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青年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严重。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学术评价机制偏向于被SCI、EI等检索的国际期刊论文。我国已意识到国内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实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强国的计划,本文提出了引导策略,包括结合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CSI)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带头在国内高质量期刊,拓展国内期刊运营模式,建立期刊论文奖励机制,以及编辑挖掘国内优秀论文等。
关键词:论文外流对策;学术评价;中国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优秀的科技论文。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相当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这导致在我国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也普遍较低[1]。徐婕等[2]对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质量国际期刊吸引优质论文和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趋势、学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和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程度不足是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国内期刊吸引不到优秀论文[3],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科技期刊。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丧失学术话语权、科研经费流失、国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对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已意识到发展国内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识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继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这表示我国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需要被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建议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中提到:“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7]”。科学技术部等5个单位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8],强调了9个主要清理范围。2019年,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9]中,提到“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2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10],鼓励培育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提出实行代表作制,将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提到,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要把发表国内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光荣使命。本文从学术评价机制、编委专家、期刊运营模式、期刊论文奖励和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者能力、科研成果价值、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学术评价机制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一般与期刊类别和影响因子挂钩[13]。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挂钩。不少高校科研单位对应聘人员和职称评定也有论文要求,对发表在SCI、EI期刊的论文具有更高的隐形权重,这导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倾向于将优秀到国际影响力更高的国外期刊上,优秀科技论文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标量化”“以刊评文”“唯SCI论文”等学术评价机制,才能使我国具有原创性和价值的优秀论文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4]。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15]。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各行业科技期刊结构不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优秀论文增长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首发。学术评价机构需要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体系,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2020年,中国知网评价中心联合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领域专家经过对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的研究,设计了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论文有1个标准化的指标,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强度进行直接比较,合理地表现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国内可以借鉴PCSI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学位、职称、基金资助、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时,建议各高校、科研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进行学术评价时给予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同等待遇,做到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SCI、EI检索期刊一视同仁,形成论文自身水平与期刊水平结合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到国内高质量期刊。
2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
期刊编委会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组织,编委一般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编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导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17]。在鼓励将在国内期刊的背景下,应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承担起国内期刊发展的职责。本文从期刊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团队2个角度提出引导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策略。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建议
科技期刊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引领科技发展,荟萃科学发现等使命任务,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与标志。然而,近年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学科评价、绩效评定、师资考核等方面过分注重国外SCI期刊的权值,对国内期刊论文则相对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期刊在综合质量和影响力方面与国际同领域期刊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因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华为学者进行限制的插曲也为发展我国高水平期刊敲起了警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一指示精神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也是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种鞭策。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扩大期刊论文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响应号召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编委会设置、审稿人定向选取及其活力激发、新媒体介质使用与推广以及不拘一格录用文章等方面探讨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1设置青年编委会,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
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把控期刊质量的关键核心环节,其对期刊的发展、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期刊倾向于遴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不可否认,资深专家在研究方向把控以及论文创新评价等方面具有更为精准的判断与认知。然而,这类专家往往身兼数职,而且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他们在期刊运行与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另外,他们对具体的理论细节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目前大部分期刊论文创新点的核心所在。因此,目前来看,由资深专家构成的编委会与涉及具体理论细节的投稿论文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期刊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传统期刊编委会的基础上设置青年编委会[1-2]。一方面,国家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将年龄限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例如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年龄上限为40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年龄上限为38岁;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龄上限为32岁等。这也表明国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力与发展潜力的认可。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造性强,一般在科研一线并紧跟学术前沿,科研成果产出也较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较为强烈的学术服务意识。因此,设立期刊青年编委会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在传统编委会对投稿论文宏观把控的基础上对论文创新细节进行更为精准的评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期刊论文质量。同时,青年编委可以担任责任编委或邀请客座编委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征稿,紧跟热点问题,使期刊成为相关领域的活跃地与集约地。期刊编辑部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强青年编委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平台。例如,可以给青年编委发放聘用证书,在期刊主页设置编委简介等栏目,为青年学者申报人才计划提供相关佐证。另外,可以定期举办编委会的学术交流,一方面使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资深编委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国内期刊《航空学报》《雷达学报》等已经在青年编委会设置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国内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利用综合大学丰富的学术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与实行青年编委会制度。
2拓宽审稿人选取渠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
论文同行评议是论文出版发表之前的重要环节,而审稿人是论文质量的把关者。保证审稿人水平以及提升审稿人积极性也关系到最终期刊的质量以及期刊的出版周期[3-4]。目前国内期刊在审稿人选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期刊的审稿工作甚至由执行主编或者编委会成员直接承担。正如前文所述,编委会成员多为业内资深专家,其在论文分发送审层面都可能存在时间限制,更不遑去处理繁重的论文细节评阅任务。另外,有些期刊即使由编委会选取审稿人送出外审,也一般选择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由于知名专家教授事务繁忙,相关评阅往往不能按时返回,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出版周期。国外一些行业顶级期刊在选取审稿人时一般是根据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发文记录来确定的,并未过多注重职称、资历或者国别。事实上,一些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或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是最为优质的审稿候选人。因为他们受过系统的科研学术训练、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一直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对具体的理论细节和发展动态具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因此,期刊编委会在选取审稿人时可以将重心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一些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在校内通过与研究生院合作,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数据库,与科研学术成果管理单位合作,建立高水平学术作者数据库。将投稿论文关键词与上述作者数据库所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进行精准审稿人选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质量并能加快论文出版周期。提升审稿人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国外一些权威知名期刊的审稿往往是义务的,没有任何酬劳,然而审稿人往往以能够为这些期刊审稿为荣。当然,提升期刊影响力是调动审稿人积极性的最根本措施,但是期刊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主动作为来提升审稿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例如,可以通过评阅的质量和数量选拔年度期刊杰出审稿人,择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杰出审稿人与编委会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并发放奖励证书等。另外,可以在每年的年底专门致谢审稿人公告并公布年度的优秀审稿人名单,或者给相关审稿人邮寄期刊样刊。总之,就是使审稿人的幕后工作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示。同时,国内期刊可以合作,打造类似于Publons的能够提供权威的审稿人成果认证的同行评议记录平台,审稿人可在平台中记录、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同行评议,并获得官方的权威认证。
3利用新兴媒介,助推期刊推广普及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介质为学术期刊的推广提供了新途径[5-6]。一向以严谨、规范为著称的学术期刊似乎与微信、QQ等娱乐快消品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国内诸多刊物未开展相关渠道推广的一个原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新兴媒体介质在人们(包括科研人员)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同时,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承载者,也可以通过此类新兴媒介担当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相关期刊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兴媒介,用好期刊推广的新兴阵地。具体而言,期刊可以设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推出网刊目录以及每篇文章的摘要,图1为《自动化学报》在其公众号上推出的最新期刊目录与文章摘要。另外,对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或者突发问题,期刊可以摘取期刊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在其公众号上进行推广,并邀请领域专家进行点评,或者直接邀请专家对相关问题从学术角度进行评述,从而使得期刊成为相关学术问题讨论的主阵地,进而扩大期刊的收稿数量。同时,在一些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推广之外,期刊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论文作者资源,面向普通大众开展专业问题的科普工作,提升我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发挥期刊的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满足科技期刊发展要求,提高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成为当前重点研究内容。本文强调提高青年编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帮助青年编辑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青年编辑;科技期刊;能力素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期刊交流学术,通过阅读他人的研究思想或者成果帮助自己产生灵感。其中,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关键,青年编辑作为创办科技期刊的主力军,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提升科技期刊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提高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青年编辑提高能力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补充职业相关知识
1.补充编辑学知识。①青年编辑上岗后,应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借考试机会,让青年编辑加强学习编辑学理论,包括政治、编辑、出版基本知识等。在此过程中,青年编辑可以查缺补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编辑学理论水平。②在数据库中搜索一些高质量报刊,例如《编辑工程与标准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刊物,通过阅读相关栏目针对编辑工作提出的建议,开拓思路,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编辑,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会使用新媒体工具,访问网站,捕获最新资讯。另外,通过参加编辑学术交流会议,掌握前沿编辑学知识。
2.补充著作权知识。著作权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为了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青年编辑在为学者提供信息服务时,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著作权知识。①为了提高青年编辑学习效率,可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向青年编辑传输著作权知识,如分析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侵权纠纷等。培训专家在为青年编辑讲解案例的同时,要求青年编辑将案例内容与自己负责的工作联系到一起,从而加快对著作权知识的理解,对著作权引起重视,做好科技论文著作权保护工作。②关注科学技术著作权法律法规,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填补著作权认证书内容,以规范科技论文刊发行为。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准确掌握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二、及时更新知识与技术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目前,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1万人左右。在大力发展科技期刊的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编辑的培养,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培养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会成立30年之际,学会于2017年8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最终12名选手进入决赛。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的获奖代表和参加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与会代表,我们很荣幸地观看了决赛,聆听了选手的精彩演讲和指导老师的权威点评,受益匪浅,愿与广大青年编辑分享心得体会。近年来,很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进入编辑队伍,他们的加入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尽管青年编辑学历层次高、外语水平好、创新意识强,但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具体的困难和难题,有时可能还会动摇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编辑的思想动态,并为青年编辑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其在编辑实践中加深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自愿为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事业贡献力量。
1青年编辑的自我成长
1.1尽快完成由学生到编辑角色的转变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离开校园进入编辑工作岗位以后,均应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学校的所学专业并非编辑学,新岗位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年编辑从业时不太适应这种职业转换。但是青年编辑正处于朝气蓬勃时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时编辑部可安排1名有带教经验的资深编辑带领青年编辑,一起进行选题策划、送审退修稿件、编辑加工稿件、出版发行和市场营销,让他们熟悉编辑出版的环节和流程,激发青年编辑边学边干的热情。资深编辑在教授编辑知识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编辑的职业精神,让他们树立政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宣传科技期刊编辑为人作嫁的工匠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青年编辑在编辑实践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本着虚心的态度请教资深编辑或者与资深编辑一起探讨。
1.2尽快掌握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
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编辑业务培训班,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是掌握编辑学基本理论、出版专业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2001年起,国家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备考过程中,青年编辑对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提高编辑素养。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分重视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期刊主管和主办单位也经常举办各种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每年均会举办“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和编辑沙龙,请国内编辑大家或行业管理者对青年编辑进行培训。青年编辑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同时,开阔了思路,结交了朋友,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另外,青年编辑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一方面更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对文字的兴趣。青年编辑应该经常阅读与自己期刊专业相近的期刊,以提高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品味。同时还要多阅读《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等编辑出版类期刊,不仅拓宽思维、开阔眼界,更可为青年编辑尽快熟悉行业规范、进行编辑学研究打下基础。近年来,各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技能大赛也如火如荼地举行。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成功举办6届青年编辑劳动技能大赛,参赛编辑充分学习了编辑规范,增强了业务技能,提高了编辑策划和沟通能力。
1.3加强专业学习、关注本领域的前沿进展
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探析
摘要:科技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面临社会关注度低、学界不了解、稿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为尽快提高《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委会及编辑部采取了调动编委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新媒体;编辑;《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科技期刊是刊载科学技术论文、发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及传播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一国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快速提升,然而我国科技期刊总体质量仍然不高,与科研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成为科技界的一块发展短板。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实施了史上最严环保法,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环保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于2011年正式诞生,借助环保产业与科研实力的迅猛发展,迅速成长起来。然而,由于《学报》创刊时间较短,面临着社会关注度低、学界不了解、稿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为尽快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委会及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笔者对主要措施进行归纳,以供参考。
一、掌握最新科研动态,提升组稿与策划能力
报道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可显著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参加学术会议可以直接和快速地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及热点问题,并了解各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1]。期刊参与或开展学术活动是提升期刊曝光度,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另一重要举措[2-3]。《学报》依托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长期合作,参与协办了多次在环境领域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如第三届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2019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第22届世界疏浚大会、第三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等,此外还参与了历届科学技术年会、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等,通过制作宣传海报、赠送刊物及礼品、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宣传、推广期刊,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众多潜在作者与读者,极大地提高了来稿数量与质量。
二、调动编委积极性,保障稿源及质量
编委会不仅负责期刊的日常运营,也对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4],在树立期刊品牌,扩大影响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5]。编委不仅是期刊的管理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在承担审稿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为期刊投稿的责任,编委对期刊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的学术水平深刻影响着期刊的发展[6]。切实发挥编委作用,总结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根据最新成果策划选题并设置特色栏目,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受关注的论文,将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青年学者具有创新思维和工作热情,科技期刊要想提升编委会的活力,并使其真正具有执行力,提升自身的质量,成立青年编委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报》于2018年底重组编委会,通过权威专家推荐的方式,新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这些编委积极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推荐或将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总,组织了一批高质量的专栏,如“打好碧水保卫战”特色研究专栏、“流域污染治理”特色研究专栏、“打好蓝天保卫战”特色研究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色研究专栏等,专栏中还介绍了自己的团队成员、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等,对其团队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此外,《学报》计划于2021年起实施编委会动态调整机制,并组建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每年根据年度工作情况评估编委会成员对期刊的相对贡献,综合考虑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学科和机构分布以及对本刊的关注度等情况,经过编辑部筛选、主编审核等多个环节,共遴选了18名青年编委,优秀作者、优秀读者和优秀审稿人是本届青年编委人选的主要来源。《学报》每年年初组织编委、同行专家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造性、成果的应用价值、文字写作水平等方面,对上一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排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在本年的期刊及网站上予以公布,以鼓励更多优秀论文出现,促进环境工程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编委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了编委拓展稿源、保障质量、提高档次、扩大影响的作用。
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青年心中的青春之问。只有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无私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人生印迹。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编辑团队的新生力量,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应对挑战能力强,但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需要经历一定的成长过程。成长过程时间长,工作内容琐碎,容易让人懈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青年编辑需要自我激励、勇于探索,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寻找技巧,对工作进行总结概括,寻找快捷有效的工作方法,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当下,正是追求创新的好时期,思维活跃的青年编辑要主动思考、勇于挑战,为团队寻找新路径、创造新动力,激励自我、努力向上,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的精彩。
一、青年科技期刊编辑要实现自我价值
1.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属于科技人员
科学技术刊物在所有领域理论学界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学术刊物人们能够清楚地感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国家对学术刊物的出版工作格外重视。国家明文规定:“科技出版事业既是出版事业的一部分,又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出版工作在科学研究、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破除愚昧迷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广大学者而言,学术论文是呈现学术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些学术论文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通过规范、提炼、整理、修改,提升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强度、宽度与精度。也就是说,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工作乃至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年编辑要认识到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担,在编辑岗位中创造价值,对编辑工作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帮助作者提升文章质量,加大科技推广力,从而实现编辑的自我价值,推动科技的发展。
2.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参与决定期刊质量
对学术刊物而言,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凭借的是所刊登的学术论文质量过硬。学术论文从策划、组织、编校直到刊发各个环节都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的伴随,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是学术成果的见证者,还是把关人。学术刊物的质量指的不仅是学术论文的质量,还包括文章安排是否得当、版面设计是否合理、刊物印刷是否清晰等。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个人品位等都与期刊质量有关。勇于追求的青年编辑能给期刊带来新思维、新创意,找准新时期期刊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找出办刊过程中的空白点、薄弱点和创新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策划方案,激发整个编辑团队的工作热情,为枯燥、重复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注入活力,这样才能提升期刊的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3.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
1发挥青年编委的力量
期刊的编委在学术期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青年科研者作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培养青年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两刊编辑部近几年参加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会议,如第一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青年论坛,发掘了具有潜力的青年编委。
2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议
在期刊宣传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给科技期刊带来丰富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期刊知名度的提高,主办、协办学术会议是专业期刊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讲座进一步增进一线科研人员对两刊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扩大两刊的影响力。作为各科研团队交流思想、拓展新思路的平台,学术会议不乏优秀成果的报告展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编辑部举办了“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的“航空材料分论坛”“2014年度中国北京石墨烯研发应用研讨会”等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编辑部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两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声誉。另外,参加材料领域的展会或者与会议合作,作为会议的支持媒体,也能为两刊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编辑部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CCCM-2)”“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2016年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等会议的支持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两刊的知名度,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也能够选取质量高的稿件,并在该领域热点方向进行组稿。
3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
近来来,新媒体融入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与作者、读者直接交流,及时学术前沿资讯以及刊物组织举办的学术活动,进行热点文章的推送宣传,巩固期刊品牌效应,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建立作者QQ群、微信群,及时与作者沟通并解答作者的提问,通过口碑传播建立两刊的知名度。利用各种机会,多途径地宣传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以两刊编辑部为例,两刊的网站首页上加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在纸质刊物封面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编辑在与的作者联系时也宣传微信公众号,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名片上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加深参会代表的印象,扩大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
4通过服务作者进行宣传
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如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期刊,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影响因子方面均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2018年6月26日WebofScience最新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主办的期刊已有46本期刊进入Q1区,然而据笔者统计,其中绝大部分期刊为生物、物理、化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学科,而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科技期刊仅有2种,占比仅为4.3%。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技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科学以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因此,办好这类期刊的责任重大。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当前中国论文唯影响因子评价导向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办刊困境。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期刊难担此“龙尾”和“龙头”的重担。
1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
1.1稿源匮乏
与生物、材料等基础学科期刊相比,工程技术期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系列期刊;世界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系列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动辄大于10相比要低很多,大多仅在1~3之间徘徊。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则还要弱很多。由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唯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导向,造成许多原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找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关系不密切,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基础科学类期刊(其中不乏所谓“灌水”期刊),以便于其职称晋升或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由此出现大量优质工程技术类稿件外流至基础学科期刊,或是外流至国外知名工程技术期刊的现象,导致许多国内工程技术期刊稿源匮乏,发展举步维艰。试问如果一个期刊的稿源都已成问题,又何谈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1.2稿源质量不佳
当前,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仍然是以跟踪型研究为主,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的关键产品与国际最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代差,如航空发动机、汽车、通用机械行业等,行业提出的需求没有学术引领性和巨大挑战性,基本上可以按照国际上的既有路线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一个现象:一方面,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项目很多,投入的经费很多;另一方面,其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距离世界一流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我国要想办世界一流工程技术期刊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牢记为读者、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多种途径与措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并将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以响应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困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