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生观演讲稿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三学生毕业演讲稿5篇
高三学生毕业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这儿演讲,而今要毕业了,我也是很感慨,高中三年的时光过得真快呀。我们也是成年了,我们也是要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或者要进入社会了,真的特别感谢老师们这三年来的付出,是你们的辛苦才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收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进步。
还记得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们是兴奋的,是紧张的,刚经历了中考,虽然也是很重视,但是和我们这次的高中相比,真的算是小儿科了,而且也是知道高中的学习压力更大,而且遇到的同学也是更加的优秀,我们也是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能学得更好,而在高中的这三年,我们也是努力的去学习,去把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去吸收,而今也是到了看到成绩的时候了,我想同学们都是对于将要进行的高考,有了充分的准备的。
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也是收获了友谊,大家一起努力,一起进步,有人说高中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因为没有利益关系,大家都是抱着同一个目的,去把学习搞好,我也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收获了丰富的友谊,认识了很多的同学,一些同学也是和我一样去学习,有着相同的兴趣,我想很多的同学也是一样,在这之中有了很多的友谊收获,并且也是在和同学的相处之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鼓励,是我们一直努力学习的一个动力,很多时候当我们学习累了,看到其他依旧努力学习的同学,我们也是不甘落后的。
要毕业了,对于未来,大家都是有什么想法呢,而我也是希望自己的高考是顺利的,是能考上我理想的大学,去到大学里面继续的深造,让自己能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未来的路,要靠我们自己去做,高中我们还有家长的督促,老师的扶持,但是进入到社会,或者进入到大学,我们也是成年了,要对自己负责,要更加自主的去学习,我们辛苦了十二年的时间,那么未来我们更是需要去珍惜。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论文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质,明显区别于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面对“科学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给自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危机,当代教育应如何抉择?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在“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阐释。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功地设计未来。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出知识扎实、修养好、能力强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为满足学生适应职场竞争及其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然后探讨“产出导向法”顺应课程思政的目标,对英语课堂开展英语演讲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全方位育人格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口语教学;英语演讲
随着人文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于具有国际交流经验和背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人文素养课程,也需要成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有力一环。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英语演讲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使其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培养有温度的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忙于听讲、记笔记,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口语练习。其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口语训练,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开口;回答课堂提问时,照搬课本,不会总结;与同学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语无伦次、逻辑性差。最后,受到教材的限制,英语口语活动大多还是围绕语言技能开展,一些问题过于浅显,只是对原材料的简单整理和复述,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弱,直接影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演讲
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下文简称POA)被正式命名。POA理论是文秋芳教授针对中国外语实践中“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依据当前中国大学生学习现状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基础,首先提出“输出驱动假设”,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最终不断经过教学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理论体系。POA理论体系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依据POA理论,首先,教师应创设有交际意义的主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驱动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其次,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提供产出帮助,促成学生完成任务。最后,在学生完成语言产出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实践—学习—实践”的认知过程。笔者以POA理论为指导,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借助英语演讲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评论等多重思维能力,同时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使学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机会。而通过英语演讲活动有效地将口语技能训练、知识面扩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产生积极的实践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支撑和发展的灵魂。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教育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自身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爱国情怀,养成高尚人格。所以,高中语文不但是对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人本理念,正确引导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传统文化承载着传统精神以及审美理念,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素养。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以高中教材内容来分析,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不但有伦理道德,更有古人的价值观,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此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的理解。1.关注作者。在《孟子•万章下》内容中提及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认真解析作品时,必须将其融入于作者的发展背景中。每一个作者,他们的写作特征以及文章中所隐藏的情感以及思维都离不开实际生活。例如,苏轼的作品就直接反应了苏轼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寄托,进而也展现出不同的作品意境以及作品内容,苏轼前期的作品主要寄托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后期的作品则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站在知人论世的高度上,才可以更加深入的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2.重视语言文字。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民主的文化背景,它更加准确的证明了各种娱乐游戏和偏见信仰。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好的桥梁,根据这个桥梁,读者可以和作者更好的进行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的赏析,让学生在文言文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3.深入作品意蕴。古代人大多数就是运用笔墨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情感,其价值观,人生观是辨别是非对错,世道险恶的标准,然后从此过程中获得启迪,以实现精神世界的养成需要。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类思想需要深入文字意蕴。例如,《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第一,学不可以已;第二,用心一也;第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文章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容。
二、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价值,体会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来实现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气息,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精神课堂。例如可以定期的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让学生轮流发言,可以以演讲稿的方式与学生分享。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也是提升语言沟通以及组织能力。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良好的利用传统诗文。比如,在杜牧的古诗词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劝学》的一部分内容融入进去,为学生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洗涤。除此之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双向互动的作用,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角色扮演、辩论、小组讨论的方式非常适用,根据探究性学习,将传统节日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收集。
三生教育的实践应用论文2篇
第一篇
一“、三生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阅读教学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以课文《鱼我所欲》为例,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生命观和道德观。文章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尽管两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凡事不可失其“本心”,因此“义”重于“生”,需要“舍生取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一价值取向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向学生提问:当社会公义与一己私利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教师不妨借此机会展开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舍生取义的社会现象进行赞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当国家、民族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应当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在面对不正当的利益的诱惑之时,要拒绝诱惑坚守“本心”。
2.课外阅读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仅仅在阅读课堂上开展“三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延续“三生教育”的连贯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必读十本名著,主要包括《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后撰写读后感,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题谈谈自己的感悟,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伟大的人性光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作文教学中“三生教育”理念的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浅议(4篇)
第一篇:初中政治教学凸显人文精神探析
一、教学目标中凸显人文精神的提高
在政治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很关键,但是更多的是要加强学生情感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政治教学本身就有很多人文知识和人文内容的渗透。比如,在教学人民当家做主的时候,教师可以确立三个主要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和公民之间权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在能力目标培养中,要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对公民和人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分辨;情感培养要求是要感受和体会我国的主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以及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开展情感培养中让学生先了解我国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大变革,可以给学生渗透一些以往旧制度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在对比中了解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可以让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渗透。
二、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人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教材知识和内容的深入挖掘,找到开展人文内容的入手点。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地把学科指导引入课堂教学,做到教学中人文理解的结合。比如,在讲解“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的教育角度考虑问题,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诚实和信用原则,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在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的了解,深入人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更多地深入到情感中,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目的。
三、总结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发展的新理念,在现代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能够让学生深入精神层面了解问题。我们要在教学目标中确立人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一种群体性的以大学生为活动主体,涉及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大学生生活空间。笔者对贵州某二本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粗略统计,结果显示,校园文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体育类:如迎新篮球赛、迎新羽毛球赛、课间韵律操、师生拔河赛、跳绳比赛、冬季长跑活动等。语言文字类:征文比赛、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各类讲座等。文娱类:晚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十佳歌手比赛、舞蹈大赛等。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学生的课余文娱生活并不乏味,立体多元的形式和活动为高校学生的生活、成长提供有益养料。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至少存在以下的偏差。一是活动过于频繁,学生难以应付。活动安排缺乏有序性和协调性,导致了活动的无序状态和层层添置,活动质量无暇顾及;二是娱乐性活动多,“文化”含量少。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娱乐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功能,形式粗糙,深度有限;三是同质化严重,具有地方性、个性化的活动太少,很多活动就是在别人基础上的翻板,缺乏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独特的创新精神。据此,校园文化活动在某些高校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是虚空,并没有成为陶冶身心的憩园,而是成为学生生活的累赘,在美育方面的功能也消失殆尽。我们认为,高校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的“象牙塔”,不但应该为青年学子提供最好的知识传授的园地,而且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心灵的淘洗方面承担责任,校园文化活动在此承担中更是责无旁贷。如何让校园文化活动富有青春气息,贴近青年人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美育实践,课题重大而迫切。
第一,有效整合,控制数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美。我们已经提到了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层层递增又缺乏创意的内容特点,其活动形式上也没有推陈出新。活动组织大都只是因袭或者按部就班——照着做或者仿着做,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形式美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直接接触到美的事物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即人们接触这些形式而无需考虑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能产生美感。”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并没有在参与节目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方面下足功夫,活动的形式美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我们认为,无论是校方、还是具体的举办部门,均应该严格把握活动的数量,对传统的活动项目进行有序清理,并施以有效整合,把活动组织的流程简洁,美化活动的感性质料,优化活动(节目)的构成法则,以美丽多元的形式质料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张力。
第二,提高文化含量,内化活动深度,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美。“以文化人”应是文化活动的重心之一,高校学生是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群落,处于青年时期,易于接收外界信息,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极具文化气息的高校则为这个群落的文化养成提供了生成环境,因此,文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认识世界、优化自我中起到了媒介作用。但是文化活动“不文化”已是校园文化活动屡遭诟病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指导教师将活动的内涵弃置一边,活动的文化深度遭到严重剥离。所谓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形式化、表明化的简单陈列,活动的教育意义被掏空。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需要认真考虑活动的内蕴与实际意义。首先,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活动的文化承载,尽力增加活动的文化因素。如组织演讲比赛,组办方应要求学生的演讲稿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能仅限于呼告、号召等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表演。又如,举办诗文朗诵比赛,也应该要求参加者必须深刻了解所朗诵诗文的内在含义、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不能仅仅满足于组织学生将一段既定内容诵读即可(这样的方式也并非诵读的根本要求)。其次,减少“喧闹”,增加“宁静”,给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思索的空间。纵观各级各类高校主办的文化活动,体育类、歌舞类文化活动居多,而在迎新、“12.9”、元旦、国庆等节庆等时节组织的活动可谓名目繁多。高校校园并非中小学,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增进并不是几项活动所能一蹴而就,闹哄哄的校园所表征的是表面的繁华与喧嚣,并没有在学生思想的养成,思维的演练中发挥作用。因此,大学校园在“喧闹”之余更应该多一些对于“宁静”的追求,何妨不在端午、中秋、重阳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节日浓墨重彩,以极具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承继意义的活动显示在学生面前,让高校学生多一份“思考”与“沉淀”,在“诗”和“思”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品质养成。
第三,改变言说方式,凸显地方特色,树立文化自信。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实则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它通过课程、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入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均已经把地方文化纳入到课堂,众多的研究者也将自己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地方文化,力图从中获取研究资源和成果。但是,地方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例子却是寥寥无几。我们对贵州某民族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该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高校一样,任务承办和常规性活动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民族性的文化活动根本没有进入设计者视野。另外,一些民族性表演,仅仅是作为活动开场、活动暖场、活动结束几个时段的点缀。笔者所在贵州省,有“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天、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美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世居少数民族就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在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深厚的美育意义。但是,贵州高校却少有组织者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活动范围,这实是一大缺憾。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展开努力。一方面,组织开展个别的民族性文化活动,对部分民族的文化事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将其中最有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节日、风俗、歌舞等内容单列,为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提供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的所在;另一方面,组织大型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集中将多个民族的文化活动进行统一展示,从歌舞、婚嫁、节庆、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盛宴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试听的多元撞击中获取民族自信。
总之,美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可谓密不可分,针对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名目繁多”、文化含量少、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我们认为,在减少活动数量增强形式美,增加文化含量凸显内容美,添加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做出努力,就可以有效改进校园文化活动“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力量,为高校学生的良好的个人修为、道德和情操的锻造奠定基础,让高校真正成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快乐园地。
作者:万峥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分别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梳理翻转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旨在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1引言
2017年2月27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专业和技能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
“商务英语口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英语口译能力,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口译”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四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一)”(42课时,14个教学周)与第五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二)”(40课时,10个教学周)。结合本课程教学组织以口译训练为主的特点,通过梳理和归纳收集的英语音频、视频素材的主题,我们将思政内容整合为“爱我中国”“弘扬文化”“塑造品格”“坚定信念”[1]四个模块,有机融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全过程。
3思政内容的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