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力资源毕业实践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力资源毕业实践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竞赛的实践课程设计

[摘要]面对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估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指标,可见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特点及能力需求,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赛实践课程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实践课程

1研究背景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产业升级加快的重要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和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由原来的重视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教育向重视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转变。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有必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发展实际需求,深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赛课程改革,进行课堂实践课程设计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从全国来看,自1999年以来数量上持续增加。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高校由39所持续增加到200多所,近年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1-2004年,报教育部备案和批准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有107所;若包含独立院校在内,2007-2009年设置人力资源本科专业高校数量分别为283所、301所、315所。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快速扩张和社会对实践能力需求的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面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对称、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模式不成熟和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等问题。另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还面临需求强、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缺乏创新性的实践改革和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等问题。当然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以赛促学,赛课结合”的人力资源竞赛课程是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及能力需求

阅读全文

有关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3篇)

第一篇:大学生银行实习报告范文

摘要:实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熟悉了网上银行等关于电子商务业务。对于纳税系统的搭建,系统维护和网上银行交易的业务流程都有系统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接下来走出学校踏入社会做准备。现将毕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及体会作一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网上银行;系统搭建;电子商务

1实习单位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公司银行,截止2007年末,拥有272万公司客户。坚持信贷稳健发展,保持中国第一信贷银行地位。中国工商银行经营范围包括:办理人民币存款。贷款和销售信贷,居民储蓄,各类结算,发型和发型有价证券,其他银行委托的各种业务,办理外汇存款、贷款、汇款,进出口毛衣和非贸易结算,外币以及外币票据兑换,外汇担保和见证,境外外汇借款,外币票据贴现,发型和发行外币有价证券,代办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征信调查和咨询服务,办理买方信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等。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锡林浩特市那达慕东街支行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己任,积极发挥自身在资金、产品、渠道和综合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加快改革创新、加快经营转型、加快提升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宽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努力在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以及拉动消费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国有大银行的社会责任,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截止2013年末,各项存款增加155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75亿元,拨备前利润增长13%。

2实习主要过程

阅读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校外集中教学实习路径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集中教学实习有助于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该文以安徽大学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践教育基地为例,重点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待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集中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集中实习;路径;探讨

一、引言

2019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获取、掌握生产现场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树立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把实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实习教学改革与研究,健全实习教学体系、规范实习安排、加强条件保障和组织管理,切实加强和规范实习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1]近年来,在高校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入,大学生实习工作稳定开展、质量稳步提高。但由于诸多原因影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教学实习工作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文科专业的发展及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就业口径较窄,教学实习的安排,特别是集中实习的安排尤为困难。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实践性特征,使得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存在的难点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普遍存在集中实习难以安排、实习效果欠佳等问题。

(一)集中实习难以安排

阅读全文

分层次管理法对临床护理管理的实践

摘要: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层级性的情况,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情况的出现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及短缺,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护理管理质量。分层次管理是促进护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分层次管理提出背景、国内外应用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背景;临床护理管理;应用现状

0引言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的总体数量以及人员结构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善[1],但是护理人员的总体数量及整体素质尚不能满足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民众健康的需求。目前医院的护理人员管理模式以“平台式管理”为主[2],不同学历、职称、职务的护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相同,体现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科学、不合理性,临床为了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开始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我国部分医院正在实践中对分层次管理的探索和完善,但与我国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国家成熟的分层次管理体系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分层次管理法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践进行综述,以促进分层次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性的提高。

1分层次管理模式提出的背景

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息息相关,在护理人力数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层次结构以及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3,4],对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护理人员的技术职务、工作岗位配置的脱节会对护理队伍的发展造成制约,不利于护理人员学习以及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分层次管理则能较好地协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助于护理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护理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另外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了应重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有机结合护理人员的分层次管理,因此应加大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行力度。

2分层次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阅读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OBE理念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本文系统地阐述了OBE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介绍了西安欧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总结了改革特点,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OBE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OBE教育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OBE概述

1.1概念与框架

OBE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西方各国出现,在我国2016年正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且成为其内部成员后,OBE理念才成为我国教育体制充分认可的指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是以学生预期学习结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核心体现于课程的学生预期学习结果。阿查亚(ChandramaAcharya)指出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4个步骤,即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OBE理念主要包括三大核心要素:其一,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获取的知识及能力目标来制定,学习评价是评价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其二,以目标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学生的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提出具体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进而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然后重新检测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其三,持续改进。在OBE实践中,对教师教学、课程体系和支持条件等环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

1.2理论基础

OBE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一些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的。马伦(MalanB)系统地总结了与OBE起源紧密相关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想。①泰勒运动。著名的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是围绕“教育目标”这个核心展开课程设计的。②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若能提供充裕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实现学习目标。实际上,这是OBE教育模式得以成立的支撑假设之一。OBE在很多方面吸纳了学习理论的特征,以弹性的时间去实现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资源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使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来反馈学习产出以改善教与学等。③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该理论产生于二战以后,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以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满足这些能力要求。④标准参照学习。标准参照测验并非为了选拔人才,而是通过测验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查漏补缺,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就感,该理念受到了OBE教育模式的青睐。

阅读全文

高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考

【课题项目】

广东省高职教指委教改项目:《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开发研究》论文,项目编号:YGL2013050。

【摘要】

区别于国外职业教育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视角,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是基于课程开发的有序、整体及生成,从职业需求和教育需要两个维度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地开发出能够同时遵循职业成长和理论认知学习两个规律的教育逻辑路线。在课程设计上在考虑课程内容选择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排序,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应用的参照系,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人力资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指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明确要求,也把职业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通过建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产教对话活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凸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辨识度。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规模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长了22万人,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虽然高职院校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若想让中国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除了政府部门需要努力为职业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就业和学历歧视之外。还需要在高职院校在教育教改方面下苦功夫。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重的是学生实践工作过程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非讲授深奥的理论知识。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熟练实践操作,履行好岗位职责。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务必要将解决好“三农”这一核心问题作为党中央和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总要求就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同步培育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三农”基层工作队伍更具重大现实意义,因此,突破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的发展瓶颈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基层乡村就业意向不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状,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共进、共生并存,形成平衡发展的国内内循环,一同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生活空间[1]。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点主要集中于乡村[2],且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着重强调“强化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在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中同样强调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3]。不难发现,上述文件都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体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占据着绝对重要地位。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对实现乡村振兴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同时,平衡城市就业过剩现象,解决乡村就业人才不足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1.1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逐年递增,从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获悉,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同时,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单位陷入裁员、倒闭等困境,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缩编等情况,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总体稳定,但竞争压力极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伴随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以及产业化,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机会大大增加,就业空间不断扩宽,乡村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度不断上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平台,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阅读全文

知识经济下创新型人才课程创新分析

科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能通过线上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发展,又能通过线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达到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作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其成果导向具体体现为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能够有效实现以上课程教学成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模式。

1“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互联网环境下大量涌现的在线课程以及疫情对于线上教学的需求,高校已经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模式,由于混合式教学能够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因而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常态化教学设计方式[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线下教学和纯粹线上教学的改革,能够克服传统线下教学“一言堂”的弊端,也能够避免纯粹线上教学缺少师生互动的缺陷。为此,需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最佳设计和实践,以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即一方面通过线上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升学生高层次思维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混合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最佳的教学设计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线上教学视频、制定线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作业和课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质量评价和课后学习效果评价等过程性测评的全过程。本文是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教学成果的要求,以及本人长期课程教学实践和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对于《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的创新性设计。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实现《组织与工作分析》成果导向的有效方式

OBE教育理念也称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2]。成果导向的专业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设计课程教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集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组织与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多层次、多维度地阐述了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作分析与组织、岗位设计的技术及其操作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体系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掌握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与工作分析实践。可见《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既强调理论性,又突出实践性,突出培养HR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学习成果应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创新技能,专业知识体现为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应用创新技能体现为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理论性内容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过程完成,实践性内容可通过线下教学方式实现,即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一,线上视频教学进行知识点的系统讲解,同时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要有所侧重。线上教学生成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学生学习的状况。用以实现记忆知识、理解知识等教学成果目标。其二,通过线下课堂讲解可对线上教学内容中学生理解难点进行答疑,通过线下多样化互动培养学生获取课程实践性所对应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实现《组织与工作分析》的学习成果目标。

3《组织与工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定位存在偏差。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专业课程应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结合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但当前我国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仍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核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同样存在以理论教学定位为主的偏差。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把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致使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教材普遍沿用多年的专业基础理论,理论创新性不足,同时教材中呈现的案例缺乏新环境下的企业最新实践案例、多为反复引用的陈旧案例。缺乏创新性的理论和案例严重影响学生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上分析可知,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制约着于市场化应用人才的培养。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在当前我国本科院校《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教学中仍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以及实验实训等教学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了其认知能力,但实践教学的缺乏也导致学生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两一方面,虽然部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案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比较陈旧或者其中有些教师选取的案例相对陈旧、缺乏针对性,或者一些教师选取案例时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以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状况,致使案例教学滞后于市场需求或者由于学生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能力不足难以理解案例内容,更无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制约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四是实践教学设施的缺乏。本科院校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也需开展实践教学,在现实或者模拟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并全面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对应的方案设计技能和日常工作需要的技能,丰富其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但是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如部分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或者经费的约束,未建设人力资源实训等仿真实验室、人力资源软件实验室,同时学校未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致使教师无法开展《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学生的校外实习多是自己或家长寻找的实习机会,多数学生更是参加非专业岗位完成实习,无法提高学生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此外,部分学校虽在校外开设了实训基地,但其空间跨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指导与督查难度,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五是考核方式不全面。应试教育影响下,包括《组织与工作分析》的教师在内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考核方式,即以学生平时上课表现组成其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成绩,同时教师以理论知识为考核内容,通过试卷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多数教师在考试前为学生划定重点内容,学生通过突击背诵重点知识及问题来应对考试,虽然提升了学生的考核成绩,但其人力资源业务能力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导致毕业生拥有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以上分析可知,《组织与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一样,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无法满足市场对HR的用人需求,因此,现阶段开展《组织与工作分析》课程教学创新尤为迫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