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制度执行情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结合
[摘要]立足新时代,国有企业要将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企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职能相结合为切入点,诠释了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职责区分,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两者结合的优越性,指出两者结合的实现途径,旨在探索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转型提升之道。
[关键词]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有机结合;新时代;国有企业
党的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推进中国进入历史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从严治党和从严治企的双重重任,强化监管,体现实效;如何增强与其他监督力量间的联动,凝聚合力;如何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力量,以适应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职责区分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监督的必然选择。纪检监察实为“纪检”和“监察”的合称。纪检,系纪律检查的简称,纪检机构是党的机构,实施党内监督,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纪检以维护党的纪律为主线,监督对象是党组织和党员。监察,系行政监察的简称,监察机构是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监察以维护行政纪律为主线,监督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党的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通过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有效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的全面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明确纳入监察对象范围。
二、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内在联系
内部审计是从严治企的产物,纪检监察是从严治党的产物,但两者在工作对象、内容、方法、目标方面存在着一定联系。正是这些内在联系,决定了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象重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既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也是纪检监察的监察对象。开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凡提必审、凡离必审”,定期轮审,对任期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上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三重一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给予重点关注,加强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的权利约束和监督,促进领导人员履职尽责,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如果领导人员不履行或不正当履行职责,触犯党纪政纪、行纪行规,则成为纪检监察执纪审查的对象,履行执纪审查程序,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或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还应移交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内容交叉。巡视巡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是纪检监察主动抓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巡视巡察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重点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党的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以及选人用人情况。可见,巡视巡察在重点检查内容上和内部审计存在一定的交叉。比如,对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与纪检监察检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是否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决策部署的情形,存在一定交叉;检查是否存在违反廉洁纪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问题,是否存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的问题,是纪检监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要关注事项,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对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进行监督的必要关注事项;财经纪律方面是否存在违规担保、违规理财、违规借款、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是内部审计着眼于财务流程管控、防范企业风险的关注重点,也是纪检监察紧握纪律戒尺、规范权力运行的关注重点;再如,“三重一大”经济决策是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事项,是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高风险点,决策事项是否符合权限、决策过程是否民主、决策结果是否科学、决策执行是否到位以及决策目的是否得以实现,都是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内容,而其中涉及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执行情况、选人用人的合规性、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等,都属于纪检监察关注的关键点。方法共通。巡视巡察和内部审计都是问题导向的监督检查。巡视巡察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听取专题汇报、开展个别谈话、向知情人询问、召开座谈会、进行民主测评或问卷调查、受理来信来电来访、调阅复制有关资料、实地走访等。特别是听取专题汇报、开展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进行民主测评或问卷调查,类似于审计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基础;向知情人询问、调阅复制有关资料、实地走访,类似于审计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获取各种审计证据,为得出审计结论提供依据。纪检监察开展执纪审查工作同样需要收集证据材料,为认定违规违纪事实提供依据。可见,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工作方法存在一定共通和相似之处。目标一致。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都属于国有企业内部承担监督职能的部门,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终极目标都是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服务。曾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完善法人治理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是国有企业立足新时代、转型提升过程中必须兼顾和共同推进的两个方面。所以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具有不言而喻的内在一致性,就是通过强监管、促规范,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国有储备粮库预算管理信息化
【摘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规范基础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在国有储备粮库,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和推动国家粮食储备科学化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有储备粮库原有的预算管理己逐渐显现出体制僵化、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控制不力、预算考评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因此,在大数据、运计算时代刚起步阶段,对国有储备粮库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进行一些探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有储备粮库;预算信息化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开始于上世纪初,这种管理制度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央企的主要管理制度。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调控手段,它是在粮食增收和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把粮食收购储存,以备粮食欠收减产和价格异动时供应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当前国有储备粮库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具体现状,探析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我国国有储备库管理中如何实现预算全面管理系信息化,保障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安全有效。
一、国有储备粮库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企业预算管理完善对策3篇
第一篇
一、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1.管理理论方面的混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概念、操作以及内容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它们所使用的预算管理理论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企业使用一个百分比调整上年数据得到的费用限额作为预算指标,有些企业则在非财务业绩指标已确定的前提下由财务部门据以折算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数据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企业的预算编制出发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的具体模式也是不一致的。无论是何种预算管理方面的指导理论,都不是完美无暇的,存在着各自的缺陷。这种管理理论的混乱,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实效;
2.管理观念方面的错误
我们对于企业预算管理方法是否具有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往往是根据其预算管理的观念是否正确来进行的。那么,我国当前企业的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不仅要求企业能够重组企业的治理结构,还应该能够与时代性较强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相适应。然而,我国企业主要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它们的管理理念并没有能够完全从计划经济时期脱离出来,比如说,我国很多企业企业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整体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
3.管理实施方面的不利
企业管理宏观经济制度监督
一、重视制度建设
(一)制度的概念
制度即管理制度,它是组织或企业为实现一定目标、宗旨和目的,而制定的要求组织及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规范准则,它是维护组织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确保组织实现终极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制度建设的内容
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的宗旨、使命以及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还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规范,是维护公司一切生产经营秩序的基本准则,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的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首先要体现企业的宗旨、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战略性原则;其次,要体现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再次,必须体现法治精神,具有合法性原则,体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性原则,责权利对等原则,体现人为关怀、集体智慧和与时俱进理念的原则。最后,要体现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阶段稳定性原则。
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酒店经营管理的创新改革带来重大机遇,酒店行业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许多酒店内部经营管理中仍然问题频发,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酒店内部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优化酒店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在了解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针对性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为更好地提高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献力。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我国许多大型酒店经营管理中应用后已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果。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帮助管理者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控制,在注重业绩评价的同时,对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更符合保持酒店行业竞争力的需求。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价值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到酒店经营管理中,具有着以下几点价值。首先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酒店行业作为我国朝阳产业,在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更是需要将一定的精力放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中,确保所做出的决策和运行的经济活动能够符合战略发展要求,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制定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企业明确目标后,要界定并量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而通过开展全面预算,可以实现预算的指标层层分解,采用权责相一致的机制使得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都能够更加规范科学,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加明确高效。最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未来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提高酒店内部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保证内部资金和资源的良好运转,各个部门之间形成有效沟通状态,减少发生信息不对称性现象的可能,应用到经营管理中也可以指引经济活动的正确运行,确保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酒店经营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时仍然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酒店内部缺乏成熟,完善预算组织体系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酒店由于规模有限,尚未形成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在需要进行预算管理时都是从各个部门调出相关负责人或是增加内部财务会计的工作量。从短期来看,企业的行为可以节约成本,但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由于缺乏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使得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会明显不足,无形中加剧了酒店经营管理的内部风险,预算监督力度减弱更是大大降低了预算执行效率。其次,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没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完善预算执行机制,使得预算偏离企业的战略发展。一些企业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照搬其他企业已有的预算管理体系,没有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造成所采用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具备可行性和执行办。还有部分酒店通过预算编制资料分析,重点放在会计数据核算方面。认为提高会计数据分析能力则可以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但尚未考虑到企业内部的真实业务能力和近期的经济活动效果,造成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偏离,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企业内部缺少高质量的预算考核激励体系。作为企业内部的核心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需要得到关注。但仍有许多企业管理者尚未认识到这一点,预算考核激励体系不健全,使得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没能与最终的预算效果相挂钩。不够科学的预算考核和激励体系会极大挫伤一些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人才的积极性,也无法起到促进企业运行导向辅助的效果。再加上部分酒店的规模相对有限,内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主要从事的工作仍然以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先进性认识和终身持续学习能力。凭借着个人的经验和现有的业务能力,无法更好地应对预算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逐层分解目标。由于预算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也会影响预算管理效果的发挥。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应用策略分析
1.建立健全成熟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用策略之一。酒店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成熟,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执行性。视情况而定,还可以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从而确保所制定的决策能够更加客观,还要确定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目标。协调各部门之间预算冲突,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良好的预算组织体系需要全员参与,因此预算工作也要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宣传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全员参与氛围,以人作为预算工作的主体和预算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能避免酒店内各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改进酒店内部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问题分析(共3篇)
第一篇: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问题
一、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保障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水平、运营状况不断优化提升。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可以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和优秀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可以按照战略目标所确定的既定方向运行,最大限度地避免目标偏离,并尽可能规避各种潜在风险。
2.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保障
农村商业银行预算管理论文
一、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战略能够实施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农商行的现状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却与企业战略脱节。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面向的是乡镇市场,以服务农村为主,这是由其战略目标决定的,也是农商行区别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经营预算,以及年度预算工作评价中,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全面预算工作,而只是对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企业制度以及预算体系的生搬硬套,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制度与外部经营的脱节,无法发挥建立预算制度应有的作用。另外,从一些农商行管理层的主管上来说,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对其的期望,并没有真正重视或者认识到这些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经营的推动作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农商行在建立预算体制的时候仅仅局限于通常理解的财务预算,而没有考虑到经营预算,这样的预算体系显然有失全面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经营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二者互相冲突的现象发生,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缺少执行全面预算的企业文化基础
首先农商行改制时间较短,企业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文化基础。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设立之初就有一定的政策目标和导向,即支农惠农,服务农村建设的企业使命使得农商行难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文化基础。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要竭力平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使得目前大部分农商行的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盲目,没有重点。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变动相对较快。企业文化由于领导风格的转变缺乏一致性。不同的领导人会带来不同的领导风格,尤其企业领导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趋向重视任期内的业绩,在制定预算目标时缺乏长期愿景,更重视短期目标,这种短视的做法会使得农商行在发展过程中缺失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企业就会无所适从。最后,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其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风险不符。由于农商行独有的体制其经营风险要高于普通股份制银行,因此,对于风险预算的要求也更高。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上的特殊性,其在面临风险时一般都有政府出面兜底,长此以往造成农商行普遍缺乏风险控制的文化基础。风险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是农商行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主要以信贷违约风险为主;农商行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在财务预算中鲜有风险指标。
(三)没有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信息系统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流程的电子化,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地处农村地区,且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改制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独立单一法人完成庞大的系统开发将面临高成本、高风险,且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因此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主要依托省级联社来开展,导致效率和灵活性相对不足。由于缺乏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导致农商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审计工作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具有独立财产权和责任的一种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要适应新的形势,以下几点是关键: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企业单位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本单位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审计机构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地位就越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典型的组织形式。而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改组的,原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已经不适应股份制企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现代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进行探讨。目前,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按隶属关系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的职权主要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 监事会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没有经营管理权,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于实现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 2.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然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这需要社会审计的帮助。 3.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这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内部审计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维护本企业正当的经济利益,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即着眼于如何挖掘企业增加利润和盈余的潜力和资源,注重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如何当好领导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同时,应搞好效益审计和其他各类审计的结合,更好地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 内部审计虽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但也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核实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展开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以企业的财务成果为基础,审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审查利润及其相关的经济指标,如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还可以对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据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挖掘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 总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找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意见,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乙.曰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作为纯粹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向本单位负责,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使之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即进行决策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靠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执行情况与结果。 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控制,并进行定期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四、内部审计应做到规范化,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就应该有一套公认的职业规范,即把内部审计纳人规范化的轨道。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适合于国家审计机关的有关工作规范并不一定就适合于内部审计,而现代企业制度又为内部审计赋予了新的内容,给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职业在新形势下,应有自己的职业规范。#p#分页标题#e#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真正地能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外,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目前.我国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多,真正接受过内部审计技术培训的内部审计人员就更少了,要提高我国内部审计水平,应该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人手,为此,我们应建立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这样,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内部审计有压力,但有发展的潜力,只要好好把握,内部审计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