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口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口学论文

开展实验室诊断试验研究问题探讨

在临床研究实践中,针对同一个临床问题往往会开展多个不同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循证医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展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以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整合多个临床研究的结论,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最佳的证据。同时,SR还可以发现源自于不同临床研究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为后续开展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在进行SR的过程中,对已有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而在SR中占有更高的权重。在此背景下,QUADAS标准应运而生。QUADAS标准一共包含了14项条目,供系统评价员从14项试验设计的细节去评估诊断性试验的研究质量。对于QUADAS标准中的每项条目,专家都在说明中给出了详细的评分原则:若研究符合该标准中提及的设计要点,可以得1分,否则,得1分;若根据论文的内容无法判断,就记为0分。QUADAS得分总和越高,表明该诊断性试验的研究质量越高,结论的说服力也越强。

START报告规范是STARD小组(一个以统计学家和实验室医学家为主的研究小组)制订一份旨在规范诊断性试验研究论文撰写的清单。这份清单共包含了25条记录,详细列举了诊断性试验论文的每个部分应当阐述的内容,其目的旨在帮助读者分析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倚(内部有效性)和结论的适用范围(外部有效性)。STARD报告规范至2003年制订以来,迅速得到了学术期刊编辑部和临床研究学者的认可。比如,ClinicalBiochemistry在其稿约中就明确规定:凡是向该杂志递交诊断性研究的论文,都必须严格按照STARD报告规范内容进行撰写。关于QUADAS标准和STARD报告规范的所有条目,在相应的中英文文献中均有介绍,限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赘述。

从QUADAS标准和STARD报告规范谈开展诊断性研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据收集的时序性问题

从数据收集的时序上讲,诊断性试验可以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瞻性研究是先有试验计划,然后根据试验计划开展诊断性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金标准”和“待评价测试”的检查);而回顾性研究并无预先设计好的试验计划,仅仅是研究人员回顾性地收集了一些病例进行研究。前瞻性研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控制病例募集,结果解释过程中潜在的混杂因素,因此,通常具有较高的论证强度;而回顾性研究无法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因此,论证强度较弱。目前国际上开展的高质量的诊断性试验研究几乎都是前瞻性的研究。

在STARD报告规范的第六条中,就明确规定了研究人员在在撰写诊断性试验论文时,需要在“材料与方法”部分说明开展的研究属于前瞻性还是回顾性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的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论文,在“材料与方法”一栏中并未对研究的性质进行说明,而只是简单交待了研究受试对象的样本量,疾病诊断状况和一些基本的临床特征。这种不规范的报告方式往往让读者无法判断研究质量的高低以及论证力度的强弱,同时也削弱了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穿透力。此外,开展SR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分析各个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是否与试验设计特点有关,为同行继续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如果在研究论文中不阐述研究的时序问题,往往不利于系统评价员分析各个研究之间异质性的来源,也就削弱了研究在本领域的影响力。

2.研究对象的选择

阅读全文

编好医学期刊论文摘要的方法

1目的

写摘要的目的时,通常用一两句话准确描述论文想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作者的研究目的夸大了本身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把研究的每个小问题都在目的中阐述,导致重点不突出,无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编辑在加工时要注意,撰写摘要首先要清楚、准确地阐明研究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几个研究目的,只要介绍最主要的研究目的和一个关键性的次要目的即可,不需要堆砌所有的研究目的,更不可以夸大本文的研究目的。此外,在摘要甚至在全文中尽量避免出现“本研究第一次阐述了……”,因为很可能其他的学者也同样在做此项研究,其结果已公布在某些会议论文的摘要上,或者可能已经发表在其他的刊物上,只是作者没有检索到而已。因此,应尽量避免“第一次”这种说法。

2方法

在方法中要介绍的是研究设计、研究地点、研究对象和干预措施等几方面的内容。

2.1研究设计

在摘要的“方法”中要描述研究设计的类型,例如是前瞻性的还是回顾性的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还是Ⅰ(Ⅱ)期临床试验,等等。如果是随访研究,就应当把随访时间提供给读者。如果是干预研究,就应该告诉读者是随机还是非随机研究。对于随机研究的方法,是双盲还是单盲;是否使用安慰剂,以及安慰剂的成分;介绍筛查实验和诊断试验(金标准)的名称;卫生经济学的评价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如果作者撰写的摘要没有阐明论文的研究设计类型,编辑加工时就应该把这方面的内容予以准确、详细的补充。

2.2研究地点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摘要:了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析提升对策。问卷调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培养意愿。结果发现研究生科研经历较少,科研产出甚少。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所有研究生都有意愿进行临床科研培训。因需施教,合理设置科研课程,科研选题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及其评价研究

一、学术期刊及其评价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机制,其学术功能和社会角色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它不仅是学者进行学术发表、知识交流和知识产权确认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学术社会生产网络,是汇聚学术共同体和引导知识生产方向的关键性要素。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评价领域要建构科学合理、公正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学术共同体凝聚、科研诚信监督的作用,激发学术创新力、引领学术风气。在评价政策方面,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1];2018年2—7月,中办和国办相继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些文件对期刊评价提出新要求,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实行差别化的分类评价,体现“破四唯、分类评价、关注差异、鼓励特色发展”的精神。这些指导性文件指出开展期刊评价要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各类评价的参考。期刊评价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同行评议、量化指标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文献计量学的发展,量化指标不断生成,并成为期刊评价的主旋律,例如引用率、转载率、影响因子、自然指数、H指数等[3]。期刊的定性评价法主要是同行评议,即同一学科研究领域或同一研究方向的专家,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对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价[4]。一些学者指出了期刊量化评价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政策手段面临的困境,“以刊评文、过度量化、行政主导、功利性、同质化、忽视差异性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等”[5-7],认为合理的评价应以学术共同体主导的同行评议为主,辅之定量和定性数据作为支撑。而所谓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是将同行评议引向一种定量化和技术性的维度,由专家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将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并进一步提出同行评议质量控制的方法,如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8-9]。这种量化倾向往往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学术评价的社会文化环境。量化框架下的同行评议在期刊评价中处在辅助和边缘地位,还需建构完善的定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二、期刊评价研究进展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生产的一个特殊部门,具有深刻的政治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学术期刊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决定着期刊特点与发展方向,这也决定了学术期刊评价的复杂性。期刊评价是对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的优劣、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编辑部的管理运营能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等进行的综合评价,如利用影响因子高低核定期刊等级,确定核心期刊分布;通过同行评议来识别优秀成果形式[10]。期刊评价是学术活动和学术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导向作用是推进我国学术评价伦理化、合理化的路径之一。期刊的定量和定性评价体现了质化和量化研究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现阶段,对期刊评价两种方法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和科学计量法。同行评议法是主要依赖专家问卷的定性评价法,科学计量主要是影响因子类指标法,它主要是依赖于论文高被引的定量评价法。对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脉络。第一,沿着科学计量中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框架,文献计量学家侧重于期刊评价的量化方法和具体技术的研究,不断细化和推进期刊量化评价方法。遵循引文分析法的理论路径以影响因子为核心,深化拓展期刊影响因子类指标的设计,从影响因子到H指数、G指数、Z指数和HC指数的推进[11-12]。以及开始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模糊集的分析方法,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文献计量法应用于内容评价,建构矩阵检验、权重分析和综合判断[13]。在定性评价的同行评议法方面,文献计量专家采用专家问卷的打分排名法,利用分值量表和等级量表等对评价结果进行层次分析,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和一致性检验。对科技类期刊的同行评议则将其引向一种量化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质量控制方法,如控制时间、成本、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处理[9]。也有一些文献计量学者关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的关系,并集中讨论同行评议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从纯技术手段对比两种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14-16]。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评价法仅是量化评价的一个的维度,它更侧重对评价的技术方法层面的探讨,现阶段,期刊的量化评价仅停留在简单量化阶段,纯粹的技术主义路线不能解决学术评价中的问题,它忽视了中国学术发展特点和学术评价的社会环境。第二,一些人文学者开始从方法论角度批判期刊量化评价的弊端和问题,他们认为“量化评价扼杀了人文学术”[18],它是一种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一种学术批评和评判[19],期刊评价的分裂和异化在于评价主体的分裂、评价定量和定性方法的二元对立,特别是评价主体归于评价机构后,以文献计量学家为主的定量评价盛行,这致使学术共同体丧失了评价主体的资格[20-21]。人文学者还指出评价机构评价人员大多是文献计量学家,他们缺乏学科专业背景,不了解数据的价值和数据背后的社会意涵[6],他们设计的通用性、纯量化的指标抹杀了不同评价目的对评价方法和标准选择的差异性,掩盖了个性化的数据,扭曲了定量评价。一些研究站在学术评价的视角审视期刊评价,认为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应相互补充,合理、科学的评估应该使用多种工具组合,围绕研究目的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科学计量学在学术评价中虽然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以及数据的提供具有其意义,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指标的价值和内涵,以及评价工具使用的社会情境性。学术评价的困境体现为两种方法存在内在的张力,没有完美的方案,应坚持定性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方法[3]。这些研究从哲学方法论层面,对现今以文献计量为主的期刊量化评价法进行批判,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一方面,探讨评价方法大多停留在对期刊简单量化评价的批判上,而对社会科学的量化方法的内涵讨论并不充分,因为文献计量为主的简单量化评价仅是定量评价的一个维度。另一方面,这些讨论集中在哲学思辨层面,在评价方法上并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可谓“只破不立”。虽然他们提出期刊评价要回归学术共同体,采用同行评议法,但缺乏对其方法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探讨。一些文献计量学家针对人文学者的批判开始探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特殊性,提出定量与定性评价两种方法要结合[22],他们渐渐认识到文献计量法不能进行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不能处理个体和历史经验层面数据,他们也开始探索优化的科学计量方法,将学科差异和社会属性纳入量化分析,关注不同研究成果的测量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集中和分散规律,解决评价同质化标准的差异性和可比性问题。在数据分析过程加入社会人口学属性的控制变量,关注科研成果相关的复杂因素:年龄、职业生涯周期、性别、研究领域、合作范式等变量[23-25]。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跳出量化研究的框架,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第三,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关注同行评议过程,它从知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切入,关注期刊评价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角色,这对期刊评价的研究具有启发性。评价涉及到价值和伦理层面,我们可以从知识的特性和知识传播的特点关注期刊评价的政治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特别是对同行评议的社会学研究,从评议体制角度研究学术生产体系和学科文化对评价的作用,关注评价的社会情境性、认知建构性和反思性[26]。关注同行评议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层面,揭示同行评议制度中权力关系和认知文化。进而建构知识认知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关联,揭示学术生产、评价体系和学科文化的特点。综上所述,现阶段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纯技术和哲学思辨层面,文献学派注重于评价方法的技术路线,侧重在技术层面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考虑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这种技术主义路线缺乏从方法论层面关注两种期刊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在期刊评价方法体系上,这种对评价方法的在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方面,都未触及期刊评价过程中的学科文化和评价文化。人文学者的哲学思辨层面的批判,缺乏对方法论和评价方法的具体研究,总体来说,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相对比较滞后,期刊评价研究需建构一种中观层面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在定性评价方面需要探索质化研究体系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建构期刊评价的定性研究的方法论框架。

阅读全文

被引质量及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学术资源,具有刊载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等重要作用【1】。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使得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变得越发重要,有效的期刊影响力评价对提升其内在质量、引导作者正确投稿、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有影响因子、h指数、SJR指数、特征因子等,这些指标主要基于期刊自身的被引频次给出,考虑了期刊文献被引的数量或质量。有学者分别对这些指标进行改进和完善,如马瑞敏【2】提出共时影响因子,消除了影响因子仅关注短期影响力的弊端;俞立平【3】提出历史影响因子并通过研究表明其兼有影响因子和h指数的优点;对h指数的改进研究更多,代表性的研究如:Egghe【4】提出g指数、Kosmulski【5】提出h指数、安静等【6】提出a指数等;借鉴并改进SJR指数、特征因子思想的研究有:李超【7】针对SJR指数与特征因子计算困难、难以检验等缺点提出了考虑引用质量的IFwh指数,马凤【8】基于PageRank算法对图书情报类期刊进行了的影响力测定等。也有学者从学术成果的创造者——作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如:李秀霞等【9】基于论文作者特征,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预测;宋晓晨等【10】从论文作者简介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期刊评价方法V-Score;盛宇平等【11】认为将作者机构指标纳入期刊影响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有学者从期刊引文分布的均衡性角度进行研究,如Lando等【12】对JIF进行修正,提出稳定期刊影响因子(s-JIF);之后,Cockrie等【13】将s-JIF进一步扩展,提出平均离散指数(MDI),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均衡性在期刊影响力评价中的科学性。通过文献梳理,将国内外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种:①仅从期刊文献被引频次出发,关注被引的“量”,如影响因子、h指数及其改进指标;②同时关注期刊文献被引的“质”与“量”,区别对待不同引用的指标:SJR指数、特征因子、IFwh指数等;③将作者特征、机构特征及引用频次结合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如V-Score、作者机构指标等复合指标;从引文数量分布均衡性角度提出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如稳定期刊影响因子(s-JIF)、平均离散指数(MDI)。已有研究未发现同时考虑期刊文献被引的质量及其被引质量均衡性的研究,由此,本文将结合期刊文献引证作者、期刊文献引证期刊两种被引因素的质量,提出基于被引质量及其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Quality&Equilibrium,简称QE指数),综合多因素实现对期刊影响力的科学评价。

1指标构建

1.1被引质量指标

本文认为期刊被引质量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期刊文献引证期刊的影响力、二是期刊文献引证作者的学术水平。作者是期刊的主体,是期刊原材料和信息的创造者,作者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想和观点直接反映了期刊的属性特征,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郑美莺等【14】曾经提出“被引用率高的文章其学术价值也高,但还要考虑引用者的学术水平”。本文将引证作者的学术水平视为期刊引证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与引证期刊的影响力相结合,统称为被引质量。在引文分析领域,衡量期刊影响力、作者学术水平的两个非常著名的指标就是被引次数和h指数【15】。为说明不同施引者引用效果不同,本文使用h指数反映引证作者的学术能力、引证期刊的影响力,以代替单独的每次引用。为降低引用次数差异带来的影响,先计算引证作者、引证期刊的引证次数占总引证次数的比例。

1.2被引质量均衡性指标

期刊被引质量均衡性是指期刊文献被引数据的离散程度,即这组数据的差异化程度,差异化程度越大,这组数据的均衡性越差,反之,均衡性越好。假如有A、B两种期刊,发文量相同且被引质量相同,如果反映期刊A被引质量的数据差异化程度大,反映期刊B被引质量的数据差异化程度小,那么从期刊被引质量均衡性的角度来讲,期刊B的影响力高于期刊A。衡量数据差异化程度指标有很多,基尼系数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简称Gi)是经济学家A.O.Hirschman提出的一种度量收入均衡程度的指标,已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在期刊影响力评价与发展中的应用有:俞立平【16】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期刊评价指标的内部差距;程慧平【17】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期刊被引能力差距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王丽爱等【18】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Gi计算期刊被引质量的均衡性,公式见式(3)。

1.3QEQE指数

阅读全文

医学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提高对策

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审稿在期刊学术质量把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一直是期刊界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当前的审稿过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审稿意见缺乏参考价值、审稿视角不全面、审稿人不能明察学术不端行为、审稿态度不公正、审稿周期长等[1-2]。准确深入了解审稿人的认知水平和审稿倾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既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审稿人对审稿责任和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不全面,不会主动审阅稿件统计学内容,认为没有必要披露审稿利益冲突,介意将自己的信息公开给作者[3-5]。但是,上述调查规模一般较小,很少对不同类型稿件的审理时间以及审稿人的统计学审稿能力进行调查,也很少对不同类型审稿者的认知水平和倾向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针对《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专家的审稿时间、统计学审稿能力、对审稿利益冲突和学术不端形式的认知以及对公开审稿意见的态度等开展问卷调查,以期深入、准确地了解专家对审稿行为的认知态度,为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提供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既往研究[3-7]的基础上,结合审稿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针对审稿行为相关因素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审稿人一般信息、审稿时间、审稿意见公开意向、稿件评估指标和对审稿利益冲突、学术不端的认知等。采用问卷星平台问卷,通过邮件向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与《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的257位专家发送调查通知,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问卷,汇总结果。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审稿时间数据)进行的正态性检验显示其呈非正态分布,因此,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审稿人之间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审稿人之间稿件审阅时间的差异。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不同性别)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应答率为83.6%。除2位审稿人来自美国外,其他应答者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男125人,女90人;以41~50岁者居多,占44.2%,其次是51~60岁(35.3%)、30~40岁(13.5%)、>60岁(7.0%),无<30岁者;70.7%的应答者具有正高级职称,27.0%具有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者占2.3%;84.6%的应答者具有博士学历,9.3%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本科学历。215位应答者中,62.3%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30.2%为2~3种期刊审稿。

2.2审稿时效相关因素

阅读全文

社区体育发展3篇

(一)

一、高校资源的网络共享模式内涵分析

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经过整合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之上,整理其意义是指汇合、聚合,通常意义上是将相关联的东西有机融合为一体的整体过程。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储存与传播为一体的则被称为数字资源。所有高校资源的共享均依据数字资源的传递实现,主要包括教学软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库和学科资源等类型。网络中数字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多种多样,大部分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介存储在网络中,并依靠网络传播和存储,显现于计算机等终端。高校资源的网络共享模式在经过数字资源整合之后,其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数字资源整合是综合运用数字技术面,对不同门类、相互独立存在的数字资源进行系统性重组,使得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能形成更好的共享效果,建立一种效率更高的数字资源网络化共享的服务体系。其实质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共享服务体系,将相关成熟平台的技术进行优化,实现各区域资源间的结合,形成一个跨平台、数据系统的网络共享服务。

二、关于对资源共享平台管理探究

全面看我国对资源共享整合有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对文字材料的整合,整合区域狭隘,技术落后,定位不高,实际效果略显不足,毫无人们所期盼的信息无缝整合的效果和无障碍网络访问与资源共享。根据本人多方调查,借鉴多方资料与实际考察认为改善方法应如下:

1、增强管理机制,集合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高校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各自联系,多部门加强合作,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全面建设、管理、共享等。了解彼此部门准确分工,积极沟通相互协调。笔者调查周边高校发现,许多高校内储备“海量”数字资源的储存体,且种类繁多、包含丰富。应加强管理分属不同的校内图书馆、网络中心、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处与各院系部门。例如江苏师大学校内一共有27个教学部门,落实各个职能部门准确有效管理各类数字资源,确保学校内的资源共享能够准确无误满足学生所需的共享平台。将无用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并将浪费现象予以剔除,以免造成庞大、内容反复交叉、数据结构异常、纷杂的数字资源等问题,形成校内数字资源有序管理,相互共享学习资源,最大限量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阅读全文

论农村职业教育中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典型,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具有可行性,农村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农村职业教育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订单式”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度构建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建立政府调控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理念。政府应加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二要以“订单”主导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四要利用网络教育推进农村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订单式”  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以来,每到春节过后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常常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现象并非炒作放大,也非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它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农民工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欠缺是形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重塑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解决“民工荒”问题①。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面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典型。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围绕“订单”建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围绕“订单”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专一,针对性强。

    第二,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市场紧缺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