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监管机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事监管机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事监管机制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探讨

摘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投入保障及监管工作运营体制机制等方面,阐述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困难,提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层工作;六盘水市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富、农村美、农业新成为新时代“三农”的真实写照[1~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食品、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点不断增加,监管面不断扩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4]。本文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浅谈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并提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一)基层监管机构设置

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普遍存在人少事多,人员机构老化,监管人员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监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5~7]。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六盘水市属地级市,全市所辖4个县级行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归属农业农村部门。具体来看,市级设有专职行政机构,无下属专职事业单位,无专职行政人员,兼职人员2人;4个所辖县级行政区中有2个县设置专职行政机构但均无专职行政人员,另2个县未设置专职行政机构,职能整合到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代为行使,累计兼职人员13人;乡镇级均未设置专职行政监管机构及事业单位,全部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无专职人员,累计兼职人员137人。实际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多数属于在编不在岗,存在被属地政府或者其他部门过度抽调的情况,中心人手紧张,基本的日常运转存在极大困难。综合来看,六盘水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设置主要存在有机构无人员、有职能无编制或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员过度行政化、具体承担监管工作的人无行政监管身份、人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乡镇级监管机构人员业务知识能力和业务监管工作能力严重不足等情况。

(二)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保障“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阅读全文

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创新与发展

摘要:交通系统是政府体系中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交通系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给其人事劳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交通系统认识劳资管理是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保障,如果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本文就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创新及发展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发展

引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推行,尤其是在人事劳资管理方面,竞争上岗制度得到了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人事的竞争性。交通系统作为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事管理机制改革下,对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事劳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需要,传统的人事劳资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创新刻不容缓,只有结合新时代背景要求,不断创新,加大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交通系统内容不工作效率,发挥交通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交通系统是国家公共交通事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枢纽,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就是在交通内部运作下,对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等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现阶段,城市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对交通系统的运作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交通系统的运作与其自身的人事劳资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性。然而,传统的人事劳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交通系统认识劳资管理工作,在传统人事劳资管理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工资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而诱发内部矛盾,影响到交通系统内部的运作。因此,要想发挥交通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创新[1]。时代在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带动一系列变革。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工作也一样,只有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交通部门内部的高效运行,促进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实现工资、福利、将近等分配的合理化、科学化[2]。

二、交通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优化路径分析

摘要:科研经费使用不端及腐败问题多发,外部监管作用受限,内部监管存在碎片化、信息不共享、责任不明确、惩处偏宽松、课题组监管意识不强等问题,而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等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不足更在根源上诱发经费滥用。因此,以刚性惩处为前提、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整体性监管、强化教育引导是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经费管理方式

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主力军之一,伴随经费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腐败问题频频发生。科研经费使用腐败问题不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腐蚀科学精神、校园风气,而且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妨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指出全额预算管理、经费下拨方式、报销制度等与科研规律不相符[1],顶层制度供给不足、监管滞后于科研增长、智力劳动的补偿不足,行政管理主导科研资源配置使搞研究变成弄资源[2]等科研经费使用乱象成因,并指出通过健全制度、改进预算、加大监督、实施经费公开等监管对策。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现状与经费使用乱象产生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分析,探寻对策路径,以期对健全高校科研监管机制有所助益。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现有监管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内外管理部门以及人员配置科研人、财、物等要素、安排科研事务,从而达到科研目标的过程。所谓监管,即监督管理,与一般的管理实践比较,它更注重的是控制和纠偏。从立项开始,科研经费监管就贯穿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也是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指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机构、监管手段、运行方式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监管运行的内在结构、功能与作用。

(一)外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

高校科研经费外部监管主要采取顶层制度设计、竞争性招标(预算控制)、中期抽查、科研项目审计和合同监管等方式。第一,顶层设计越来越注重双向激励,即将放权、监管、服务相结合。一方面,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在科研项目资金、差旅会议、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强化过程与事后监管,对违法违纪问题加大查处。一些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也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大胆改革,强化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环节的管理,而将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顶层设计为高校内部监管提供制度依据。第二,竞争性招标(预算控制)成为有力的监管工具。2002年,国务院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在科研项目立项中全面推行课题制。虽然2015年国务院宣布该文件失效,但课题(项目)制已然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形式。课题招标立项模式引入部分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科研资源配置效益。课题招标使申报人必须合理制定预算,并控制科研经费支出,从而在投标竞争中胜出。获得项目后,课题负责人须按照预算要求管理经费支出,不能背离预算。预算成为科研管理机构监管的支出依据。第三,中期抽查、科研经费审计、专项检查的监管作用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不断加强。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开展巡视、抽查和专项治理,查处了大量科研经费案件,起到了震慑作用。各级审计部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并移送大量问题和案件线索。立项单位在课题结题时要求科研人员提供经费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这些监管措施都有利于遏制科研经费使用的乱象。第四,合同监管。对横向课题来说,委托单位通过订立合同,保障合同实行来施加监管。委托单位根据合同实施情况,以控制资金拨付来保障结果产出,但对经费具体使用支出关注不多。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性变革,国家新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由“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具体举措和行动,从过去“怎么看”转向现在“怎么干”。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怎样提质培优、出特色,改变过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是各中职学校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提高整体办学管理水平,在中职学校内部管理当中,财务管理属于核心工作。本文从几个方面剖析了当今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怎样在教学和育人方面争创一流,对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对于内部管理来说是重中之重,可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并不重视财务工作,财务人员素质低下、内部控制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现象。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并有效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因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较深,大多把学校的招生和教学业务放在首位,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部分学校财务部门不独立,只是归属于其他行政部门;部分学校领导粗浅的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记账和报报销,只注重资金审批流程,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抛之脑后,造成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1]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缺少规范化。为了达到办学规模,部分中职学校是由多家中职学校合并而成。造成财务管理制度较混乱,缺乏统一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上也不规范,比如财务的原始凭证审核与管理不严格,致使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得以报销,甚至财务记账不规范和违反财务制度的问题也屡屡出现,财务核算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受到质疑。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中职学校财务部门的人员配备不够,是由专业课老师或外聘人员兼任,稳定性不高,再加上人事待遇相对较低,又不具备专业的任职资格,缺乏专业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经验;财经法律、法规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素质差,为学校服务主动意识不强,财务防风险意识薄弱,致使在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进而影响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这也是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采取了自收自支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降低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从而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如何把握自收自支的特点,在实际管理时,能够对影响管理质量的问题进行解决,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提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路进行了分析,考虑到了“高会”要求,侧重于税务管理和财务统筹管理,从而切实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要。

关键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税务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自收自支的管理模式符合当下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有效地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自主能力,并且降低了其对地方财政的依赖,对于促进事业单位长足发展和进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收自支的性质,会导致原有地方政府对其的监管力度降低,这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质量。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对其自身财务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关系到了事业单位能否有效处理经济问题,保证其在开支过程中,与自身的收入保持一致性,从而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各界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质量的关注,事业单位自身也注重加强自身管理水平。这一过程中,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就需要选择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当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解决。

一、现阶段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其在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由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保证在管理策略选择过程中,能够把握管理要点,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来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点:

阅读全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一)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创业。一是全面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认真做好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二是全面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和创业贷款扶持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招工用工平台,完善市场化合作培训机制,不断创新职业培训新模式。四是加强就业防控,探索园区企业招工稳工机制,做好“一网五点”用工监测,努力防范失业风险。五是做好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和驻村结对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完善机制,推进扩面征缴。一是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到位,适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职业年金经办实施,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二是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三是加强“三金”监督机制建设,确保社保基金、就业资金、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安全管理。四是实行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经办服务。五是加快推进人社领域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

(三)服务发展,强化招才引智。依托人才“港、网、窗”一体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县人才服务窗口建设。做好“百千万人才工程”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组织推荐工作,扎实推动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和发扬钢结构、医疗机械、毛笔制作、制酒业、烟花照明制作等各类传统技艺的人才优势。

(四)规范管理,深化人事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总体部署和要求,完成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的增资审批、乡镇补贴和地方附加津贴审批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常态化管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管理、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打造标准化、信息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

(五)维护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社会三方协调和政府依法调整相结合,着力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争议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机制。大力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制度,坚持开展制度化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依法严处恶意欠薪行为,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六)夯实基础,提升人社工作形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运用好执纪监督的“四种形态”,切实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扛起来、严起来,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人社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贴心的“一站式”经办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阅读全文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思考

摘要:

国有文化企业是河南国有经济的一支新生力量,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河南原有的文化企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所产生,还处于过渡阶段,存在对国有文化资产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主体不一,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度不健全,监管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创新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认清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形势,提高认识;建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明确职责;推进机制创新,实施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人才。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河南

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宣传文化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河南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河南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单位众多,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共有国有文化企业445家,省属文化企业265家,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国有文化企业180家,其中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345家,从业人数逾5万人。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84.66亿元,法人单位3.8万个,从业人员98.6万人,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等均居中部六省前列。随着大量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河南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逐渐增强,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是,由于河南原有的文化企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所产生,还处于过渡阶段,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在思想认识、管理方式、人员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实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和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问题急需解决。第一,机制不活,对国有文化资产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河南文化企业各项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很多文化企业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竞争力较差,小、散、弱和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文化企业对河南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还不够,导致对这部分资产的经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资产管理主体不一。目前,河南尚未按照中央“建立党委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的要求建立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资产监管、导向、重大事项管理等分别由组织、财政、国资、宣传等部门负责管理。以河南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的出资人为例,有的是财政厅作为出资人,有的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有的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出资人,资产管理主体不一,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监管、监管规则不统一问题突出。第三,国有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河南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但必须看到,现行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行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由政府审批的仍然过多,角色错位,效率低下。一些文化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主体,不能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自主做出经营决策,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较弱,国有资产流失,影响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监管乏力。目前,在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统计工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国有资本预算及绩效管理、企业产权转让、国有文化资产评估、资产运营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监事会工作规则等方面,河南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对国有文化资产运营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无法通过发挥制度长效性、规范性作用来提升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阅读全文

水利工程设计档案定密工作问题和对策

【摘要】水利工程设计档案中包含水文、地质、地形等重要资料,如果资料泄露,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档案定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定密工作问题的对策。只有提高定密工作水平,才能保护设计档案的安全,保障社会安定和谐。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档案;定密工作;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在水利设计档案中包含地质勘察、地形测绘、水文气象、水资源规划、工程设计方案等重要资料,针对档案展开定密工作有助于保护档案的安全性,避免档案泄露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水利工程设计定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提高定密工作质量,有效地提高档案安全性,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保障。

一、水利工程设计档案定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定密人员。在定密工作中,设计单位存在一定误区,如很多设计单位认为没有机密需要保密,也有很多单位认为定密对于设计档案并没有益处,或者认为级别越高越安全,定密越多越安全。这些认识误区多是由于定密人员不专业、缺少定密意识,单位缺少定密机构。由于定密人员的错误认识,对定密工作存在侥幸心理,使得定密准确性受到影响。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认为档案加密会影响工作效率,在定密工作中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还有一些员工认为定密程序过于麻烦,没有必要定密处理。在设计单位内部,员工对于定密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定密工作得不到重视,缺少专业组织的推进。

(二)定密工作机制不规范。经过多年实践,国家保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确定了定密工作的90余个保密事项,使大部分定密工作具备了参照依据。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定密工作缺乏规范性,很多保密事项的规定制定过于复杂,定密工作机制缺乏规范性,定密程序过多,造成定密程序实践性低,和实际工作脱节,影响到定密工作的准确性。在多年定密工作实践中,保密期限不确定、缺少保密标识等问题经常出现。并且在定密工作中,经常忽视知悉范围的确认,一些无关工作人员也可以随意接触设计档案,产生了安全风险。

(三)定密责任人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保密法》对定密责任人进行了规定,单位负责人以及指定人员作为定密责任人,用来负责机密的确定、更改和解除。《保密法》虽然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是法定责任人,但是责任人的任职条件以及产生程序并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在实践工作中,单位的负责人还需要对单位复杂事务进行处理,不能全身心展开定密工作。单位定密工作经常安排制定人员进行,确定责任人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对于开展定密工作十分不利。水利单位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责任人,但是对责任人的法律定位并不明确。这样在工作中责任人失去了权威性,给定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