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带动许多行业的兴盛发展。如今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支柱性产业之一。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导入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下文正是从人工智能技术概念分析,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未来应用发展趋势。旨在能够进一步推动汽车专业教学发展,培育起更多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汽车专业;教学应用

0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指以人类智能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依据,进行相关理论的模拟、延伸和扩张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跨越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感知学等学科,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学科。当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为了让计算机具备人类的智能,拥有自主计算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柔性地、智能的完成一些危险、复杂的任务。在汽车专业中,专业内容涉及到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处理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相关研究领域,因此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必要性。

1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汽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活动中汽车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隔离的情况,要求能够导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实训操作平台,在实训中总结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而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正好能够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系统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平台,导入发动机模型,展开工作原理概述。同时为每一个学生配备教育机器人,由教育机器人指导学生展开发动机运行原理的精细化的实践练习活动。

阅读全文

多元融合人工智能教学模式运用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在小学开展人工智能课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情境化、网络化、结构化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建模、初步制作以及迭代设计、分析讨论和作品发布等步骤,包含在激发思维、思维建模、拓展思维三个模块中。其中,激发思维和拓展思维模块放在课外进行,思维建模作为核心内容课上完成。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网络空间

一、研究背景

为响应国家号召,经广州市教育局评审,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成为广州首批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速。但如何设计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流程、网络空间支持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等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流程,并结合网络空间支持人工智能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试图构建网络空间支持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该以项目式学习开展,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等。但实际上,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现实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落实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因此,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对促进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将人工智能纳入常规课堂,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一是课时短,任务多。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40分钟时间内要完成多项任务是很困难的。二是常规课堂缺乏深度学习,学生只能是蜻蜓点水般带过所有任务。三是课堂上学生思维得不到充足的训练。因此,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新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情境化,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运用工具将创意转化为作品,让生活更美好;二是网络化,突破常规课堂限制,通过网络把学习空间延伸到校外,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三是结构化,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建立思维模型,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课例分析

基于多元融合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具有情境化、网络化、结构化特点。其具体实施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建模、初步制作,还有不断迭代设计、分析讨论和作品发布等步骤。原来这些过程都是在一节课完成的,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教师把整个教学流程分成激发思维、思维建模、拓展思维三个模块。依靠网络空间把第一、第三模块放在课外进行,而最核心的思维建模部分则留在常规课堂中。笔者将以“智创节能校园”为例,展示该模式在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具体流程以及网络空间对各个环节的支持作用。

(一)激发思维

阅读全文

人工智能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实践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的教育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成为学习的导师和促进者。学生需要处理、分析和利用现有的信息完成各种活动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大多数国家已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并将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够不断适应新技术变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英语;混合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正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人工智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而言,几乎所有高等教育课程都与新的技术有关。这些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们的同伴和教师互动的机会。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尤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引起了人们对混合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人工智能是指在计算机应用中,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和思维过程,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包括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相互的渗透。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速,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由计算机系统进行编程,以期完成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性的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智能可以优化网络管理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混合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混合式学习联动带来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通过一些技术平台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教学[1]。Neumeier将混合学习定义为面对面和计算机辅助学习融合在教学和学习环境中。Sharma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连接面对面课堂的系统,适当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混合教学是对以往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借助了新技术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Krause总结了相关定义,并详细地描述了混合学习的模式,将其作为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一、人工智能促进混合教学的发展

高质量的教学和高质量的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素质、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是有效教学和优秀教师必备的要素。一个好的老师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课程内容、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的新形式要求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变革。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在课堂上的传授,它还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2]。优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拥有教学技能转移到学习环境和课堂语境中。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可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理解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这种理解和学习过程的差异是自然的,应该被接受。学习方法需区分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表层学习方法侧重于死记硬背,以满足考试等外部要求;深层学习侧重于努力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材料。表层学习容易导致低质量的学习结果,而深层学习往往促成高质量的学习结果。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语言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这为人工智能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学和学习都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同步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是异步的、匿名的、无形的,这改变了教学实践和教师应有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教学过程和课堂的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结合起来,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室环境和学习活动之间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讲课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有一些差异。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更加权威,以信息为导向,注重内容。学生是知识内容的被动应答者,大部分是听讲者。课堂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缺少互动性,学生很少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事实上,人工智能使以技术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转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范式转变。这种转变,改变了内容传递和教授的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是信息的来源。因此,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导致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正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导师和管理者。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也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角色[3]。高等教育的目标变得更加复杂,教师被期望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解决问题,变得有创造力。学生们必须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学习的性质多样化了,学生们不仅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从其他来源获得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全球知识的丰富正在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问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的教师比以往更有压力。尽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好处,但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教师不仅要与他们的同事竞争,还要与数字世界中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竞争。此外,他们需要学习这些技术,掌握它们,并将它们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二、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阅读全文

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财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应用,智能财务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更加需要可以适应智能财务时代发展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而本科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育的主要力量,需要肩负起时代重任,为社会提供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本文分析了智能财务时代下会计本科人才培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财务;会计人才;本科院校

一、引言

智能财务,是指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和数字资源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等相互融合,通过构建或利用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升财会工作效率,实现和拓展财会职能及其战略价值[1]。早在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分析发展规划指南》中便指出,要深入推进智能分析在各个行业工作中的应用。于是,“智能财务”逐渐成为财会领域的热门话题。但令所有财会工作人员担忧的是,随着财务智能化的日益演进,以交易处理和核算为主体的财会人员结构将会转变为以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为主体的人员结构[1]。为了避免被淘汰或被迫转岗,财会人员不得不进行转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能够创造更高价值的管理型会计工作之上。财会人员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基础核算与会计信息传递,更应当积极参与预测、控制和评价的各个过程,努力成为价值管理的参与者。然而,财会人员的转型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本科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财务日益智能化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财会专家意识到传统的本科会计培养模式并不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要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会计教师都面临着教育变革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将分析智能财务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冲击,进而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二、智能财务背景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财务时代,社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更多的是多种能力兼备、综合素质突出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这一需求所占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长,财会人员倾向于接受比以往更高水平的教育以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加青睐有着更高学历、更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还有许多困难,本科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育的中坚力量,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但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比较难以培育出智能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培养供需矛盾

阅读全文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思考

摘要:以项目导向的混合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教学领域得到了灵活运用。21世纪是经济迅猛发展的高速期,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必定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体,信息化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项目驱动课程为导向,将培养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相协同的优质课程为目标,培养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目前现有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与新时代发展并不匹配,课程知识不新、实操技术滞后。因此,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以“项目导向的混合式课程改革”出发,阐述未来服装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项目导向;混合式教学

21世纪前十年,党中央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分别是2003年和2010年。2003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历史上的首次专门针对人才发展而召开。当时,我国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010年的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强调要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两次人才会议开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国家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强调,人才战略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创新作为未来国之命脉,发现和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改革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

一、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服装行业背景

人生之本,衣食住行。将“衣”放在首位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服装设计目标是使服装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的条件下,使得服装与消费者的形象、社会地位之间有效匹配,达到匹配度最优化。在现今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机器的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了服装的产出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下降,工厂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质量。[1]劣质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弊端,产品的良莠不齐是现代化大批量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部分工厂产品质量优良,但其不注重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照搬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一味地追求快、追求眼前的利润,不注重长远的发展,导致其产品价格偏低,利润微薄。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服装行业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服装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质量与效率、服装企业文化与自主创新设计如何有效结合呢?反观学校,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又该如何进行呢?

(二)服装设计专业特点

阅读全文

线性代数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大数据时代,个人生活、科学研究乃至社会管理都需要依靠数据进行决策,现代所有人都应该具备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数据素养成为一项通用的技能。线性代数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众多数据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灵活掌握线性代数知识对于数据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数据处理原理为引例,探索将数据素养教育融于线性代数教学及自主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并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科学的数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扩展学生处理大数据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数据素养

一、背景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的又一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资源,因此了解大数据的理念、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普遍认为的数据素养是指个体在一定行为规范内读取、理解、创建和分享数据的能力。拥有数据素养就是具备了一项通用的技能,使得自己在“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分析”的数据化时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1]。较好的量化推理能力和数据思维已被公众认为是最该具备的素养。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数据素养通识课程大都以图书情报信息检索为主要授课内容,这与当今流行的数据技术以及与培养数据思维相关的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由于这些课程面向的是本专业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即便是众多高校均开设相关课程,也尚未达到通识教育目的,因此需要发展多方位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数据素养应是一种终身学习过程,学习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应该做长远打算,追求潜在的、深远的谋略。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将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以通识教育为原则,以培养开阔的视野,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把数据素养的教育融入本科生基础课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线性代数与数据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在大数据、互联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各个新兴领域中得到重视,并在某些领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知名通信科技企业华为公司也宣称他们真正的核心科技是数学。最近阿里巴巴公司发起全球数学竞赛,奖金百万,鼓励年轻人热爱数学,从数学中发现新知。线性代数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课程,具有强大的应用背景,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同时也成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一[2]。无人驾驶、图像处理、社交网络和通信系统中的主流智能算法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支撑原理,其重要性不可否定。

三、线性代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借鉴

阅读全文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3篇)

第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研究

1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实际授课按学时分配为: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学科基础课751学时,专业主干课589学时(其中实践占112学时),专业方向课290/341学时(含实践课14/34学时)。在专业主干课的实践112学时中验证性实验72学时,综合性实验18学时,设计性实验22学时。由此可见,实践学时的数量有限,而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即使不认真做实验和测试,也可以推算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实验而实验,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种实验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制约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设备与方法上,多采用设计好的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箱,其元件符号都标示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对照实验指导书,便可以轻松地完成实验,没有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如何使用等问题,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是实验做了却没有收获,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深究,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何谈科研,何谈创新,何谈竞争力。另外,电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来认识它。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校自身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和基地,学生实习依赖于企业,很多企业由于效益、保密、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这无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了折扣。

2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针对以上现状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做如下的优化和改革:首先,在该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缩减公共基础课的学时,用于增补实践课学时的不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直观地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要苛求大和全,但一定要重视精和新。具体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1)减少验证性实验的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可将电子技术、PLC等实验开设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2)内容相近又自成体系的实验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3)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软件进入课程体系,安排学时,每学习一个专业软件,要求学生熟练使用;4)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目前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74.5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实践环节学分数为49学分,所占比例约为28%。这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比例太小。应适当调高比例达到35%左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行框架式、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书或列出框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元器件,连接电路,测试性能,撰写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改进实验手段和设备,优化工程实验效果。除验证性实验外,所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都不可能一次成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便捷。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实验内容、操作程序和熟悉操作技能,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完成,有了模拟实验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室的设备或实验平台电器元件较隐蔽,线路的连接多为插头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插插线、测测参数,只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精神,不妨由学生自行确定参数,选择元器件(必须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元器件),自行设计、测试调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新改旧,加强相关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电力电子、高低压供配电、PLC和变频器等专业内容的实习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外电机厂、供配电公司等相关企业设立定点实习基地。还可以校企联手,在理论上、技术上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与工业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六,将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如:PLC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往往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七,抓好毕业实践与设计(论文),把好实践教学最后一道关。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要,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毕业实践和设计就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否独立工作的一根杠杆。那么从选题开始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相关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挂钩,进行思考、设计、测试、运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过程。为鼓励科技创新,可允许学生用科研作品、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取代毕业设计(论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才是社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结语

培养合格的高级电气工程师,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气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研究创新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除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实际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和创新。

阅读全文

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摘要:产出导向教学理论的提出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文章聚焦英语教学,以及二语习得中学用分离、输入输出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以“大学英语”课程的宴会服务英语教学为实验模块,基于客观的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产出导向原始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创建了课前“驱动与评价”、课中“促成与评价”、课后“拓展与评价”的教学流程,达成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对产出导向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大学英语”教学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POA)”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是以产出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POA以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关键能力为教学理念,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4个教学假设,创设由驱动(Motivation)—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三阶段组成的教学流程[1]39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围绕“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这一问题,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以宴会服务英语教学为载体,以用英语传播中国宴饮文化为内容亮点,以传承中国文化为思政要素,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辅助,利用批改网、讯飞语音转文字等信息化平台,形成了面向酒店工作环境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英语交流与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酒店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象为酒店管理专业大一新生,作者用中英双语设计宴会礼仪知识问答题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从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等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产出导向教学法。在知识基础方面,67%的学生达到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ETS)初级要求的英语语言水平。学生通过前导模块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前厅服务场景及客房服务场景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为宴会服务场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已经具备宴会服务场景下的常用词汇句型和基本交际能力,已经掌握中式宴会基本礼仪知识,但是欠缺与宴会礼仪主题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在认知结构方面,学生对中式宴会礼仪专业词汇和句型记忆能力较弱,对宴会礼仪主题语篇归纳能力较弱,而对兴趣点教学内容(如宴会礼仪文化)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强;同时,学生对某观点进行拓展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思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酒店服务行业涉及的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在学习特点方面,学生乐于学习中西式宴会礼仪文化,对兴趣点学习内容如“餐桌礼仪”学习意志较强,对非兴趣点学习内容耐受力不够,不愿走出“舒适区”。此外,学生喜欢协作式、竞赛式、移动式、游戏式、趣味式的学习方式,以及即时性反馈与评价,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厌于背诵和记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够。

(二)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