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燃气技术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室外燃气管道敷设工程技术
摘要:天然气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高风险的行业,必须安全施工,注意优先事项的选择,要联合管道事故类型、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安全控制和调查。
关键词:室外燃气;管道敷设;工程技术探讨
一、引言
应当看到,天然气有着高效、环保、低碳等优点,还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方便人们促进工业生产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如果综合利用起来,就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还能发展循环经济。天然气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天然气是作为能源的第一选择。许多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城市燃气管道网络铺设的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要求。这就要求在燃气施工企业严格的进行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创新其理念,提高监督效率,安全和稳定的进行天然气供应。
二、室外供气管道与调压装置
锅炉房内燃气锅炉的压力一般大于居民用气压力,在2kPa以上。燃气锅炉的用气量也远远超过居民用气量,一般在几十方以上。为了确保锅炉房内锅炉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小区用气稳定,锅炉房用气管道适合从城市燃气中压主管上接气,采用专门的燃气管道,用来供给到锅炉房燃烧器,在经过合理的调压和严格的过滤后投入使用。不同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不同,燃气管道敷设方式一般由埋地敷设和架空敷设两种方式构成,以相应的燃气设计规范为敷设原则来进行设计,要注意满足各方面的净距要求,包括地下管道和其他专业管道以及架空管道离建筑物窗口、门洞等的净距要求。锅炉房内的燃气锅炉通常包含低压供气和中压供气两种,对于小于六个吨位的锅炉应当选择低压供气方式,对于大于六个吨位的锅炉,一般选择中压供气方式。锅炉燃烧器前的供气压力是否稳定,与天然气的燃烧工况直接相关,同样影响到锅炉的正常、安全运行。如果将燃气管道设计成锅炉房与用户共用一个调压装置,则锅炉房燃烧器前的压力增减将直接影响到气体流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其他用户燃烧的稳定性,严重时将会引起脱火和回火现象。因此,在设计调压装置时,要注意尽量将居民、商业用户的调压装置与锅炉房调压装置分开设置,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聚乙烯燃气管道敷设时应随管走向敷设金属示踪线和警示带。示踪线采用不小于2.5平方毫米的铜芯聚氯乙烯绝缘护套电线,用胶带固定在聚乙烯燃气管道上方,示踪线连接处应可靠连接,并采取绝缘防水密封包扎;阀门两端示踪线不得缠绕,应在阀门两侧分开以示区别;在管道上方距管顶不小于300mm处敷设警示带,警示带上应标出醒目的提示字样,警示带应能抗击回填土的冲击、压迫及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腐蚀。金属示踪线和警示带使用年限均不得小于50年。
三、敷设管道安全监测
城市燃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解析
摘要:城市发展中燃气工程施工建设需求越来越高,以便为城市各区域提供燃气服务,燃气工程施工中为了提升工程质量,为城市传输稳定、安全的燃气资源,就要强化燃气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控工作。本文结合燃气工程质控特点进行了相应质量管理要点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燃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0引言
燃气是城市各领域能源供给的重要能源资料,在城市发展中,燃气的稳定供应能够为各区域提供能源支持,有效推动城市建设与运行,在燃气工程建设施工中做好质量控制能够为燃气工程运行提供基础结构保证,同时也为燃气施工单位提升自身质控系统运行能力提供实操机会。
1当前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建设中开展质控的主要特点
1.1前期施工方案设计要求高
由于燃气工程建设系统协调要求越来越高,整体管道布设与区域燃气供输干线的连接、即有管道与新建管道的协调、燃气管道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协调等都需要在前期设计中照顾到,设计科学性要求较高,在施工前必须根据燃气工程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保证其在后期施工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燃气工程高质量推进提供保障。燃气工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城市发展规划情况相适应,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较多,设计要求非常高。
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论文
1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内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形成,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新的因素。经济管理涵盖面不断地扩大,多元化、利益化、关系融洽度是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呈现的主要特征。经济管理和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息息相关,企业所有管理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资金的调配和支持,同样,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也需要所有部门和员工的配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通过有效运用企业内部的资源与组织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的燃气企业目前均为国家投资建设,政府高度参与燃气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取消了对国外企业禁止投资燃气输配工程投资方面的限制,我国燃气行业走向市场,燃气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无疑成为促进燃气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有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落后,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通过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不利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有些企业领导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忽视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过分注重业务的拓展,对经济管理的方式与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以为经济管理就是做好账务。还有的企业领导者利益至上,在进行决策和投资的时候只看到最终企业能获得多少利润,只看到外在短期的利益,却看不到企业内部长期的效益。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企业账目混乱、缺乏日常运转资金、融资困难等等,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大多数企业设置了相应合理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部门和人员责任与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审核,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力不高,没有工作激情。同时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跟新速度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速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嵌入式燃气管道实时监测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为改善燃气管道传统的过于单一的监测方式,更好地实现实时远程维护管道安全,设计了一款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燃气管道监测控制系统。本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STM32上移植了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及STemWin图形界面系统,并引入无线通信模块实现对管道天然气各监测点的温度、压力、位置等数据的传输,实现对管道燃气各监测点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及远程控制。经显示数据与现场对比,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STM32;实时操作系统;图形界面系统;无线传输;监测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燃气是工业生产、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资源,燃气管道是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手段。由于燃气的易燃易爆特性,实时监测管道天然气状态,改善传统机械触点式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快速、准确报告处理泄漏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管道安全已经变成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重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管道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STM32单片机为核心器件,通过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植入,实现多任务管理,实现温度、压力、位置等模拟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数据显示,当有泄露事故出现时则迅速报警,准确显示事故地点,启动相关补救动作。管道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维护天然气管道安全,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1系统组成
燃气管道监测系统主要由微处理器(STM32F4单片机)、BME280传感器(温度和大气压力传感器)、继电器模块、TFTLCD显示屏、NB-IoT无线模块、物联网云平台及终端设备组成。系统设备具有显示各监测点温度压力数据、显示监测点位置、远程控制阀门、远程监控等功能。系统采用TFTLCD触摸屏控制及云平台控制。管道配备的LCD触摸屏可实时显示管道燃气温度、压力信息,同时通过单片机配备的无线模块将各监测点的参数状态信息(与LCD上显示一致的信息)发送给云平台。工作人员可通过云平台远程实时监测到各监测点数据信息,当信息异常,数据超出设定阀值时,云平台即刻报警并显示故障点位置。工作人员可通过云平台触动继电器远程关闭故障阀门,避免事故的发生。本系统实现了对燃气管网远程分布式全天候监控,并可在云平台查看各数值历史数据曲线,分析数据动态,体现了燃气管道监控的智能化。
2系统硬件设计
压力管道工程严密性远程监控系统开发
[摘要]本项目旨在研发一种新型的全自动管网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被测管道的压力及气压全时段、全天候、全过程监测,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转换成相应的数据曲线,且可将数据结果保存10年以上,切实解决压力试验过程中时效性差、人工成本高的难题。
[关键词]压力管道;压力;全时段;监测;系统
压力管道(如:聚乙烯(PE)燃气管道)通过焊接施工作业连成管道系统便进入试验与验收环节,投入运营后,管道随时可能受到意外破坏而泄露,从压力变化上能反映这一点。因为聚乙烯管道的焊接没有有效的事后非破坏性检验手段,我们采取对作业过程中六大影响因素(人、机、料、法、环、测)的综合控制保证焊接环节的有效性[1]。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整个管网系统的完整和有效性,《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标准》(CJJ63-2018,以前的名称为《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63-2005)给出了试验与验收的环节。其中严密性试验非常重要。城市道路下敷设有各种市政管道,并且各管道、管沟的安全距离较小,燃气管道只要有泄漏就有可能进入排污管线、电力电缆沟、供热管沟内聚集而引发事故。从施工角度讲,只要有泄漏就说明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小的漏点也有可能在长时间的运行后扩大[2]。为此,我们要保证管道最终运营前不泄露,必须保证严密性试验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有人参与的环节就存在发生执行偏差。基于让严密性试验过程实现可视化,及时监督纠正实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发现管道的漏点及在运维过程中及时发现管道遭受破环而泄露的风险,保证管道施工质量和安全运营。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具有实时性、全天候、自动化、高精度等特点的压力管道工程严密性(气压)试验远程监控系统,对严密性试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建立管道压力运营压力系统实时采集、实时反馈和监测系统,使管道严密性试验压力和运营压力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解决严密性试验过程中认为因素影响问题和可视化问题,同时实现管网安全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被测管道24h不间断全天候进行监测。
1国内外现状
国内开发的燃气监测系统,大多基于压力预警类。根据相关施工规范和检验标准的规定,严密性试验的影响因素有气压、压力、介质温度等,需要通过统计使用情况来计算,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目前针对严密性试验开发的远程监控系统目前尚属空白。实用性差。国内预警类的压力监控系统,大多基于计算机的压力监控系统,根据现场搭建的平台与使用环境要求,设备体积大、移动不便,条件苛刻,制造成本也比较高。国外与国内的现状类似,除了不能完全符合严密性实时远程监控的实际情况要求,价格也昂贵,对检测单位及生产单位来说成本很高,经济负担较重。
2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通过开发一款城镇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的严密性实时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被测管道24h全天候进行监测。主要通过高精度集成系统实现温度、压力野外自动采集、储存,实现压力、温度实时曲线图、并对相关压力、气压、温度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实现CJJ33《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关于严密性试验的要求。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设备轻巧便捷,可手持终端在线访问压力、温度、气压的数据,并实时计算,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天然气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探析
摘要:由于天然气化工产业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天然气化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总结我国天然气化工利用的现状和天然气化工技术在我国的新发展,对我国天然气产业现状分析并且寻找突破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天然气化工产业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深入的分析,从而促使我国天然气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然气;化工产业;挑战与突破;路径探讨
1天然气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
1.1腐蚀性强。在我国天然气化工产品生产中,无论是化工原料还是其他添加剂,腐蚀性都很强。比如对各种有色金属设备管件就会有着比较强的腐蚀作用,催化剂等物质接触之后就可能会被直接腐蚀,在处于天然气中的化工设备生产中,无论是对我们人体还是对化工设备都是会有极大的环境伤害,很多化工设备在长期受到水的腐蚀之后也就会迅速出现老化。伴随着空气腐蚀,一些其他有毒化学物质也可能会同时产生,以及可能出现空气泄漏等安全问题,这就可能会导致产生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天然气化工企业生产十分不利。
1.2易燃易爆炸。天然气生产中,物质的形态有很大不同,有气态物质也有液态物质,液态物质也都很容易挥发,最终导致火灾,气态物质如果在空气中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就很容易爆炸。天然气生产过程一般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爆炸。如果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足导致设备出现故障,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很多天然气化工企业的罐区也都储存了大量的原料和成品,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同样会有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产生。
1.3投资大周期长。液化气和天然气的开发项目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资,而且项目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容易受到多种不同外因的直接影响,因此在项目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主要包括天然气田天然气勘探、生产、管线天然气运输、液化、消费国家的港口天然气运输、接收站的油气化以及通过管线运输到国际用户的港口运输,这些都是一个大的产业链,其中主要涉及从一到多个产品生产和服务销售的各个环节,而且前期投资比较大,至少为几亿美元,在这些基础配套设施的前期建设中也要能够始终保持上下游的技术同步。同时关于液化气和天然气的销售合同是长期合同,一旦决策过程出现任何问题,将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
1.4化工制品工艺有待提升。天然气应用于各种染料、医药等许多化工领域,应用率和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经营费和投资。比如对制造乙烯进行开发和加工利用,由于这种新型制造乙烯工艺在利用制造乙烯过程中气相自由基难以得到控制,产品不易与水分离,使得这种乙烯制造工艺的技术市场综合竞争力低,技术开发的应用价值不大,不能完全满足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的基本要求,必须通过寻找一种具有一定高活性的乙烯催化剂来有效克服这种工艺技术发展瓶颈。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技术创新愈发呈现出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跨领域、集成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领域、单打独斗式的模式,打造横向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网络化协同创新载体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指示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的新型创新载体,具有统筹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力量、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政策梳理
2017年,科技部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总体筹划。基于对前期建设情况的总结,2020年3月,科技部再次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有序指导推进建设工作。两番发文,体现了国家对于建设、建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决心和意志。综合两次发文,可以认识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设立,直接原因是为了贯彻党的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关于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政策的目的是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布局,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并从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的领域有三大方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包括大数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包括高速列车、集成电路等;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卡脖子”问题,包括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核心电子器件等。《总体方案》与《工作指引》相比,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进(表1)。一是定位更加准确。《总体方案》中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进行了如下阐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相较于此前的《工作指引》,明确地提出了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而是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熟化、应用技术开发升值,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和区域实现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不直接参与市场,定位于科学与市场中间的桥梁,承担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的任务。二是分类更加科学。《总体方案》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两个类别进行布局建设。综合类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领域类则是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领域。科学分类,显然有利于更准确地呼应各地实际发展需求,也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外部资源投放和内部机制建设。三是法人体制更加有效。《总体方案》中延续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独立法人”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领域竞争态势和创新规律,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探索不同类型的组建模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可以通过“一所(校)两制”等模式构建与市场衔接更紧密的运行机制。总之,对法人体制的规定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市场,更少束缚。四是激励措施更加完善。《总体方案》中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设计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投入既包括财政资金引导,还有竞争性课题、市场化服务等自筹方式;而在收益分配上,也明确提出可以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分红、混改等方式来“强化收益分配激励”。五是不定建设数量指标。从《工作指引》的“十三五”期间建设20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总体方案》中到2025年建设若干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显示出科技部宁缺毋滥的意志和对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本轮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会更有成效,更具吸引力。
二、建设进展
截至目前,由国家科技部推动成立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有3家,分别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表2)。一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批复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筹建以来便被寄予厚望,以期起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示范和样板作用。目前来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平台能力建设,已成立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板块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目标是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的创新高地;二是集聚创新力量,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启动实施多个合作项目;三是聚焦科技前沿,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活动,瞄准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二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独立企业法人实体运作,采用企业化的运营体制。首批联合共建方有21家,囊括产、学、研各个领域。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多位顶尖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已确认一批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七大技术重点领域。成立至今,主要在创新生态圈打造、平台建设、技术创新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打造“同心圆”创新生态系统,利用桥接作用,高效地实现了创新链上下游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形成了更加完善、活跃的产业创新生态。围绕加速技术孵化的目标,建设整车验证、先进技术检测验证评价、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先进技术孵化四个平台。开展协同技术创新,启动了与西门子战略合作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整车能效分析实验室建设,举行了四次行业高端技术学术沙龙,为全行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服务。三是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的国家科技平台,形成合成生物技术创新的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聚焦合成生物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牢牢布局和掌握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引领构建未来生物制造新的技术路径,赢得合成生物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形成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时间不久,目前主要是以稳健的节奏推进各项工作,包括引进院士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入驻,启动核心研发基地和组织机构建设。
三、建设情况分析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得到了中央发起部委和地方共建政府的高度重视,每次建设推进会均有国家科技部、地方政府、牵头中央企业等主要领导共同参会,显示出了很高的建设规格。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例,共建方青岛市明确表示要“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把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好、保障好”。从目前建设的情况来看,应当说现有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尤其是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梳理公开的报道可以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均积极提出要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显示出了这一高规格创新平台的吸引力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整体而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规模与速度离建设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数量不及预期。截至目前,仅建成了3家,与政策出台之初20家左右的目标相去甚远。二是已有的创新中心建设进度较为缓慢。以最早建立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例,成立近4年来,依然处于搭建基本框架体系的阶段,建设关键技术瓶颈突破较少,共性技术供给乏力。三是缺乏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对产业的支撑引领效果不足,现有创新中心的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学术会议、培训交流层面。四是社会影响小。由于尚未取得显著的技术突破与社会效益,现有技术中心的影响力因此也相当有限,局限于参与创建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间,而在整个产业界、学界和社会的影响力、知名度较低。部分中心甚至没有独立的网站、公众号作为展示和发声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2019年再次视察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时指出:中心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前建设存在着不小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顶层规划布局缺位。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涵盖多个类型的创新中心,由各部委多头牵引,负责宏观管理工作,分别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了相关管理机制,但围绕相关工作一直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商机制,这使得在国家层面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类国家科研基地建设的宏观规划和统筹协调,导致部分创新中心的职能与规划存在交叉重叠,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中心建设又存在空白缺位。二是资金资源支持不足。想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意味着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与人才、技术、团队等全方位的资源投入。现有国家技术中心往往采取地方政府与一家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牵头,其他多家单位合作共建的模式,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和成熟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往往只在前期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牵引,牵头企业在短期无法预见可观收益的情况下,投资的决心和动力也相当有限。其他参与单位受限于自身实力与市场竞争,也面临长远发展与短期收益的两难选择。三是建设参与方需求冲突。国家技术中心预期改善骨干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同时辐射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骨干企业前期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一般是紧密围绕自身急需的技术开展工作,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又牵涉到商业利益与发展规划,自然缺乏意愿与其他企业展开深入合作。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人力都相对有限,话语权较弱,创新中心取得的技术成果并不一定契合他们所需,创新中心选择的技术路线也不一定适合他们所走。需要建立高效合理的协调机制,保障各个参与方的利益,调和各方之间的矛盾。总而言之,问题的核心因素在于内部的体制机制不畅。建设方的领导在2019年视察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时也都明确指出,下一步建设要坚持“双轮驱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海洋环境污染风险及防控对策
摘要: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领域石油燃气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受技术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向海洋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而且管道和运输中出现的泄漏问题也很严重,对海洋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不利于油气生产的长远发展。本文将从海洋油气生产对海洋的不良影响出发,分析油气生产中容易发生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对防控对策进行合理思考,从而为我国油气生产日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气生产;海洋环境污染风险;防控对策
0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石油燃气开发工程,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油气开发技术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发展之初忽视保护环境,对海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点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不竭的资源。
1发展海上油气生产对海洋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