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全球金融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全球金融经济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应对路径

一、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各国银行制度与金融结构的整合,使得各国金融活动的相关程度提高,这就客观地要求汇率制度或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消除外汇储备耗尽的风险。然而,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依赖性较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选择了美元或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的安排就造成了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弗诺德、伽伯等人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又称理性投机攻击模型),比较客观地解释了这种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在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造成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固定汇率制度与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内在冲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的流人与流出不受限制,这同时也是金融自由化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金融全球化下的理性预期和道德风险

金融全球化造成的三元冲突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还在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理性预期的自促成及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随着资本运动,在完全不可变更的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之间没有舒服的中间道路可走。奥伯斯持菲尔德模型证明,危机的根源是市场预期和固定汇率制度,而不是政策和经济状况,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除了市场预期会引发金融危机之外,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也是引起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道德风险,在这里是指由于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银行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项目。而由于存在着政府对银行的显性或隐性的保险,使得这种追逐高风险回报的贷款行为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宏观经济内在冲突的激发

从以上两类金融危机模型可以看出,对于金融危机产生机理的研究正在从实体经济领域向金融活动运行的内在机制深入。由于许多金融危机理论只是对当时的一些危机现象做个案式的剖析,尽管模型续密;推理严整,也相当深刻地说明了某一方面的问题,但不断变化的金融危机现实不断地给出新的难题,无论哪一个模型或哪一个阶段的理论都无法全面地说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而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对于金融危机机理的研究还尚有很大的空白。更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模型似乎没有充分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快的金融全球化进程。在分析金融危机时,似乎没有考虑到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国乃至全球宏观经济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在这里试图充分考虑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透过资本市场开放时期宏观经济的不协调性,对这些金融危机理论做尝试性的综合。

阅读全文

货币体系面临的问题探索

作者:张美英 陈孝明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

文献综述

由于黄金在纸币出现之前长期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且在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充当了价值“锚”的角色,因此“一战”以前国际货币体系都比较稳定。真正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2)的霸权稳定论思想,蒙代尔(Mundell,1972)的超级大国理论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2)等人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三难选择理论”,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国外还有学者从货币危机的角度剖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弗拉德和戈博(FloodandGarber,1984)用线性模型简化,由此构建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框架,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1995)等人则提出货币危机的第二代模型,预期贬值自我实现的结果也能引发货币危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是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拓展,比如徐涛、侯绍泽(2007)从美元霸权构的角度探讨了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元霸权下的国际经济货币秩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稳定的。张云,刘骏民(2008)从虚拟研究虚拟经济出发,从境外美元资产规模和投机资金力量、美国外汇储备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由此会进一步的引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巨大危机。王曦,周高宾(2011)基于稳定性与流动性视角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历次的变革都是基于对国际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取舍的制度安排。

在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面临新问题的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道。胡勇,李占卫(2005)强调了IMF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建议使之成为有效协调美元、欧元和日元关系的国际机制。杨小军(2008)从牙买加体系固有的内在缺陷出发,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六大新特征,并由此简要勾勒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高静(2011)则研究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文献比较丰富,不仅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一些政治家金融管理当局也提出了对货币体系的见解,并且在实践中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进,这为理论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也会有所变换,很多已有的文献没有预测到相应新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道。

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缺陷

1.美元霸权。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以美元作为支配性的货币,美元仍然是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和外汇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享受巨额的铸币税,据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Frankel)的估计,当前被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美元数量至少占到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照此推算,每年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征收高达120亿美元的铸币税(何帆,2004)。(2)避免了外汇风险和换汇成本。由于美元在全球的通用,美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就可以直接用美元进行结算,而外汇风险和换汇成本则由他国的企业承当。(3)美元霸权使得美国政府可以持续获得低成本国际融资。中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的美元,由于缺乏其他的投资途径,不得不购买美国的国债,为美国政府融资提供方便。然而在充分享受霸权的好处时,却在承当责任和义务上不尽人意。为了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在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1973)认为,美元霸权的建立要求美国经济必须履行以下义务:维持全球汇率结构的稳定以及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当危机来临时,美国并没有履行其义务,正好相反,其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手段,使持有美元的国家大受损失。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的同时也给国际货币秩序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身的局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金融机构,其所奉行的理论值得商榷,它能发挥出的作用也受到大国博弈结果的制约。其决策是以各国所占的份额来进行投票决定,因此它的很多决策几本上是西方大国博弈的结果。截至2005年3月18日,美国所掌握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分别为17.46%和17.14%,虽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减少,但始终在17%以上;西方7国份额和投票权比重合计分别为46.24%和45.43%,一直超过45%。1而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则设计,重大事项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方能决策实施,而美国则在这些重大事项上有一票否决权。IMF的这种运行机制缺乏作为国际金融机构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IMF的角色之一就是当成员国遇到金融困难时为其提供帮助,而当它在实施救助时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也为人们所诟病。

阅读全文

多边金融体系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阅读全文

国内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结构逐渐崩塌,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便是美国对自身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虽然国际上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足可以显示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大,以及所影响的范围之广阔,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究其根本原因是金融结构的崩塌,这是国际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结构的崩塌是根本的冲突展现。尽管多年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对于金融结构崩塌采取了相应对策,然而全球的经济仍然还未恢复到金融结构崩塌前的形势。同样,国际上金融结构的崩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国带来一些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难度。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地解决措施,以更好提升我国应对各种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和国际经济密切相连,而国内外的环境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上涨速度逐渐降低,经济发展由之前的高速度发展,改变为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以价格取得胜利”转向为“以质量取得胜利”。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环境为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稳健康的环境。

1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的现状

1.1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自从2008年金融结构崩塌之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低潮,金融经济的总体环境并不乐观,现阶段,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逐渐活跃,但是通过全球总体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仍然十分迟缓。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讲,因为要面对十分高额的债务危机,所以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让本国家居民的失业概率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复苏,则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以上原因都会使国际经济出现回落的现象。

1.2全球经济正处于逐步苏醒阶段。虽然全球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给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但是各国在面对社会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在持续的应用各种对策来应对经济危机,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结构崩塌给国家所带来的多种弊端。例如,在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没有完全恢复该国家银行信贷等一系列功能,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该国人民消费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国企业的良好运转以及社会福利、人民群众的就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国内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金融结构的崩塌给小型企业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灭顶之灾。而近年来,大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复苏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创设拟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援助规划,并且确保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程度。通过这些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有十分显著的经济苏醒迹象。例如,一些企业的运转已经相对较为平稳。国际股票市场正处于逐渐回温的状态,以上种种良好形势的改变,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踊跃性。

2浅谈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阅读全文

预期科创板发展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摘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的同时,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机遇。本文主要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角度出发,对金融危机下相关指标的走势状态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当前科创板的大好形势,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企业走出困境之路,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科创板;海外并购;策略研究

受2007年8月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很多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与机构都濒临倒闭的边缘,并导致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局面。次年9月,直到雷曼兄弟的破产与美林公司被收购,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此后危机蔓延迅速,2009年美国实际的GDP降低了2.5%,创二战以来最低纪录。部分国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勉强在此次未击中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但和美国有着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却不能幸免,经济纷纷陷入衰退的行列中。此次金融危机不仅通过贸易体现出其巨大的破坏性,在金融货币层面也体现出来,而且并不亚于前者。为顺利走出这场危机,美国实行极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基金利率调至接近于零,大量的货币被注入到市场当中。国际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

一、国际金融危机指标分析及预测

(一)金融危机指标分析

金融领域内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并对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就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股市的暴跌、资本的外逃、银行信贷关系遭的破坏、以及货币大幅贬值与通胀等。根据BusinessInsider的报道,2018年3月29号下午,2年期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缩减至47个基点,创2007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短期与长期债券收益率之差,即所谓的期限利差。期限利差的收窄意味着收益率曲线趋平,如果短期国债收益率高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就会发生收益率曲线倒置的情况,而收益率曲线倒置通常是一种经济进入衰退期的信号和警示,因为倒置表明从长期来看的话投资者预期投资收益会大幅度下降,未来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历史经验表明,收益率曲线倒置发生后的经济状况都会大幅度衰退。在过去的60年中,几乎每次经济发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线都会有倒置的情况出现。一般意义上来讲,导致收益率出现倒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持续宽松,以至于长期美债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最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走势并不怎么看好,以至于不断下调经济增长的预期来调整。一旦经济发生衰退,股市就会大幅度下跌,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也将逐渐加大,同样的道理,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

(二)美国金融危机预测

阅读全文

金融风暴下银行业应对信贷风险对策

摘要: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人们对经济的未来预期会更加悲观。全球金融风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都出现巨大的损失,经济增长遭受严重的打击。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随之上升,社会整体呈现出经济萧条的局面,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政治层面。所以,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造成过度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本文主要就银行业应对新的信贷风险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金融风暴;银行;信贷风险

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包括贝尔斯登在内的十几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第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最后也走向了破产,美林银行则被收购,金融风暴就此走向了高潮。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席卷下,许多银行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亏损严重,甚至濒临倒闭,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1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1.1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振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尤其过于依赖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出口经济,这两区域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0%。近几年,国内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居民购买力也有待提升,高投资会带来巨大的产能释放,但国内的购买力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只能寻求国外市场[1]。由于外部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长,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经济,其具有独特性。中国需要改变这种经济模式,就要减少外需,但与此同时,中国工厂难免会出现停厂倒闭的现象。

1.2经济创新水平低下。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的形式,技术、原创产品和自主品牌比较匮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矿石、木材、石油等材料的进口大国,也是玩具、家电、服装等产品的出口大国,可中国却没有掌握应有的国际定价权,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定价。虽然中国已经位列三大出口国家,但净贸易效益并不理想,物质商品出口顺差需要服务产品逆差来弥补。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设计和营销渠道,单纯依靠劳动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法提升弹性需求,产品的可替代性较高,企业往往很难盈利,更不要说企业积累,许多企业都没有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能力,所以在外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抵御能力。

1.3缺少金融体系风险规避和止损机制。当前中国金融正不断改革,目前正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稳定发展,国家主权基金、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企业等都应该走入国际市场,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利用金融杠杆、衍生工具等进行海外投资、对冲交易。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体制和制度还应加强,尤其是金融风险规避止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市场,合理运用现代金融交易工具,杜绝投机倾向,加强内部控制,如果这些机制缺失,会给外部投资活动带来损失。统计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损失已经在1000亿美金以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不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也是造成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阅读全文

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及免疫对策

摘要:金融跨国波动形势与传播机制等变数使金融危机的跨国效应愈演愈烈,稍不留意便会借助外贸渠道迅速“传染”至其他国家,而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为外贸高依存度国家,我国应立足内需的策略需求,适度降低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国际贸易要“走出小圈子、闯出大市场”,理顺贸易伙伴新型多元化机制;以制度措施促规范,实现贸易集体固定式汇率制;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国际金融货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维护国际金融经济稳定的效能。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免疫对策;探究

目前,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愈演愈烈,随之带来“雪球”效应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屡有发生,这种经济高关联所引发“传染性”危机的迅速蔓延,已引起理论界与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流行性“顽疾”,学者们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以不同的声音唤醒人们对这种世界性“传染”危机的警觉与重视,提醒世人应尽快、竭尽全力加以解决。

一、基于金融“顽疾传染”的危机路径辨识

为规避这样的“顽疾传染”,国内外理论界则始终把防范金融危机传播机制作为经济发展头等要务,并不懈致力其研究当中,竭力从看似杂乱无章、并无关联路径中辨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进的特征突破中寻觅一种预防危机“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学者曾提出,市场中一旦出现与市场汇率不协调“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强硬”宏观调控,其结果也必将是背道而驰,金融危机则一触即发。尽管学者研究危机问题的立意视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实际结合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金融危机路径的理性辨识。路径一:共生因素的辨识。一般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协调价格运动多由共生因素导致,由此而引发的各国货币危机皆源于此。该理论辨识点在于突出解释了一些新型工业国家货币危机的根源,在遭受国际商品的价格冲击影响,国内货币危机通常会一触即发,而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挣扎,也如同风雨中娇弱的身躯难以撼动大树一样,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路径二:外贸危机的辨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外贸危机就是国内危机通过贸易活动形成国际外溢,从而引发国际“连锁式”金融危机。该理论辨识点强调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提出国际贸易危机其传导渠道不仅限于贸易国之间,由此还可带来第三方市场的动荡,也就是说某国家的发生货币贬值,在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无形中也间接性掠夺了同类商品生产、供应国家市场,其结果则是国际性市场预期将被无情打压,贬值国汇率势必险象环生,最终诱发货币危机。路径三:资本市场的辨识。资本市场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拾话题又有新的市场说法。国际化资本危机新的表现形式为跨市场的金融危机,资本国际化的渗透无形加剧其危机的“蔓延”和“传染”。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层层深入,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挣脱了国界限制,而彼此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一种国际流动性货币资产频繁交流在所难免,一旦其中某个国家发生流动性危机,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头寸拆借缓解,尽管能短期奏效但也无形加大了他国潜在的货币危机风险。倘若国家间的资产运动具有高度共性之处,则金融危机可借助跨国市场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张,造成他国“再蹈覆辙”,显示出跨国危机的“传染高发性”。路径四:投资波动的辨识。投资者的市场运作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相关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对投资波动的辨识,应着眼于投资心理预期与资产市场调整行为的冲突环节。金融市场由此而导致的波动与前三种大有不同,这种波动的出现并非国家的经济实体基础暴露非稳定性,而是一种由投资者单纯行为导致而成的资本短期异常流动与大幅资产调整等,由此带来某国国内以及跨国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骤变波动。

二、源自危机“跨国传播”的病态机理探析

爆发初期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为主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驱使,这种局域性的小范围危机则极容易蔓延,借助外贸渠道就可轻易传至其他国家,如同“肿瘤”般孳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规模危机。外贸活动是其借助的主要传播渠道,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是其实现跨国传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态传播机理主要如下:(一)贸易伙伴传播机理。这种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直接双边贸易传播,通常情况下,“危机源”主要通过外贸交易、对外商品及货币投资等扩散路径,将本国风险传播扩散到其他合作贸易国。其病态机理主要是,危机源头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形成本国货币在短时期内大幅骤然贬值,带给贸易合作国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阵痛之余,合作国的外汇储备也骤然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被动经济趋势也极容易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货币投机者的冲击对象,结局更不容乐观,最终将遭受货币危机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危机源头国家大幅的短期货币贬值必将同步拉低贸易国家的价格水平,造成贸易合作国家价格消费指数的整体下降,相对合作国家居民消费,国内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而外币兑换需求则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骤然上升,对外汇储备无疑又“雪上加霜”,更加严峻的货币危机如履薄冰,极易导致再次恶性循环。(二)竞争对手传播机理。如此称谓的传播可理解为间接性双边贸易传播,究其根本,尽管对象不同但也是凭借贸易联系与对手国家将危机“传染”开来,所不同的只是传播形式与贸易伙伴传播略有不同而已。可将此传播路径如此假设,A、B两国为竞争对手,倘若A国遭受了货币危机,在大幅贬值出现的同时也将带来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的短期“利好”,而竞争国B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可“袖手旁观”,危机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应的货币贬值政策积极应对,同步刺激跨国贸易。表象看竞争对手B国的做法似乎无可非议,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则不然,该种情况一旦出现,B国则会无形增加被投机者实施货币攻击的潜在风险。同样使原本只发生在一国之货币危机扩散、蔓延成跨国型多区域性质金融危机。

阅读全文

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究

摘要:随着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各国经济产业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下更快融合,使得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成为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和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融合契机,提出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金融工具;全球化;贸易融合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融合,发现未来发展国际趋同的必要性,进而预测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一、回顾过去: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2006年,我国进入后WTO时代,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积极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增强国际合作。而此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响应了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等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后,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化,修订了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具体准则,以金融工具为例,在金融工具定义上,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来看,金融工具的定义与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面,在旧准则中,金融资产被分为了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划分的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主观性增强,仅根据管理者的意图便可以划分金融资产。新准则将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为三类后,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细分增强了其分类的逻辑性之外,国内外会计准则实际含义相同。可以看出,在这一基础上,对国内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要的。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同进程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便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刻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协调作用,承担国际责任。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可能发生变革,可以看出趋同进程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历史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会重现,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规范发展,促进我国与各国经贸团结合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着眼现在:国际趋同大势所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