,主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教师教学,更有助于幼儿信息接收。e环境下的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收集的是各种最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满足幼儿自主选择、动手操作的需求,培养学生各种多维触觉能力,假设一个想象的桥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获得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最后,e环境下的幼儿园主题教学资源库有助于教师的信息交流。从各类信息到主题墙、活动区的创设都凝聚了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和结晶不会封存在资料库中“睡大觉”,而是成为一线教师交流的平台。通过将不同信息资料凝聚到一起,教师们可以在此取长补短,扩大自己的视野,不断推出新的主题教学策略和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引言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项教学的质量由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所决定。由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要想准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可以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理解:高职职校所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学必须与技术应用的实际有机衔接,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要骨干,这些双师型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与其他类型高校相区别的是,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能够很好地进行生产技术的教学和应用。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具备在本专业上的科研能力,包括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以具体能力为标准来划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等级,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其相应要求如下。初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助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及教学经验,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初级导游证书,具备旅游实践和实训技能,能够指导旅游实训,至少能胜任一门以上专业课程或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够发挥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作用。中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导游证书,具备较强的旅游实践和实训技能,能够指导旅游实训,独立设计旅游实训方案、分析旅游实训教材,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具有指导助教和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的能力,能胜任至少两门以上专业课程或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发表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旅游专业学科科研和教学的论文。高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够吸收本专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应用于实践,能够指导中级职称人员开展技术工作,处理复杂、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具备能够设计和指导旅游实践环节创新的能力,可以指导编写高质量的旅游实训教材,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专业科研和教学论文或者相关著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普遍偏重于理论研究,在高校扩招之前,将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放在科研人才培养上。高校扩招以后,不少学校面向实际进行教学转型,特别是一些新兴的高职类院校,开始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办学理念有了一些改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对于教学上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上,而忽视技术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足。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致使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看重教师理论水平、忽视教师技术实践能力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