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规模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税收优惠对企业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虽然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给予小型微利企业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支持,但由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管理较为松散,人员素质不高,税务核算不够完善等缺点的存在,使得小型微利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存在局限性,甚至影响企业今后长足的发展。企业一定要贯彻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福利。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经济效益
一、小型微利企业的概念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一些特定的企业,以从事国家合法的,支持的,以及非限制的,非禁止的行业,同时要求符合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能超过300万元、且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不能超过300人、企业的资产总额也不允许超过5000万元,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为小型微利企业。
二、企业所得税现行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2019年,我国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都推出多项有关于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其中主要针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条件放宽;另外一方面,小型微利企业的减税政策。目前,被认定为的小型微利企业,大约有1798万户。在全部的纳税企业总体中,所占份额接近95%。民营企业所占小型微利企业的份额为98%。认定标准调整后,95%以上的纳税人都将会是小型微利企业。我国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方面先后进行了6次扩围,到77号文件公布的上限为100万元,一次性提高了50万元之多。小型微利企业的减税政策具体体现在,引入了超额累进计算方法,加大企业所得税减税优惠力度。举例说明:某农业公司,在2019年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万元,小王作为公司财务在财务作业中发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后,缴纳的所得税变化较大,试问在政策出台前后该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分别为多少?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解答:我们可以知道此前该公司并不属于小型微利企业范围,那么该公司就需要按照25%的法定税率来缴纳企业所得税。即300×25%=75万,但是根据新出台的优惠政策,企业所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则为:100×25%×20%+200×50%×20%=25万,由此得出政策调整后应缴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减少,减少了50万。所以使该公司经济负担大幅减轻,能够购进先进的设备,提高产量,扩大企业规模,拥有更大经济利益。
三、现行政策的实施情况
经济学角度的广告的效用
一、基于经济学的广告的作用和效果
(一)降低交易成本
广告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形成了一种纽带,它可以利用较低的费用广泛的传播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对于厂商来说,广告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传播效率快。如果广告做得好,那么通过广告所产生的消费需求就会大大增加,从而提高相关商品或者服务的销售量,因而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因为广告而获得的利润远远大于广告投入的成本时,广告的总体成本比例就减少了,特别是在利润越大的情况下,广告的相对成本就越小。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获得广告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是无偿的,这比起消费者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产品的信息相比例如购买产品使用手册等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要低很多。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获得广告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相对应的成本也就越来越低了。因此,广告可以降低整个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成本。
(二)广告可以制造和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广告在某个成本数字下,它是有时效的,即广告的效应和时间是成比例关系的。要确保广告的作用和效果,就需要将广告作为一种资本投入。一般有效而又成功的广告投入,可以使得企业的规模和报酬的成本增加,比如现在比较有名的饮料加多宝。加多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广告成功的案例。加多宝在我国饮料市场中从无到有,从零销售到现在占据我国饮料市场一席之地,都得益于其成功的广告策略。而广告的成功,又使得整个加多宝产业利润大规模增加。因此,可以得出,广告是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和扩大规模经济效应的。
(三)扩大知名,开拓市场
广告不仅能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将商品和服务等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理解和信服,还能到达可能多的消费者,尤其是目标消费者,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牌的回忆度、知名度和第一提及率,在消费者的认知和记忆世界中同其他竞争对手展开角逐,抢占更多的品牌占用空间,占据同类竞争品牌等级阶梯上的高端。如果消费者对一种新上市的产品或新推出的业务不了解,产品就很难打开销路,特别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大规模的广告宣传能使消费者关注企业、产品,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
我国企业多样化经营管理论文
一、多样化战略管理的实施现状
(一)多样化经营战略
多样化经营又叫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潜力的产品,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多样化经营最初是由著名的产品及市场战略专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多样化经营战略风靡一时,西方各国企业纷纷采用。
(二)多样化经营战略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1.企业多样化经营立足于本国市场,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发展迅速。
但是不好打开国际市场,并且要打开需要时间。在国民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企业更多是在本国的市场范围内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经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优势网络。
2.企业多样化经营普遍不具有技术相关性.
信息化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影响
摘要:国内科技水平的不断加强,助力了信息技术的逐步升级,管理措施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相融合,可以明显改善信息散乱、繁杂的局面,给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向规模化层面升级创新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普及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全面革新,需要在信息化管理角度出发,来对信息化模式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做出研讨。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充分联合、运用,引起社会各行业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银行在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时,所涉规模经济的逐步提升导致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作业环节也伴随诸多难题,所以,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助力规模经济管理发展目标的达成,也是商业银行所要进一步注重的工作。
1.信息化规模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对信息技术合理融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各项信息上传的快捷性愈加凸显,管理中直接对话的态势也逐步明显,促进商业银行管理确立了扁平化发展路线。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升级促进了商业银行管理工作快速升级,信息化模式创新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方式、策略和业务结构。信息化管理思想方式的建立和全面执行,扩展了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规模边界、管理边界都在逐步拓展,增进了银行跨空间管理的快捷性,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现实的经济规模,也助力银行管理中的边界费用不断减少。信息化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全面创新。那么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借助专业技能和体现专业技能的方法来开展。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断深广性运用的条件下,银行各方面信息上传的快捷性逐步加强。管理等级中跨级对话也逐步体现,银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和通讯技术,来对窗口人员工作予以监控和引导,窗口服务人员能够在跨地域的条件下给管理者上传业务报表、汇报工作。如此一来,就可能使结构精简替代以往层级化的架构,以往层级化管理体制会面临革新。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信息化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促使了以往非框架化思想逐步向框架化思想的层面升级,促进了建设性决策快速体现集约化,但非建设性的决策便能够具有零散化,如此一来,便会导致以往无法想象的集权分权合力得以妥善处理,所以说,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水利企业投资管理浅谈
摘要: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内容涵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中小型水利企业在现有体制机制条件下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好不同类型投资决策选择,优化投资资源配置。以某水利企业(公司)为例,对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法加强企业投资管理进行分析,避免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及投资低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目标。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效益分析决策;中小型水利企业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企业研发能力快速提升,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小型水利企业生产经营投资需求旺盛。由于生产经营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在一定时期内对水利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搞好投资项目科学论证、投资效益分析等,避免生产经营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何加强中小型水利企业生产经营的投资管理,现结合某企业实际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企业概况
某企业创始于20世纪90年代,为科研事业单位投资兴办的全资公司(企业),属于国有中小型水利水电科技企业。在多年摸索实践中,自主研发了新兴合页坝技术,满足水生态文明建设及河道景观、灌溉蓄水等建设项目的需求,该产品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趋势等与企业生产规模、市场需求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有风险关系,需对企业如何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等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二、案例企业主要投资方向和需求
近十年多,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发创新产品性能,在已建成几十余座合页坝的基础上向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推介,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市场前景看好。同时,国家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提出,也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应用。基于新的国情、水情、民情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在节水优先项目、民生水利、水污染防治、江河湖泊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企业发展看到了机遇。但目前企业规模有限,仅能以销定产,企业主要产品研制、发展的规模效应尚没有发挥出来,是通过内涵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需认真进行投资风险研究。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论文
一、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布局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韦伯理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即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具体做法是根据运输费用来确定生产成本最小的地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一般会聚在城镇地区。城镇地区的交通业十分发达,信息传递也十分高效,为降低成本,农业产业主体也会集中在城镇区域。这种聚集既促进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目前,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状况来讲,农村的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产业主体会因地制宜地布局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条件,主要原因就是要素的流通和使用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快慢。农业产业化要求以盈利为目,以经济效应为导向,此种导向必然会使产业生产主体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比城市劳动力的价格低,这会吸引大量的农业产业主体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这也会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前从事耕作的农民会因为更高的工薪去从事龙头企业雇佣下的工作,农村劳动力会以这种方式转化成城镇劳动力。这种最优区位布局驱动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产生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全球发生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后,大部分的生产劳作工具已经规范化,如生产线更是普及,规模经济发展得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产业内部达到合适的经济规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充分使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如何使用规模经济也显得格外重要,使用标准化的分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高效率的融资和大企业的收购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工具不断革新,所需的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原本的耕地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方式是龙头企业去经营生产基地,具体措施为建立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农业产业化发展地是否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利益联结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在这个利益联结体里,不管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不是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都是均等的,要根据其对整体效益的贡献来作出合适的分配,并且分配要以公平为原则,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才是有效的。目前,我国的农业大企业比较少,其吸收能力有限,并不能和农民的利益有效地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龙头企业的运行效率就会很低。为了更好地与农民互动,可以让农民更加地融入到这个企业,可以通过农民参股的模式,农民会因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积极参与到龙头企业经营工作中,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基地的规模经济效益会使农业产业经营收入增高,农民反过来也会因为更好的社会福利而涌入城镇,这就壮大了城镇化的发展。这些涌入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资源中是最不可或缺的,因为除了劳动力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需要劳动力要素去支配,其他生产要素只有和劳动力要素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所以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不仅将人口城镇化,也促使了劳动力资源在城镇区域的合理配置,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发展中的城镇创造经济价值。
(三)农业产业化的外部效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时,它的影响就超出了农业的范围,其外部效益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比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旅游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收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也促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餐饮,物流等。由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会吸引大量的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具有重要贡献,而且服务业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更能直接对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产生影响。因而,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忽视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应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为着力点,这样农业产业化就能通过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此外,产业化的农业已经与单纯的第一产业不同,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农业产业化也要与运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些都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将城镇化过程中分散的资源聚拢后进行科学配置,使城镇化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茶旅游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中国名片的黄山,以其独特的旅游特性日益受到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然而,目前黄山旅游仍然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有资料显示,2009年外国人在黄山市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41天,除西藏和北海之外,在被统计的60个城市中为最低[1],这充分表明观光旅游依然是黄山旅游的主要特征。因此,调整黄山市的旅游结构,改变黄山市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路径。以旅游为平台,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彰显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元素,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很好思路。黄山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是全国十大名茶之“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截止2009年底,全市3区4县有101个乡镇产茶,茶园面积71万亩,茶农70万人,茶叶总产2.38万吨,占全省30.5%,全国1.8%,茶叶产值10.76亿元,占全省35.9%,全国2.7%[2]。茶产业是黄山市知名的传统产业部门,茶文化是徽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因此,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打造黄山的茶旅游,不仅可以实现茶旅互动,而且还有利于实现黄山旅游产业结构和茶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两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二、茶旅游发展的理论框架 近些年来,茶旅游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方兴未艾,笔者结合国内外茶旅游的发展经验和有关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发展茶旅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茶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 茶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茶旅游消费需求条件以及茶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茶旅游消费需求条件看,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居民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加,不仅使我国的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也使我国的旅游需求结构出现快速变化,我国的旅游需求正经历由以景观为基础的观光旅游向旅游价值体验的多元化、个性化、休闲化、娱乐性和文化性的急剧变化,这为企业旅游创新提供了机遇。从政策环境来看,因为茶旅游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规模经济和产业关联效应,这就需要政府从整个产业层面来实行政策的支持与激励。茶文化是茶旅游发展必要的资源条件。茶文化是中国文化谱系中的标志性文化元素,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茶文化分为:(1)遗存的和当代的茶生物景观,前者如古茶树,后者如茶园。(2)茶遗址遗迹,如云南著名的茶马古道。(3)以诗歌、歌舞、绘画、故事、传说等为载体的茶文化文学艺术作品。(4)茶文化意识和文化精神(即以茶为表现媒介的社会意识、社会价值取向),如我国有些地方把茶壶称为“茶娘”,把茶杯称为“茶子”,茶壶和茶子组成一套茶具,冲泡时,由壶注杯,既暗喻母亲对孩子们的关心,也体现了中化民族大家庭强大的亲和力及和谐精神[3]。(5)以茶为元素的人文活动,包括有关民俗节庆、竞技娱乐活动,如盛兴于宋代的斗茶,又称茗战,是融技艺竞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茶文化活动[3]。(6)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与茶相关的商业活动,如茶博会等。 (二)茶文化旅游的动力机制及基本假设 茶文化是茶企业品牌的灵魂,按照龚永新的理解[4],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好茶→名茶→品牌茶三个阶段。好茶是指未经过文化修饰的茶,它是由茶的生长环境决定的;名茶是被人们不断地加以肯定和评价的茶;而品牌茶则渗透地域的文化元素。每一个阶段的提升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元素被融入茶产品之中而增加其附加值。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茶企业不仅是茶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手段,而且也是茶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某地区的茶旅游发展水平与该地区茶企业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能力包括企业的管理能力、略能力、与政府的关系能力以及与同行业内部或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包括与员工的沟通、对员工激励约束的方式等;战略能力则包括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战略目标的调整等;与政府关系能力包括与税务、工商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社会关系能力包括与产业内部或相关产业的企业的关系。茶企业的能力对于茶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将茶叶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茶产品的销售之中,而且通过与政府、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网络,形成政府、社会与企业的信任关系,最终被接受和认可。本文结合有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在对黄山市茶企业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基本假设:假设1:茶企业的自有茶叶种植面积与茶旅游具有正向的关系。只有当茶园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茶旅游才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茶园的面积越大,则茶企业越具有茶旅游发展的动机。因为这时候,范围经济有可能出现(既可以获得茶叶收入,又可以获得茶旅游收入)。而当企业通过茶旅游使自己的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时,会更增加企业的茶旅游发展的动机。假设2:企业的规模与茶旅游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的规模越大,一方面会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因而容易获得政府的资源,从而有利于茶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假设3:企业家的能力与茶旅游的发展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家的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已为很多经验数据所实证,但是本文旨在探索企业家的能力与企业茶旅游决策的内洽性。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目前,黄山市从事茶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有数百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77家,3000万元以上8家,5000万元以上11家,亿元以上4家。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8家,占全国8%,省级龙头企业8家,占全省茶叶龙头企业的47%,市级龙头企业24家,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34.3%[2]。但是我们通过预调查发现,真正从事茶旅游活动的企业并不多。为了识别茶企业对茶旅游投资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48家企业,他们来自黄山市的3区4县。 (二)变量与模型设置 #p#分页标题#e# 为了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本文拟采用以下变量,其中自变量包括:企业自有茶园面积x1;企业规模,我们设置了两个变量:企业资产x2和职工人数x3;对于企业家人力资本,我们设置了企业法人的文化程度、政府关系能力、社会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来检验这些因素与企业茶旅游决策的关联性。模型1:本模型主要用来检验企业茶旅游投资与企业规模与茶企业自有茶园面积之间的相关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Logist模型来识别黄山市茶企业的影响因素。yi=β0+β1x1+β2x2+β3x3+ui=1,2,y1=0表示企业没有从事茶旅游项目活动,y2=1表示企业已经从事茶旅游项目,x1,x2,x3分别表示企业的自有茶园面积、企业资产以及企业的职工数。模型2:主要用来对茶企业能力与茶旅游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本文把企业的茶旅游决策看作是企业能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广义地说,茶企业的自有茶园面积以及企业规模是企业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些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形式。而作为一种内涵式的企业能力则是前文提到的包括企业的管理能力、关系能力等主体性的能力。为了度量这些能力与茶旅游决策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贺小刚[5](2006)创设的企业能力量表,这里的企业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法人的文化程度、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社会关系能力、企业的政府关系能力以及企业的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对于每一个变量我们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问卷设计。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把它归结为茶旅游的一个探索性因子,反映企业的创新决策与茶企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把自有茶园面积、企业规模视为控制变量。因此,我们把模型设定为:yi=f(企业能力,控制变量(自有茶园面积,企业规模))。 (三)对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使用eviews5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如表1:结果表明,企业的自有茶园面积、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的茶旅游决策虽然都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不够显著。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因素不是企业茶旅游决策的关键性因素。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能力对企业的茶旅游决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法人的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的茶旅游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低学历者与高学历者的对茶旅游决策存在明显的差距(系数为0.245);企业的政府关系能力对于企业的茶旅游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系数为0.301),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虽然对茶旅游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不很稳健。 四、启示 本文首先通过规范分析阐述了推动茶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动力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假定在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无差异的状态下,实证分析了茶企业的自身因素对于茶旅游发展的影响。茶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作为茶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必然结果首先体现在茶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旅游消费者的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上,但是,这仅仅是茶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必然结果的另一体现是茶企业本身所具备的对于茶旅游的开发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茶旅游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本文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从茶园种植面积、企业规模以及企业能力三个方面验证了它们与茶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结论是成立的,那么,它就为地方政府在推动茶旅游的发展方面厘清了一个思路,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 首先,从茶企业的能力看,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企业的政府关系能力影响茶旅游决策。目前黄山茶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偏低可能是影响黄山茶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就了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黄山市的人力资源显得相对贫乏(有关资料显示,黄山市是所有地级市中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城市)。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茶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以及茶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地推进茶企业的产权结构改革,以便把一些专门人才吸引茶进企业的管理决策之中。 第二,企业的政府关系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对于茶旅游决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关系的缺乏。为了推动黄山市茶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与茶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在了解茶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加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推动茶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三,虽然企业的自有茶园面积和企业规模不是影响茶旅游发展的关键变量,但是它们却是茶旅游发展的调节变量,是茶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扶持规模企业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茶园的有效流转应该是政府工作的一个方向。
保险企业扩张形式研究
作者:徐建中 张春平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建立,我国保险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各保险企业的规模都迅速地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近百家中资、外资、合资保险企业相继诞生,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我国保险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我国民族保险企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致力于规模的扩张,希望迅速把企业做大。这与同期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大都具有扩张规模、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冲动。企业扩张规模、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建立垄断地位,取得超额利润。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可能获得以下好处:取得竞争优势;避开某些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价格。(2)规避反垄断法。企业的许多交易活动,都被反垄断法所禁止。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许多交易活动可以内部化,通过使这些可能被禁止的活动内部化,企业就有可能饶过法律框架悄悄地行使其垄断力量。(3)取得较大的话语权。通过较大的话语权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使政策法律环境有利于自己、不利于竞争对手。如设置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资源优先配置、金融税收优惠等等。(4)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资本、人才等要素难以完全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这时候大型企业所拥有的强大融资能力、高素质人才可以通过高效的企业内部营运权力来有效、快速地配置。(5)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专有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与技能,简单地进行横向或纵向扩张比管理精细化、产品差异化容易得多。企业不得不把大规模制造、大规模营销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经营的实践也证实多元化确实可以有效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追求扩张是普遍趋势,因此有必要分析扩张的模式,使企业健康地发展。综合产业组织理论,可以把企业扩张的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
一、规模经济———生产、销售数量扩张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或递增),就可以说此区间存在着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是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产出增长能够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的问题,生产经营处于最佳规模状况下,企业可以得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产品规模经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产品规模经济也就是产品专业化的经济性,它最初来自于分工和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无论哪种保险产品,必须有足够的销售量大数法则才能起作用,产品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保险公司才能稳健经营,销量过小必然导致投入产出失衡。这要求保险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就要确定其合适的销售规模,只有预计销售规模能够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时,才推出产品。保险企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是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营销服务部等业务单位、经营网点。生产经营单位规模经济的涵义是,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一个最佳规模状态,在此状态下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是最优的。生产经营单位规模经济,从单位本身来说,主要是由生产经营技术结构决定的。保险公司为了使其分支机构、经营网点能够完整地履行职能,就要配备相应的人员、职场和设施,只有当业务达到一定的规模时,这些投入才有可能被充分利用,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业务支持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企业规模经济则是一个企业拥有多个生产经营单位所具有的经济性。它主要来自于生产经营技术、专业人才、商品品牌、统一的营销和服务、资源共享等所获得的经济性,也可能来自于风险分散所获得的经济性。保险企业应在集中的区域扩大产品销售量,集中力量把一些前景良好的分支机构做大做强,以取得良好的回报。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越多,管理上的困难和创新上的惰性就越大;管理效率和组织的可控性越低,组织费用越高,就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例如,《中国保险年鉴》记载,某保险公司2001年底有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点4600多个,2002年保费收入1287亿元,资产总额2999亿元,净利润为8•15亿元;而同期另一家保险公司有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点700多个,保费收入近620亿元,资产总额近1447亿元,净利润为18•25亿元。可见,单纯大规模地生产销售产品并不一定取得大的经营收益。
二、区域经济———展业区域扩张
保险公司规模扩张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扩张展业区域,即扩张展业区域通常是和企业组织规模扩大联系在一起的,而企业组织规模扩大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区域经济的含义是随着展业区域扩张,企业得到更大、更好的收益。区域经济学认为,在一国之内,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是均匀分布的,经济活动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展业区域扩张需要考虑三个因素:(1)资源禀赋差异。在一个地区拓展业务,既要考虑这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也要考虑该地区的政策法律环境、市场容量、居民消费习惯等社会因素。保险公司建立经营网点要特别考虑该区域的市场潜力问题。一个新市场开发初期的销售量可能较大,但如果该市场长期稳定的销售量不够大、客户总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这一展业区域就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收益,甚至会损害企业的价值。对于人寿保险公司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保险公司销售保险商品后要在可能长达数十年的保单有效期内为客户服务,一些公司迅速把业务延伸到偏远地区,初期确实得到一些保费收入,一两年后保费收入就变得很少,重金建立的营销队伍随之瓦解。不仅如此,保险公司经营网点一旦建立就不能轻易撤消,因为撤消网点可能会导致较多的客户提前终止保险合同,而保险公司通常要在寿险保单持续交费5至7年后才能获得收益,客户退保会进一步造成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2)集聚经济。不同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可能会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保险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应当考虑当地交通、通信、银行、医院等行业的配套情况。(3)转移成本。转移成本就是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企业展业区域越大、分支机构越多、分支机构与总部的距离越远,转移成本就越高。我国企业通常按照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我国行政区域幅员差异巨大,这种扩张模式很可能是不经济的。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企业应按经营职能和业务性质划分展业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企业在哪些地方设置机构或部门往往会受到“经营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可能受到个人偏好、家乡情结或其他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的一些业务工作可以集中处理,以发挥专业化、高效率的作用,但需要集中和流动的主要是信息,而不是人员。保险公司派遣营销人员到新的地方开展业务需要慎重。派遣营销人员到新的地方开展业务,短期内可能会给公司和营销人员带来一定的收入,但长期来看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营销人员离开原来的展业区域即意味着离开原有的客户群,原有的客户群是通过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开发出来的,通常认为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比维护老客户的成本高数倍。#p#分页标题#e#
三、区位经济———目标市场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