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投资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力投资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力投资论文

人力资本投资企业营销论文

1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界定

1.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早在19世纪60时代,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就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等研究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企业人力资本是当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后,为企业现在或将来收益带来的,存在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等综合价值的存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为维持或提升现有人力资本价值和效率而进行的资金运用行为”。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流失性、风险性、复杂性等特征。由于员工自身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结果,只有这些人力资本投入到生产运行中并产生影响时,才能评价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难计量。

1.2企业人力资本分类

对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例如,贝克尔根据知识的专用性,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一般价值人力资本与特定人力资本;李忠民根据不同的能力素质,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孔宪香根据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营销型人力资本。

1.3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是指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敢于进行市场开拓的人力资本,在现实生活中营销型人力资本所对应的是各类营销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营销型人力资本所对应的是各类营销人员。企业通过对营销型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以获取相关的预期收益的行为,包括为聘用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营销人才进行的投资;为获得更高的营销收益而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各类营销人员培训投资;为获得更高的营销成效而进行的激励性投资行为等。

阅读全文

工商管理学生实践教学改革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弱势,并把它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如此一来,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7〕2号)的文件精神,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就业导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有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以及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1.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独立学院可以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三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案例分析,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业实践层

阅读全文

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在如今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的作用凸显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交通行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国家经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行业,而对于我国公路投资管理行业的发展中,交通企业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通过理论分析交通企业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例证实,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认清我国公路投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问题并针对性改进,对于改善我国交通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性作用和改进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措施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增长、粗放式逐步转变成结构合理优化、增长速度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阶段,实现经济新常态。在这种情形之下,传统交通企业的结构调整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需要将发展理念的革新和管理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也要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所处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人才培养方面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才可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交通作为人们衣食住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其在提升综合国力以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与交通是否发达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交通投资管理要管好用好预算内投资,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进一步加强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加大在补齐民生短板领域的投资,使投资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在公路投资管理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其逐渐引起相关部门高度的重视。其中组织能力在协调组织活动与管理组织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在促进交通企业投资管理发展为一种相对高效行业,并强化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即对当前我国公路投资管理实际状况与当前投资管理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着重讨论与分析;针对交通投资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近年来公路投资管理实际状况

2015年以来,在落实稳增长、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各省加快推进完成“十三五”目标的带动下,公路行业投资额增速呈较为明显的回升态势,投资规模保持高位,2015、2016年增速分别达到7.69%和12.92%,但在公路建设成本增长较快影响下,公路通车里程增速放缓,2015、2016两年公路总里程增速分别为2.80%和2.47%,截至201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3万公里[1]。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业建设投资区域分化。我国公路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近年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东部地区,但路网密度依然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截至2016年底,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路里程分别为126.19万公里和193.38万公里,路网密度分别为93.86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9.08公里/百平方公里,而东部地区的公路总里程为148.82万公里,但路网密度已达136.7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分布呈现出东部密集,而中西部稀疏的态势。从公路里程增长情况来看,虽然国家整体公路总里程的增长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但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增速,且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显示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国家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综上所述,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次是人才的原因。近年来西部的人才不断地往东部地区转移,因为对于投资管理人力资源方面不得不重视;其次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规划的“71118网”,到2030年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总规模将达11.80万公里,另规划1.80万公里的远期展望线。预期未来我国高速公路整体投资增速仍将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因此在此背景下,交通投资管理对于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尤为重要。

二、经济新常态下公路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问题

阅读全文

企业人力资源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通过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及CNKI结果分析等方法对2000—2022年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有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演进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引入国内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问题突出阶段及近年来再发展阶段。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热点与规模,动态揭示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演变过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CNKI文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演进趋势;CiteSpace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成体系、成学派地蓬勃发展。“人力资源”首次被定义是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作者为彼得·德鲁克)一书中,中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首先由赵曙明从西方国家引进,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研究,目前中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对国内2000—2022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的整理,期望从中得到一些人力资源研究的共性问题与经验,总结出这20多年企业人力资源演变逻辑与规律,为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目前,CiteSpace软件已经发展成熟并且被多位学者用作文献分析发现未来演进趋势,而且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效果,故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22年4月21日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这20多年的发展特点,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指导。

2.数据来源

阅读全文

企业发展科协价值创新服务

【摘要】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经济不再依赖于原有的自然资源或者其他人力生产条件,更在乎于创新、知识。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也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因此,如何提高创新服务,为企业创新提供快速、有效的保障成为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本文浅析了当前创新服务的要素,探讨了创新服务在科协日常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创新服务;科协;价值;创新管理

1前言

企业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源泉,也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由于航空制造企业,企业本身有着竞争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不仅仅成为企业发展风险的来源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良机,而决定发展成效的取决于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当前,由于我国企业在科技投入和市场发展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创新压力和动力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企业的创新服务也随之发展缓慢。企业创新服务作为企业创新的后勤保障,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之一,特别是科协方面的工作,其已经逐步成为当前企业创新工作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的力度,科协工作以及其他创新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实际出发,浅析当前创新服务的发展要素,探讨了当前创新服务在科协日常工作中的体现,并借此提出几点建议。

2企业创新服务的基本要素

阅读全文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

 

自1956年罗伯特.索洛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篇论文》当中创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在以后的半个世纪当中都扮演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石的角色。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逐步从以逻辑推理演绎为主转向更重视数理分析和模型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理论及实证研究都是以索洛模型为主要出发点和推理根据。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索洛增长模型亦在诸多的实证检验和理论应用当中得到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多层次多方向延伸。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   索洛增长模型(Solow,1956)通过放弃劳动力与资本固定比例,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刀刃平衡”,通过将资本、劳动和总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内生化。索洛将一般的生产函数表述为:Y=F(K,L),并在考虑技术水平变化时使用可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Y=A(t)F(K,L)。给定储蓄率不变,最终产品与资本存量的稳态增长率都为,其中n为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索洛模型假定总储蓄率为s,资本折旧率为δ,得出资本积累方程k=sf(k)-(n+g+δ)k。在以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以具有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代替了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修正这个模型为Y=F(K,AL)。为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之后的研究引入了多种索洛模型的变形。如卡斯等人建立了无限期界模型并提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本存量条件,索洛模型最初推导出的黄金律资本存量被修正为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Cass,1965),以将储蓄率内生化;引入已有资本的废弃率来考量新通用技术的出现引起的产出下降(Aghion,Howitt,2011,第九章);在索洛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H(t)(Mankiw,RomerandWeil,1992)等。我国亦有不少研究对索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延伸。李军(2003)、周晨和熊和平(2007)引入老龄化因素以测定老龄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熊俊(2005)通过“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条件的放松和自变量的调整,扩展了索洛增长模型;刘海生和解江树(2005)在索洛模型中引入按技术分配,分析了非体现技术进步和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李国柱(2006)引入环境约束以考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何莉(2007)引入人力资本和出口依存度,以测量各省经济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傅为忠和刘!楠(2008)通过引入随机干扰项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张谊浩和周庭佐(2011)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因素,得出新的人均产出。   二、实证研究与应用   由于索洛模型的基础作用和解释能力,经济学领域很多研究都运用该模型作为工具来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策略。下面以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证应用为例,综合评述索洛模型在不同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和验证。自1988年始,我国的索洛模型实证应用研究共计191篇。可粗略分为七大类,即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人口劳动力、贸易投资、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的贡献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索洛模型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是根据具体国情,从总体宏观经济层面解释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基本要素的变动和贡献,并提出改进对策。典型的应用有国内经济全要素分析、储蓄贡献、投资贡献、货币供应影响等。如刘强(2001)、王玉荣和孙玉琴(2002)、马小鹏(2005)、王维国和杜修立(2005)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王风云(2005)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韩立杰、于海滨和刘喜(2007)、王德劲(2007)、波唐勇(2009)、俞林(2011)等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等全要素分析;贺福珍(2010)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探讨了非充分就业环境假定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二)产业经济   利用索洛模型对国内各产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具体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分析、工业经济分析、服务业经济分析和企业经济分析。亦有研究是基于整体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等来分析经济增长。如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将产业结构因素引入模型,测度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彭军涛和陈其霆(2000)分析了制度因素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赵燃和骆乐(2007)、祖立义、傅新红和李冬梅(2008)、曹佳、肖海峰和杨光(2009)分别测算了我国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余明阳和刘春章(2009)运用索洛模型构建品牌声誉增长模型,解释了品牌体验水平对稳态的影响;高晓然、董勤和于英川(2005)对集成电路行业技术进步作用进行定量计算。   (三)区域经济   索洛模型运用在区域经济分析当中,通常是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要素贡献和经济增长路径,或综合分析国内各区域间的异同、研究要素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如赵玉杰(2006)利用索洛模型对济南和青岛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比较;孟波,李定猛和张贵平(2009)定量分析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汪慧玲和王富贵(2009)以甘肃省为例测定了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涂山峰和曹休宁(2005)利用索洛模型解释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马飞、冯梓洋和韩清艳(2009)构建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模型;龙文(2007)对中国区域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贾男和甘犁(2010)运用生产函数差异尝试解释地区差异,陈体标和饶晓辉(2011)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转移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出索洛模型在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四)人口与劳动力   在分析人口与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程度的研究中,索洛模型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就业和相关制度问题与影响的研究亦为数不少。如李军(2003)通过引入老龄化因素测算了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梁君林和杜世奇(2003)、梁君林和余涛(2004)基于索洛模型探讨了在不同人口增长率、利率和贴现率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效率;杨蔚、胡博、杨锦秀和傅新红(2008)利用拓展的索洛模型探讨了省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流动对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张运峰(2009)分析了技术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影响;韩胜娟(2011)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引入扩展的索洛模型,测算了人力资本贡献。#p#分页标题#e#   (五)贸易与投资   针对贸易和投资对国内整体和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研究借鉴了索洛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得出定量的结论。如吴喜龙(2005)对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何正霞(2006)从外贸外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对经济的作用;冯秀娟(2005)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损失利润进行了定量分析,李有(2009)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六)科技与教育   很多尝试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的研究都运用了索洛模型,也有一些研究将该模型应用到了分析教育因素影响上。如夏杰长(2002)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作用进行了定量测算,沈思、陈泉和孙红湘(2003)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索洛模型计算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对未来五年的科技贡献率进行预测,钟国宝和吴广谋(2007)基于索洛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对GDP的贡献,刘大海、李朗、刘洋和刘其舒(2008)测算了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黄大乾、彭丽茹和高建军(2009)通过构造专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七)资源、能源与环境   不少研究借鉴索洛模型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策略。如罗浩(2007)通过新古典经济模型探讨了克服资源瓶颈的两种方式,易莹莹,李莺和乐燕波(2007)运用索洛模型分析了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影响;李奇旆(2009)利用改进后的索洛模型验证了土地资源并非必然带来经济增长;李新春和张雷(2011)研究了环保消费对经济发展最优路径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本身存在假设条件苛刻、作为增长源泉的技术进步因素外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修正和展望在增长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应用索洛模型的实证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相关实证研究数量繁多,但方向较为集中,一些领域研究不足。占最大比例的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收敛性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只有寥寥数篇尝试了从储蓄率、货币供应、经济周期等角度对宏观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而其他方向的研究则数量较少且角度单一,以人口和劳动力角度为例,国外关于老龄化、生育率等人口因素经济影响的索洛模型研究深入广泛,多配合世代交叠模型和其他数理模型,但我国此类文献很少。再如索洛模型中制度因素的引入问题,虽然我国有关于制度影响的理论研究,但实证研究屈指可数。当然,一些研究如黄红艳(2005)对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和张璇(2010)对于法律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都很有启发意义,但总体来看,我国依然缺乏广泛系统的制度因素贡献研究。   其次,现有研究还存在着深度不够、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大量研究在原模型基础上单纯增加了新的约束或变量,以期获得该约束或变量所代表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结果。但这些约束和变量往往脱离现实且不易计量,造成了基于实证的定量分析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实情况或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   最后,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与其他数理模型和研究方法的结合不足。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整体,单个经济模型很难有效解释其运行机制和问题。很大一部分实证研究仅仅建立在索洛模型上,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片面性。   因此,我国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劳动力、制度、环境资源等研究领域,可应用索洛模型进一步构建分析其他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在宏观经济系统中研究要素间的互动;可更多探究某一要素对整体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比较国内外异同;从微观角度深入分解各要素的贡献,并通过可行的分解进行量化要素效用分析;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数理模型,获得全局把握。

阅读全文

新农村建设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摘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高培训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业经济的重要措施。文章首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和职业培训中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了概括,然后分析我国目前在农村农民工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培训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政府的主导地位、企业的主体地位、社会非营利机构的补充、国家财政投入等方面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技能提升;理论与实践;农民工

在研究现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大部分国内外论文中,基本上都将农户群体视为一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因为他们的经济环境、生存境遇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所以农户群体一旦出现了职业能力或经济社会地位上的流变,则不管流动是以何种方法实现,绝对多数人都将是向非农产业转移。以中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为培养对象,既包括所有向城市非农业转移的农户群体,也包括已进入城市非农行业的农户。对他们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其走向小城镇,或分流至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市场以进行再就业,从而更安全地融入城乡生活,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城镇建设的合格生力军。所以,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高培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场农民非农化或者说农民市民化运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相关的理论

(一)农村劳动力迁移理论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发展阶段经济学给出了一个诠释,即指出由于某一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各种技术变革,或是由于一些工业生产部门,如工商企业的扩大,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种转移是某种职业或就业的改变。劳动力从农村转向一些工业生产部门可从他们货币收入回报的差别中获得解释[1]。即出现某种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劳动收益的比较利益差别,劳动力往往从其他货币总收入较低的农村部门向利润较高的工商企业等部门流转,此说作为基本预设前提条件的社会经济学解释农动力转移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后来发展经济学还以各种方法对此理论逻辑做出了深入的发展,如最杰出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二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模型,把传统部门看作是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储水池,对处在社会经济人均低收入部门的人而言,在高薪资部门早已确定了所必需的资金和技能之后,其余所有的人必然会尽最大的力量挤进高薪资部门中去[2]。拉尼斯、费景汉等则改进了刘易斯模型,并指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托达罗的移动模式指出,人类进行移动决定的基础在于预期的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差距以及在城市实现就业的概率,从而指出失业人数可能对总人口产生影响效应。作为对绝对收入差异假设的补充,伊斯特林又引入了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另一种解释框架—比较经济地位变动假设,此学说指出,相对收入确定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斯塔克等用相对的经济地位变动这个范畴来说明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弥补托达、罗伊斯特林等预期收入假说理论阐释能力的缺陷,即人们转移不仅仅是受到相对人均收入差异的推动,还深受农户与农户间人均收入相对差异的影响,即他们感觉根据当地基本条件来看收入水平太低,所以很多感觉到经济地位降低的农民也会有转移动机。

(二)人力资本理论

阅读全文

应用型金融学综合改革方案

【摘要】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