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故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生哲理故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生哲理故事

专题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的运用

[摘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作用,是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珠海市卫生学校在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教学中提出的“专题教学法”的运用情况,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切入点,对“专题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育人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的成长。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哲学与人生人生哲理篇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同时课程内容涉及到哲学理论,传统的课程教学感染力和引导认识相对枯燥,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用既简练又通俗易懂的方法授于学生,是所有德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珠海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德育教研组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从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专题教学法”。

1专题教学法的背景

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设了6门德育课程,在按要求开设足够课时的同时,又能体现专业特色。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①德育课程交叉重叠的内容过多,不同课程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学生讲授同样内容的知识。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同教师就同一内容讲授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适从。②2013年版的4门核心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虽然编写的很好,很符合“三贴近”原则,但在很多方面未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许多地方有待完善。③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鉴于上述情况,学校德育教研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以如何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礼行德育的“三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问题,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和德育教研组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分析和梳理,将哲学与人生等4门核心课程和校本《十礼百行》读本进行整合,在原统篇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四大新模块,以“专题教学法”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专题教学指引。经过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课程新模块,具有课程主线清晰、主题鲜明、知识点完整、课程内容不重复、紧贴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改革后,以人生哲理篇的形式呈现,新改革的人生哲理篇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和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主线,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实际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启迪学生人生,让中职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世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专题教学法的运用

人生哲理篇打破了以往按章节授课的局限性,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有一个专题,围绕专题的展开授课,并有机地结合原课程内容编写相应的专题教学指引。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解析(3篇)

第一篇: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了近几年甚至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教育方向,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学习进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发展方向;质量;效率;意义

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丰富的展示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增加知识的立体感,把抽象的知识生动鲜明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优点多多。但面对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尚不全面,缺乏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切实,巧妙且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育媒介手段,能够跨平台跨时空地获取不同时间、地点的声音、图片、文字或者视频,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局限在有限的课本上,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增加课堂的课程容量,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加节约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更容易突出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更快更深刻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并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巧妙地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在讲《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在网上找几张北京、天安门、新疆、天山、雪莲的图片,先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北京、天安门、新疆、天山、雪莲,然后再展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触;找一段天安门的升旗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可以全班起立观看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找一张弯弯的小路和一张宽宽的公路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图片的对比直观地感受“弯弯小路”和“宽宽公路”的不同;同时也可以走出课本,找一些关于北京和新疆的名人事迹、历史故事、风俗人情等文化资料,或通过文字或口述或播放视频,让学生对这两个地方有更深的了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阅读素材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课外阅读,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心理健康;可行性;对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语文学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素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且都是通过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议定,蕴含的知识也是比较广泛的,如社会、哲学、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马光》的故事,蕴含着“遇事沉着、机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鹊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要勇于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方能及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素材。其实,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教师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很多的。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分析

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寓言以一种拟化的故事形式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它本身具有朦胧的神话色彩,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寓言教学的真正教学意义。

一、寓言教学对人生的启迪

寓言以拟人化的故事形式代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尽情投入学习当中,而寓言教学的加入,也明显让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说,在小学语文苏教版的教学《螳螂捕蝉》这一个寓言故事中,讲述捕食者的天性,为了专注捕食,而忘记自己也是被捕食者的一员,从而未能了解到黄雀就在自身的后面,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诫学生在为生活做斗争的时候,也要把一切危险排除在外,这样才能在不顾一切奋勇向前时,不至于被其他危险所打败。所以说,一个寓言故事就是一次人生的忠告,所有寓言故事都可能成为教学题材的一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寓言故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教会学生人生哲理。

二、寓言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有些寓言故事在讲述的时候,掺杂一些神话色彩的元素在其中,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也运用这种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为何呢?在小学语文教学《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讲述一个人为了想要把阻碍前行的山移走,带领全家坚持不懈、一点一点地把山移走。而在真正的现实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有勇气去用尽全部生命去做某一件事,所以,更需要在教学中谈及这样的事件,给予小学生人生的启发。在最后的故事情节中,愚公坚持不懈的行为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仙人为愚公解决了挡在他们前行道路上的山,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结局,是告诉小学生在人生中,一定要有信念,有了信念,才能有可能成功。这个寓言故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同样是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像愚公一样,为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好某一件事,才能不负这一生的使命,同时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小学生学会在寓言故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

三、寓言故事改造人的行为与思想

从许多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中,可以得出,寓言故事可以给予人类思想,人一旦有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为赢得人生而不断努力艰苦向前。所以,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寓言首先改变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再到改变人的一生,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守株待兔》一文中,讲述一个农民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飞快的兔子撞死在旁边的树上时,农民开始不务正业,等待兔子的再一次自我死亡,但是,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便宜而又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要懂得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所以,在寓言故事的最终结尾,农民等不到兔子的再一次到来,而要接受被命运抛弃的制裁。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只有在付出的时候才能得到回报,付出的少回报也有可能少,付出的多,回报相对应也会增多,告诫小学生不能够不劳而获,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去不断追求,不断付出,才有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要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思想可以改变命运。

阅读全文

探索英文电影的艺术内涵

作者:肖学农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各种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电影被引进国门,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许多英文原版电影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和《阿甘正传》等或以波澜壮阔的场景,或以优美迷人的画面,或以至纯至深的情感,或以演员高超的演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彩的内容,不仅使观众充分欣赏到英文原版电影的魅力,还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

一英文原版电影潜在的文化艺术内涵

1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情景渲染了语言的文化氛围

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给我们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风俗及概况的窗口,这无疑会对我们了解、学习他国文化及建立跨文化的学习意识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表达与了解背景文化应密切结合在一起。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知识。影视语言有其丰富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性和哲理性,影视语言艺术主要靠造型语言来塑造角色。每个角色的语言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以及各自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电影从它的一开始就作为一种国际现象而存在,它的传播能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电影的蒙太奇方式,已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使世界各国各族之间的情感形态更为接近。英语原版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英语民族的文化。

2英文原版电影中的经典对白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蕴含人生哲理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灵魂和性格最重要的体现途径。思想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材料基础上。电影中的不同人物通过经典对白可以诠释迥异的个性,或善良可爱,或坚毅勇敢,芸芸众生相,溢于言表中。经典对白成为影片的灵魂,蕴含人生哲理的台词更使人物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如,影片《乱世佳人》中的“Franklymydear,Idon'tgiveadamn”体现了主人公的处世态度;影片《新不了情》中的“Ithoughtthatthelifeismostimportant,thereforeinmyheart,themattercanbeabledtosolve.Noteverybodycanhaveintheluckyideallife,Therefore,wemustcertainlyenjoyourlife”体现了人物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影片《阿甘正传》中的“Mymommaalwayssaid,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youneverknowwhatyouget”这句富含哲理的箴言,激励着善良真诚、乐天向上的阿甘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全文

中职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德育对中职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就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新时代德育教育不单是思想品德课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的责任,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依托学科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铺平道路。本文笔者主要结合中职数学教学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学;德育教育

新时代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应该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是为学生指引方向,是构建学生灵魂的人。我们中职教师也不例外,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对待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学者,我们就应该依托学科教学,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教会学生分明善恶、明辨是非,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轨迹。

1多元解读数学文本,实现积极价值引导

教材是知识的熔炉,也是思想的熔炉。要想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首先就应该吃透教材,研读教材,努力探寻教材与德育的契合点,从而仅仅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与数学教学之中。如果我们教师远离教材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不仅数学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德育教育也会显得牵强附会。所以,慧眼识珠地从教材中探寻出一些与教材教学内容相符的德育素材是我们教师必须做足的准备。在中职数学教材中,我们总能发现很多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数学大家的故事,这些其实都是德育的好素材。例如,在教学“集合”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康托尔与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着手,先给学生讲一讲康托尔的集合理论,一开始这一理论其实并不被数学家们看好,很多老师也不理解这一理论,甚至责难他,但是康托尔并没有放弃,迎来的反而是更加不懈的努力,最终他的思想得到了认可,他本人也被称为“数学天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来启发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数学家背后的故事,数学家身上对知识的探索和执着精神,以他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来激励自己。当然,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去阅读教材上的拓展内容,让学生自己取搜索其他数学家的故事,并且将他们故事、提出的数学思想绘制成PPT,在数学课堂上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此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真正通过多个角度去解读中职数学教材,丰富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积极的价值引领。

2合理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这是大家对数学知识特点的公认。基于此,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将枯燥持续的数学知识具象化,给予学生更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在探索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中明白更多人生哲理,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培养中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例如,函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多媒体展示篮球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提高投篮的准确率。这样的情境既与中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也符合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此更容易调动中职学生的探索欲望。借助情境,我们在其他学生去深度理解篮球的高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比如讲解黄金分割时,可结合鹦鹉螺、巴特农神庙以及邮票、名片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长、宽比例,找到并计算最完美的比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严谨地应用数学知识,更仔细地解读数学问题,容不得一点马虎,即便是一个小数点也至关重要。当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明白这些,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阅读全文

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阅读疗法因其简便快捷、经济、操作简单等突出优点,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本文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分类及心理作用机制,并探讨把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阅读疗法概述

1810年美国著名医生拉什(Rush)呼吁精神病医院面向病人提供有益健康的读物,让病人通过阅读减轻压力,并调节情绪。1848年高尔特(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会上报告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是有关阅读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有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面向包括情绪困扰者、药物依赖者、精神疾病、残疾人、临终病人等需要心理及情感支持的群体,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都适合。1.阅读疗法的含义。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出自于希腊语biblion(图书)+therpeia(治疗),也称作图书疗法、读书疗法或书籍疗法等。韦氏词典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使用阅读材料来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或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由此可见,阅读疗法既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辅助手段,也可以用于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辅助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或者指导性阅读,可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以此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心理治疗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阅读疗法可以解决或者得到极大的缓解。2.阅读疗法的分类。王波在2004年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分类,共有11种分类方法。台湾学者王万清先生将“阅读治疗”分为“临床的读书治疗”和“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两类,他认为“临床的读书治疗”一般是指医院精神科医师或咨询师提供给患者阅读材料,注重读书的心理治疗效果,主要是为了辅助心理治疗而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解决个人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工作。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则一般是在医院之外实施的,注重的是文学作品对阅读者人格的熏陶,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有预防和疗愈的效果。

二、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机制

阅读疗法产生作用,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解释。从心理方面分析,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够使人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现象。阅读让人产生美的享受,或激发崇高的感情,或可影响一个人的信念、处世态度等,从而达到调节心理,改变行为方式的目的。从生理方面来看,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受到阅读所激发的思考和想象影响,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关于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原理普遍被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还有一种是认知—行为理论。1.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认同,就是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与读者的经历、性格或面临的困境具有一些相似性,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从中获得认同与支持的力量与勇气。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紧张、恐惧等情感,自身的焦虑也会引发出来,通过把作品主人公当作自己会有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从而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在认同与净化的基础上,读者深刻反省,整合接收到的新的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此为净化。阅读治疗过程中,首先,治疗师会与求助者讨论阅读材料的内容,引导求助者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完成认同。在阅读过程中,求助者被卷入故事中,自身被压抑的情感也得到宣泄与释放,这样情感得到了净化。在宣泄之后,阅读治疗进入到领悟阶段,求助者开始反思产生情绪及行为的原因,导致自身情绪困扰的具体事件及认知,从而使问题得到减轻乃至解决。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也是一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理论,该理论结合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求助者的行为以及认知、看待事物的方式减少失调行为,并让求助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建立于认知—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阅读疗法主要帮助求助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觉察自身被压抑的部分,通过阅读和练习重塑自身的经验,提高求助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用有智”的评判,基于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而社会道德的标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熏染。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构筑时期,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夯实根基。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渗透呢?

一、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如国学经典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为例,教材立足于“民族”,展现不同民族风情,介绍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其中的广博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鲜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等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此时,视死如归、舍生取义、鞠躬尽瘁、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概念才变得具体,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詹天佑、孙中山等人物也宛在眼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题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主题活动不放松

主题活动不可或缺。通过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诵读经典,让学生熟知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比赛、表演经典内容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经典的精髓,感悟其中的道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一单元中,根据“亲近社会”的教学主题,适当增加课堂访谈,培养独生子女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独木难成林”;通过观看《三个和尚》微课,鼓励学生畅谈观后感,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体会到要正确对待竞争,积极参与竞争。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除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概念外,“合理消费”和“学会理财”对学生富有针对性,可以说,把“大道理”与“小道理”结合了起来,使课堂讲解避免空洞而合情合理。

三、随时随地跟上去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适时安排实践活动。如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体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读了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学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读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分担家务,进敬老院。结合课堂教学,还可以细化:1.善用成语故事。运用成语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又可增加乐趣。2.巧用名言典故。在七年级《日新又新我尝新》一课中就列出了5条,每条都浅显易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光芒。教师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精用诗词文言。古诗词是国粹。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