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期中成绩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期中考试对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摘要:
《电子技术》课程在我院市场开发与营销(医疗器械维护与经营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检验与注册方向)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期中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电子技术;期中考试;理论课
1引言
目前许多高校都只针对部分课程设置期中考试,绝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都没有期中考试,甚至一部分高校取消了所有课程的期中考试。《电子技术》课程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课时短、专业性强等特点。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枯燥的课程使得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抱着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所以笔者认为,把期中考试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2课程情况
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文章针对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的一次综合改革,随着高校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转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不断更新,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转型需求,所以现推行以完成实际项目或设计大赛为主的结课答辩考核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漫;周边产品;课程考核;改革;应用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
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系统的学习,以虚拟的项目为案例,主要从动漫产业发展、周边产品构成要素入手,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绘画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带动基础”的教学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第一方面是对市面上成功的衍生产品的观察、分析和理解,加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并能根据个人的案例准确进行市场调研;第二方面是设计产品、制作产品效果图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的提高,综合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第三方面是想象力的开发,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日益增多的各种设计素材,变化出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无穷创造力和想象空间,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设计方案。
二、本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一)不太注重学生前期策划和语言能力的表达
只看重作业本身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忽略前期策划的重要作用和综合能力培养。有些学生可能专业掌握很好,但表达能力较弱,会使学生将来就业后与客户交流时产生一定障碍,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本课程是综合能力概况性较强的课程。
实效性教学管理论文
一、加大自身教研力度,突显教学引领实效性
“打铁先要本身硬”,作为教导主任,本身就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佼佼者,这样才能当好“排头兵”、“领头雁”。28年来,我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始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的学法指导,始终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成绩置于首要地位。在我的课堂上,知识与能力并存、激情与幽默共生、教法与学法共赢。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化学全县第一,2012年化学中考全县第二。因此获得了永吉县教学提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学期内我至少做示范课两次,日常的课堂教学对全体教师开放。科学的教学环节,和谐的双边关系,良好的教学技能,深受老师的推崇。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业务素质,才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加大工作执行力度,突显教学计划实效性
俗话说“高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影响力”,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导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使教研活动,日常管理有的放矢。本期教导处有效组织月考两次,做到监场,评卷双严格。个体、集体质量分析两夯实。组织学生竞赛3次,注重命题的基础性、新颖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组织教研活动3次。第一周的骨干教师引路课,第二周的特岗教师汇报课,第九周的教师展示课,强化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实现布置、落实、总结、评价一条龙。组织集体备课7次,教导处定时间、定科目、定主备人、定备课内容。学科组长组织备课,组织听课,组织评课,做到个体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现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系列化。教学检查是教导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期检查书案“明师心语”学生作业,听课记录等各3次。坚持检查的经常性,细致性和客观性。经验告诉我,制定计划容易,执行计划太难;执行计划容易,落实计划太难。经验还告诉我:精细的布置,严格的检查,客观的总结,能使教学计划有效落实。
三、加大欣赏教师力度,突显教学总结实效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对此,教导处充分利用黄榆九年制学校的三类总结,即每周的工作总结,各类活动的总结,期中、期末的总结,大力弘扬教师的正能量,极力扩大教师的闪光点。例如,利用周总结,对废寝忘食、早来晚走、带病工作、取得阶段成绩的教师进行点名表扬。利用教研活动挖掘教师的潜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利用教研活动总结,对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的特岗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以增强年青一代的信心,激发年轻一代教师的工作热情。利用学生知识竞赛,为“学习高分”的学生,发奖状,发喜报,扩大正面影响的范围。利用期中、期末工作总结,对全体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的评价机制弘扬正气,打击邪气,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现在我校的教风正,学风浓,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明师高徒”工作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教导主任对一线教师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狐疑;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贬低;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指责,让正气和政绩占领教学这块主阵地。
四、加大工作协调力度,突显教学秩序实效性
工程教育下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论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以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为目的确定《材料物理化学》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引入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及优化及考核方式以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并坚持持续改进等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材料物理化学;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不仅为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被我校材料类专业设置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它综合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相应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十分有助于理解材料科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无论是对学生今后在材料领域从事专业的工作,还是继续考研深造都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价值[1]。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师的工程类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从事新材料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因此,如何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确定《材料物理化学》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和内容,成为材料类物理化学课程教改迫切解决的问题。
1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材料物理化学》对毕业要求支撑的观测点,根据观测点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的毕业要求中要求通过《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能力要求设定课程目标为:(1)能够系统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中材料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2)能够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计算,识别和判断材料相变方向、化学反应方向、限度与速率等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确定各知识单元的知识点,设定学生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需突出应用的特色,注重把理论知识与金属材料工程实际工程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中,重点介绍《材料物理化学》应用于金属材料领域的知识,对化学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和定量计算等内容不必进行过深过细讲解。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结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掌握公式及理论推导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结论以及相关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理论与科学研究、生活实际及工程问题的结合,构建先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培养材料专业的学生利用《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以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生理解及记忆难度较大,经常混淆相似公式的应用条件,在正确应用公式解决工程问题上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在每个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或自行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利用简短的描述,形象的图画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对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梳理,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思维走向深入和扩散,为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概念与术语的基础之上,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作为一级分支,分别从功的计算以及热的计算进行展开,将封闭体系的体积功计算、定压热、定容热的计算作为二级分支,定容变温和定压变温过程热的计算,相变焓、化学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计算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变化中应用作为三级分支,从而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论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考核网页设计论文
一、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年的教学发现,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学生只建立了的基础的专业课程知识概念及单一的基本操作,并不能综合应用操作技能完成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为了建立以网页设计与制作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综合项目实践能力,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同时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以下的考核方案。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案的制定
本考核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每组2-3名学生)完成一个规定主题网站项目的方式展开。总成绩由操作考核成绩、项目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70%、30%,每一项按百分制评分后依权重比例计入总成绩,总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本课程并重新参加考试。因本校的现有学期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组成,为了与学校的评分要求接轨,将本次考试所得的总成绩作为学校学期总评成绩的期末成绩部分。并在此说明平时成绩30%部分是由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及上课表现综合评定。本考核方案中的操作考核、项目报告都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其中操作考核实施的具体要求以试卷形式展现,内容要求以表“操作考核内容”为中心,以考核学生综合网站制作能力为基本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具体要求在此省略。此外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报告不仅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份内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总结,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所收获。项目报告实施的具体要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网页制作。在前期策划阶段,要求小组共同确定网站名称、网站风格(列举网页采用主要色彩及网页色调定位)、网站栏目、站点目录结构的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网站规划,在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协作完成网页制作。其中网页制作中要求页面美工设计阶段介绍所用软件及提供至少首页效果图截图;静态页面制作阶段要求绘制网页布局的结构图及标注尺寸;程序开发阶段列举所用的开发工具、对数据库、表进行截图,以及绘制程序开发页面流程图。
中职学校过程性评价实施与效果
【摘要】过程性评价方案充分考虑中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现状,通过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合理配比,完成对课程的过程评价。该评价方式从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分析特点,找出有针对性、适应性的解决办法。通过对评价过程的组成特点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评价过程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生;终身学习;普及教育;过程性评价
一、背景分析
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文件规划了未来十五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根据蓝图的规划,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高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个性化教育,只有推进个性化教育,保护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才有可能。中职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保持和培养有先天性的优势,只要有良性引导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效。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现代社会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现代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得知识,使学生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合格的劳动者。以此为据,中职教育所讲授的知识具有知识面宽泛、知识难度相对不高和专业技能与理论学习并重的特点。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多元化成绩评价探索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对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形成及创新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而实验成绩的有效评价可大大提高学生学学物理实验的动机和教学效果。文章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的,从学生实验项目过程评价、实验项目报告评价、研究性设计实验综合评价、自主性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多元化成绩评价;研究性学习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成绩评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拟从学生实验项目过程评价、实验项目报告评价、研究性设计综合实验评价、自主性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实验过程教学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价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成绩主要来自平时实验报告考核,这种评价方法主要还是重视理论考核,每次实验报告是课后完成的,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忽略了对学生实验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会逐渐降低学生学学物理实验的热情。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实行“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加大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据此,结合本人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改进将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三个模块开展。实验预习模块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在实验前期的实验准备情况,包括具体实验项目仪器装置的构成、基本的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等,最终呈现一份预习报告。这一过程的有效完成将大大提升在后续实验操作环节中的效率。在实验操作过程这一模块中,主要从实验平台搭建、实验操作规范、测量方法准确、实验数据准确性、实验仪器规整及实验出勤等方面开展。主要测试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将具体理论应用于实际实验处理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大学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而且还可以对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进行培养,因此将实验完成之后仪器规整情况和实验考勤也作为实验过程进行考核。在实验完成后,将呈现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含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数据表格、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与讨论四部分。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是一个研究课题,实验报告就是学生成果的展示,显示实验教学的成果。这一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数据误差处理及相应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的能力以及将研究成果用语言文字凝练组织的能力,这一训练可为今后学生科学素养的锤炼和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5]。
二、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鉴于合肥工业大学工科办学的特色,对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模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通过改变原有评分方式,建立平时分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适当增大平时分的比值。目前我们已经实行将平时分的比例提高到70%。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效果明显,学生主动性得到积极改善,教学效果也凸显出来。具体实施过程中拟采用实验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中操作考试成绩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模式。由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每学期都有5500名左右学生开课,因此想采用严格意义上的抽签式的操作考试比较困难,可以采用在期中考试周的两周时间内,某个班轮到某个实验项目,老师简单介绍原理及仪器操作要求,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给出实验步骤,测出实验数据及给出数据处理的合适方法。对期中操作成绩评定主要包括:操作步骤正确,仪器操作无误,观察记录正确,遵守实验室规则,仪器归整等,最后写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结果。这种期中操作测试考核模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实验技能的把握情况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既有操作又有数据处理,可以识别那种眼高手低的纯理论者,也能识别那些只会按老师要求按部就班地摆弄设备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这样平时过程+期中的操作考试+实验报告的考试模式使学生必须认真把握平时的每一次实验教学课,并能够处理好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在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可采用多方位评估,成绩可以从学生课堂设计比赛、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参加专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等中获取,全方位对学生做出评价。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和设计大赛。比如我们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和瑞萨车模大赛及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等,这些使学生实验技能、电路设计、硬件编程等许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延伸,增强了自身研究性探究学习的能力[6-7]。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