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期刊经济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管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与服务创新
1引言
传统概念的文献指书面材料,而依据国际定义文献则是指一切有情报的载体。而文献检索则是依据需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报的过程。传统的方法大多都是通过检索工具书刊或者专业数据库,但这种方法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实在是太过繁琐复杂,很影响效率。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检索方式不仅耗时日久而且对于人力也是一个重大的浪费,并且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即使收集到了也是重复劳动,消耗大量无意义的精力与金钱。但就目前来说虽然有着众多的搜索引擎但依然是信息杂乱无章,并且很多时候难以分辨真假。期刊评价和作者评价,论文评价和科研评价存在紧密的关联。就期刊评价来看,其基本功能是,辅助读者进行文献的筛选,便于科研人员进行文献的检索,将期刊评价工作组织好并开展好,既能让读者实现对文献的高效利用,这对期刊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茶叶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茶叶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报道茶叶科学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指导茶叶生产、科学实验和教学,交流茶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国内外茶叶科技进展和动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本文以《茶叶科学》、《茶叶通讯》、《茶叶》、《茶叶世界》、《茶叶技术》、《福建茶叶》、《蚕桑茶叶通讯》、《中国茶叶》等8家茶叶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我国茶叶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与服务渠道创新问题,就此将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出来,就此提升茶叶类期刊的影响力,全面支撑并指引其品牌建设。
2新媒体时代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的现实研究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茶叶类学术期刊占据了最为明显的数量及质量优势,在出版产业化方面也占据极大的优势。截止到目前,全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已经多达5300多种,其中具有CN刊号的茶叶类期刊有13种(此外还有27种没有取得CN刊号的茶刊),在全国整个学术期刊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但茶叶类期刊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茶叶科技期刊质量,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纸质媒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茶叶科技期刊将面临激烈竞争,如何应对市场化运营、集群化发展、评价体系不利、出版技术实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一家茶叶类学术期刊深思。[2]在我国文化及出版业两个“走出去”战略被相继制定出来后,四部委随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七部门也制订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对于茶叶类学术期刊而言,其应该对“开放型高地”影响力提升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清华图书馆,中国期刊杂志社和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在2019年将“TOP学术期刊”共同评选出来,这也成为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影响力评判的重要指标。2019年,茶叶类学术期刊共有2种期刊入选“TOP学术期刊”,这体现了茶叶类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出版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茶叶类学术期刊已经呈现出了走出去的良好态势。不同类型的茶叶类学术期刊拥有各自不同的定位、稿源和发展目标。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茶叶科学》来看,其创办主体是中国科协和中国茶叶学会,系全国性学术性期刊,亦即唯一的全国性“茶叶学报”。在此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属于省、部以上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内容,代表了我国茶叶科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前沿动向,都带有极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很强。同样湖南省茶叶学会主办的《茶叶通讯》和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的《福建茶叶》都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稿源特征为:三个一流(单位、作者和作品)。一般的茶叶类学术期刊很难达到这种水平。然而这并非是说茶叶类一般学术期刊就没有优势,例如,《中国茶叶》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研究院以“茶学”为主打,在研究院农学学科布局的总体指引下,《中国茶叶》的定位逐步转变为“对地方茶业产业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将一些能够将浙江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的主题选定出来,有效的指引了地方经济及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反响度极高。因此,梳理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理论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当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新型指标,以此构建学术期刊评价模型,丰富了科研评价的方法论,对科研评价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1筛选评价指标
(1)传统指标。此类指标以被引频次及作用因子等元素为主。1955年,加菲尔德提出了被引频次的概念,具体指的是科研人员引用期刊的引用次数。相对于被被引频次而言,影响因子不再受论文数量的影响。2013年,李志文等人对浙大改革学术奖励机制后所获取到的学术成果展开了研究,就此指出,学者在期刊上进行成果的发表,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设置了众多的学术奖励,浙大才就此具备更强的学术生产力;又如刘雪立(2018)在对他引率等指标和作用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认为操纵影响到了期刊作用因子,就此意义而言,作用因子的产生指引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4](2)指数型指标。2005年,J.E.Hirsch将h指数率先提了出来。2019年,俞立平围绕h指数展开了重点探究,以指数自身以及其在论文、学者和合著者等评价方面的有效性为主要侧重点。[5]L.Egghe(2006)基于h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高被引论文且受刊载文献量影响较大的缺点,提出g指数。2009年,ZhangChunting立足于高被引论文,将e指数提了出来,就此来完善并推展h指数。以此为根基,学者们又将R、AR、hg、SJR和SNIP等众多指数提了出来,从不同方面出发,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A.Bihari和S.Tripathi在2017年对h、e和多维h这三种指数优势的共同支撑下,提出EM指数,但由于该指数出现时间较新,因此研究成果也较少。
2.2评价指标选择研究综述
部门期刊列表评价结果的认可度
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提供公正、科学的评价结果,有助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客观地了解期刊学术影响力情况,在论文投稿、学术评价过程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是科技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现有的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评判,但会出现专家意见不统一、评价过程费时费力等问题[2]。定量评价方法主要依据期刊的被引用情况来进行评估,因其具有客观、高效等特点,在科技评价实践中经常被使用,但也存在评价维度单一、特征把握不准的问题[3][4]。对于科研机构来说,人员招聘和岗位晋升都会参考相应的期刊评价结果。通常,一个科研机构参考的期刊评价结果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参考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提供的期刊评价结果,如科睿唯安公司基于论文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得到的期刊分区结果[5]、爱思唯尔公司在期刊引用分(CiteScore)基础上给出的评价结果[6];二是参考行业学会的期刊评价列表,如管理学领域常用的ABS期刊列表[7][8]、ABDC期刊列表[9]给出的期刊等级;三是科研机构自身在专家判断和定量分析基础上,自行研制的部门期刊列表(DepartmentalJournalLists)[10]。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批评我国期刊评价实践过于依赖影响因子等国外引文指标,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指标[11]。对于国际行业学会的期刊评价列表,虽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也存在没有收录中文期刊和高估部分本国期刊质量等问题。而科研机构自身设置的部门期刊列表评价方式,因为能综合考虑外部定量定性评价结果,又能根据科研机构学科范畴、发展定位以及其学术水平进行调整,近年来在科研机构学术评价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期刊评价结果对于科研机构学术评价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采用部门期刊列表可能会面临评价结果认可度不高和学科公平性问题。通常来说,部门期刊列表是科研机构依据自身学科发展特色,结合外部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设置的,列表中会出现一些非本学科领域的期刊,如经济管理学院制定的部门期刊列表会有环境科学或数学领域的期刊。这种非本学科领域期刊范畴选择和等级设置问题如果不能适当处理,会使得部门期刊列表认可度不高。此外,部门期刊列表通常会涉及多个子学科,不同子学科的期刊权衡是个难点,可能会带来学科偏差,涉及部门期刊列表的学科公平性问题。如制定部门期刊列表的决策人员来自于本机构强势学科,使得期刊列表的评价结果偏向于强势学科。本文以部门期刊列表评价结果的认可度及公平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科研机构制定的部门期刊列表的认可度,即单个部门期刊列表的评价结果和真实期刊评价结果之间有多大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偏向的科研机构在制定本机构部门期刊列表时是否产生相应的学科偏差,即研究部门期刊列表的公平性问题。
一、基于WAP方法的部门期刊列表结果综合集成
本文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部门期刊列表评价结果的认可度如何,即单个部门期刊列表的评价结果和真实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由于真实期刊评价结果很难确定,不管是定量指标得到的结果,还是专家判断得到的结果,很难将其界定为真实期刊评价结果。考虑到部门期刊列表制定过程中,已经综合考虑了定量指标和定性专家意见,所以本文将多个代表性科研机构的部门期刊列表综合集成结果定义为真实期刊评价结果[16]。一方面是当收集的科研机构具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后,其部门期刊评价结果的集成基本上已经反映了领域内主要科研人员对期刊评价结果的共识;另一方面是假设单个科研机构在评价期刊时候赋予的偏差,在综合集成过程中相互抵消,进而不会影响最终的集成评价结果。通常来说,单个科研机构在制定部门期刊列表时,是将期刊赋予不同的等级进而对期刊进行评价的,最为常见的是将期刊分成一等、二等、三等或者A、B、C等若干等级,每个等级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期刊。不同于期刊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不同科研机构制定的期刊等级之间难以横向比较,更不能进行运算,这种按等级划分的期刊评价模式给期刊列表的综合集成带来了困难。针对该问题,TempletonGaryF.和LewisBruceR.发表在MISQuarterly上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加权平均百分比(WeightedAveragePercentile,简称WAP)的方法,来集成这种不同等级划分的期刊评价结果[12]。WAP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部门期刊列表中的不同期刊等级,转化为相对应的占位百分比,这种反映期刊相对评价结果的占位百分比就可以进行综合集成[17]。单个部门期刊列表中的某一个期刊的占位百分比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
二、基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国内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学科设置关系,有较多高校将这两个学科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中,如经济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18][19]。学院在制定部门期刊列表时需要协调和统筹两个学科,有助于分析部门期刊列表中两个学科的学科偏好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学科在国内高校中体量较大,设置的高校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下属的8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档案)中,任一学科评估结果达到B+以上(排序为前20%)的高校,共计72所。进一步调查这些样本高校,选择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同一个学院的高校(一般为经济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共计35所。通过网络搜索和问卷调研,共收集到其中31所学院的中文部门期刊列表。收集的部门期刊样本中,数量最多的有102种,最少的11种。列表期刊数量在20-40种,共有10所院校,占样本总数的32.26%;其次是在40-60种,共有8所院校,占样本总数的25.81%。
1.经济管理领域部门期刊列表的认可度分析
部门期刊列表在制定过程中,因为考虑到本机构的学科特色等内部特征,列表的适用性和认可度需要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期刊范围认可度和期刊等级一致性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将31所院校的部门期刊列表中期刊汇聚,得出经济管理学领域重要中文期刊的范畴,共有期刊219种。通过统计219种期刊在部门期刊列表中出现的次数,可以得到样本机构对经济管理类期刊范畴的认识,如图1所示。图1显示,大部分期刊只是在部门期刊列表中出现1-2次,反映样本机构中对经济管理类中文期刊范畴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从具体数据看,只在样本部门期刊列表中出现1次的期刊共有91种,占到期刊总数的41.55%;按照出现次数20%的阈值,在31个样本机构部门期刊列表中出现次数超过6次的期刊共有60种,只占到期刊总数的27.40%。该数据反映,目前样本机构制定的中文经济管理类重要期刊列表的期刊范畴认可度不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涉及到期刊刊登论文数量、创新性等多个要素,虽然很难用一个指标将其刻画出来,但是可以认为期刊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将期刊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进行等级划分,是对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机构在制定部门期刊列表时,都会设置相应的期刊等级,如果不同机构的部门期刊列表中对于同一个期刊的等级划分趋于一致的话,说明对该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一致性较高[20]。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期刊在31家机构的部门期刊列表中的等级差异,来反映期刊列表的等级认可度情况。PercentileScoreij由于需要体现出期刊在不同部门期刊列表中等级的差异,出现频次较少的期刊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在219种期刊中,我们选择出现频率不少于6次的期刊(共计60种)作为进一步分析的样本。首先计算出每一种期刊在相应部门期刊列表中的占位百分比值(),然后运用箱形图来直观反映每一个期刊的占位百分比值波动情况,最后计算期刊占位百分比值的方差,量化给出期刊等级的一致性结果。图2给出了前60种期刊占位百分比值的箱形图情况。图2中已经按照WAP值对期刊进行了排序,序号1的期刊等级最高。图2中的箱形图中给出了每一种期刊占位百分比值的上边缘、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下边缘和异常值共6个指标,并将其中的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连接为矩形盒。如果不同机构的部门期刊列表对某一个期刊赋予的等级较为一致的话,反映在其占位百分比分值较为接近,在箱型图上表现为矩形盒较短。从图2中可以看出,前60种期刊中大部分期刊的等级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差。进一步计算每一种期刊占位百分比值的方差,如表1所示。60种期刊中,占位百分比值方差最大值为0.29,最小值为0.06,其中大部分期刊占位百分比值方差是在(0.15,0.20]这个区间。从中可以产出,在样本部门期刊列表中,期刊的占位百分比值波动较大,反映出样本机构对期刊质量的认识并不一致。
市场经济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稳定,经济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同时发展,带动一系列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其实,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企业内部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又反作用于国家经济,为国民经历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企业管理;不足与措施
0引言
以来,我国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企业包括国有和私有企业都建立起自身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制度有的跟得上形势的变动,有的却止步不前,存在诸多问题。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应当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包括从政治制度,经济,人员管理等等多角度考虑的,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科学有效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随机应变的面对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的遇到的一切竞争与机遇。
1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对公司内部有效资源的进行科学的整合管理运用即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这包括对自选利用的计划,组织活动的过程,管理者对活动,资源的管理,资源充分有效的使用等等。要做到这几点的完善,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者根据这个管理制度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公平有序合理的分配,形成跟自身企业特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带动企业良性发展,成为国内企业的标榜。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探究
摘要:文章建立在当前学术期刊评价趋势的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出发,利用TOPSIS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今后我国经济管理研究领域方面的学术期刊评价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TOPSIS法
随着我国步入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趋于多样化。因此,衡量一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单单只看传统引文这一单一指标,应将新媒体这一项指标纳入到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内。那么,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时主要包括哪些新媒体的指标?权重多大?这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TOPSIS理论,来对湖南省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从而确保这一模型方法使期刊评价工作既能便捷有序地进行,又能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在实践中具有指导价值。
一、基于TOPSIS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理论框架
(一)学术期刊影响力概念。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重要体现,学术期刊是推动学术发展与创新的不竭动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体现的是在一定期间内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当前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所提供的贡献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本质来源于所承载文献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但其影响力也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限制,如该期刊自身传播途径与方式、社会对于该期刊的认知程度以及该期刊的内容是否具有多元化特征。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式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学术期刊的水平,保障期刊的稳定发展。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现状。1.定性评价。就当前定性评价方法而言,期刊影响力最基础的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一般是通过业界内的权威专家对期刊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排序,从而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一个直观的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易操作,但缺点也十分突出,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成本,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见、人情分、个人理解与见解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会产生不同专家的评审结果差异十分大的情况出现。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期刊文献的计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是当前学术期刊影响力定量评价的两种方法。一是单指标评价。指的是通过单一的指标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国外的研究表明对于期刊的影响力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年下载率、文献转载率、H指数、SJR指数等。随着信息技术对科研环境的影响,由此诞生出例如Altmetric等的补充计量指标。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一些优秀的学者也在不断挖掘新的文献计量指标。有的学者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完善,如熊晓英(2005)提出将影响因子同相同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作对比,证明了影响因子适用于不同学科期刊的比较研究①,但该指标依然受期刊不正当自引、批判性引用等因素的影响。邵作运(2015)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f(x)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的载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等因素,以及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的差异性,但f(x)指数默认所有引文具有同样的权重,没有排除自引现象对评价结果的干扰②。二是多指标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构建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德菲尔法等。如王建军③选取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半衰期、他引率、H指数、Web即年下载量和基金论文比8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管理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马虎兆④选取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7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乘法模型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等等。
(三)基于TOPSIS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内涵。TOPSIS法是一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所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利用,其最终计算出的结果便能够充分反映出对学术期刊的不同评价方案之间的差异性⑤。其原理是以原始数据矩阵为基础,通过余弦法找到评价方案中的最优项与最劣项,最后根据所评价的对象来决定最优项是否合适,通过该种方法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TOPSIS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样本分布来分析,对它的次数没有严格的限制,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容易计算。
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测度研究
1引言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临空经济管理”是伴随大规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而形成的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课程,在中国尚处于前期教学探索阶段。在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强化对成熟临空经济区的案例剖析,强调相关文献的研读。针对当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需制定更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规划,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框架体系等,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强化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提升“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在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其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转变区域发展新模式、引领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87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6个。随着临空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一些高校也逐渐重视临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以中国民航大学、郑州大学为代表,开设了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内容设计上差异较大。为更好的培养临空经济管理人才,有必要对“临空经济管理”课程进行优化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共识性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
1“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发展概况
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开设与学生培养上,当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层次。以“关键词=临空经济”的方式在CNKI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共检索硕士论文116篇,博士论文8篇。此外,2006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通过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传授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内容。2013年9月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立的“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题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郑州大学设立“临空经济管理”为基础与新兴学科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临空经济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高校。
2应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
“临空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其前提是要明晰何为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临空经济是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临空指向性产业和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大规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方面,临空经济是交通运输变革的必然结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有密切联系,18世纪前,海洋运输推动了众多海港类城市的涌现以及“海洋帝国”的出现,被命之为“港口经济”,有效促进了城市化初始阶段的形成。到了18世纪,河运有力地支撑了欧洲、美国的工业革命,被称之为“内河经济”的时代。一些国家大河沿线城市快速发展,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进入19世纪,铁路运输使不沿河、不沿海的内陆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铁路成为“经济大动脉”,城市化进入繁荣阶段。20世纪,公路运输特别是高速公路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高速公路经济带”随之出现,城市化呈现向郊区扩散的态势。到了21世纪,航空运输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五冲击波”,国际机场协会把机场称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把机场称为“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在航空运输的催生下,机场对一些时间敏感型产业和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些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大规模聚集,从而形成了临空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并进而产生了临空经济区和航空大都市。另一方面,临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必然产物。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假若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小、产业低端、财政收入紧缺,则该地区可能连建设机场的能力都不够,更谈不上发展临空经济;即使能够兴建机场,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也难以为临空经济的良性生长提供充足的客源与货源支撑。此外,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推动了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对出行所需的货币成本敏感性降低、对时间成本越来越敏感,愈加偏向于采用航空等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来缩短交通时间。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苛,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大幅进步,进而推动各类时间敏感型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模集聚。
医院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医院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目前许多医院的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一般,存在一定经济法律意识上的欠缺。文章提出,医院应当提高信息平台建设投入,重视人力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的管理规划,积极开拓医疗市场,建设现代化医疗机构。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创新
在市场化竞争体制下,我国逐渐开展了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现代医院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医院良好的经济管理方针。经济管理方案包括对财务,工作人员,科研项目等诸多方面的资金费用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体制制度下,寻求最佳的经营方式,把握市场发展规律,顺应时代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洞悉医院行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此背景下,医院应当如何创新原有的经济管理方案,提升经济运营效率,建立全面的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医院现有医疗服务特色是领导管理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市场化的经济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计划经济不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只有在做好经济管理的条件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获得公民的认可;除此之外,新医疗改革政策的推广也对医院原有的经济管理方案有一定的冲击,许多大型医院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医疗经济管理战略进行创新,结合市场特色,发挥医疗优势。
1医院经济管理困境分析
(1)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一般。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般。由于资金以及技术人员缺失,医院难以建立自营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普遍的信息系统中只存储了相关的药品、医疗材料以及手术住院等成本收入开支信息,没能将全院所有部门涵盖在内,如财务管理方案往往会有专门的财务系统进行记录计算,而其他科研资金经费管理则由各个科室自行负责,因此信息系统在完备性上仍然需要提高。除此之外,医院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一般,因此大多数医院都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IT团队,难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持续性的改进以及创新性的建设。(2)经济内控手段较薄弱。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经济控制手段还比较薄弱,集中体现在医院对组织收入、药品以及医疗用品的采购、商业往来、科研经费结算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以及审核确认程序。如在某些医院的合同管理过程中,时常存在以下问题:①制定合同时过于重视与金钱相关的条例制度,而忽视了其他条例的合理合法性;②双方都对合同签订的过程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但是忽视了后期合同执行的过程;③合同的文本措辞不够严谨,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配不到位;④没有充分利用外部监督以及信息技术等条件。内控手段较为薄弱可能会导致医院在进行正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经济问题难以处理,需要走司法程序,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3)不重视财经法律的学习。许多医院工作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一般,相关学习计划的执行能力较弱,尤其是基本的法律常识学习较为缺失。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医患关系问题,可能需要走司法程序,但是由于医院对于财经法律的了解程度一般,在法律程序上处于弱势地位,时常需要为患者赔款,对医院而言是一笔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最容易出现违背财经法律的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政府招标采购,竞标过程不够透明;②对医院收入进行税务核算时,可能出现偷税漏税行为;③后期的建设以及设备的购买超过了医院事先的预算金额;④违反政府的医疗收费规定进行违规收费。
2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创新性对策分析
(1)重视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渐渗透到我国各个行业。医院往往包含诸多的部门,日常运营过程较为烦琐复杂,涉及诸多不同项目部门,只有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够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信息平台能够为医院提供便捷的工作方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医院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也应当注入大数据思维,对相关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大数据知识的普及培训。积极建立自己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规划分析以及预测,制定全新的经济业务风险识别指标,通过系统自动核算的方式对这些指标进行控制管理;另外,医院也应当大力普及电算化,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对员工进行电算化的培训,让所有的员工都能用电脑软件来协助自己的工作,提高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的效率,促进医院行业的进步与蓬勃发展。[1](2)提升人力资源建设水平。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运营发展的基本保障,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医院的各个科室医生护士等核心部门工作人员,也包括其他部门的协助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引起了医院的广泛重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医院现有的人力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①建立完善的业务激励以及晋升机制,对原有的奖励以及惩罚制度进行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发展特点,提高认真工作的收益机会成本以及懈怠工作的损失机会成本,培养员工的工作自主积极性,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同时以更强的责任心与安心来争取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院品牌;②加强对技术工作人员的培养,积极建立并维护一支医院内部技术工作人员队伍,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当给予一定的信息技术共享支持,提供技术人才前往各个医院进行指导建设工作,帮助医院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2](3)积极开拓医疗服务市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想要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医院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优化现有的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的比重,增加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医院应当对现有的设备以及仪器进行检查,实现优化升级,结合科室的实际医疗水平,加入自主创新元素,提高患者的就医诊断效率。其次,医院应该主动开拓医疗市场,提高市场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同行业的医院应当互助互利,共同协作交流,探讨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应用,共同进步,拓展各自的服务领域。[3](4)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政策性、法规性以及业务性,要求所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在国家相关制度的指导下,根据医院自身资金运作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有效地组织资金运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去。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加强财务管理预算工作,在工作进行过程中将开支水平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并通过有效的事后审核方式来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对超支的部门以及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制定相关奖励以及惩罚措施,规范医院财务支出。[4]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