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培训机构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石油企业培训教学管理措施思考
摘要:为了促进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效果,加强对石油企业员工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设计最优化的培训教学计划,优选最适宜的培训课程,并选聘高素质的培训师,提升培训教学效果,促使石油企业的培训教学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石油企业;培训教学;管理;措施
石油企业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石油企业生产一线员工需要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使其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作为石油企业培训部门,优化培训教学管理措施,实施最佳的培训教学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石油企业提供服务,成为石油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石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企业员工,属于很难管理的学员,企业员工培训的目标不明确,甚至个别员工借助培训的机会出去旅游等,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经过培训后,没有提高技能,也没有达到培训教学的目标。石油企业培训机构不完善,不能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如对企业的各种资质的培训,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促使员工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井控的培训,设计完整的井控培训教学计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员工没有真正掌握井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对防喷演习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取证的考核没有达到质量标准。企业培训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需要。首先需要加大企业培训师的管理力度,给予更多的机会,出去学习和调研,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教学的需要。
2石油企业培训教学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石油企业培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建立完整的培训师队伍,不断更新培训教学内容,将石油企业涉及的新工艺技术措施,融入企业的培训教学中,提升培训教学管理的水平,为石油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企业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建设
一、着力构建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实施机制
企业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培训对象看,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从就业过程看,有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岗前教育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从培训内容看,有安全教育、技术培训,文化学历提升、管理知识培训等。从培训要求看,有强制性培训和自主性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属于基础性、保障性和强制性培训,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要求做到全员培训,全员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复训,在培训中占有重要分量。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管理人员培训等,属于企业的素质提升工程,是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为保证培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企业应着重建立好以下几个实施机制:
(一)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分公司、车间(区队)、班组四级培训组织管理机构。企业集团、分公司要成立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负责相应层级的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车间(区队)要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专兼职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车间(区队)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班组要建立班组培训工作制度,实施班组日常教育培训活动。四级培训组织机构在组织管理和实施培训工作中各有分工和侧重,共同完成好各自所肩负培训工作任务。
(二)建立由教育培训部门牵头组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组织、人事、宣传、工会等部门参与的培训联动管理机制。部门联动机制有利于培训工作的配合协调,增强培训目标的针对性、可行性,避免培训内容安排脱离安全、生产实际和部门要求,避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等,增强培训管理的力度。
(三)建立企业外部教育培训资源与内部教育培训资源相结合、专业化培训机构与企业内设培训机构互为补充的培训基地体系。企业应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合理引进外部优质教育培训课程资源;重视整合内部优质培训资源,建立能够覆盖全企业的优质培训资源体系。两大资源应统一整合为网络培训资源,使职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所需培训课程,满足自主学习需要。要重视专业化、标准化实体培训机构建设,坚持规模适度、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满足专业技能培训需要。
二、着力构建足额提取、专款专用的经费保障机制
培训经费是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国有企业用人多、员工文化学历、职业技术教育等参差不齐,进入企业后培训任务十分重。在岗员工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员多,内容广等。因此,企业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合理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一线职工和新上岗员工培训需要。企业要建立健全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按月提取使用制度,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节约结转下年使用。要严格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健全完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审批制度,杜绝违规、违纪使用现象发生。要建立职工教育经费年度使用检查制度,定期对职教经费提取、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企业职教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审部门要联合监管,确保各级培训费用规范管理和正常使用。
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论文
1、德国中职建筑类工种教育教学中环境保护的做法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建筑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教师培训中,不仅接触了建筑类工种的教学大纲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的工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更使我们亲身感受在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是如何传授和灌输的。
(1)德国建筑技术职业教育是“三元制”(国家层面提的是“双元制”)
由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学徒工,职业学校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机构承担实践性教学,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周每学年逐渐减少,第一年有20周在这里学习,只有12周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企业是逐年增加教学周时间的,但这三年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基本都是12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三个学年,理论学习是基础。跨企业培训机构,不仅接收职业学校的学徒实践课教学,而且还承担了成人职业培训以及7~10年级中学生认知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职业学校没有实训基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在培训机构实施,如BIW培训机构承担砌筑工、筑路工、木工、外墙工等实训教学,这里有大型的实训车间,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且有大型的环保设备(除尘和排风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都是通过国家考试—师傅级别。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如沥青(对人体有害材料)检测试验,采用的是封闭试验设备,旁边有淋浴设施。试验结束如皮肤上沾有沥青工作人员不出实验室就可以清洗,这样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2)在职业教育法BBIG(国家层面)中明确规定建筑18个工种的学习范围
其中第4条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工种的考试要求,其中考试范围如砌筑工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还有经济和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知识范围内就有环境保护的考点。可见德国对环境保护不仅在法条中做出规定,而且要求参加国家级别考试也是必考内容。
(3)教材中环境保护知识突出体现出来。
幼师继续教育对双元制教育的借鉴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述
(一)两种教材
即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理论教学的教材不进行全国统一出版,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实训教材根据企业、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编写,有若干教学单元模块,辅之以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教学录像带、实训组合教具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系统地进行。
(二)两种考试
即专业知识考试与实训技能考试。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的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业联合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受训者通过实训技能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三)两种指导文件
即《理论教学大纲》与《职业培训条例》。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它包括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而企业的培训则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它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标准。
教师教育培训师质量提升
摘要
教师培训师,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的,它的出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传统的教师教育工作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培训师的影子存在,但却没有它的名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对教师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能够在区域内发挥引领作用的专职教师培训师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对专职的教师培训师的素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描述。
关键词
教师培训师;角色认知;素养;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培训对象主体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参与培训,被动地接受专家的洗脑式培训,被动地坐着接受并不被自己喜欢的所谓“美食”,难以消化,也懒得消化,培训过后,一切随风飘散,教育教学行为仍然回到我行我素的状态,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也无须改变。地球照转,日子照过。培训与否,没有差别。其实,通过培训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教师的广泛认可,主动地参与,没有雄厚实力的教师,任何教学改革都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优秀的教师教育设计,遇上只图完成任务的群体,也是难以奏效的。当然,作为授课的专家来讲,如果徒有虚名,没有自己的见地和真才实学,也会让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职业培训师有什么样的特质?教师培训师又有什么特质?两者有何关联?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成为问题,无论哪一个行业的培训师,都只有成为业内的翘楚人物,才能胜任传道授业的领军工作。
一、教师培训师,一个鲜活而崭新的多元角色
教师培训师,这是一个新鲜的名字,未来将是一项崭新的职业,它代表了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自主性。我们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但是总觉得并不陌生。但教师教育工作在基层却十分尴尬。培训机构的教师,很多都不愿意上培训课,因为大家都觉得那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教室业不远参加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学员的满意度,很多培训机构采取了以高薪聘请市内外的专家、一线名师为主,本校教师为辅的方针,虽然在培训的形式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上,培训的效果却依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与授课的专题和学员的需求契合度有关,还有就是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有关。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在《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一书中,他借鉴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描述了教师培训师的内涵,“在教育机构中,接受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专门训练,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培训技能,能够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从事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领导咨询等培训与管理活动的专业人员。”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师的角色是多元的、动态的、立体的,这一职业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对一般教师的要求。
生态移民教育培训需求与对策
[摘要]
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教育培训;生态移民;对策;汉中市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亦称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migration),系指为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近年来,随着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的深入实施,搬迁后续问题凸显,生态移民教育问题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然而,与以宁夏干旱区、三江源生态区、渝东南及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移民教育研究热点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对我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区——秦巴山区关注较少。基于以上背景,选择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移民大市——汉中市为研究范围,通过对6个开展移民安置工作较早、较为成熟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当前汉中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区基本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腹地,下辖1区10县159个镇,人口380万。除汉台区外,汉中10县全部被确定为陕西省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及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村1188个,贫困人口5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深山,由于地质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汉中市各县区人社局、劳服局联合移民办共培训移民搬迁劳动力4386名,实现搬迁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6945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人数2858人,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然而依然存在搬迁移民综合素质偏低、知识和技能缺乏,搬迁后生计来源和生计能力受到制约等问题。在全面脱贫、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搬迁移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成为摆在各级职能部门面前的难题。因此,理清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供需问题产生的障碍性因素,尽快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
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券初探
一、培训券计划的实施背景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全球化在开辟新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商品与服务的竞争。德国政府一致认为:若要使本国经济继续在世界经济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就必须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为本国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培训。就广大劳动者而言,这种变化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他们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应对日益增长的技能。也就是说,劳动者年轻时所获得的技能,只能作为其从事某项职业的先决条件。而要胜任未来的工作,还需要劳动者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接受教育与培训。在这种知识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为劳动者技能的发展,提供保障是德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高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低效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政府改革,史称“重塑政府”运动。这场改革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逐步放权、实行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同时倡导借鉴私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作为福利政策的公共就业服务(PublicEmploy-mentService,PES)体系也面临着改革,比如澳大利亚和荷兰将原有体系的大部分职能委托给私营部门负责管理,瑞典和奥地利通过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内部改革。面对世界范围内政府治理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国内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的双重压力,德国政府也在积极筹措为本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做准备。
二、培训券的理论来源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TheRoleofGovernmentinthe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或者SchoolVoucher)理论,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美国官僚主义和集权政治所导致的教育低效和不公平。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发放给学生和家长教育券,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学校。这样以来,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拨款变为间接拨款,在赋予学生和家长充分择校权利的同时无形中调动起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产生竞争提高办学质量。在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后的二三十年中,教育券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付诸实践。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来自河北省10个地区5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75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在吸取专家和同行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有效回收率83.3%。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EXCLE对数据进行统计。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主观意愿
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参加继续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总数的89.4%,愿意和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被调查者同样占总数的89.4%,充分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有10.6%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有待加强。
2.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