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员档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档案学研究人员对档案期刊的认知
美国学者布洛达斯(R.N.Broadus)称“20世纪是期刊的世纪”[1],如今学术期刊已经成为科学交流系统的主要平台。档案期刊既是档案界人士进行思想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工具,也承担着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进行专业展示的社会使命。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档案专业期刊在期刊评价的大潮下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一问题亟待档案界关注。
1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目前,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南大核心)中档案专业期刊仅存2种;另一重要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大核心)自1992年起,最多时有14种档案期刊入选,在最新版中仅存8种;在社科院系统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中,档案期刊也仅存2种;在国际档案界,档案期刊入选SSCI索引的仅有3种。目前,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已经成为科研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诸如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科研项目资助、科研绩效评价、职称评审、学科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而档案期刊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表现,不仅导致了自身发展举步维艰,也不利于档案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不少档案学研究人员指出,档案期刊的学术性和学术影响力令人担忧。在学术性上,殷仕俊发现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每年刊登的非学术论文数量几乎是17种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的6倍,郭红解发现档案期刊中工作指导类期刊占80%以上;在学术影响力上,苏君华发现档案学的研究成果在2000年—2009年十年间最高被引次数仅有45次,远远落后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最高被引次数542次。然而,无论是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评价体系,还是当前档案学研究人员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都是基于文献计量指标判定档案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很多学者都指出,使用文献计量指标评价学术影响力时不宜进行跨学科比较,不同学科的规模不同、学者的引用行为和引用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计量指标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为了弥补档案期刊评价视角单一的问题,笔者使用专家调查法,研究档案学研究者对档案期刊的认知和评价。
2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Nederhof、Catling、Coe的研究问题卷为样本,从“有用性”“期刊声誉”“成就感”“整体水平”四个角度来考察档案期刊的被认知情况;同时参考了Kohl、Nisonger、Manzari对开放问题的设计,让参与调查者列出12种期刊中最重要的3种期刊和最不重要的3种期刊。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使用9级标度作为测量尺度;为了检验问卷填写人是否是随意对期刊进行评价,本研究还设计了其他一些辅助问题帮助研究人员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测量研究人员对刊物的了解程度,通过询问研究人员是否阅读该刊和阅读方式两个问题来实现。本研究依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G27档案学”中的10种期刊为基础,加上《民国档案》和《历史档案》两种期刊。选择北大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期刊评价工具,在我国学术界知名度较高,收录期刊的种数也最多;选择2008版是因为该版收录的档案期刊均多次入选核心期刊,而且2008年至今已有10年,核心期刊的目录也经历了2次调整,可以将本调查的结果和核心期刊调整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核心期刊目录调整的合理性;添加《民国档案》和《历史档案》两种期刊,是因为它们都被CSSCI收录,可以检验Manzari提出的“精英期刊的学术质量具有独立性”在中国档案学界是否存在。问卷主要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档案学研究人员学术论坛”和“档案学上海论坛”会议期间向参会人员集中发放,此外还通过E-mail向青年档案学研究人员发放Word版问卷。最终共收回问卷74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无效问卷4份。本次调查对象在性别分布上以女性为主(54人),学历分布上主要以硕士学历(36人)和博士学历(28人)为主,在职业分布上以高校教师(28人)、在读研究生(34人)为主。调查对象的分布呈现出偏差,集中在具有学术发表需求的“学院派”群体,但是这样的偏差与本次调查的目的相吻合,即都是强调档案期刊的学术质量。
3分析与发现
通过对开放问题进行统计,即对最重要的3种和最不重要的3种期刊的投票,大致可以了解档案学研究人员对档案期刊认知的基本状况。首先,通过对最重要的3种期刊的投票,可以从正面了解期刊的学术地位。如表2所示,Polonsky所说的“顶级期刊现象”在档案期刊中非常明显,《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得到了超过80%的投票,而且遥遥领先于排名第3的《中国档案》(得票率为42.86%)。这3种期刊之外其他期刊的得票率均低于20%。这表明档案界对期刊的认知出现非常极端的两极分化。其次,通过对最不重要的3种档案期刊进行投票,可以从负面考察档案界对期刊的认同和感知。《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的得票数为0,《兰台世界》《民国档案》《历史档案》的得票率均超过50%,这从反面验证了“顶级期刊”集团的存在,也进一步验证了档案期刊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说明被调查者对档案期刊质量的认知具有高度共识。我们将每一种期刊得票率转换成分值,这样使得最重要的3种期刊和最不重要的3种期刊两组的投票率可以在同一程度上进行比较和计算。将最为重要的3种期刊得票率计为正值,最不重要的3种期刊得票率计为负值,通过求和可以了解期刊整体的地位结构。如表2所示,档案期刊存在明显分层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四层,《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为顶层,《中国档案》为中上层,其他期刊为中下层。每一层的内部差距为0.3分左右,层与层之间的差距为0.2分左右。为了更为准确地揭示档案学研究人员对档案期刊的认知和判断,本研究通过有用性、声誉、成就感和整体水平4个方面(问卷的第3、6、7、8题)来考察学者们对期刊的认识水平。表3显示了统计本次调查的12种期刊在这4个变量上的填写人数(N)、均值(Mean)和标准差(Std.D)的情况。由表可知,所有人对《档案学通讯》的有用性、声誉、成就感和整体水平都做出了评估,而对《民国档案》《历史档案》进行评估的人数均未满60人。也就是说,有不少档案学研究人员并不关注这两种期刊。标准差的值越大,表明调查对象对期刊的这一性质共识度越低,例如《档案学通讯》的整体水平标准差为0.7,而《历史档案》则为1.57,这表明调查对象对《档案学通讯》的整体水平更容易达成共识,但调查对象中有一些人对《历史档案》的整体水平评价较高,另一些人的整体水平评价较低。为了检验能否通过这4个变量来测量档案学研究人员对档案期刊的认知水平,本文使用SPSS22计算这4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4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之上,达到了p<0.01的显著水平(如表4所示),呈现出高度相关的特征,说明综合这4个指标的均值可以体现出档案界对档案期刊的共同认知。数值的大小和排名有时候并不能有效地展示结构性信息。为更有效直观地呈现档案期刊的分层结构,笔者使用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来考察12种期刊的整体结构。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它把一个没有类别标记的样本集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个子集或类,使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归为一类,不相似的样本尽量划分到不同的类中。在宏观上,12种期刊可以划分为2大层级,《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组成了“顶级期刊”集团,其他10种期刊组成了学术地位相对较低的“次级集团”。这次级集团中,又可以划分为2个小的子集团,《中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档案管理》组成了“次级集团”中的一个子集团,其他期刊组成了另一个子集团。可以发现,《历史档案》《民国档案》这里两种档案界认同度很低的刊物组成单独的一个小类,因为这两份刊物主要服务于历史研究,在CSSCI的学科划分中这两种期刊也被归类到历史学来源期刊。这也说明Manzari提出的“精英期刊的学术质量具有独立性”在中国档案学界表现得并不明显,档案学界对历史学的精英型期刊并不了解。《兰台世界》在“次级集团”的子类中显示出明显的独立成类的特点。整体上,档案期刊的聚类特征与投票率的排序吻合度较高,聚类效果较好;而且从聚类的结果来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将《兰台世界》剔除核心期刊目录具有合理性。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宣传策略。一是重视档案宣传工作,提高档案有效利用率;二是加强档案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工作知晓率;三是创新档案宣传方法,创新宣传工作机制。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宣传;创新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是人社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宣传工作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意识,促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服务”方针的指引下,以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来加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工作。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做到哪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下面,就如何更好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促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服务谈些粗浅看法。
一、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档案的开放性和促进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要求加大档案信息宣传力度。近年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场所之一,面向公众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介绍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形成过程及主要功能,提高用人单位和存档人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氛围。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作为人社部门创建政府信息公开之公众服务平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政策宣传工作是推进人社部门全面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抓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新闻宣传工作是社会各界了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窗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文化宣传是争取社会各界有力合作的桥梁,开展经常性和广泛性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活动,能够扩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
二、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积极在提高宣传工作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较好地发挥了宣传职能作用,宣传形式丰富,宣传渠道更为拓展,宣传模式不断创新,宣传氛围更加浓厚,宣传效果显著提高,促进了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集中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政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宣讲活动,每年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集中组织业务骨干人员进校宣讲,将档案管理服务政策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做好档案转递工作;利用招聘现场和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集中发放办事指南和服务手册等资料;利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站、相关专业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号、短信、服务场所显示屏等形式,加强网络宣传和信息推送,及时相关信息。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价值探索
【摘要】死亡人员人事档案作为民生档案的一部分,有着时代的烙印与痕迹,可以见证历史,为编史修志、谱写传记以及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提供依据。本文阐述了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工作参考价值。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死亡人员;人事档案;档案价值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是死亡人员一生的真实记录,既包括死亡人员生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相关记录,比如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材料、学习经历、培训材料、职称材料、党团材料、奖惩材料、工作材料、健康记录表等,也包括死亡后形成的相关记录,比如死亡证明、治丧材料等。死亡人员人事档案完整记录着个人的生前身后信息,自然也具有档案的相关功效和作用。档案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刚性的需求来实现的,不是靠高频次取胜,以往不受重视的死亡人员人事档案在当今突显出巨大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 方面。
一、经济价值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经济价值体现在维护相关人员利益方面,档案由于其记录的原始性,具有最突出的凭据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员死亡伴随着继承的发生,继承是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继承中因亲属关系不明造成的财产纠纷,必须借助死亡人员人事档案来明确利益相关方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地位。例如某公证处公布的办理继承事项的必备材料就是亲属关系证明,其中法定继承标明了“死者的人事档案材料”。以本单位为例,近年来每年约需查阅100卷左右的死亡人员人事档案,开具亲属关系证明或复印亲属关系材料以办理继承,因家庭成员情况复杂,公证处需进一步来查阅核实情况的每年约10次,主要是查阅死亡人员人事档案中的履历、自传、学生登记表、政审、入党等材料中的家庭成员信息、婚姻状况记录、抚养抱养史等内容,以确定遗产的继承人,也有人民法院来查阅死亡人员人事档案中的签名笔迹以验证遗嘱的真实性,可见死亡人员人事档案在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维护相关人员利益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价值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教育价值通过记载内容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来实现,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的素材。档案学界一直有“高龄”档案应尊重的原则,此外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也一直被忽略。实际工作中,市委教育工委展出了一位已去世老同志的入党志愿书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素材,让大家深刻体会老同志入党时的热忱与激情,以及为党奋斗的决心。现在我们的组织工作程序规范了,但是质量有待提高,比如自传和思想汇报多是网络摘抄版,很少涉及自己的思想,特别是结合自身实际谈对党的认识,有位老同志的人事档案记载还是非常感人的:“经过地下党的教育,自己在运动中的锻炼,加上反动政府越来越露骨的血腥统治,我才逐步认清了道路,开始走向革命,自愿为革命进行工作。并从思想上肯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救中国,振兴祖国,1948年我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从老同志的手写体中,一笔一画落在纸上都饱含着对党的深情,现在的人已经很少能沉下心来写字了,甚至填写一下《学生登记表》《干部履历表》都觉得非常麻烦。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的存在为传承我们的汉字文化作出贡献,许多优美的字体可以丰富我们的字库,不仅不能盲目销毁死亡人员人事档案,更不能让保存的档案尘封,而是要有效保存,合理利用。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
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是有效衡量人或事的重要依据,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品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水平提高
1相关问题的概述
1.1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也被称为档案工作,即专门从事对相关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进行科学的划分,并以此来提供特定的服务性质工作,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板块: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对象是档案,服务对象则是需要档案的利用者,所以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档案的分散、凌乱、杂质、量大、孤本等。从我国档案的管理历史来看,该系统是由非独立到独立、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随着档案量的逐步增加,科目日渐复杂,必须要朝着更加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一、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通常数量大、工作环节繁琐,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资金投入缺乏,相应的管理设备与硬件设置的投入都存在很多问题,该归回的档案没有及时归档,档案丢失情况严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2.基础设施薄弱。
国家社会保障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欠缺问题,与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无法良好接轨。其中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简陋,部分地区甚至缺少放资料的库房,将资料随意放在办公室和临时租借的地方,那些地方的防火、防潮、防虫措施都不完善,极易造成档案损失的情况。在档案库房缺少的情况下,档案资料被存放在箱子里,不便去查询和检索,加上管理人员态度恶劣,相关资料很容易遗失遗漏。对上述问题,根本原因还是缺少经费保障,无论是人员建设、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库房建设,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来实现。
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许多企业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由企业继续管理,并没有交给当地的社保经办机构管理,这就出现了管理人员多重化的问题。参保的资料通过社保机构管理,退休的档案由企业来管理,这期间的信息沟通容易出现问题。容易造成社保与企业的资料调查困难。一个人的退休档案和保险资料分别在不同机构保管,且管理方案大相径庭,致使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
摘要:为适应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科技馆档案管理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此,科技馆需要为档案管理人员铺设乐观的职业生涯前景。为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科技馆还需要为其创建终身学习的环境。
关键词: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一、现代科技馆对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要求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且保密要求高的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科技馆档案虽以不涉密的科普档案为主,但也有部分涉密档案以及一部分非涉密的档案信息较为敏感。同时,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的电子文件、数字文档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保管和传输,对档案信息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敏感度,才有保守秘密的自觉性,才能够甄别所管理的非涉密档案信息是否为敏感信息,是否适于以常规方式进行计算机存贮和传输,才可以避免因敏感信息处理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才能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专业基础知识,二是科技馆工作基本常识性知识。科技馆档案有很多新型档案,如展项工程项目档案、科普交流活动项目档案、科普教育项目档案等。这些新型档案该如何归档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管理好这些档案,就需要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依照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档案形成的规律制定相应的规范进行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面对庞杂的资料是无从下手的。如果不了解科技馆工作的基本常识,不清楚科普活动档案的形成、利用规律,同样无法制定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档案管理规范。
档案人员情绪管理多维度思考
摘要:情绪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并影响个体的行为活动。档案工作不会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可以以间接的形式为社会发展提供辅助服务,因此,档案工作人员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效能的高低。本文强调了情绪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多重影响,并从个人和工作层面对档案工作人员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治标和治本的双重视角提出档案人员的情绪管理之道。
关键词:档案人员;情绪;多维度;思考
档案人员的情绪是指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人们日常所熟悉的喜怒哀乐等外部行为,除此之外,情绪还包括认知层面和生理层面。我国的心理学家则把情绪分为安静、喜悦、愤怒、悲痛、忧愁、忿急等18种。但在社会实践中,情绪的具体表现可谓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在所有的情绪反应以及表现中,可将情绪归纳为正面情绪(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消极情绪)两大类。其中,正面情绪是指能够带给个体积极、向上影响的情绪,它能够指导个体以乐观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例如感激、高兴、爱等等。负面情绪是指那些对情绪主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例如仇恨、恐惧、焦虑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的标准与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对档案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及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档案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倦怠,缺乏工作兴趣,对自身工作和社会价值持消极态度。折射出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的存在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档案人员消极情绪的负面效应
情绪对于档案人员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将直接影响档案服务工作效能的高低和自身心理健康的质量,其影响作用表现为:
(1)个人层面的影响。情绪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情绪生理实验结果表明,长期的不良情绪将对人的肠胃、泌尿系统、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档案人员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为有效地抵御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工作层面—对外的影响。一般来说,乐观积极的正面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着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而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着误导和破坏作用。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如果档案人员保持积极的情绪,就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不惧繁琐,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工作充满热情,作出细致有条理的工作成果,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消极情绪则会使档案人员产生淡漠、慵懒的行为,对有档案服务要求的对象容易产生服务矛盾,进而无法实现档案工作的目标。
高校统战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摘要】
本文首先从高校统战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进行论述,强调了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有效性对于国家发展以及高校进步等方面所具备的明显作用。随后结合了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高校统战人员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们探索更好地发展管理模式做出有效铺垫。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及观察与探索,对高校统战人员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强调了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观点,并且详细论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过程中的各个需要注意的节点问题。
【关键词】
高校 统战人员 档案 信息化
管理档案工作是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对此,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从我校统战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出发,以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为切入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尝试。经过各方的努力和探索,统战人员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储备等,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1高校统战人员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建档意识较为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