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情境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情境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下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

一、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营养。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要求教育要打破育人课程的封闭性,开发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的范围。如果用“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而传统的教育,正是教人变坏变死的坏教育、死教育。”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禁锢思想。生活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生活的内容都应该是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学生引向生活,并向生活吸吮营养。思想品德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大纲的基础上,认真备好学生,因班制宜,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知识。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实践,我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体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教材活,不是为现实生活活,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教学环境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自己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路程中,有哪些环境污染?学生纷纷自告奋勇,然后再追问,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些现状?有的说一定要杜绝污染源;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到相关部门,学生各抒己见、表情激动。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应该回到生活中检验。如果教师懂得把思想品德教学导向生活深处,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双翼,又何愁他们不能展翅高飞。

二、社会即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他提到:“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会带班级“走出校园”,对学校周围的及乡村的环境情况进行小调查。调查的方式、内容由学生确定,学生回校后认真地写了调查报告,他们写出了感情,写出了具体与真实,从而更珍惜、把握自己的学习机会。其中一位女学生把“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以“小论文”送至镇长办公室,镇领导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行为进行了高度表扬,同时在镇年度工作报告中采纳了该学生的部分建议。通过此事我告诉学生,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是时代的小主人,要学会运用我们的知识回报社会、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这正是初三思想品德课第1课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活动完全实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思想与行为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认定社会就是伟大无比的学校,善于运用社会的力量,由此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教学做视为一件事,以做(实践)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教来学,乃是实学。”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这与我党提倡的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一回事,而传统教育扼杀了人才的培养,扼杀了民族的希望。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陶先生不敢奢望的。因此,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进教育,让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解放思想,大胆地实践和实验,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让师生共同努力在改革的“做”中教,“做”中学。在新课改的春风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敢于辩论、敢于拿起笔杆子披露社会的黑暗、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乐于奉献爱心的现代公民。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讲课,(我们称为“小先生”),然后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体验教师是如何教他们学的。为“小先生”提供实践舞台的还有思想品德早读课,四个班的思想品德科代表和“巡视员”精心准备早读的内容,教师只要传递鼓励的眼神,加上“感情的投资”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这样,让学生在为班级作贡献的过程中待人,在接物与处世的做人实践中超越自我。“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活动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活动为学习的载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实践自己探索出来的,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化。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高度研究中国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丰富而博大,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尤其要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坚信:先生的先进教育理念必将指导我们教育的晚辈坚定地走下去,并培养出能担负起时代崇高使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作者:毕素芳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探究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实施起初各省市对《纲要》认识不够充分,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因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哪些缺失或不足、怎样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下合格的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快速提高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因而选择了“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探究”的课题,以期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为将来中学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出一些合理的参考建议。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一大批有着较高学历的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将陆续地充实到体育教学一线中。如何尽快地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是目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同时,对于资深教师来说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法、强化育人意识,使资深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永葆生机、与时俱进。通过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访谈,寻找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在新课改下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正确地分析与解读,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尝试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法,以期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全文

诗意化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阅读全文

社会与文化情境教学法应用

摘要: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是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增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学好英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学效果欠佳。尝试探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专“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从中摸索出该课程的教学规律,丰富该课程教学方法,最终服务于高专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这个概念是Brown,Collin和Du-guid于1989年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这种理念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法,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师的青睐。其核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认识事物。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可以感知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处理信息。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学生相对陌生。尤其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专学生,听起来更是一头雾水,普遍感到遥不可及。因此,通过情境教学法,让陌生的西方文化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这对于高专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重语言形式而不注重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与英语国家的人实现有效交流,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因此,学好英语必须要熟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伴随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得到凸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所处的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作为一门必修课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该课程教学情况,笔者对该校英语专业2013级的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已经开设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对该课程教学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这门课很有必要,但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阅读和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总体来看,高专院校虽然开设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但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面对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生疏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翻译法,一字一句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沦为学生自学课或课后阅读课,无法达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初衷。

阅读全文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更需要的是能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能够让学生掌握多么扎实的英语应用技能,而是能够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考察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真正的充满热情去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数都在课堂中,所以英语课堂是否高效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让小学生真正地对英语感兴趣,教师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是他们共有的特点,并且在学习方面也更自由一些,但是由于对学习并没有很强的紧迫感,所以课堂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的学习领悟力受到年龄的限制不会很高,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上课的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也越来越重视高效课堂的建设,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也正是高效课堂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指出要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翱翔,教师要做成功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征服者。教师不要以为在英语课堂上独自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教师喋喋不休讲解的课堂并不是最好的教学课堂,反而这种课堂是低效的,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仿佛就像丢了线的风筝,被牵久了不知道该往哪里飞翔,最后就会迷失方向,因为风筝并不是小鸟,小鸟从一开始就享受着自由,所以它能够很好地翱翔,如果将学生当成风筝一样去教学,从一开始就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他们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就会失去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还会陷入迷茫的学习状态。

阅读全文

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摘要]笔者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对比入手,得出课程思政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阐述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的关系,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实现大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6种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培养途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把立德树人看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性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是一致的,执行课程思政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育[3]。

1课程思政培养德育的理论来源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1.1西方的教育理念。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教育可以培养道德”[4]。柏拉图的隐喻意象阐释了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是引导人的心灵从低级到高级,从虚幻到真实,达到永恒的善的境界。英国思想家、社会学家、著名的实证主义者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5]。赫尔巴特(Herbart)阐述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和品格。

1.2我国的教育理念。1.2.1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这一概念也主要从道德教育角度予以阐述,如:《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荀子》中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7],《说文解字》中的“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道德教育作为他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8]。他没有把德育设成专门的学科,而是将德育的要求渗透到文化知识学科中。1.2.2我国近代的教育理念。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人格”。他在1912年发表的教育论文《关于新教育的观点》中同时提出了“五项教育”的思想,即军事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1.2.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的文件也明确指出: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道德教育在保证其他教育的方向和保持其他教育的力量方面发挥着作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10]。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将德育的培养放在教育首要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实现德育教育。

阅读全文

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制的构建

一、系统化建设的界定

(一)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整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核心,设计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将行动导向理论引入职业素质教育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素质,建设“职业素质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核心职业素质确定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创设行业背景,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适时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吻合,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建设一支优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通过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通过院系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增进专业课教师与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交流沟通,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贴近学生的优势,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次,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依托辅导员(班主任)教育引导、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网络运用等优势,更便于开展素质教育。适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教育,了解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利用杰出校友、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现身说法、企业文化进校园、专业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组织模式系统化,教学方法要先进为实现

“培养具备初步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模式要遵循认知———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不同专业特点,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来组织教学,按照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阶梯递进素质教育课程来组织教学。即第一学年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学习,第二学年组织职业素质教育训练,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进行,学习场所从学校到企业交替进行,实现“工学交替”。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引进课堂教学,摈弃内容空洞、就教育论教育、讲大道理的简单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讨论式、案例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利用多项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最好将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求职就业、个人发展、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创造,成为有个性特征和特长、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阅读全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创新教学分析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对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充分的了解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的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课堂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创新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一定的厌恶抵触。因此,教师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有效的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的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的深入开展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部分的学校并没有根据实际要求进行教材的更新,这就导致了实际的学科内容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从而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综合水平的提升。另外,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以往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求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特别是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之后,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这就导致了实际的多媒体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

(二)教学方式单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