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才培养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为城乡规划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时代背景,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城乡规划课程知识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对策建议,为提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编制的各类空间规划在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类规划隶属主管部门的差异、内容既有重叠也存在冲突,规划期限不匹配导致实施难,规划修改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按照党中央部署,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部分职能部门组建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并于2019年5月出台了《中共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正式拉开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浪潮。城乡规划学科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需求,由传统建筑工程类学科演化而来的。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学科为中国社会经济、城乡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中国城镇化质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运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区域协调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城乡规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城乡建设发展管理、城乡规划编制专业技术,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紧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一定的创新,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建议,为实现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提供参考。
1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现状
1.1培养目标。目前,全国约有超过2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城乡规划理论素养、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能够具备在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开展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参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区域规划研究,城市运营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城乡规划学科及其人才就业方向的综合性较强,所以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具备综合性。为了突出办学以及培养特色,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注重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风景园林、生态学等学科的有机交叉融合,形成了以城乡规划知识体系为基础,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1.2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是城乡规划学科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各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该专业现行的核心课程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城市建设史、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得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掌握与城乡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具备参与编制各层次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国家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研究动态。
1.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现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开展城市认知实习、总体规划实习、详细规划实习、城乡规划管理实习等方面的实践,将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城乡规划实务体验相结合,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开阔规划设计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各种类型和各层次的城乡规划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初步具备从事规划设计实践工作的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未来择业方向的思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个层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建设实践课程材料、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和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保障措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同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宿迁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由教育部于2012年对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为“资环”)专业加以调整所设立的新专业[1]。原来的“资环”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加之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被设立为一门新专业以来,学者们针对其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和路径探讨[4-7]。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学者们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杨莉、康国定提出了“1+2+3”分层导学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杨立国、邹君等基于产学研相结合这一视角,构建了“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实践教学体系[8]。张守忠、王兰霞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9]。刘富刚等学者则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卓越规划师”培养、“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0]。宿迁学院于201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复为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同一年,适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3]。自此,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导向。为全面切实地开展办学转型工作,宿迁学院于2015年进行了专业院系调整,隶属理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被并入工科院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迫切要求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文借鉴如上学者的思路,对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性的构建,以更系统地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及研究奠定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环节设置缺少实务连贯性与知识系统性的引导、实践学时比重较小、综合实践课程及实务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测度体系等主要问题。可由这些问题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专业建设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1存在的问题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始终贯穿学校办学过程之中。从目前高校运行机制来看,二者往往分属高校不同部门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1要厘清二者内涵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等。专业建设涉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学科建设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含学科发展成果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等,为专业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有利于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同时,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促进学科的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仅不是互不相干,而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2要明确二者目标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建设内容主要是明确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更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内容主要是学术梯队、科研平台、学术方向等方面建设。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打造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可以是培养了高素质创新人才。有学者提出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一部分。学科发展的目标实现必须是在专业的基础之上。没有专业支撑的学科是“根松枝疏”,专业的设置又必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没有学科支撑的专业是“无本之木”。
1.3要统筹二者资源
中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教育机构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旅游管理则是中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为了培养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随时展的趋势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期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本文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进行论述,望有助于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旅游行业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中职院校为培养更多高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满足新时期的育人要求。但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中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有待优化,需要认真研究改革策略,这是关乎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后续规划、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对于中职阶段的旅游管理教学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是否合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及质量。特别是对于专业院校来说,各个专业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普遍习惯于依照传统高校的模式规划并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专业性,注重理论教学以及学历的晋升,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则缺乏重视。所以许多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十分充足,但是在实践经验以及个人专业素养上却始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人才要求。可见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是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重点,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到理论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到基地实训、岗位实习以及专业素养的养成(包括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作为旅游管理人才,未来投入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并不只是校内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了许多无法用分数去衡量的因素,例如以上谈及的个人素养,而这些都应当纳入教学目标当中,才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
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所以只有事先做好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重视素养及实践的专业,当前在师资队伍的构成上依然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未建立起理论与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要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经验,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之后,便成为了教师,而旅游行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则普遍缺乏作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因此可以采取校内教师带队参与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同时得到校内教师的理论指导以及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校内教师加企业专业人员,便形成了双师型的教育团队。除此之外,为了革新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其眼界,应当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学术交流,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动态以及发展动向。
2.利用多元内容培养人才。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最终的知识累积情况以及素质水平与教育内容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各个教育内容规划无需完全统一,但是对于专业教育来说,必须要结合时代趋势以及各地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做好针对性的规划,才能够满足当今的人才培养需求。各个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除保留重要的核心知识以外,还应当针对特色教育内容进行开发,包括民俗文化内容、经营管理类内容、信息技术内容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旅游管理工作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旅游管理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各个院校在规划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不同内容的比例调整,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内容,应当释放提升比例,保证理实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果理论知识的比重过大,必然会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因为专业技能是要借助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的。因此必须要通过合理调整比重确保两者的协调。
三、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对本科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探索IE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可能路径。为有效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IE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市场需求导向的动态性、发展性、层次性与高校人才培养周期性的冲突,可以借由职业规划导向和大学精神导向缓解。本文提出,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应积极引入实践导师制、职业规划导师制和“类师徒制”的校内学术导师制。
关键词:以本为本;IE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导向;“类师徒制”
2018年6月,教育部要求大学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这一根本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对大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彻底性的思考。对于处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高校而言,其本科专业定位、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的平台都是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以本为本的核心思想
本科为本,要求回归常识,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向本科教育集中,提高在校生的学业难度,进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表面上看,增加本科专业总学分、教授授课课时,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质量,严抓学生的到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以本为本的转变,但并不能实现内涵建设,并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用人市场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于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彻底地重新思考,才能找准适合院校自身资源优势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热情的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工业工程可以被看作是一门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工程专业,其研究领域拓展性强,以追求系统的综合优化为专业标志[1]。工业工程宽泛的研究领域和系统综合优化技术使得高校偏向于乐观地估计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培养普遍适用于各行各业IE人才,从而造成专业同质化、就业不理想等困境。基于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IE人才需求,首先应客观评价区域经济对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就业领域,加深能力认知。
工程施工企业人才管理政策研究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严峻形势下,企业为占有更多有限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人才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政策的战略规划上谋得先机。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工程;施工企业人才培养政策,为企业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并促进自身生存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
工程施工企业;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1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的工程施工企业之间争夺工程建设市场的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我国工程施工企业中缺少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且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一般工程竣工后人才即被遣散。因此,工程施工企业有必要将国家的人才政策战略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制度。
2确立工程施工企业人才培养政策
海洋经济高职人才培养策略
本文作者:朱琳 方守湖 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一、国内海洋经济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一)国内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据统计,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创造就业岗位3350多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12.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创造就业岗位3420万个,比上年增加70万个。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海洋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后,沿海各省纷纷开始规划“海洋梦想”。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国务院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自此,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沿海经济区域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业已基本形成。
(二)三大沿海经济区涉海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同样是海洋经济区,但三个省份的称呼各有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洋经济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面临的海洋人才培养问题也各不相同。
1.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座城市共有高校54所,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海岸工程等26个本科专业,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相关专业,占了较大比例。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有关的专科专业几乎空白。可见,山东海洋人才培养面临着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业空白点较多、涉海学科专业单一,分布点少且过于集中、人才培养层次搭配不合理及高校定位有待调整等问题。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与路径
摘要:全域旅游在吉林省逐渐深入开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处于升级创新的关键时期,而旅游人才质量则是改革升级的关键因素。旅游高等教育承担培养高素质高能力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透彻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并据此分析旅游人才新需求,寻找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从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等方面构建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人才;困境;路径
1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8年第一季度,吉林省旅游产业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48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892.30亿元,同比增长22.25%。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在全省打造“精彩吉林•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品牌形象的引导下,在省内打造了37大项、140个冰雪旅游节事活动。同时乡村旅游也逐步开展起来,各地区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通过赏冰、玩雪、过大年等特色旅游活动的策划与设计,使各地区的特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
2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困境
一方面是吉林省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则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产业发展对高等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后进入到行业,却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在职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突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矛盾与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
2.1旅游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