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启发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启发性教育

启发性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也是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备技能。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认识,对信息技术产生初步的兴趣并具备简单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启发性教学;初中;信息技术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落实,素质教育走向深化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开始了创新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指出要将启发性教育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引导,以便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一、激发课程兴趣,引导学生前期启发

毋庸置疑,兴趣在个人的学习成长当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存在浓厚兴趣和没有兴趣进行学习所获得的成效有着极大的差别,前者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而后者则处在被动学习和机械性接收的状态之下,进而导致学习质量与效率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积极性。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应用时间较长,在长时间应用当中已经无法再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带给学生新奇的感受,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刺激学生兴趣的产生。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计算机历程”这一课,计算机的历程包括五个阶段,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学习兴趣,但是这一部分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水平。于是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在角色扮演当中产生学习热情,具体可以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学生根据内容要求扮演不同阶段的科学家与学者,论述自身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小组成员有效掌握住自己所调研发现的材料,同时也能够把握好其他小组发言的知识材料。教师利用这样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

二、理论实践结合,促进学生实际应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际操作的信息技术不算是真正的信息技术教学。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显现出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比方说缺少自控力,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在面对学习使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会被外部因素干扰诱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后在实际操作中将学生放任自流,留下作业之后便不管不顾,这样的做法使学生不能够持久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此时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在考虑学生身心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注重把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的启发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既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又可以学到真实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对word文档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给予每位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制作word文档。而后教师进行收集并打印出来,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班级里进行一下点评,说一说哪些同学做的word比较好,并让这些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制作过程以及经验之类的,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坐到教师机的位置,为大家实际操作一遍,在实际操作的同时也要配上相应的语言,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再者,教师也可以针对该同学实践的不足做实际的演练,提出修改意见,或者找出学生共同的出错点为大家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后期的演练中避免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通过实践,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课堂上来,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一、故事情境创设概述

(一)故事情境的含义

情境创设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是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中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迁移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故事情境的意义

1.创新能力。

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倡导学生主动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记忆能力。

阅读全文

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体现国家意识形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性教育,以指引、启发及塑造人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观点为目的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而语言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强力支撑。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根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意义的映现,语言表述的精准性以及传达的普及性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通过分析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来进一步探求其具体功能。

关键词: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功能

语言是看似简单、实质却十分复杂的词汇,从古到今,关于语言的界定和定义数不胜数。概括来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经过重复活动而形成的官能,只由嘴巴是不能独立生成语言,还要经由各个官能系统完成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意义呈现等一系列步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语言达成认知世界的目的,自此基础上,将获得的认知进行说明、阐述、传播。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同时语言又是意义的承载系统。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把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标准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刻画、说明、阐释、评议等方法,加之借住情感的渲染,搭建主体之间思想的桥梁,使其保持一致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同向性。语言是一种意识结构系统,在内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语言是基底,语言不仅实现了语言交流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意义,换句话说,语言的赋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现实存在意义的。

一、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语言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和规范作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语言,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即交流性和意义承载性。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语言还具有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思想启发性。

(一)意识形态性

语言是为了满足交际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而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思想交流、思想碰撞、思想走向同一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把思想“活”起来、流动化,而不是一池死水。语言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可以看出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这就决定了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意识形态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通过教化、感导、熏陶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所愿意和乐意吸收汲取的思想和观点,整合社会成员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就以不同形式不同的方式存在,或潜移渗透,或灌输传播,或直接宣传,都是利用社会大众的聚合心理,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人民的思想,从而维护统治。

阅读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泛化对策

摘要:面对泛娱乐化思潮以及生活方式娱乐化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话语思想引导力弱化、话语实践管控力不足、话语空间场域力收缩等不良现象。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应严实把握去“泛”理性思维,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过程中,要避免刻板生硬和“泛”式娱乐的极端,实现娱乐性和思想性、幽默感与获得感的辩证统一,提升话语思想涵摄力、加强话语实践管控、巩固话语空间阵地。

关键词:泛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策

一、增强话语内容严肃性、思想性,提升话语涵摄力

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泛娱乐化趋势中容易过分强调亲和力、感染力,导致话语肤浅化、低俗化,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理论品质。为此,有必要从话语的严肃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增强话语涵摄力。第一,科学把握话语内容严肃性。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以娱乐化方式“戏说”中国革命史、党史的现象,造成的侵蚀和价值观虚化等不良影响。首先,高校教师群体要以话语的知识理论为要旨,避免巧立名目、制造噱头。尼尔•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理论解释变成了调侃和戏谑,滑向了娱乐化、简单化的边缘。因此,高校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思想引领人,用事实讲话、用真理发声,避免为达到教育效果而盲目对原话语的严肃叙事进行还俗和解构。其次,高校学生要以严肃态度对待严肃事件,避免严肃性与娱乐性的二元混淆。如高校学生不可以抹黑化、愤青化、情绪化的话语表达追求感官刺激,面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所呈现的众多低俗的话语模仿和视频传播,要提升责任意识,坚定正确的信息选择和判断标准,避免诸如改唱国歌、调侃历史人物形象等娱乐事件再发生。第二,注重突出话语内容思想性。思想性是话语内容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没有思想的内容是不彻底的、没有说服力的、无法回应现实挑战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突出话语内容的思想性,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高校教师应立足政治性的教化和引导,要关照时事热点、时代难题,提出具有思想穿透性的理论,用富有哲理的话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分析力。而高校学生要正确辨析热词、流行语中富含的思想性内容,不盲目解释日常用语的低俗意蕴。

二、整合话语体系、夯实话语权,加强话语实践管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克服娱乐过度化,就要积极整合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一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注重整合具有高校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实践。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将学术理论话语向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转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独立意识强,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生动新颖、符合年轻人话语体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4]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将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话语渗透进高校集体交往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这不仅切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引起话语客体的精神共鸣,满足学生寻爱求暖的需要,活跃精神世界、激发话语思维,使得话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价值倾向入耳、入脑、入心。然而,“寓教于乐”不等同“寓乐于教”,话语的通俗化、生活化并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泛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本末分明,不能为了赶时髦而屈从价值虚无化的话语建制。第二,注重设置型话语转换,夯实话语权。设置型话语是指具有话题设置能力、能启发思维的话语。面对课堂、自媒体、网络平台上泛娱乐话语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启发性大打折扣。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夹杂着各种娱乐信息的话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强化实践导向,增强话题设置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空谈教条式的话语叙事只会造成人的心灵空虚和理想虚无,要将世界的真实和社会实践与个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直面问题,对抗泛娱乐化思潮等错误价值观所营造的虚假性和欺骗性,投身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建设,激励学生不断塑造自己、成就自我,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

三、提高话语自觉、构建话语媒介,拓展话语空间场域

阅读全文

项目教学中展示空间设计论文

1《展示空间设计与实践》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1.1教学内容设计

在展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知识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具体涵盖了形象策划、视觉传达、展示陈列、空间规划等四大范畴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对任务无从下手、设计的目标性不强、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一,展示设计理论学习任务:包括国内展示设计发展的沿革及前沿,虽然技术的学习是良好的理论支撑,但掌握国内外展示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必须且重要的。第二,展示设计方法学习任务:展示设计是品牌营销或展览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故在教学内容上将品牌形象策划作为教学重点第一步。例如,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营销策略等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及实施要点。第三,展示设计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应用任务:展示设计已广泛用于商业展示以及其他相关展览中。例如,商店橱窗、商场陈列、品牌促销、博物馆及艺术馆展览等。故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商业环境中展示方案的设计是可以帮助学生练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的。

1.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次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性提问法——调研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总结性讲授法,充分体现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思想。打破单一讲授法局限,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以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本课程以4个课程专题为载体,采取启发性提问法——调研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总结性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统一学习的形式,将学生分配为4~6人左右的若干小组,每12个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学习。

1.3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不单一依靠课堂考勤来管理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交流分析结果优良来判定学生平时学习成果,对改革学生学习环节进行更有效的监控。在每个专题开始之初,教师除了要布置学习专题以外还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考核要求,其中包括完成学习成果报告、调研PPT及课堂分析讨论回答,并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过程有小组讨论记录。另外,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以45分钟为教学课时的课时分配方式,而是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180分钟为一个教学课时来进行教学环节安排,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理论连贯性与实践完整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教师提出专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说明完成专题学习的具体要求(20分钟)。步骤二:学生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及课余时间,通过资料查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上次布置的专题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内容。全体学生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阅览室等进行自主学习(50分钟)。步骤三:教师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分析与课外指导(课堂指导60分钟,其余时间为课外指导)。步骤四:每个专题抽取某些小组以PPT演示及演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30分钟)。步骤五:教师总结并启发下一步骤(20分钟)。

阅读全文

幼儿园生成课程应用

摘要:不同于一般的预设课程,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一方面,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开发潜在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原有预设课程的局限;另一方面,生成课程因其独创性与创新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力,从而弥补传统预设课程的不足。虽然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些许的应用优势,但其并不是盲目随意的,也需要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托来精准化定位教学目标。本文将逐步剖析生成课程的特征与形式,探讨如何结合生成课程的应用优势将其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之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成课程;应用探究

一、生成课程的概念及其特点简述

生成课程既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教育学者拟定的教育计划,也不是儿童自发与随意进行的教育活动,和预设课程相比,它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又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传统的预设课程无法切身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变化的因素诸多,如果无法结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展开针对性教育,便难以提高教学实效。尤其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对事物尚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而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则能充分利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借助教育过程中的突发性与偶然性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生成课程的特征分析,生成课程带有体验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它能充分本着以学生为主的特点出发,借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精神,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价值重心从“教”到“学”的转变,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思想产生实质的变化。生成课程在幼儿园当中的应用带有一定的优越性与创新型,能够显著的在课程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幼儿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生成依据

生成课程虽然带有一定的创新性与随机性,但其绝不是建立在毫无依据的基础之上。相较于预设课程而言,生成课程对教育过程的重视程度更加严格,旨在帮助学生在教育过程之中点亮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应用之中,需要以幼儿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生成的依据,以在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就幼儿教育培养目标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其萌发主动探究的欲望,以培养目标为依托借助生成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再者,每位学生的情感需求有所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差异,教师要巧妙借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课程生成教育,以诱导其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辩证思维。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例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会出现乱丢垃圾、不讲卫生等不文明情况,教师可以因势诱导,以典型的生活事件开展生成课程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幼儿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课程生成依据,帮助教师合理有序的展开生成课程教育活动[2]。

阅读全文

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摘要: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物理类通识教育,在构建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全方位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成为全国各高校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将物理学理论和实验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催生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类通识教育;思政教育;“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他还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他在讲话中还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对高校思政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如何在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思政教育,让物理知识的传授更符合科学认知规律,让思政教育能够融入科学认知过程,增强思政教育的科学性、感染力和亲和力,践行提出的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全国各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完全符合科学认知规律和唯物辩证法

科学认知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和认知过程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而开展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而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对生产和生活中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细心观察和理性思考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规律发现、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阐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共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认知过程,是一种个体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主动地形成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总是以对问题的好奇开始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实再现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在自由的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这在催生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真正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客观规律都大有帮助。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建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过许多原创性的贡献,这对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蒸汽化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化时代,电话、电报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人类通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在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就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物理教学团队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和基础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以期为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全国各高校面临同样问题的物理学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参考。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经典物理理论和实验以及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基础等近代物理理论,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让绝大多数同学对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每堂课讲授的核心知识点成为每一位高校物理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为我们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一直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不论是经典物理实验定律的发现还是近代物理理论的提出和验证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最好诠释和最生动的体现。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涵盖了力、热、电、光、声、磁等一系列普遍联系而又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在科学认知的过程中既需要感性的个体体验更需要理性的独立思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物理类通识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在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通过对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系统梳理,分工协作编写了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近代物理基础的《普通物理学》教材,力求做到全书前后逻辑统一、物理量的引入自然、概念的定义准确、定律的表述严谨、定理的推导严密、例题的选择典型、思考题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且引人发思。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有所革新,授课前通过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凝练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主要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先通过实验课对这些问题有个切身的感受,然后再通过理论课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力学主要关心的是质点、刚体和简谐振子的运动和动力学规律问题,基于该问题物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另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孰是孰非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上牛顿第二定律、转动定律及简谐振动的验证来判断,通过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真理的相对性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检验标准。然后,再通过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讲授位置矢量(角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和力(矩)等基本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求导和积分这两类质点、刚体及简谐振子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问题。最后,通过大学物理课上典型例题讲解和课后作业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热学主要关心的是分子热运动规律问题,大学物理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完成水的汽化热、冰的熔解等热学实验对热学问题有个最直接的体验。然后,再通过大学物理课讲授温度、压强、内能、热量和功的基本概念并结合生产生活中各种热现象的分析总结得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最后,通过大学物理课上典型例题讲解和课后作业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理,电磁学关心的是电荷激发电磁场时空分布规律、光学关心的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及传播规律问题、狭义相对论关心的是惯性参考系间的时空变换及质能关系、量子力学基础关心的是亚原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动力学规律等问题,大学物理课前都可以让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上通过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的验证以及杨氏双缝和薄膜干涉实验、光栅衍射实验、旋光率的测定实验对相关问题有个直观的切身体验,然后再在大学物理课上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让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例题讲解和作业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表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将物理学理论和实验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催生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改革价值引领探讨

摘要: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追求和原动力。实现价值引领必须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的逻辑互构。“八个相统一”作为价值引领的基本方略,需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予以坚持贯彻。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八个相统一”

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重要讲话为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大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突出其价值引领就成为应有之义,也是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共同完成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和原动力

价值是客体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满足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殷切期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安排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领域的改革,课程思政绝不是把大学的各类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而是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努力“成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一是思政课,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目前本科阶段的五门思政课程在纵向上与中小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相衔接,形成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相互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横向上,思政课程之间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相互贯通。思政课程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综合素养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以及文学、艺术修养、心理教育等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能够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课主要以素质教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三是专业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是大学专业学习的核心,体现大学教育专业化、职业化以及追求高、精、尖的特征。专业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凸显意识形态属性,其中的价值意蕴不言而喻。自然科学类的专业课程也能通过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进行价值传导。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空洞的说教和晦涩的演绎推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方式能够将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凸显出来,扭转专业课程重智轻德、价值缺失的现象。这三个模块的课程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功能上的契合性、内容上的互补性。

二、思政课程:实现课程思政改革价值引领的方向指引

课程思政改革要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提供“导航”。在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导航”作用,切实保证课程思政不偏离改革的“初心”,让课程思政的思政意蕴得以彰显。思政课的价值“导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方向引领。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思政课程的“初心”和灵魂。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政治方向,是二者之间实现逻辑互构的起点。思政课程的开设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方针,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4](P1)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过“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历次调整,但其政治属性,其引领整个高等教育政治发展方向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课程思政当然不是把专业课、综合素质课都变成思政课,但它作为服务于“大思政”格局而生成的教育理念,必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然要与专业化、系统化的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然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否则课程思政就会失去灵魂或迷失方向。思政课要从政治方向上引导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都能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二是价值观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遵循。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为青年成长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重要功能。思政课程承载思想价值引领的理论担当,能否明晰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这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诉求,其改革的全部意义恰在于此。这一诉求集中体现在教师要通过对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及彰显,使其由隐性教育到显性教育,把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其他各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中,使各类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价值塑造,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三是方法论引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给人们提供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也为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学科提供科学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任何科学研究的灵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要求人们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全面辩证地分析研判问题,抑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都是各类科学研究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保证。思政课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学,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坚定“四个自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