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区域地理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区域地理教学要点综述
一、把握基本地理事物的分布
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地理事物的成因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第三个点———Why(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要告诉学生从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因果关系,判断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然后,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学习“东南亚”一课时,首先,了解其纬度位置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进而判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次,通过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其河流流向,再从河流流向分析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最后,进一步分析得出: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
主题概念区域地理教学论文
一、研究背景
当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目前的区域地理教学只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而没有顾及到知识“线”或知识“面”,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局限于本区域零散的信息,无法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区域的本质。其次,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充分实现区域地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致使学生尚未具备运用区域地理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当学习所有区域地理部分之后,没有及时从整体上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致使学生对区域之间差异性把握不清,同时对每个区域的理解又没有深度。最后,尽管新课程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真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理论依据
笔者基于脑中地图理论,构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脑中地图”理论,即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可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工具,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国外对“脑中地图”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更深入和系统。JosephD.Novak认为,“脑中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节点表示概念,连线位于节点间,表示某两个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连接词是连线上的文字,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脑中地图”中知识以层级方式呈现,最基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依次是具体化的知识。国内从脑中地图的认知原理、地理教学中构建脑中地图的意义及其作用、构建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把脑中地图理论与地理认知结构构建和区域地理信息素养养成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乃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模式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特性和教学实际,提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主题,就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指最能体现区域特征的地理要素。概念地图(conceptmap)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又称“心智/思维地图(mindmap)”。换言之,概念图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征,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里学习是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并且揭示了知识结构的细节变化。将主题和概念地图联系起来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意在让学生先抓住每个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其它地理要素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教学模式构建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本教学模式仍以地图为依托,并划分为四个步骤,读—研—绘—用(通读地图—研究地图—绘制概念图—活用概念图)。
1.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通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凸显地理学科教学价值,提升其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论文阐述区域认知能力相关内涵,分析当前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关解决措施,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高中阶段区域地理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问题;措施
一、地理区域认知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区域
在古代,认为区域是地域的界划,可理解为当前我们所说的地区。当前对于区域存在多种定义内容,郝寿易、安虎森在《区域经济学》中表示:“区域是一个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是人们观念上的概念集合;其并非各种无序事物的简单结合,而是按照一定网络所组合成的统一整体。”张可云、陈秀山在《区域经济论》中表示,区域的概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国内的经济区域,如我国东部地区实质上是一个区域;第二,不同国家共同组成的跨国界线的世界经济区域,如上合组织就属于一个区域;第三,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共同组成区域,其更侧重经济区域。国外在区域方面的定义,经济学家查森认为“准确地对区域进行定义较为艰难,所以很多区域经济学者都在回避这项任务。”其中,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以阐述、分析、规划与制定规划为目的的,遵循功能性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国内在区域方面,则认为区域是指具有相同民族特征、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人类社会群落,其能够超脱地理的界限,跨越形态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在行政学中,将区域认为是国家管理中所划分的行政单元,所以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界线。经济学认为区域是指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但就此定义缺乏有效共识;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其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方法与指标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存在一定的区位特征和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如我国的干湿区分布就存在明显的区别划分。
(二)认知
“认知”一词最早于法律用语中出现,用于承认父子的关系,后来被应用到心理学及哲学中。认知又称作为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感觉器官,对周围事物进行了解,并进行信息重组的过程。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大词典》作者朱智贤教授及《心理学百科全书》作者陈立教授在认知的概念理解方面观点一致,认为其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的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点和其联系的反应,狭义上的认知没有明确的定义,心理学工作者按照自身意图,对其进行不同阐述。哲学方面,认为认知是人的头脑对周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主要分为感性与理性两类认知。感性认知分为感觉、知觉与表象三类,属于认知的低级阶段;理性认知则主要分为概念、判断、推理、假说与理论等,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存在抽象和间接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文章从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迁移;善用教学评价机制,增强学习动力三个方面论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区域认知素养;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标表明,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更加重视思维方式能力的提高,其不仅包含对于区域的基本认知,更关键的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区域认知素养,有利于学生借助已学地理知识和以往积累的学习经验深刻地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继而学生可以从区域的角度分析、解决区域发展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统称为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理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地理教学方法:画图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上述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1]。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画图教学法,但是仅仅是教师画,学生并未实际动手操作,从而导致学生的识图和鉴图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然后教师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最后教师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该区域的细节特征具有进一步的掌握。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处理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和社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过程,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目的,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基于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教学出发点,尽力找到高中地理教材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地方,并且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活动的场所,努力为学生创造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条件,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这一章节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采访(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调查走访小组)本地居民,调查该地生活能源的变化,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该地的天然气是否为本地资源,若不是,气源地在哪里?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要交一份实践报告。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理解,明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和发现生活能源向着越来越清洁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和区域认知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学者们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不断地引进了新型技术,力图将学生培养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讲述教师应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区域地理教学;教学效率
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学生在出学校之后将会直接投入社会,他们在学校中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技能课程上面,为了使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落于人后,教师们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率,希望能够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补上,提升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教师想要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区域地理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先了解在当前我国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在学习起来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在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从师本理念转变为生本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部分地理老师没办法完全放心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二)教师教学手法单一
区域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立足于“区域分析”概念,以上海高一地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法的应用。案例教学中选取了“江南”和“巴蜀”两个区域,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对比分析两个区域的文化现象、环境特征和开发方式。本文提供了一种学习地域文化的新方法,以期拓展区域分析的思维深度。
关键词:区域分析法;江南水乡文化;巴蜀文化;区域综合
一、区域分析理论与教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反映了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征,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其中区域认知是其基本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包括划区意识、认识区域本身、评价区域开发。
1.区域分析法的基本内涵
区域分析是指对区域特征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区域特征则是指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描述,也有对成因的阐释。高中地理中区域分析不应仅仅凸显区域位置和要素的综合,还应关注尺度思想和现实问题,最终落实到区域的发展评价。
2.区域案例的典型性影响区域分析的深度
初中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浅析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以促进地理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通过对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二次开发
前言
初中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对地理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地理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要将地理教材二次开发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紧密地结合,把握核心素养与知识、素养、品格、学科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优化图像系统,强化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初中地理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图形系统进行优化,有助于强化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理解。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在内容设置上突出了较强的区域性,需要让学生对区域知识进行了解,把握区域认知的关键问题——在哪里?有什么特征?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过程中,图像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1]。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把握,借助于直观的图像,引导学生做好区域定位。针对于这一情况,教师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区域地图,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对图像系统的优化,并把握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从而降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难度,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认知和理解。
二、整合教材栏目,提供有效引导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乡土地理与学生生活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融合,有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从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入手,探究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盘州市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广、知识点跨度大的特点。高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教学辅助工具的完善,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现实生活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学生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难以理解,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1]在乡土地理知识应用于地理教学以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在地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融入与乡土知识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地理教材所涉及的抽象术语。故而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盘州素有“滇黔锁钥、川黔要塞”的美誉,系毕水兴经济带中心腹地,也是云贵两省重要的交通节点、商贸节点与物流节点。与盘州地理位置、交通区位有关的课程资源内容可以让学生对盘州市的地理位置及交通区位等因素有所了解;以当地地形状况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形成因及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了解;以盘州市各乡镇分布情况为主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城市(镇)形成及发展的区位因素有所了解。根据盘州乡土地理案例,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起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乡土地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一)注重多种应用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