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启发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教学启发
本文作者:何梦珍 刘丽丽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用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一文中,就把反帝反封建和抵御自然灾害列为农民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低下: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差较大。
第一,农民思想政治觉悟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以建国时期对农民觉悟的界定为依据,即坚持集体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国家利益为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当前农民思想觉悟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符。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意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滑坡严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社会的封建迷信死灰复燃,部分农民头脑中封建思想严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缺乏,不讲廉耻;
第三,农村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农村社会管理缺乏、治安混乱,宗族门派习俗重新抬头,争霸打斗事件不断,恃强凌弱现象普遍。
农民教育弱化:农村社会中的农民教育无论从教育体系还是教育主体看,都存在着日渐弱化的事实与发展态势。第一,从农民教育体系看,一方面,传统行之有效的、广泛存在于农村基层的社会化农民教育随着农民教育机构的逐步解体而停止;另一方面,农民教育的正规渠道也处在日益弱化中。第二,从农民教育的主体看,无论在农民自身还是政府官员的态度上,对农民教育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大多数成年农民虽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苦于无力接受再教育,不少农民日渐养成了只管种田、不问国事、政事、集体事的冷淡态度;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官也存在只要农民交钱、服管、不上访闹事!就是好农民的评判态度与做事准则,根本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对国家长远发展与党执政的战略意义与政治意义。
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思考
【摘要】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现代音乐的推广已经成为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开展声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在我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有所发展和普及。推广民族音乐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代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推广民族声乐和美声音乐等乐曲形式,逐渐成为我国推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声乐启发式教学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具体模式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灵活多变、清新婉转的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其高亢和悠扬的曲风为我国声乐启发式教学课程注入了一剂清新的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音乐学习的精髓。
一、声乐教学启发式训练中的前期培养
翻译过程的教学启发
有声思维实验研究在国外已历经20年,主要是对职业译员和非职业译员的翻译过程进行考察,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相关研究见L?rscher[1-3]、J??skel?inen[4]、Séguinot[5]等。在国外,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证研究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而国内目前只有相关理论介绍[6-9],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如个别小范围的案例研究,如,蔡寒松、郭嘉钥[10];蔡寒松、刘葆婷[11]),但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并开始应用于翻译教学中来。为了把有声思维实验结果转换为翻译教学的指导力量,进一步把翻译过程研究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对22位翻译初学者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实验记录,分析了初学者遇到的问题类型,并结合翻译思维过程揭示了问题形成原因,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的解决方案。 一实验过程 实验主要考察学生译者使用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的情况,实验前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选取受试对象:22名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来自一个自然班,自愿参与,该群体为翻译初学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翻译培训,只在课堂上接触过少量翻译练习。 第二,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在选择时考虑到了以下几点:有足够的问题让受试报告;难度适中以保护受试的自信;是译者熟悉的领域和话题。根据这几点要求,最后选取了两段翻译材料:一段是英译汉[13],另一段是汉译英[14]。 第三,确定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方法。实验运用有声思维方法收集语料,让受试边译边说,同时进行录音。受试可以使用词典等工具,主试不对受试的活动进行干预。语料分析主要采用标注和统计的方法,翻译策略的标注沿用WolfgangL?rscher(1991)的分类标准,而翻译单位的标注采用词、词组、小句、句子四个基本单位,使用Monoconc软件协助检索。TAP实验在某大学的语言实验室进行,过程如下: 1.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译者对实验方法的操作,让受试熟悉有声思维的过程和整个实验步骤,所用材料不用于真正的实验。这一阶段根据受试反应可长可短。 2.录音阶段。在语言实验室,22位受试在进行翻译作业的同时,报告自身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被录音。然后,将带有口头报告的磁带收起,结束录音。 3.转录阶段。实验结束后,剔除不合格的录音,得到21份英译汉和21份汉译英的口头报告。主试把收集的口头报告录音转录成书面形式的口头报告,在此过程中,停顿、语气词等都被转录,错误的单词也同时转换成相应的书面形式。 4.标注阶段。口头报告转录完成后,对42份口头报告进行标注,标注符号主要是翻译策略使用和翻译单位划分的符号,部分符号标注及其注释如下:<BEN11/STR2/PRO2/FEMALE>HerecomesRP[Thesubjectrealizesaproblem.]erSEARCHSP[Thesolutionremainstobefound.]astory.(P)SPY[Thisisconsideredasthepreliminarysolutiontotheproblem.]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翻译策略的分析报告 定量分析时,用软件Monoconc对各个翻译策略和策略成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索和统计,以下是实验结果: 第一,英译汉过程和汉译英过程使用各类翻译策略的频数存在差异。通过统计各组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标注中用RP表示),发现英译汉比汉译英的问题多,基本说明本次实验中前者比后者难度要大。见下表1:英译汉过程中,学生译者使用最多的是第五种策略(STR5),即反复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策略,进一步说明,英译汉中译者遇到了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与此相比,汉译英过程中策略5使用次数少得多,基本上采用了前两种较为简单的策略模式。 第二,不同学生译者的策略使用情况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如下表2所示:由表可见(篇幅所限,表中只列出了4位本科生的策略使用情况,但统计结果包括所有译者),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从翻译两次的译者表现看,非策略过程平均每次7.5到13.5次;对于翻译一次的译者,从6到19次不等。而从策略过程来看,有14位受试的策略过程小于非策略过程,说明多数学生译者的翻译过程趋向非策略过程,但也有8位受试情况相反。并且,策略过程中使用策略的情况也从2次到18次不等。可见,从策略使用情况看,不论是策略过程还是非策略过程,学生译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是,策略使用与翻译质量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策略使用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表现的关系,也可能反映了译者的翻译态度和实验表现,如果译者较为认真,在遇到问题时所用的策略一般较为复杂,处理过程比较谨慎,反之说明译者在处理翻译问题及其整个片段的可接受性等问题上比较草率。 第三,从处理个别翻译难点情况看,各个译者的策略使用情况有差异。我们把翻译难点分为理解难点(REC)、表达难点(PRO)和两者共有(REC&PRO)三种情况,从学生译者中任意抽取三名受试,考察汉译英过程中翻译问题和翻译策略的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可见,三位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遇到的理解问题很少,共1处,并且所用策略2也较为简单;而理解和表达问题共2处,采取了较为复杂的策略4;表达问题最多,共22处,分别采取了策略1、策略2、以及较为复杂的策略4和策略5等来处理。很明显,汉译英中的表达问题是最常见的翻译问题,主要处理的策略以较为简单的策略模式为主,说明在表达难度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就具体翻译方法而言,在处理个别翻译难点方面初学者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倾向。例如,在处理汉译英中的“金刚”一词时,统计发现,学生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字字对译,把金刚译成“goldandsteel”,这一译法基本占了43%,而另一种则是音译“Jingang”,只有1人音译以后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而由于理解偏误或不理解而造成的误译及空缺现象有4人,按照上下文猜测词义并意译的只有1人。学生之间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比较接近,基本停留在表层翻译的层次。同样,英译汉过程中的困难词汇处理也基本上以表层翻译为主。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在初学者遇到困难词汇时,往往从表层入手,采用字字对译等方法处理,结果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甚至翻译错误。在简单的翻译策略模式下,译者的选择往往过于粗糙,考虑的因素也欠妥,上面提到的文化词“金刚”,很多初学者在没有明白原文意义,也没有考虑读者接受力和感受的情况下,任意处理,说明,初学者对翻译的理解还处于表层,没有从翻译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出发来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加强翻译理论指导,从宏观导向上给予引导,从方法上根据翻译问题给予具体示范。#p#分页标题#e# (二)翻译单位的分析报告 实验对22位学生译者的翻译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用[W](词),[P](词组),[C](小句)和[S](句子)标注他们使用的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者注意力的大小及所处理的语言单位大小划分翻译单位,如果译者集中处理某个词汇,如“金刚”、“种子”等,则用[W]进行标注;词组为翻译单位的情况如“Thisismostprobablybecause最主要的原因是[P]”;小句作为翻译的情况如“Still,itisratherdulland…而且它的种类非常单调[C]”;而整个句子用作翻译翻译单位的例子如:“Englishfoodhasabadreputationa-broad.英国的食物在国外口碑很差[S]。”实验分析发现:在英译汉过程中,本科生使用最多的是词组,词次之,小句和句子最少;而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句子,其次是小句,然后是词和词组。可见,译者使用的翻译单位具有多层次、动态化的特征。见下表5:实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从翻译方向看,英译汉使用的翻译策略多于汉译英,说明本次实验英译汉较汉译英难度大;(2)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汉译英的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解决问题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4)从具体翻译方法看,在解决翻译困难时,以字字对译为主要方法,基本处于表层翻译层面;(5)学生译者使用的翻译单位具有多层次性和动态特征,随翻译方向、翻译难度、译者语言水平、翻译经验等因素而变化。 三实验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有声思维实验可展示学生翻译的部分思维过程,尤其是处理翻译问题的过程,因而可有针对性地指导翻译教学和培训工作,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对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可多方位展示译者的思维过程,摆脱以翻译结果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从过程的角度观察译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更科学地评价其翻译表现。传统的以考察翻译结果为焦点的模式,主要通过判断结果正误来测定译者的翻译表现,对造成翻译表现的因素并不了解,而通过有声思维实验,则可直接观察到造成各种翻译错误的原因,并可据此对翻译错误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2.有声思维实验结果对翻译教学策略的指导。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用策略和问题都不同,因而有必要对不同表现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展示授课教师的思维过程,或展示具有典型错误的同学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正建议等,以更有效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这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互知,也可增加教学互动,起到更好地示范作用。 3.有声思维实验结论对翻译教学内容的启示。从学生所犯的错误看,在具体翻译方法、词义推理、词典使用等方面都缺乏系统训练,急需方法论的指导。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不仅在个别词语的翻译上存在问题,在句子结构处理及其语篇衔接方面都存在语言问题和方法问题。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学生过度依赖原文字面意义和结构,不敢或不知如何推测词义及转换结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英汉差异较大的词语表达及句型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另外,从学生翻译的思维过程看,多数学生译者翻译仍处于表层,没有深入到意义深层进行探讨,所用翻译单位受语句结构制约严重,对所译材料语篇性认识不够,因而有必要在翻译课上加强语篇理论的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翻译的语篇性和翻译过程的层次性,引导其从孤立词语的处理向连贯语篇的构建层次转换,并培养学生从表层翻译向深层翻译转换的意识。 4.有声思维实验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要求。实验显示了学生翻译问题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翻译态度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等问题。从学生处理翻译问题所用的翻译策略结构看,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所用策略不一定复杂,说明有的学生知难而退,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翻译精神,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翻译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之认识到作为一名译者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还要有百折不挠的职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职业态度,学生在培养翻译能力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职业意识,争取实现由普通学生向职业译者的华丽转身。 5.有声思维实验对翻译教学任务的启发。穆雷[15]曾指出,翻译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职业翻译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因此,学生译者不仅要认识到翻译对象即语言的重要性,还要意识到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目的及其读者需要等方面的重要性,使之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翻译的普遍规律,认识到翻译的交际本质和目的性,认识到职业翻译是交流过程的组成部分(让德利尔[16])。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意义转换,更是人与人的交流渠道,只有遵循一定的“翻译之道”才能达到互知互通的目的。因此教导学生从语言翻译向交际翻译转换也应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总之,翻译教学要加强理论指导,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功能、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度,从语言维度向交际维度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华丽转身。 用有声思维实验考察翻译过程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可展示译者所犯错误及其造成错误的思维过程,还可针对这些思维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并可通过展示正确恰当的思维过程加以示范。但有声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德超[17]曾建议有声思维实验要在操作层面规范化、严谨化,控制有影响力的变量,且要加强方法论的研究。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源限于同一所学校的受试,样本量偏少,所揭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声思维作为检测翻译质量的有效方法,其研究结果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值得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探讨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目的为基础,结合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Photoshop课程是通过以像素所构成的数字图像为学习处理对象,以培养学生文字、图像、视频、出版等方面编辑处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将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本门课程的特性相结合,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学习此项技能的意义,同时灵活地运用此软件,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优秀作品,符合社会对此方面人才的需求。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即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为依据,结合现有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中实现知识点的全面传授,其强调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予学生,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课程特色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学生相关素养、技能的培养为方向。根据Photoshop的功能特色来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技能。Photoshop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它的特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面印刷品。如图书封面、招贴、海报、广告摄影的后期修整。二是影像创意。影像创意主要是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图层、工具等重新组合或有目的地处理,实现完整明确的内容传达,以达到原本图像与创新性理念的充分融合。三是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作为网页图像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网络应用技术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其网页制作方面能力的培养意义也逐渐突显。四是三维场景后期制作。建筑效果图中人物与配景的颜色常常需要在Photoshop中增加并调整。五是界面设计。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构成,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hotoshop处理技术进行界面设计可以在保证软件功能的同时提升其美观度和逻辑性。根据Photoshop的特色功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它的制作过程及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理想的创意设计可以通过这个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并将这种求知欲与好奇心再转化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掌握知识的价值,学习此门课程离不开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结合课程特色,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深入掌握此项技能。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启发诱导的过程
教学中新的知识点的引入是启发诱导的关键。如何把学生吸引过来,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因此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应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领域。每一个效果图的制作,都将通过各个功能逐一实现,每个功能的掌握,学生必须做出努力。学生受个体求学经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从最简单又出效果的照片修饰开始,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再进一步有意识地利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完成相比更有难度的任务,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也有利于有效学习氛围的搭建。
法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
摘要: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启发式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文章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为视角,分析了以问题启发、案例启发、情境启发为代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案例启发;情境启发
法学教育的目的,既是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是使其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灌输型、教条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向引导型、实践化、开放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是我国近年来法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在法学教育中逐步引入更加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潜能发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顺应这种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个古老教育思想的复兴。一般认为,启发式教学在东方的思想源头是孔子有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论以及朱熹等人的注解,在西方的思想源头则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式。就其共同点而言,两者都注重对话和交流,都重视从学生自己内部引发思考,获得智慧和知识①。围绕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学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例如有观点指出,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操作、演练,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②。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③。此外,也有学者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地位为依据,将教学模式划分注入式、讲演式、牧羊式、启发式这四种模式,指出了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程序与教学评价方面区别于其他三种模式的特点(见图1)④。学界有关启发式教学内涵的阐述各有侧重。总体而言,不同观点均承认,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法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解决目前法学教育实践困境的现实需要。首先,法学教育在属性方面具有双重性。法学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从特点来看,当前的法学教育往往重通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传授知识、轻实践训练,以致严重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⑤。其次,法律职业对象具有特殊性。国家的法律规定集中反映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从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法律职业的接触对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有着极为复杂的工作对象,这也要求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⑥。最后,法学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法学学科的发展伴随着法学内部各学科的不断融合,也伴随着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⑦。因此,学习法律的学生,需要对法律以外的多个学科有所涉猎,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伦理学,等等。而交叉学科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才可能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法学教育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在尊重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思维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形成教师精讲、个人学习、反馈总结的良性循环,建立适合法学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流程。法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意在避免前面所提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在积极思维过程中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灵活、广阔,能将所学知识联系的法学实践中去⑧。具体而言,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主要采纳以下几种方式: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探索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中,新课改等逐步提高的教学需求也越来越大,新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的均衡发展,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对于小学生这个活泼好动,对事物的求知欲强,但自我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而言,教学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最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面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没有针对性,再次就是教学方式中老师的地位过于重要,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启发,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的客观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能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分析,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期寻找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运用方式,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应用
摘要: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合理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医学遗传学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更新快,教材内容往往难以跟上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记忆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1.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孔子农业教学思想启发
本文作者:周兰英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已遍及全球各地。孔子在有关农业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在“泛爱众”的情感诉求下,他在政治上提出“德政”,经济上主张“富民”,同时在教育上倡导“仁义”教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爱好自然,保护生态,珍爱生命。孔子把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建构人的内在的精神文明的功能密切联系,究其思想的很多观点对当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孔子农业教育思想内涵的探讨
(一)突出施以“德政”的农政思想教育
国泰民安的社会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孔子思想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他要求为官者以民为本,格守政德,体恤民生。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在他看来,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德政”。《论语•为政》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如果为官者用道德诱导、感化民众,用礼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民众就会心悦诚服。他坚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如此,四方民众就会被感召纷纷来投奔了。他教育弟子必须懂得为政之“所重”在于民(人民)、食(粮食),同时,还教导弟子为政为官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不要过度“伤民”、“害民”,而尽可能“仁民”、“爱民”,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的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二)主张“富民”的经济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是谋求社会秩序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孔子本人虽然鄙视生产劳动,但是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要求“使民以时”,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劳动者要慎重、宽厚,使民安心于农业生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孔子把足食放在了第一位。人之为人,足食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主张富民。《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4]孔子一方面提倡“富民”,另一方面主张对富人加以限制,实施轻摇薄利。“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7]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与百姓之苦,主张减轻百姓税赋,与百姓共度时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有若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时刻为民众着想,考虑其负担和承受能力。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富民”、“爱民”的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