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区域文化艺术研究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教学,针对不同区域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特征,文章制定了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进行了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9〕6号)(下文简称《纲要》,旨在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人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和《纲要》精神,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知,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为贯彻这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开设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十分广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较以前美术评述式欣赏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基础美术教育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改革背景

结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和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社会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师范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的培养方法。教师教育专业改革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能力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培养方法是时代、形势、社会、市场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质量改革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为抓手,尝试建构实用性强、特色独具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教学体系,以此实现美术实践教学质量向高标准转变;课程改革突破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促进实践教学形式向多元化转变,教学内容向开放性、综合性转变,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此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打造具有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美术师资培养模式。

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础教育变革重大,但区域基础教育进步有限,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有直接关系,区域教育问题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备受关注。部分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尤为缺乏,实践教学更为薄弱,因此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基础美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搞好区域基础美术教育资源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改革结合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特色,与时俱进加强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能力培养,构建区域美术教育均衡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使区域基础教育摆脱落后观念束缚,最终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倡导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是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培养符合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使其具备挖掘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教学资源之能力,和较强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教学能力。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对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地方旅游文化艺术品开发

一、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也许偶尔在几个景区内可以看到易州绞胎瓷,但是这些绞胎瓷器形单一,色泽缺乏生动。若是去精品馆参观,又面临着价格昂贵,不得不望而却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还是对此文化形式的挖掘、表现不足,没有把它发展成真正代表地区特色文化艺术产品,没有从艺术品的高阁中衍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有能力购买的、多样的艺术形式。据调查,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积极性与其独特的纪念意义成正比,即旅游商品的独特性、纪念性越大,越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旅游文化艺术品是传递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物质媒介,与当地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旅游景区的文化艺术品一定是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才会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购买、留念的欲望。再次,缺乏产品创新,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产品发展的重要瓶颈。保定市辖区22个县,其中不乏富有文化特色产品的县区。如:白洋淀苇编工艺、保定土宝斋布鞋、易水砚、易州彩陶、涞水麻核桃、曲阳石雕、徐水草编、保定铁球等等。每一种地方特色文化产品,都是本地区的文化代言,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但是目前这些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并没有在旅游景区内发挥出有效的价值。如易水砚、曲阳石雕产品价位高,便携性差,在传统的形式上缺乏产品多样化的创新,针对旅游开发的艺术品形式几乎没有,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发展受到约束的症结所在。

二、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开发对策

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和宣传推广旅游资源、弘扬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开发策略。

1.加强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精华的研究。

目前,游客对旅游文化艺术品越来越注意文化意义上的消费,文化含量高、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艺术品对旅游者的吸引越来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这无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定旅游艺术产品的开发中,要重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增加地区文化特色、不断升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底蕴,为保定旅游的建设增加真正的软实力,这直接决定着保定旅游业发展的品质和前景。目前,在保定旅游特色文化产品中,发展较好的是白洋淀苇编。苇编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苇子,当地的能工巧匠,通过编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立帘、线帘、篱笆帘、鞋子、帽子、包等产品,或制作成色泽淡雅朴素,工艺考究精美的芦苇画。在白洋淀,芦苇编织的产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别,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游客的极大青睐。这样的产品不但是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文化是旅游产业的不息血脉,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挖掘、开发并利用好它们,是发展旅游文化艺术品产业必须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原有旅游文化艺术品的改造,还是新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强化文化的特点,进行文化提升和包装,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双赢①。面对文化与产品的融合,设计者要做到的不是被文化奴役、单纯的“拿来主义”或者毫不粉饰加工的赤裸展现,而是要全方面的驾驭、融合、创新,千变万化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达到思想层面的精神传达,既是对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文化的持续性生命延续。

2.特色定位,确保发展规模。

阅读全文

民俗符号艺术文化研究

摘要:岭南地域民俗艺术是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挖掘民族地方艺术文化符号,为地方文化符号注入新能源,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建立民族地方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前提和要求,更是全球化时代下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

关键词:岭南地域;民俗符号;艺术文化

岭南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经济的发展,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民族地方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推动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增强中华儿女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岭南地域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渊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勇于开创、大胆进取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活力、生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化文化的相交融汇,由此形成了当今独特的岭南地域文化。岭南文化的融汇与包容是发展进程中的体现形式,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多元化并存文化更具有特殊性和生命力。

1.岭南地域民族文化的追溯

岭南是指南方地区的五岭之南,从地域上它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岭南地区早在12.9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其中马坝人遗址是旧石器中期文化的代表。粤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以粤北的“石峡文化”和粤中的“西樵山文化”为代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造就了岭南文化的交融,岭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种文化,岭南是一个区域性的名称,位于偏处一隅,长久以来离政治文化中心甚远,很早就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流窗口,这种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具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在历史推演流变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身形态,独具个性和特色。

阅读全文

内蒙古题材油画创作的演变

 

内蒙古油画的发展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历时半个多世纪,在整个油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是萌芽相对比较晚的地区,但在中国整个繁荣的艺术环境下同样也在蓬勃发展。油画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探索到被内蒙古艺术家灵活应用于艺术创作中,蒙古族艺术家及绘画蒙古族题材的艺术家为这一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初期老一辈的艺术家功不可没,为后来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奠定了坚定且良好的基础。内蒙古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民族特性直接影响民族油画艺术的独特性,油画人物形象的演变体现了蒙古族在社会生活状况和民族心理的发展下产生的变化。每位艺术家都有责任从他的立场和角度表述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由于艺术家的观点是经过精神创造和艺术转换的,所以与普通人的观点不同,良性的艺术创作思维应当就是以正确的思考结构为前提的。如今内蒙古人物形象题材已成为一种绘画题材的符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心理的含义。因此,更透彻的研究内蒙古题材油画创作演变需要深入探讨其相辅相成的文化艺术心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性,由文化差异性到源流趋向再到艺术家创作的整体结构,最后到文化创作的自我反思,都应划分到分析演变过程的具体问题行列。   一、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心理   (一)民族文化艺术心理差异   所谓民族的文化艺术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而成的整体的心理趋势。是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人群在某一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对社会存在的感知和认同,并由此表现为以风俗、习惯、情感乃至道德观念、意识判断、审美诉求、审美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倾向。它由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基础和艺术心理沉淀而成。任何一个民族的整个文化艺术取向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但是它往往会深深的留下每个时代的烙印。而今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艺术也逐渐趋于市场化的情势下,中国也演变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艺术性格,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性格也在发生改变。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性格显然指的是蒙古民族的优秀品质的体现,是蒙古民族在今天这个物质文化逐步融合同化的社会条件下得以绵延存续、屹立不衰的精神表现。应该说文化艺术性格就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审美表达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的综合阐述。它穿越了历史,推翻了民族差异,凝于每一位从事艺术活动人的内心,充斥于艺术家的灵魂,落实和沉淀,升华和腾起,表面上成为一种群体的无意识表现。“性格”作为一种生动化的比喻,但其重点核心是重塑内蒙古文化艺术多年来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和坚持的重要理念,文化艺术性格是需要我们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给予更大的努力加以重新发掘、重新思考、重新创造的。文化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民族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及其生活方式相辅相成,每个民族间的文化都有着许多相同和差异的特殊性质,展现着各自文化的民族人文品格。差异文化是孕育和生成其审美思想并熔铸其美学精神的温室,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美学思想各有自己的审美特色、审美模式、审美诉求及审美精神,了解民族的文化艺术心理才可以站在更有利的角度表现民族题材。   (二)地域文化艺术差异   地域文化是某地区的精神灵魂的体现,它对地区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推动作用。因丰富雄厚的历史积累和人类自身繁衍的过程为基础而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蒙古族文化历史悠久,蕴藏深厚地域文化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南北地理、东西地貌以及由此生成的南北、东西文化也同时存在差异,正因此构成了蒙古民族的灿烂地域文化也更绚丽多彩。地域文化艺术是以广义的地域文化领域作为人文研究的基础对象,探究人类活动形态在自然条件之间的表现;了解区域文化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文化产生的脉络、传播的方式及发展过程形成的整体活动体系,是经过历史沉积而产生的精神文明、物质建设的基奠的综合体。是人类为适应地域环境所产生自身变化的结果,地域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时,地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区域的积累。民族文化与美学思想包含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文化心态与审美精神,离不开民族的地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文化与美学差异现象,特别是审美意识上的差异是由地域文化包括历史的和自然的因素所造成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所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王应麟《诗地理考•序》]。不同地域文化是形成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它是人类精神积累的成果,文化反映出特定地域环境和民族性格的特质,体现地域的山河风貌、气候变化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及生活习俗等。   二、油画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   (一)内蒙古油画创作的历史时期   1956年一直到1966年这十年间,内蒙古油画艺术家处在摸索学习及创作的初步阶段,民族油画作品主要以蒙古族传统形象服饰为多数、以歌颂共产党解放新中国为主题进行创作。六十年代初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在整个内蒙古油画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妥木斯先生,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内蒙古的第一批学习油画的学生。妥木斯坚持对于绘画艺术的研究,为内蒙古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蒙古族题材中他找到了真正艺术意义上的自我,创作一直是以纯朴自然的草原蒙古民族为主题。他关注那些蒙古族地区比较恒久的事物,画面中人物的体态衣着简洁质朴,坚实的蒙古族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许与他早期的经历以及身为蒙古民族的民族情怀和对本民族的意识责任有关,理解由痛苦转化成,他从来不创作苦痛的表象,而是把这些变成唯美的意象深层的表达。他把那些苦痛的命题表现成了博大,而博大的背后则又是厚重的苦语,从而实现了探求中国民族题材油画的本土化个人梦想。成功为内蒙古人物题材油画踏出了第一步。1966年“”开始到1976年的十年间,中国油画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艺术题材单一。内蒙古绘画题材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被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所取代。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油画创作的春天,内蒙古油画艺术也是直到此时才开始进入真正的发展阶段。八十至九十年代之间,随着社会的开放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形式得到传播,更多的外国艺术信息进入中国,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肯定了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此后出现了为中国社会所了解的知名蒙古族题材油画艺术家,通过油画的表现手段更好地诠释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民族面貌。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的油画艺术家,更注重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文化心理与蒙古族区域文化的体验,从而更倾向于向世人展现和重申蒙古族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寓意。在他们的作品中改变了过去的宏大叙事,而将艺术更具针对性地转移到对日常生活和现实的记录。#p#分页标题#e#   (二)油画民族性是内蒙古油画成功的原因   对油画的民族性上的探究是油画创作思想开放化的开端。艺术家更关注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民族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显示了油画艺术家对绘画题材形式和民族个性特色的关心。这时的艺术家们在长时间压抑之后急切希望挣脱艺术家观念上的束缚,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民族油画在这个时期也逐渐转变为当时许多油画艺术家喜欢并常用的一个题材。从大批年轻的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中国油画发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油画的民族性体现。内蒙古题材油画同样存在相同的时代经历及地区特殊性。   除了内蒙古本土的少数民族画家,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画家在内蒙古边疆地区写生创作,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的感染也乐于表现这一题材,成就了颇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和油画作品,如艾轩(1947年生)、陈丹青(1953年生)、龙力游(1958年生)、韦尔申(1956年生)等。内蒙古地区本土画家朝戈(1957年生),苏新平(1960年生),侯德(1956年生),敖恩(1954年生),王延青(1945年生),格日勒图(1973生),那顺孟和(1957年生),孙与平(1974年生),阿斯巴根(1961年生),朝克巴图(1956年生)等。每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艺术语言的特性,在这些油画艺术家的创作中体现了文化艺术多元化艺术创作时代性的影响。朝戈的绘画显然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的历史品格。这种历史品格从草原情结和人性探索两方面体现出来。他曾提出“绘画应具有精神性”。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应具有蒙古族地区宏观的社会存在和微观的个人民族情结。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当代画坛民族题材油画艺术家中知识分子气息最为明显的画家,是中国当代民族人物题材绘画中极重要的艺术家。   韦尔申的代表性作品有《吉祥蒙古》、《蒙古•蒙古》、《天边的云》、《岁月》、《虔诚的心》、《男子》、《有阳光的下午》。他的创作初衷是不想画那种直接表达生活样式的绘画,那个时候韦尔申认为蒙古族人有一种厚重朴实的感觉,不像西藏人有那么一种娇憨俊美。可以创造出一种具有神圣、庄严、肃穆、深沉、坚毅、质朴、凝固,并带有崇高感和宗教气氛的视觉特点,所以他就选择了蒙古题材。画面保留了写实主义的基本图式,但又不局限于经典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侯德对草原题材和绘画形式的选择,是他多年在创作实践中一直坚持的方向。将可感知的物象与自己对草原文化主观感悟结合去组织画面,表达蒙古族崇尚自然、爱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品的成功也使得艺术家更加坚定了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格日勒图的绘画作品更像是象征派诗歌,在与草原“神马”的心灵对话中,借其意象营造出梦幻之境。看似安宁却又略带一份忧郁和孤寂的诗意,轻声地诉说着个人与草原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双重困惑。他的画马作品显然延承了“借马言志”的表述方式。   易晶1983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完成学习后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历过程中收集了许多创作素材,在中原地区的考察中孜孜不倦的汲取了中原文化的养份,在草原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深深的触动下以对蒙古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自我认识创作油画作品,在中国的北京、香港、台湾及美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丹麦、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及地区展出。作品有《婚俗》、《牧人》、《秋归》、《冬》。绘画手法具有鲜明的创作时代性。   孙与平作品有《草原日记》、《静谧的新巴尔虎》、《乌珠穆沁的第一缕阳》、《辉腾希勒的阳光》、《腾格里余晖》、《有干花的静物》、《有玩偶的静物》等,是当代颇有成就的内蒙古女性油画艺术家,在蒙古族油画题材创作上有很成熟的艺术理论。朝克巴图作品有《查汉诺尔》、《两季》、《红云》。   内蒙古题材的油画作品从最初的上个世纪初期萌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搁浅再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春天,然后是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繁荣,蒙古族油画人物形象在画面中的体现从最开始的诉说蒙古民族生活方式、蒙古民族风情、展现蒙古历史文化面貌等内容也逐渐转型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但在未来的油画艺术道路的探索上还是值得每一位蒙古族题材油画艺术家深思的问题。

阅读全文

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建设研究

摘要:

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关键词:

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小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发展,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其价值即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多年,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美术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的情况较突出。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关系到地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通过对本区域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行教育模式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现行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②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③不能充分地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建立培养体系。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

1、社会调研和社会背景分析

阅读全文

谈网络科技时代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历史。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传承必须结合历史文化趋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各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正受到多元文化交融的影响,容易导致某些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衰落。对此,需要深入分析当代社会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对此类珍贵资源进行活态保护。早在20世纪末,很多地区的艺术研究工作者就通过民间采风和实践研究等方法,对各个区域境内的民间舞蹈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在经过长期研究之后,编写出了教材、论文和地方史资料等,这些工作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挖掘现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越发艰难,对此,需要根据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让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互结合。

一、民间舞蹈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1-文化内涵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文化是舞蹈的内部核心,这表明文化和舞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文化直接支撑着舞蹈的发展方向。而舞蹈作为一种动态性的语言,在特殊的文化环境背景下会有对应的文化意义,特别是民间舞蹈,应该准确定位文化特性,不仅要对其外部形态进行研究,更要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深层次内涵展开深入评估。例如,我国很多地区的舞蹈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特点。传统农耕文化指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习惯,主要作用于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其融儒家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见证,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无形财富,是人们在发展进程当中不能遗忘的文化概念。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生活,对区域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集艺术和舞蹈元素为一体,既体现了浓烈的地方色彩,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群众文艺的主要主体之一。多年来,各类地方舞蹈和音乐被二度创作,登上了国内乃至国际舞台,已经成为人们家喻户晓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就是研究区域近代史,因为一个地区的艺术形式能够记录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过程和社会风貌,给今后其他地区的艺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艺术功能

舞蹈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娱乐活动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直至今日,很多舞蹈的艺术功能仍然保存在现有的艺术体系当中,并且随着时代的转变,对当地居民和文化起到了独特的支持效应。例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由于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群众,并且在长期的劳动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所以民间舞蹈可以被看作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图腾,其表现的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活态特性,是汇集当地人群智慧结晶的产物。历史的不断变革,让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不断发生,在与当地历史文化及生活体系进行融合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现代角度来看,民间舞蹈同样具有娱乐生活功能,其扩充了人们的娱乐渠道。文艺表演正逐渐成为某些农村地区的主要娱乐生活和精神体验。例如,很多地区都通过民间舞蹈展开区域文化交际,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期,各类舞蹈元素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当中,老百姓在公共区域进行舞蹈演出,一方面有助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情感交流,拉进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自各个区域的民间团体,虽然原本并不相识,但通过各类文艺汇演活动展开了文化交流,在展示技术技巧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区域艺术质量,营造出良好的区域文化氛围[1]。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社会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体育作为艺术的特殊组成部分,来源于人们物质水平提升和精神层面的新需求。近年来,以舞蹈为代表的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和热爱,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开始以广场舞为主要健身手段。在表演时,人体的各个部位会互相配合,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肢体运动,这不仅能够让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伸展,保障身体的柔韧性,还有助于改善人体的脏器功能。尤其是对于现代人而言,网络科技时代下的互联网公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会长期接触电脑或手机,往往都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借助传统舞蹈进行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相对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

3-社会功能

阅读全文

艺术品市场竞争力视阈下文化产业论文

1天津艺术品市场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艺术品区域市场的研究多将艺术品市场划分为京津塘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三大区域。数据显示,京津塘地区的艺术品交易总额占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近50%。2012年,北京作为这一区域市场的主导,其拍卖成交额为193.2亿人民币,占国内排名市场总额的约67%。而天津则为2.66亿人民币,仅是北京的1.4%。因此,这一区域合并统计的数据对于天津艺术市场研究来说缺乏实际参考意义,也忽略了北京和天津的市场差异性。近年来,天津艺术品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012年,天津共有39家艺术品经营机构,从业人员125人,2012年营业总收入616.2万元。从事文物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有6家,全年共举办了24场拍卖会,投拍总量12680件(套),成交总量4436件(套),成交率为35%。从投拍比例看,古籍善本占投拍总量的41.43%、书画占25.25%、杂项占10.77%。但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艺术品市场发展较快城市相比,天津艺术品市场在交易额、交易量、规模化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地区艺术品市场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对于本地区优势的理解和把握。天津艺术品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政策环境优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支持性政策,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就进入了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其中杨柳青年画还作为文化部牵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专业性试点之一。天津市也先后出台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专门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在天津的发展。目前,天津市初步形成了包含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累计实施了160项重点文化项目,总投资873亿元。

1.2艺术资源优势

(1)丰富的书画资源。

1)古代、近现代书画资源。天津书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天津就是书画重镇。有据可查的天津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家有二百余人。其中代表人物有戴明说、金玉冈、朱岷、查为礼、查为义、陈靖、沈铨、张赐宁、张兆祥、徐世昌、刘奎龄、刘子久、陈少梅、张其翼、穆仲芹、王颂余等人。天津书画家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也占据了领先位置。2)当代书画名家资源。天津当代书画名家资源丰富。阎秉会、李津、张羽、李孝萱、何家英等水墨名家都是经由天津走向全国。例如,阎秉会作为观念水墨的领军人物之一;李津作为实验水墨的重要代表,也逐渐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界的双重肯定。此外,天津也不乏众多从天津美院国画系毕业的水墨新秀,如马兆琳、崔雪涛、王琳、窦良羽等等。天津丰富的当代书画名家资源,也形成了很好的书画鉴赏、交易、拍卖的氛围。

阅读全文

文旅融合下巴蜀文旅品牌建设探讨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同步的高速发展。在这一环境下,人们对于旅游区域的文化属性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物,却因很多景区的文化属性差异和同质化问题等,导致文旅产品与服务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旅游的文化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巴蜀地区为例,以文旅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对文化旅游品牌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品牌建设的方式,并以巴蜀文化及旅游产业为例,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巴蜀文旅品牌建设的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为文化旅游产业更为深入的融合及文旅品牌的构建,提出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文旅融合;巴蜀文化;文旅品牌建设;双城经济圈;巴蜀文旅

走廊文旅产业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和融合产业,是增进文化自信、提高国人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产业形式。因此,四川省于2018年达成“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后,开启了文化强国、实现全域旅游的战略发展模式。2021年1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为持续打造“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和“对内注重提品质、对外注重美誉度”的品牌理念,并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文旅品牌,构建多元化的文旅品牌体系,四川省致力于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等“十大”文旅品牌。如何在所设定的时间内,达成巴蜀文旅品牌建设的重要目标,成为四川省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使得针对“文旅融合背景下巴蜀文旅品牌建设”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1文化旅游品牌概述

1.1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

在对品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从品牌固有价值与社会认知价值等方面进行判断或研究,但就文化旅游品牌而言,所具有的内涵可展现出两层含义。其一,通过所投入的劳动力对品牌价值加以界定,此方面为品牌固有价值层面。其二,利用市场认可程度对品牌价值加以评估,此方面为品牌社会认知价值层面。而文化旅游产业又是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形成,因此文化旅游品牌不仅需要利用品牌固有价值作出展现,还需要利用游客的切身体会与感受来有针对性地评价文旅品牌价值[1]。由此也可发现文旅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特征。由于文旅品牌更加偏向于产业及区域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便可得出:在同步符合外部文化旅游者需求及内部文旅开发者目标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文旅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及综合影响力,从而实现文旅品牌附加值的缔造,并促进区域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设定目标的达成[2]。通过对文化旅游品牌研究的不断加深,很多专家学者所认可的文旅品牌定义为:实施文化旅游产业的策划人员,将文化旅游资源要素加以整合与提炼,利用差异化的独特表现方式,为文化旅游产业与之关联的群体获取具有持续性的满意度与愉悦感受,并且随之生成溢价与增值的无形性资产。

1.2文化旅游品牌的特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