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认知心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认知心理学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内容摘要】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集中于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基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从验证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扩展到创新性实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运行过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类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课程需要改革,应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充满创新变革与知识挑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合理制定适应本学科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但是从社会反映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环境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对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从7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原型驱动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究
摘要:生产和再生产的快速化在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诱发出诸多问题,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进而制约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原型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原型驱动”的创意机制,期望能为创意设计领域注入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原型驱动;文化创意;过程模型
1原型概念解析
原型,英文原作“Archetype”,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两千多年前由心理学家最先开始对原型理论研究,现在文学、人类学、语言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因受时代背景和学科特征的影响,设计领域的原型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在现存原型理论基础上对文化创意原型细化与扩展。
1.1文化创意原型
文化创意领域的原型是指对设计活动具有启发作用的灵感来源,最先由湖南大学易军副教授(2014年)提出,主要参照认知心理学和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并结合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应用研究进行阐述[1],本研究以此为根本并借鉴文学评论原型概念,对其内容作具体说明。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说,文化创意原型是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被遗传下的经验范式无形中影响着后辈们的生活,基于传统文化的原型设计较容易激起特定人群的集体潜意识,继而激发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产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型作为区域文化的典范,拥有此区域文化的绝大部分特征,是人们被问及该地域文化时,最先联想到的事物。在对某区域文化创意设计时,围绕其文化原型的创意较容易被认同。基于文学领域的原型研究认为,器具、建筑、服装服饰、平面艺术、民风民俗、工艺技法等均属于原型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原型的研究不仅限于事物本身,还包括背景信息、工艺流程、创作主题、形式规律、操作方式等,以上内容都可成为创意来源。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来源较以前更为丰富。
1.2文化创意原型特征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念探析
一、《教育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布鲁纳兼通心理学与教育学两个领域,是美国第一位真正将目光投向学校教育的杰出心理学家。在他之前,美国的学习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并不很适合于学校教育。布鲁纳之所以从认知主义转向文化主义,并非抽象学理的演绎结果,而是由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推动。认知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一派。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撇开人的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过程,将全部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试图用纯客观的条件反射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为人类建构了一种机械被动的心理图像。
在50年代,在一批杰出学者的推动下,美国的认知主义思潮崛起。布鲁纳的研究是这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股思潮在各个学术领域均有很大的影响。
一是心理学领域。1956年,布鲁纳发表了《思维研究》,这部书从人的知觉入手,研究概念(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专门研究低级心理行为的倾向。
二是语言学领域。语言是人的高级智能之一,是语言学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对象,其中语言习得问题尤为重要。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1959年,又发表了《评斯金纳〈言语行为〉》一文,是行为主义衰落、认知主义崛起的标志之一。
三是计算机研究的崛起。对计算机科学的强劲需求,促进了认知过程的研究,这一派将认知看成信息处理过程,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四是跨学科的认知科学。在“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布鲁纳大力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中心成员既有心理学家,也有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甚至还有法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崛起,还受到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美苏军备竞赛,都有助于认知主义的崛起。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使西方世界大为震动。美国朝野一致认为,需要改进本国的理科教育,并于1959年成立了以布鲁纳为主席的美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同年年底,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会议(theWoodsHoleConference),共有35位学者(包括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少量人文学者)参加了会议,布鲁纳担任会议主席。[2]
他们对影响美国教育界达半个多世纪的实用主义思潮进行清算,使认知心理学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主流。
心理学实验课程系统建构
科学心理学从诞生之时起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实验的手段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为人类服务,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心理学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使其在专业学习中能够真正把握专业基础和实验研究的精髓,为其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这正是心理学本科教学需要研究与探讨的关键问题。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正是从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入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 一、构建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模块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经常因学习重复内容而觉得枯燥乏味,并导致对所学科目失去兴趣;知识陈旧,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不仅内容枯燥,很多理论与实验方法与当前的实验研究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给学生理解和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畏惧心理。[1] 面对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借助当前课程改革的模块化理念,我们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学中设计了多课程协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构想。作为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要对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运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独有的视角及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独有的方式就是运用量化的方式来探讨人的心理与行为。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掌握用量化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而实验心理学等课程正是培养学生量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所以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认知心理学》三门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相关课程为依托,通过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实验心理学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应用三大课程模块,在模块下构建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训练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方法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增进本科教学效果。这种课程设置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实验心理学教学体系的问题,既减少了课程有效时间资源因内容重复而消耗,同时又发挥各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最大作用,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多课程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和掌握的程度出发设计和安排课程内容、实验和练习等活动,这种灵活的内容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重点,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 纵观当代教学改革的实践,无论是建立在何种理论基础上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都强调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的必要性,因为缺乏基本训练的研究者是难以真正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的训练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才能便捷高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双基”功底。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不比例外,也要以课堂教学为支撑,探索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化形式。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讲授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认知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建立实验类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实验类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讲授,更注重量化研究方法的训练。因为量化研究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精髓,形成心理学领域独有的思考方式,形成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其在日后的科研与生活应用中发挥作用。因此,实验类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授人以渔”,有效地运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讲授教学法,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实验和认知研究的理论和相应的方法,能够理解实验研究成果及其设计思想,真正体现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化训练的深厚的专业素养。 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课外研究性小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心理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借助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不同研究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学术沙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并在沙龙中讲解和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的独特的研究视角、精妙的实验设计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与消化课堂所学原理知识、研究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再次,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永远依赖老师,而是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发展出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信息爆炸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立足社会,更好的适应与发展。因此,教学改革从改变单一的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模式入手,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上,采用笔试、口试、实验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在实验训练中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学习潜能 良好的实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介入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领域,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前提和方法基础。[3]因此,要提高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课教学。[4]以实验训练为依托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正是实验类课程的精髓。实验教学与训练要模块化,不仅给学生实验训练的时间保证,而且给学生实验拓展的机会。 第一,充分发挥心理学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实验的基本信念,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为理解心理学实验原理和阅读心理学实验报告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第二,向学生开放心理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新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内容,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5]定时开放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资料,为学生验证经典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控制实验过程提供空间,为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并验证自己的构想、疑虑以及有新意的小设计,增加学生对枯燥、繁琐的实验研究的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完成创新实验设计的实验操作和学年、毕业论文实验设计操作,开发实验室的应用功能。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中如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学生实践演练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真正有利于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和实验训练,有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尝试,为创新实验设计和论文研究实验提供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创新设计得以实施。经过扎实的心理实验训练,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证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不仅促进了多数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与能力,在学生后续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心理学专业实验类课程改革一直“以模块化多课程协作培养学生实验心理理论素质为核心,以心理学实验训练为支撑,以教学方法优化为手段,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改革思路,并在2006级本科生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该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本专业的新高,而且学生就业适应性较强,这体现了学生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较为自信,也基本实现了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当然,心理学专业实验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仍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需要不断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内容予以充实,更需要所有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心理学专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图式理论下高中英语论文
一、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中的应用研究
1语言图式
英语听力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英语听力与图式理论的恰当甚至完美的契合则于此颇有帮助。在听力教学中,我们把听者已经掌握或者具备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称之为语言图式。
2.形式图式
一般来讲,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把与理解听力的体裁类型、段落结构及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叫做形式图式。形式图式有助于听者更加容易且快速地理解听力内容的来龙去脉,这样,听者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听力内容做出更加准确清晰的理解和判断,甚至能够推测主题、猜测题目、预测选项、检测能力等。比如说明文,要注意的则是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等,这就要求听者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数字以及数字前后的内容。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听每一段的首句的意思,因为那通常是概括性的句子,对理解文章很有用。另外,还要注意首段和尾段。掌握了形式图式的相关内容和技巧,听者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一般长对话和文章会读2—3遍,在听第1遍的时候,听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到底讲了些什么,判断它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判定之后,在听第2、3遍的时候,就能够结合笔者上面例子中所提到的关键点,结合具体题目,来比较从容地作答了。由此可见,形式图式对于高中英语听力练习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将文章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此来更好地答题和培养思维能力。
3.内容图式
语言是服务于生活的,英语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英语总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就听力材料来说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材料不外乎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天气等话题,而典型的对话环境或者事件的发生地点也通常是餐厅、学校、商场、邮局、医院、机场、酒店等。内容也大致如此:寻求帮助、预定座位、房间,谈论天气的好坏,飞机的延误,看望病人等等。在如此相对固定的场所所发生的相似事情,导致人物的身份关系以及情感态度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我们把这种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称之为图式模型。以上就是关于预订酒店房间的常识,了解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内容图式之后,再做起英语听力来,就会不那么盲目而不知所措,起码会觉得有些熟悉的东西已经把握,做题时也不至于很慌张,练习的时间久了,应用的次数多了,积累的图式模型也就越多,英语听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策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开设平面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及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经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目的为提高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面对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思维的转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设计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人才,成为各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以其自身规律及广泛内涵,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陆续引起人们的重视。平面艺术设计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人才,而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服务。目前的高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普遍较小,就目前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所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已难以适应时展需要,也难以满足后续设计课程教学需求,如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摆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新解
摘 要:图式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研究的许多领域。本文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之中,并从纵横两个方向对翻译过程的三图式模式和双图式模式进行解析。翻译是以译者图式为中心的作者图式激活和读者图式激活,也是译者以原语和目的语各自的知识图式、语言图式为媒介进行的活动。
关键词:翻译;作者图式;译者图式;读者图式;知识图式;语言图式
一.引言
近年来,图式理论成为认知学家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其在外语教学中实际应用频率的增加和广度的拓宽,它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然而图式理论最早并未被应用到语言习得的任何领域,而是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后来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进而部分学者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的二语阅读,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和教学,词汇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语篇理解,口语教学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实践研究。笔者在简述图式和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在翻译领域研究的新的可能。
二.图式及图式理论
图式本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早在1781年,康德(Kant)就提出了“图式”的想法,他在著作《纯推理批评》 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他还把“狗”这个概念描述为一个心理模式,它可以以一般的方式来描绘一个四足动物的图画,而不用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单一的图画经验之上。从那时起,图式这一思想被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术语和概念使用,如“框架(frame)”、“情景(scene)”、 “脚本(script)”、“综合概念(global concept)”以及“先前知识(prior knowledge)”等。“图式”作为一个正式术语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在1926年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时使用。接着英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在其1932年的经典著作《记忆》(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并认为反复的反应就可以形成图式,而且一旦形成,以后的反应就会受到已经形成的图式的影响(韦汉 章柏成,2004)。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认知心理学蓬勃发展时期,众多的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引用了图式概念和图式思想,图式思想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元理论意义的概念。
1.图式的本质
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英语写作是《标准》提出的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它作为一种语言产出能力,能够衡量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水平。英语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对一至九级的写作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阶段日益凸显,高中英语写作研究也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综合来看,国内的外语类期刊主要关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对高中英语写作关注较少。《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国内专门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研究的期刊,这些杂志刊发的文章能够代表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研究整合依据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系统的方法,以发现针对某一问题的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独一项研究代表性不强、各项具体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的窘境。[1]通过对这三本期刊中有关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进行整合,我们可以了解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为此,笔者以2005~2011年七年间这三本期刊中刊发的有关高中英语写作的文章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展现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问题与前景,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二、调查与分析 笔者以“写作”“、作文”“、书面表达”等为关键词,对2005~2011年刊发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等三本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检索,然后根据文中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筛选出与高中英语写作相关的文章,共224篇。为了便于分析,笔者从研究的基本趋势、内容和类型三个维度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以呈现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1.研究趋势 2005~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等三本中小学外语类期刊上共刊登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相关文章224篇,可见,国内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写作研究相当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七年间,高中英语写作研究成果数量在平稳发展的同时逐渐上升。其中,2008年论文数量最多,共41篇,占论文总数量的18.30%。这说明,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大力发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人员尤其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关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写作教学地位的上升也促进了写作研究的发展。 2.研究内容 根据统计文章的研究内容,我们将224篇文章致分为五大类(见下表)。七年间,我国高中英语写作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英语写作的各个层面,焦点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有相关文章125篇,占文献总数量的55.80%。这说明广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研究者最为关注写作教学层面的研究,他们积极探讨写作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寻找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三本期刊关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为中小学外语教师服务的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其次的研究重点是针对高考英语写作试题的分析、写作反馈以及作文评分等方面的写作评估与测试,有相关文章51篇,占文献总数量的22.77%。这说明,如何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意见、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作文以及对历年高考书面表达试题进行分析等内容都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高考指挥棒在发挥调控与引导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以高考书面表达试题为切入点,积极寻求有效的作文评分方式与反馈形式,以指导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也有一部分研究以学生作文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作文中的语块和连接词的使用情况、时态错误分析等,这一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章有23篇,占文献总数量的10.27%。还有的研究者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关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特点,共有相关文章18篇,占文献总数量的8.03%。最后,还有少量对高中英语写作课程的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完善课程的建议。鉴于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写作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写作教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笔者将125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章,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细分为以下七类。(见图2)如图2所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写作教学模式和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这两大类,各占论文总篇数的25%和20%,另有18%的研究关注写作教学法,三者数量共占到写作教学研究总量的63%。这说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教”写作,高中英语教师积极地寻找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就英语写作训练与高考书面表达备考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广大高中英语教师交流经验。另有10%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还有少量研究对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如何合理使用高中英语教材、如何发挥教材的作用,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3.研究方法及类型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研究以系统的、有计划的采集分析材料为特点,包括定量、定性研究以及二者的结合运用;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经验总结和观点陈述、理论思辩等。[2]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程晓堂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分类方法,将上述224篇文章分为五个类型。[3]一是观点与评价陈述与交流,这类研究主要是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陈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讲述针对某个问题采用的解决办法,与读者进行交流;二是教学实践与反思,这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中学英语教师,他们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英语写作教学理论、探讨新的写作教学模式等;三是现状调查与分析,这类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围绕某一现象或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4]或者定性分析学生的书面表达、高考写作试题等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等;四是理论探讨与研究,这类研究一般通过引入某种理论,分析其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的思考出发,得到诸多启示,然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五是教学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提出假设或研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验等方法,以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类型主要分观点陈述与交流、教学实践与反思两大类。这两类文章各有83篇和47篇,分别占研究总数的37%和21%,共计58%。这说明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是中学英语教师,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广大英语教师擅于从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梳理,最终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反思写作教学。实证研究与调查分析类的文章在高中英语写作研究中也不少,共有69篇,占研究总数的3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有研究质量高、深度广,也说明了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积极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英语写作研究。此外,还有25篇文章涉及教学理论探索与研究,占研究总数的11%。这说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十分关注语言教学、外语写作、认知等相关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理论回归实践的研究能为英语写作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和建议。#p#分页标题#e# 三、研究特色与展望 近年来“,写作”逐渐从一个边缘性的、附着性的学科角色中独立出来,外语教学慢慢改变其偏重阅读和听说技能培养的现状,开始将目光投向“写作”这一重要领域,写作教学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写作教学地位的上升促进了写作研究的发展。[5]在《标准》的指导下,2005~2011年我国高中英语写作研究成果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增长,研究数量颇多,研究内容广泛,研究类型多样。在研究整合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现有研究的特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1.研究内容广泛,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发现,现有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宏观的写作课程设计与评价到微观的写作文本分析均有,这些研究以写作教学研究为主,研究成果服务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同时包括写作评估与测试、影响写作因素研究等多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写作教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在于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如,某研究尝试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写作中常出现的词汇贫乏、搭配混乱、句式单调、结构松散等问题,在词汇、语句、衔接等方面展开了一些运用衍射策略的尝试。[6]还有一部分的研究内容涉及到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探讨激励评价机制的运用、分析档案袋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等内容。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研究,大多都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这是因为研究者多为高中英语教师,他们可以整合教学研究资源,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便于其他教师和研究者借鉴与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2.研究类型多样,实证性研究增多 现有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研究类型趋于科学化、多样化,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加。广大研究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探讨和思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是寻求更为科学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和教学实证研究共占研究总量的42%,其中仅实证研究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占到了研究总量的21%。现有实证研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有声思维法、实验法以及行动研究等。如王永林、卞永成的研究项目,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方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影响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非语言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认知能力、英汉思维差异、教师的教法与评价等对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7]李艳玲采用有声思维方法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行为进行研究,以总结高中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特点。[8]可见,高中英语写作研究质量在不断提升,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 3.大力拓宽研究对象,丰富研究理论 尽管目前研究的内容很广泛,但从上述统计分析中不难发现,研究对象始终以教学研究为主,研究的重点在“教”上,研究的主体也以“教师”为主。然而,英语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写作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复杂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高考作文的“应试”那么简单,因此,未来研究应向学习主体侧重,关注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动机、写作策略、写作过程等与学习者紧密相关的因素。与此同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教学研究”本身,而应该多多关注高中写作文本的分析,以及影响高中生写作过程的认知、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探讨等,这些研究能间接反映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更能从根本上指导写作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此外,未来的研究应继续丰富现有的理论,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有研究中已经涉及的理论有图式理论、支架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篇分析理论、母语迁移理论和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者不仅要能够阐述这些理论的基本涵义,还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其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避免研究空洞、重复等问题,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英语写作等理论有很多,与英语写作相关的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也不少,而且理论的涵义与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高中英语写作研究者应有意识地学习、了解更多的理论,积极服务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4.研究者的来源应多样化 浏览224篇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作者介绍后不难发现,95%的研究者是高中英语教师,这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对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他教学研究人员对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关注度不够。一线英语教师直接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他们拥有最直接的研究资源,但由于师资发展的不平衡性或高中英语教师侧重教学等缘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研究的素养,在研究方法、实验设计、论文写作、教学理论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研究者来源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参与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笔者认为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研究与写作学习的相关培训;二是呼吁其他外语教学研究人员(高校英语教育科研人员,大学英语教师,外语专业博士、硕士生等)加入到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队伍中来,他们在英语科研方面有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具备基本的研究素质,掌握了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提升高中英语写作研究的整体水平,能从更深层次上推动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