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
一、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管理
(一)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销售、回收利用以及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产品从形成到报废处理的每个过程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回收都需要投入相关资源,产生“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因而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环境成本管理是合理的。
电网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电网企业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发挥“绿色”属性,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电网企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环保管理理念和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电力在环保管理体系方面的特点与经验,基于国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建设大背景,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电网企业环保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0引言
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受限的条件下,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已经成当今世界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许多国家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点,在各行各业中突出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中国”发展号召,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愈发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电网企业积极主动作为,致力于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本文立足管理视角,根据综合分析国内外电力企业在环保制度体系方面的特点与经验,基于国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建设大背景,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电网企业环保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1国内电网企业环保管理现状分析
国内的电网企业主要包括两家,即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都把“绿色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本文结合电网公司各个相关部门及多个地市供电局的调研访问,采用PDCA和SDCA联用模型,以S-PDCA循环管理体系分析电网企业环保工作现状。(图1)
1.1S-标准化阶段
企业环境自行监测重要性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很多企业,尤其是重工业、采矿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国家开始构建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敦促企业开展环境自行监测,同时实行了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为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发挥企业环境自行监测的作用,对企业环境自行监测的历史沿革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重要性,以推动企业自行监测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自行监测;历史沿革;重要性;法定义务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做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次在发言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治理,更要监管。环境监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社会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监督,而企业则要积极开展环境自行监测工作,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社会义务的表现,更是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因此,环境自行监测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要积极履行环境自行监测的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保证环境自行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做到公开透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上下同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企业和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企业环境监测的历史沿革
企业环境监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五十年左右,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1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并行阶段。企业环境监测的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以企业监测为主,兼之以政府抽查,因此是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并行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了环境监测工作,并相继建立环境监测站,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有了350多个。这些监测站各有职能,负责不同领域的环境监测。同时也对企业环境监测做出了规定,主要实行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条例要求各企业要自行建立监测站,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企业内部的排污监测,对企业排污实际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记录,并且要将监测数据资料上交给企业和政府环境监测站两个部门,同时还要承担政府分派的环境监测任务。各个行业的企业都重视内部环境监测站的构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安排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成本,因此企业环境监测站的综合水平大大提升,甚至有些可以和地方三级站相提并论。
1.2政府监督监测为主阶段。企业环境监测的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013年,较之前加强了政府监测力度,监测数据也以政府监测数据为准,企业建立的监测站发挥作用较小,因此是政府监督监测为主阶段。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加大力度开展环境监测建设,政府环境监测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形成了监测分析技术体系,监测标准化程度大大提升,环境保护所应用的数据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监测数据,兼之参考企业内部监测数据。而200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加大了企业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其中关键的污染源排放数据的核定,以政府监测数据为准,政府成为环境监测的主导方。
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浅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推行低碳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应对低碳经济予以充分关注。将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应用于企业环境成本是国家和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解释了低碳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实质和关系,基于现今中国企业环境成本的实践现状,从产品决策及产品生命周期、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环境成本理论普及与会计人员培训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产品生产
1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如一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一项必须始终坚持,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切身健康福祉,关乎整个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重要战略发展大计。在当前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的重大环境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已逐渐成为全球舆论热点,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环境成本作为核算企业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要求而必须发生的环保设备和运营的费用,正是落实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重要因素,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2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
2.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容
近些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升高致使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此背景下,“碳中和”“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低碳经济概念是指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为了有效控制,减少国内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制度管理方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新一代绿色能源产业开发等多种手段,构建低能耗、低污染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永续保护双赢的局面。最早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政府文件,是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四项建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企业应该以基于生态设计的环境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理念;环境经营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管理即对环境成本的预测、核算、分析评价、优化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成为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生态设计;环境经营;环境成本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环境成本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对环境成本的进行定义、内容和分类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提供统一标准,很难给出精确的定义。1998年国际会议通过《环境会计和报告立场公告》指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管理生产经营中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及其他成本。从管理企业活动的角度,核算企业承担的环境负荷费用和环境预防支出,实现明确企业环保责任的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作手册》中,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角度,根据环境成本的承担主体为标准可分为:企业负担的环境成本即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消费者负担的环境生命周期成本、社会负担的环境社会成本。在企业环境成本中的原材料费用是与环境密切关联的成本项目,对企业而言也是最主要的成本管理对象,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可以将传统成本管理中无法明确的原材料上浪费的资金显现出来;环境经营是贯穿与企业的整体活动,环境保护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且只是作为外部环境会计的对象,对于环境经营不是十分重要的依据;对于废弃物分类、处理费用以及产品处理费用对于物质流成本会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产品售出后的使用阶段产生的能源费用、废弃、再利用时产生的费用,必须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考虑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从而达到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效果。环境负荷的社会成本是指对与交易对方无关的社会第三方造成损害,而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郑玲博士对产品生命周期流转中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进行追踪记录、分析评价和优化控制的分析,将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分为八类:研发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成本、资源损失成本、配送成本、使用成本、回收利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以及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将环境成本核算的边界向产品系统扩展,从设计阶段到废弃处置阶段度量其全部环境影响,核算内容更加丰富,核算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能够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支持。笔者认为环境成本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经营的指导下,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及其向关联方发生的成本,以及消费者购入后所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在政府管理部门尚未明确规定环境成本的类别,同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未明确要求相关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环境管理的目标与特点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企业在此基础上不只是为了核算环境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对环境成本管理能够得到实施,基于生态设计的环境成本管理必然在内容方面必然受到影响。
二、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环境经营的理念之下,企业在兼顾经济活动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的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真实反映企业成本和经济利益。从而确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环境经营能直接产生经济效果,设定环境和经济双赢关系的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如节能减排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削减经费的效果。从长远看,环境经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效果,企业致力于保护环境而增加一定量的成本,其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上披露,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困境
[提要]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建立完善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根据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主体范围较窄、内容有待明确、责任机制欠缺、激励措施不足等实践困境,提出循序拓展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主体范围、精准规划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内容、形塑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约束激励机制,旨在激励和约束企业主动落实环保治理信息披露责任。
关键词: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环境知情权;社会责任;公私协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其中,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予以着重强调。在政策环境和市场运作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势在必行。然而,当前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瓶颈。因此,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厘清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制度溯源,反思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制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方案。
一、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实践检视
在环境多元共治的背景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赖于环境治理信息的披露。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实践早已相继展开,但是还存在以下困境,制约着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功能的实现。
(一)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主体范围过小。当前,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主体类型可以分为法律规定和试点实践两种类型。在法律法规维度,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将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主体规定为“重点排污单位”(第55条)。《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14)第7条对前述“重点排污单位”的认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即“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确定,并于每年3月底前公开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对于非重点排污单位公开环境治理信息,法律只是持鼓励的态度。由此可见,非重点排污单位是无须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理论上,因为执法资源的限制,对环境治理信息公开采取分类规制的方法,只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公开环境治理信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非重点排污单位虽然对环境影响较小,但与重点排污单位相比,因为其数量多得多而对民众的影响有过之无不及。如若将此类企业一律排除在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名单之外,则无助于民众获取环境信息权利的实现,也无法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在实践层面上,相关机构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每年环境信息的企业仅占上市企业数量的1/5。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与理想状态仍存在很大差距,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法律规定尚未出台,不属于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上市公司自愿公开环境信息,企业没有动力去公开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其中,国家重点监控的160多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基本合乎要求。但省和市级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监控企业的上市公司和“重点监控企业”的子公司并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内容有待明确。当前,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内容多局限于宏观政策,缺乏对碳排放和环境治理相关的具体细节。之所以企业在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方面避重就轻,原因在于相关法律规范缺失。专门对环境治理信息进行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也只是从一般性视角规制相关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缺乏对不同行业的环境治理信息的差异性规定。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企业更多注重企业利益的实现,对环保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并不限于普通小企业,甚至连上市公司也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上市企业,其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往往大而无当,部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具体而言,由于当前缺乏环境信息的披露标准,多数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较少涉及环境绩效数据。由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多属于宏观概述,缺乏相关数据支撑,导致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大于内容,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获取环境信息的诉求。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因为当前部分企业环保数据并不达标,环境治理力度有限,自然不愿“家丑外扬”。以上情形是导致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不通畅、不规范现象发生的原因。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措施研讨
1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面临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要利用环保的材料,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要明确环境治理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为环境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很多企业基于国家的这种要求,逐渐建立了环境管理的体系,企业之间也加大了环境治理设备的购买力度,逐渐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环境治理问题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水平,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企业的投入资金的统计,来分析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该地区的盐化工企业已经明确意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增加治理资金的方法,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企业可以购买具备更加高效治理效果的仪器,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使盐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2.1体系结构的具体构建内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无污染的生产体系,盐化工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水平,加大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并通过不断的考察和实践,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构建内容。对于盐化工企业来说要想做好环境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环境的成本进行计算和计量,在明确了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后,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出的内容,对环境的成本加以控制。这时,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客观的对企业实际的经济水平进行评估,进而采取合理的目标制定方案和控制方案,在成本效益分析和完善控制措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确保企业可以预留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环境污染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成本绩效管理的方法,最后,设计出盐化工企业的指标模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大力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盐化工企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企业的生产力度,企业就必须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进而在实践中逐渐加大环境治理的能力,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也可以使盐化工企业掌握到现代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在废水废气的排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使盐化工企业可以在成本效益估计之后,制定出环保加工的方案。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析
[提要]我国传统煤炭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经常忽略环境成本因素,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环境资产的价格体系、市场导向机制;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决策者缺乏环保意识而产生的。煤炭企业在计算生产成本时,缺乏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实际消耗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煤炭企业的决策不能充分考虑生产经营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对环境成本收支进行量化、跟踪与控制,培养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管理,增强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同时,一定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控制制度。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严格的审批检查制度,健全的环境信息管理制度。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坚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基本国策;2018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实现排污费向环保税制度的平稳转移。同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低碳经济追求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模式。随着中国环境政策的不断落实,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各地区污染治理投资逐年增加,对微观层面的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与生产单位,其产生的负外部性将导致社会总福利的降低,环境污染即为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之一。据2020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煤炭消费量下滑0.6%,为过去六年里的第四次下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降至27%,是过去16年里的最低点。煤炭仍是全球最大发电来源,占据全球发电量的36%。作为国际传统油气行业巨头,BP在《年鉴》中再次提及对“零碳排”的发展愿景。BP称,世界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凸显出全球实现零碳排目标仍面临着巨大挑战。2019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9.82亿吨,而中国占据世界总产量的47.6%,煤炭消费国家里中国位居第一,且较前两年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占据很大比例。煤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煤炭行业拉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还为国家的扶贫事业献力。但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导致资源的需求提高,产生了能源危机,同时不合理开采现象严重,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危机也是一大挑战。综上,在这种能源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及破坏生态带来生存危机两者相矛盾的背景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研究最早缘起于1992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资本预算、产品流程设计中衡量环境成本与效益,以将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的信息用于企业经营决策。1992年,欧盟颁布《TowardSustainableDevelopment》,开始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披露质量方面的研究,扩宽了环境会计的目标规范,使得环境信息能够借助相关载体被利益相关者所参考。1994年,加拿大颁布了《ReportingonEnvironmentalPerformance》,在企业绩效方面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环境会计研究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引用与解读。1992年厦门大学会计系领军人物葛家澍和李若山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环境会计理论。21世纪以后,国家开始重点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我国开始逐步完善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和谐生态经济的发展。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绿色会计委员会成立。同年,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成立。2018年,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召开,倡导在大数据背景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综合所述,环境成本的定义与计量已初具建树,在引进国际环境成本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国内学界与实务界主要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成本联系、战略与公司治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资源型企业环境成本管控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研究。文明建设新时代下,从顶层设计至一线企业(尤其是与环境联系紧密的企业),均是主力参与者,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良好的环境成本管理业态不仅需要政企与社会网络化互联,共商共建共享资源信息,更需要彼此互相“信任”,实现成本信息透明化,开辟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生态新纪元。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