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群文阅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的方法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阅读倾向更侧重于浅阅读,热衷短小精悍的信息。传统科技期刊以单篇数千字以上的科技论文为单位进行纸媒传播,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互联网时代,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体有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同时,其对信息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在自我认知的状态下进行选择性地接触。这就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建立以用户为主体的互联网思维,找准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定位,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推送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期刊科技论文和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两个方面。下面着重从这两方面展开,总结在借助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和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能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方法。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
新媒体与科技期刊的融合,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新媒体运用到传统媒体中,使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网络化采编、电子编校、出版、营销等得以优化和改善,使科技期刊相关的微信平台建设、APP开发等得以实现,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和增强学术影响力[1]。目前,国内多数科技期刊已经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始了数字化转型[2],部分编辑部成立了新媒体部门,专门推动传统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初次传播占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二次传播的意义凸显。尽管新媒体二次传播在新闻媒体的应用和研究已经比较广泛[3-6],但是关于科技期刊的二次传播,目前的应用和研究相对较少[7]。科技期刊二次传播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的发展,二次传播应用到科技期刊主要是指通过转载转发、论文包装、知识重组、增强出版、二度创作等途径,将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以原文或者转变成其他形式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课件等,在微信、网站、APP、微博、QQ等科技期刊常见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分享传播[3]。目前,国内期刊面临着大量优质稿件外流入国际期刊(如SCI、EI等),同时内部同质期刊竞争加大,优质稿件“粥少僧多”的双重压力,要想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在源头上要积极组稿约稿、争取更多优秀稿源、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同时也应该对期刊发表的文章在论文输出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8-9]。因此,本文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及其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为背景,探讨当前科技期刊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论文“二次传播”,以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
1直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转载,延长论文生命力
传统期刊,在论文印刷出版后,通常会将论文发往各大合作的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编辑部会将论文在送印刷厂后甚至论文录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论文刊载在自己的网站上,方便读者、作者阅读和下载。而刊媒融合时代,很多编辑部都会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整期(通常只包括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等)放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或者向专业学术论坛、微信群、QQ群、邮箱等定向推送。由于每本杂志的新媒体粉丝群,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读者、作者建立起来的,这种直接转载转发的形式,没有破坏期刊的整体风格。一方面方便读作者进行整体浏览,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延长论文生命力,进而提高论文被下载或者引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读者或感兴趣的人分享传播。论文直接转发、转载的二次转播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采取的方式,如《中国激光》《暖通空调》等杂志。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编辑部会将每期论文的题目、作者等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微信服务号,供作者阅读浏览分享。
2论文包装,扩大作者影响力
科技期刊出版的论文,不论是在论文体例、排版或者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题目和全文呈现方式都比较严谨,甚至刻板,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10]。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持续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并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都变得碎片化[11]。论文包装就是指不改变论文本身的内容,只是从题目、图文、排版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以更吸引读者。具体说来,包括将论文改变题目、排版、论文格式等来吸引读者,如将PDF格式转换成Word格式或网页格式,或者使呈现方式更活泼丰富,以更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通常像重点专题稿件或重要专家约稿等论文,可以采取此类方法,一方面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推荐专家和作者,扩大专家或者作者的影响力。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4期发表的专家述评《Klotho在慢性肾病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一文,编辑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上进行论文包装,将题目改成《揭开命运女神“Klotho”与肾病和血管病的神秘面纱》,使题目更有吸引力,同时配上一张希腊女神的照片,将论文排版改变成便于阅读的Word模式,并且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版式,在服务号上,该文的阅读量较同期的其他推文的阅读量高。
3知识重组,提高论文使用率
知识重组是指编辑部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重新集合已经发表的论文制成专辑,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二次传播,以提高读者对热点论文的关注和阅读,提高论文使用率,延长论文生命。如“人工智能”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12]。编辑部在知网数据库搜索“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发现,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达1325次,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论文中下载和引用频次高的论文,重新整理成专辑,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读作者的广泛关注。
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与再造
几十年来大量优秀科技期刊一直以提高办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扩大传播和影响力为目标不断追求卓越,积累了深厚的品牌价值和办刊成功经验。科技期刊虽然面临知识创造、传播和获得场景迅速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但是仍然在网络化、集群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积极应对,或通过深化传统出版模式、或通过探索数字出版的新模式等方式来稳固和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通过优化约稿、严选来稿和搭建行业纽带、提升知识服务等措施提升了期刊学术质量和扩大了期刊品牌影响[1]。《药学进展》以改版实践为切入点,通过重构办刊主体、编委队伍架构、学术活动策划、选题组稿策划等举措提升期刊品牌价值[2-3]。《航空学报》通过约组综述稿件、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讲座开放存取、论文推送、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4]。《科技导报》通过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合理布局栏目,形成期刊特色等措施探索出学科交叉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从而提升学术品牌价值[5]。《航空知识》探索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品牌影响力[6]。《地理研究》通过结合微信建设特色品牌栏目取得了高下载、高阅读、高影响力的宣传效果,有效提升期刊的品牌美誉度[7]。此外,俞敏等提出科技期刊可在全媒体时代通过内容提升、借助大众媒体、微信公众号、组织特色文化活动等措施提升品牌影响力[8]。周华清等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现状,认为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可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9]。笔者认为媒体融合赋予了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以新的内涵,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和品牌再造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新内涵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阅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既冲击了科技期刊以往固有的传播渠道,也为科技期刊维护品牌带来了必须直面的全新课题。而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也客观上证实了互联网时代不仅打破了媒体和传媒的职业壁垒,同时也为普通科技期刊实现超车,迅速提升影响力提供了通道和机遇。科技期刊对于品牌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环境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内涵被丰富和拓展,需要被进一步解读以推进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新内涵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描述:1.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应再局限、具象、固化为实体杂志、论文或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品牌应抽象为以刊名为品牌标识,丰富涵盖包括期刊、论文、网站、平台、公众号、知识服务、数字产品、编辑等一切与期刊有关的既对立又统一、既抽象又具体的整体形象和元素。2.科技期刊的品牌应是期刊全方位综合实力的反映,包括办刊能力、学术水平、媒体融合能力、互联网思维、线下影响力、互联网传播力、学术活动召集动员能力、平台建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3.通过终端用户对于科技期刊品牌的感知和认同程度,在反映期刊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同时,检验品牌建设成效。所以,在媒体融合环境和背景下,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上面需要用新的传播模式延伸品牌,并用全新思维再造品牌。
二、科技期刊品牌延伸
1.通过数字化刊群平台。随着科技期刊集群化和数字出版转型相关工作的推进和深入,科技期刊按照学科、行业、区域、单位进行刊群建设,成为科技期刊扩大知名度、延伸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以刊群平台为抓手整合期刊资源、集中用户入口和流量,通过期刊展示、介绍、官网链接等途径,在实现精准订阅和精准投稿的同时,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另一方面,部分刊群平台在获得加盟期刊的授权后对论文进行开放获取,以增加论文的传播渠道、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相对于单刊官网的局限性,刊群平台的群聚效应能够有效延伸科技期刊的学术品牌。2.通过微信公众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微信的全民使用,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在深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数字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随着科技期刊传统传播渠道的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通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在移动端延伸学术品牌、扩大影响和传播力。如《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暖通空调》等均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上办出特色并取得了成功[10]。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立足主业,将优秀论文进行碎片化、轻量化精编后在微信公众号,这种形式相对于在微信公众号上仅论文摘要,或直接提供全文PDF下载更具可读性和传播性。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也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选题策划,将公众号定位为辐射学科或行业,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的专业资讯信息,通过服务更多的用户来扩大期刊品牌。3.通过H5等多媒体形式。随着新媒体快速普及和广泛使用,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呈现越发受到用户的关注和欢迎,在给用户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在逐渐影响着用户的阅读习惯。由于以H5为代表的多媒体形式具有功能强大、形式丰富、入门门槛低、免费等特点,所以科技期刊已经尝试通过H5来探索媒体融合。《煤炭科学技术》尝试通过H5制作移动端增强论文、制作期刊宣传片、专题征稿通知、会议通知等,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1]。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在获得更多用户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实现学术品牌的延伸和影响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极有可能成为论文内容的必要展现形式,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必将在多媒体融合的方向上深度延伸。4.通过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交属性,科技期刊的用户群体通常按行业、学科、专业或同事、同学分类聚集在微信群或QQ群。这种具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社群垂直、细分,科技期刊的微信、H5等专业内容极易通过这类社群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建立用户QQ和微信群加强与作者、读者的实时联系,将优质内容通过社群有效传播,从而实现品牌延伸。此外,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激励核心用户将优质内容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延伸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通过用户社交网络的延伸科技期刊品牌精准高效,但这也从客观上要求科技期刊加快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转型,为用户提供适合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优质内容。
三、科技期刊品牌再造
科技期刊通过组约优秀稿件,提升论文质量、扩大发行量等举措在传统出版时期完成了品牌和影响的原始积累,在转型期,科技期刊需要通过顺应转型发展趋势、创新出版传播模式、深挖行业用户需求、应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品牌再造。1.协同创新。科技期刊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通常仅作为创新成果和论文的出口。而实际上科技期刊有条件通过协同创新深度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选题、调研、立项、实施、成果、宣传的诸多环节,为科研项目团队提供信息搜集、跟进报道、专题策划、全方位成果宣传等协同服务[12]。科技期刊参与到一些重大课题项目中,不仅可以提升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还可以提升编辑参与科研的水平和能力、拓展专家人脉,有助于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方便组织专题、组约高质量稿件;同时科技期刊可以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深挖自身潜力、拓宽服务范围,从而提升品牌含金量。2.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知识服务需要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但科技期刊仍可以在起步阶段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知识服务也将成为科技期刊进行品牌再造的重要尝试。科技期刊探索知识服务模式可从专家、作者、论文等3个角度切入。(1)专家资源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资源,而专家又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科技期刊可以邀请专家视频讲解技术问题,或录制并授权专家的学术报告视频来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2)读者在阅读论文时可能会产生疑问并希望得到作者的答疑和解读,当科技期刊获知这种需求,并让作者给予解答,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知识服务。目前,“OSID开放科学计划”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提问和答疑的免费平台,科技期刊只需在每篇论文印上专属OSID二维码,扫码即可实现提问和答疑。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可提炼出大量的知识点,专业编辑可尝试对论文进行知识点提炼,当知识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将相近知识点编辑整合成专题知识包。无论是知识点还是知识包,都能帮助用户快速、直接、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知识,而知识包也可以通过专家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升级为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3)增强出版。增强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纸媒上无法展现的内容,诸如视频、动画、程序、大量图片等内容用数字媒体形式展示给读者。中国知网提出增强出版的概念,并提供了平台支持,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门槛的大幅降低,科技期刊自身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增强出版[13]。以增强视频为例,对于课题已产出动画模拟或进行可视性较强的实验的论文,可直接邀请作者提供视频;对于其他优秀论文,可邀请作者将论文涉及的核心技术、难点重点制作5~8页PPT,录制3分钟左右的导读视频。将视频上传至腾讯视频,并通过软件生成增强视频二维码,将二维码与论文一同印刷,实现增强内容线上线下联动。我们现阶段实践增强出版不仅可以创新出版模式、探索媒体融合,且有助引发作者和读者群体的关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效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和期刊的品牌影响力。(4)移动+优先出版。与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已在移动端不同,笔者探讨基于html格式论文和配套二维码的移动+优先出版。目前,超星已经向部分期刊提供了论文免费加工html格式的服务,科技期刊可以将二校或三校稿提交超星进行html加工,并将html格式论文于终校前后返回编辑部,由编辑部将html格式论文上传至期刊官网,实现优先出版。同时,将官网当期html格式论文对应网址生成二维码,并将各二维码排版至纸刊对应论文题名处交付印刷。当读者拿到纸质期刊后,可用微信扫码论文二维码,在手机端显示html格式论文,实现对论文的收藏、转发微信群或朋友圈。这种新型出版方式不仅能在期刊官网实现优先出版,还方便读者移动阅读、分享和传播,每篇文章匹配专属二维码给读者带来明显的数字出版感受。移动+优先的新型出版模式将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美誉度和论文传播力。(5)网络直播。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以及直播App的广泛应用,使普通用户通过手机或简单的装备就能实现直播。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对学术会议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成为服务用户、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措施。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一定数量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而科技期刊又有机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媒体的身份对会议进行直播能够满足广大不能参会用户的求知需求。如“小编讲堂”就通过QQ群的直播功能对每次学术活动进行直播,受到编辑同行的广泛关注。《航空知识》在网络直播方面探索实践颇多,除多次对航展、飞行大事件进行在线直播外,邀请专家作客在线直播,在讲解学术观点和传播知识的同时与用户交流互动。通过网络直播,将科技期刊的会议资源、活动资源、专家资源直接转化为对用户的服务,在拓宽科技期刊服务范畴、积聚人气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
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培养方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了获得长远发展,科技期刊更加重视和不断优化读者阅读体验,不断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进入了转型升级期,加入了技术革新的潮流。但是,不论技术如何变革,阅读工具如何智能化,“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永远不会变。阅读技术手段和阅读工具是内容传播的工具,没有好的内容,即便阅读终端再智能化,也没有读者,期刊无从发展。“内容为王”需要有丰富的稿件做支撑,特别是大量高水平稿件。因此,高水平、优质稿件是期刊的生命源泉,吸引高水平稿件是期刊编辑部的重点工作,维持稳定充沛的稿件储备是期刊发展的保障。因此,培养、扩大高水平作者群是期刊获得发展的根本。
1维护“老”作者
所谓“老”作者是指在期刊发展历程中持续提供优质稿件的作者,即期刊已有的作者,能够持续地投稿的作者。作者持续地将自己科研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投稿到期刊编辑部,说明了作者对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论选题角度、研究水平、文章质量是否符合期刊办刊宗旨,期刊编辑部都要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和细致的服务,进而与作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选题方向偏离办刊宗旨,或科技论文接近发表水平的文章,经过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对稿件的研究重点,呈现方式等进行修改后,是可以发表的。编辑与作者互动沟通的这一个过程,不仅仅有利于打造期刊的品牌形象,也能从中发现、培养一批忠实的、高水平的作者群。因为期刊本身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比较高。
1.1建立良好的信任
在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受到专家和读者认可的期刊,往往都有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的作者群,有一大批能提供优秀科技类论文,代表行业科技研究前言和重点稿件的作者。当然这些成熟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也都有各自从无到有,由弱到壮的成长过程。以“机工传媒”科技期刊群为例,“机工传媒”主办的科技期刊有21种,大部分都是当下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的科技期刊。其实,这些期刊在创办初期都经历了稿件数量较少,作者数量较少;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少稿件距离发表还有较大的距离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机工传媒”的编辑们对每一篇稿件都进行了认真阅读和检查,对文章的选题和文章内容给出了详细、系统、全面的意见和建议,与作者就稿件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再加之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和校对。经过编辑们审稿和修改的稿件,文章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编辑在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彼此的情况,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通过沟通编辑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的行业背景、研究方向和论文撰写能力,同时,作者也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杂志的投稿要求、期刊定位和办刊宗旨,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日益提升。渐渐地,“机工传媒”的科技期刊刊群的投稿数量不断增长,稿件质量和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当年的作者陪伴着期刊一起长大和成熟,当年的“新”作者,如今已成为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单位中的资深专家、高端学者和技术领军人物。他们对“机工传媒”有着浓厚的感情,一旦在技术上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在自己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或技术热点都主动将自己的科技论文投到“机工传媒”的期刊。
1.2缩短审稿周期,提升服务质量
期刊的审稿周期是影响作者期刊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学术类、科技类期刊的审稿期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有不少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其审稿周期则长达一年或更久。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当今审稿周期的长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一部分优秀作者将稿件投到了审稿周期较短且学术影响力较好的科技期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优化审稿流程,提升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缩短审稿周期的长度。比如为了尽力缩短审稿周期,期刊编辑部一方面精准选择审稿专家,依据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审稿专家的空闲时间推送稿件,施行动态化审稿制度。专家对稿件专业领域越熟悉,审稿积极性越高,审稿时间越短;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审稿专家的人数,比如一篇论文需要2份审稿意见的,编辑部将论文推送四到五位审稿专家。这样便能较快地收集齐2份专家审稿意见,以便于编辑尽快将具体科技论文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最大程度上缩短审稿周期,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障科技论文的质量。
英文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深度研究
关键词:学术期刊;文本建构;研究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最直接、最活跃的平台之一。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旗下三大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的数据,截至2019年10月,英文期刊在这三个系统期刊总量中的占比分别是88.58%、89.25%和22.25%。可见,英文期刊举足轻重,无论是关注学术动态,还是欲、增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表达,研究英文期刊论文的文本建构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关于英文期刊论文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研究比较充分,但方法部分研究不足,而研究的创新往往就是从方法开始,因此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点和建构方式,对文献阅读者和撰写者的意义不言而喻。文本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其特点会在学科与学科群的对照中更为凸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博学文库”新近专著《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研究》,就旨在对照和揭示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的英文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征,考察它们的生成机制,以形成对学术语篇研究和学术英语教学的实证支撑。
该书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语料库,采用了文本分析、统计学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在词汇层面上,它采用语料库语言学与Coh-Metrix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词长、词汇多样性、词汇密度、高频实词和主题词特征。在句子层面上,该书借助同样的分析手段,描述了句长、句法复杂度、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等变量的特点。在语篇层面上,它主要结合体裁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考察了段落长度、可读性、衔接、语步结构和话目分布规律;在分析语篇建构的心理因素时,作者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方法部分的重要性、该部分与论文其他板块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语料样本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该书还从主体、对象、方法、受众、规约和反思等六个纬度探讨了所涉五个学科群的学科性和学科间性特征。
通过这些研究,该书尝试回答了一些问题,如在不同学科群和不同学科中,期刊论文方法部分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上的异同;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在方法部分的语言选择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的方式;学术语篇对科学研究的建构作用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如前所述,关于期刊论文文本的现有研究大都关注论文的整体或其摘要、引言和结论板块。该书首次深入、系统、大规模探讨方法部分文本建构,将文史哲学科和数学、统计学等或注重思辨式内省,或注重形式推理演绎的学科纳入,并在量化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质性分析。这样的研究角度,在已有研究中也不多见。
总之,该书是一项实证研究。它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语料库,综合运用语言计量学和第四代语料库语言学技术,就38个变量对5个学科群、20个学科的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进行了多维度描写与分析,归纳出不同学科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特征,并从学科性和学科间性视角阐释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建构机制,以期助力学界深入研究学术语篇,并为特殊目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科技期刊上码内涵及策略
近年来媒体融合渐成热点,诸多学者对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李小燕等[1-2]对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发展方向、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了“1个总趋势、5个特质、N个创新点”的融合思路;刘静等[3]利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朱琳等[4]通过对339种中国科学院主办科技期刊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媒体融合出版现状,问卷涉及融合出版观念、内容生产、呈现形式及传播渠道、服务项目与实现功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辛亮等[5]提出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思维模式———传播思维、服务思维和时效思维;陈勇等[6]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方阵的构建模式。与上述学者不同,本文试图以近年来期刊上出现的各类码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各类码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上码策略等,以期为科技期刊有效利用码实践和推进媒体融合提供借鉴。
1上码种类
目前科技期刊上总共出现有7种不同的码,按照上码位置的不同可分为2大类:一类显示在期刊的封面和封底,另一类显示在论文中。按码的形态可分为条形码、二维码和字符码(中图分类号等不在讨论范围)。本文按上码位置分类进行介绍。
1.1封面封底上码
1)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科技期刊注册和运营微信公众号后,通常会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制在封面或封底处,读者扫码即可关注公众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论文、信息、提供在线查询稿件和信息等服务,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响力、实践媒体融合、沉淀用户的首选途经。2)淘宝微店二维码。科学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期刊线上销售服务,为各刊生成淘宝微店二维码,用户可扫码订阅和购买当期杂志或过刊。目前已有超过500家期刊开通中科淘宝微店,其中部分期刊在封底印制二维码。3)ISSN条码。199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期刊均需印制977开头的条码[7]。条码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统一制作和提供,期刊每期的条码均不同,不可重复使用。条码通常印刷在期刊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1.2论文中上码
1)DOI码。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码,是国际通用且终身不变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其可被视为科技期刊论文的“身份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对论文等数字资源的永久链接和精确定位[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和同方知网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成为DOI中文注册机构。DOI编码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由国际DOI基金会授权固定给予,后缀由期刊出版机构自行编制。科技期刊通常会在论文首页页眉或关键词下方标注DOI码,部分期刊会在参考文献中同时著录该篇文献的DOI码[9]。2)ORCID码。ORCID(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用于解决学术交流中作者姓名歧义问题,其可视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ORCID码可免费注册获得,是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国际性、持久性、互操作性的特点[10]。此外,ORCID码可以链接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可以将数据集、设备、媒体报道、实验、专利和笔记本等与码做链接。目前部分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提供ORCID码,并在论文的作者简介中标注。3)OSID码。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是以二维码为入口为读者提供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实时交互,以及帮助期刊实现移动端传播[11]。OSID码由SAYS系统生成,该系统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研发并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给期刊免费使用,目前有超800本期刊使用OSID码进行探索尝试。当论文录用后,由编辑生成OSID码,由作者上传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由编辑审核后,印刷至论文题目或摘要旁。4)自制二维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实践增强出版的技术门槛几乎可被忽略。部分科技期刊以H5、腾讯视频和HTML等作为载体,将与论文有关的视频、动画及HTML格式论文网址生成为二维码,并印刷在论文的题目处或文中,读者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内容[12-14]。
新媒体下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的传递形式不再限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信息传输方式日益丰富,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从大篇幅到碎片化,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由于科技期刊不但传播了信息,还积累了文化,因此,它在时展的背景下应适时扩充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给科技期刊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信息沟通、传播方式。新媒体的涌现,科技期刊应积极直面变革,运用新的传播模式改进自身传播平台以满足社会发展及作者、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科技期刊应当掌握好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提升自身的办刊水平及影响力。
一、新媒体对科技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
纸质媒体时代,社会大众透过阅读书籍、报刊才能获得资讯及传播知识。但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出现,其独有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真正的危机。在新媒体“涌进”、传统媒体“渐退”的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也相当艰难。新媒体给予社会大众及时、全面、多角度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让众多科技爱好者和科研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浏览者,也成为发表者、查找者。新媒体以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结合的展现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享受和阅读欲望。这使得纸质科技期刊流失大量读者,阻碍了期刊的发展[1-2]。
(二)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在冲击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增添新机遇和希望。尽管新媒体占据了传统期刊许多市场份额,但与先进的新媒体设备相比,传统纸质刊物不需电源支持,且不易被损坏,纸质刊物使阅读爱好者有着某种特有的抚摸感觉,满足了许多阅读爱好者的阅读习惯。科技期刊因仍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所以新媒体暂时无法完全取代纸质科技期刊。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科技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发展,增添传播手段,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改善经营理念,拓展品牌业务。当前,我国有部分科技期刊透过与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合作,推广网络期刊业务,获取了显著的成效。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广播电视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作用探析
摘要: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水平,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确定论文结构,在查找、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合理运用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策略
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应用缺乏规范性,对论文结构的把握缺乏逻辑性,少数学生文字功底差,也有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可以保证论文写作过程的可控性,培养学生文献整理、数据分析、论证结论的综合能力,并确保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稳步推进[1]。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选题方向
选题对于毕业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研室把关,但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难以判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确定。
(一)协助教研室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毕业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申报,教研室组织开题答辩确定选题是否合格。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或大致的选题方向,并在开题答辩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把关,在答辩之后进行选题辅导。
(二)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学生报来的选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如《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发展研究》《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等。有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研究主题”,需要具体到一个小的研究问题;有的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调整到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如学生报来的选题《新闻人物专访对话技巧分析——以新闻频道<面对面>2018-2019年报道为例》,指导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最终将选题确定为《娱乐类明星人物专访策略分析——以央视<面对面·春晚面孔>系列专访为例》;再如将《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采访技巧的运用——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这样从研究问题到研究对象都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写解说词写作,还是太宽泛,具体到解说词写作中的数字处理,而且放到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框架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