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前沿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期刊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是展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思想最重要的载体[1]。据报道,世界上70%的最新科研成果首先是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成果一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包括首发权在内的成果权属就得到了同行乃至公众的认可。因此,科技期刊,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和重视。就国家层面而言,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52种。尤其是近10年来,涌现了一批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但是,与美国等西方期刊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永恒追求。《中国舰船研究》是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以及DOAJ收录期刊,是舰船行业唯一的省级“十大名刊”。近年来,该刊在提升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将结合《中国舰船研究》的办刊经验,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期刊界同仁交流。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BIM技术下毕业设计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技术融合与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技术融合;软件研发
引言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后建筑领域出现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等领域。BIM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是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自2002年以来,BIM逐渐被引入工程建设领域,现已被全球建筑界广泛认可。虽然BIM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个市场尚未成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业主对BIM的认知与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应用价值被挖掘出来,整个BIM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通常设置在最后一学期,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其相关课题正在逐步被引入建筑学[1,2]、土木工程[3,4]、工程管理[5]等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仍存在前期课程设置不合理、课题方向前沿性不足、软件研发类课题偏少等问题,亟须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并给出相关案例,提出了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几点建议,可以为BIM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
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三制人才培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南京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于“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加强了“交叉复合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了“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及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培养符合时代以及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创新型化学人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2改革的整体设计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批进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秉承戴安邦院士“全面化学教育思想”[2],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三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3,4]。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专业学术类、学术交叉类以及就业创业类”三类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实验教学尚存在一些不足:(1)三基训练、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较多,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较少[5];(2)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方式单一,学生对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掌握不够,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3)学科交叉实验内容及其相应的实验教学条件配备不足,培养能力薄弱;(4)就业创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践手段较少,实训平台缺乏。针对以上问题,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基于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南京大学推行的教学改革方向,确立了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完善和提升“专业学术类”实验课程,加强“学术交叉类”实验课程建设,探索“就业创业类”实验课程。我们构建了多元的实验课程体系[6,7],丰富实验课程内容,加强了实验条件建设。
2.1完善“专业学术类”实验课程
科技期刊编辑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
一、引言
科技期刊是反映特定专业领域新成果、新观点的重要情报资源,是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超前性和先导性。科技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公布新的科技成就,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其内容应该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地迅猛发展,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科技期刊的特点是为了传播一门或多门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是科研成果的科学记录,以报道科学研究理论、科学技术成果为主要内容,其作者和读者都同属于本行业的专家。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参与期刊内容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科技期刊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发表的文章必须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编辑如果对本学科领域没有较为扎实的功力,没有对本专业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长远发展趋势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就不能敏锐地鉴别科技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就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品牌。
二、科技期刊编辑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严密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除了具有现代化出版技能外,还要有语言能力和外语能力,特别要有专业知识能力。这就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对相关学科的前瞻知识有所涉猎,了解稿件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所以科技期刊编辑要加倍努力学习、增长见识,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5],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编辑加工工作。科技期刊编辑熟悉和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了解了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和热点,就能在审稿过程中用专业的眼光判断、鉴识与审选作者文章是否合理、适用,是否有传播价值,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就能辨别出所投稿件在专业技术上的优与劣、真与伪、是与非;就能看出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对稿件的学术水平能做出更准确、中肯的评价。在组稿过程中,编辑的专业知识也能体现出其重要性。因为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要得到符合期刊报道特点的高质量稿件,则需和作者围绕所要报道的专业技术进行深入、反复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撰写符合报道内容要求的文章。如果编辑不懂专业知识,只是一味单纯地向作者约稿,很可能约来与报道内容不相符的稿件,就会耽误发稿时间,会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亦能体现出独特的作用。由于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编辑要想对其进行深层次地编辑加工,进行再创造,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另外在与作者沟通让其修改文章时,编辑如果没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向作者提出更专业的修改建议,作者修改后的文章就有可能达不到学术质量的要求,从而影响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专业知识是科技期刊编辑完成高质量编辑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科技期刊编辑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胜任自己所从事的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工作,保证自己刊发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加强专业科技知识的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水平。编辑积累专业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书本、网络学习,也可以从工作实践中获取。笔者浅析了科技期刊编辑获取专业知识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经常阅读本专业的科技图书
计算机专业课互动教学方法及效果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教学逐步转化为基于数学模型、面向海量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的学科。但由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单一,导致这种转换很难随着工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磨合发展的,尤其是在技术更新极快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上。通过分析国内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及其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提出以互动教学为主的教学培养模式,并对两年来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培养出适合当前时代环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为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互动;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新工科
0引言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囧境:大一给学生讲授的最新技术,等学生毕业后发现该技术已经较为陈旧,甚至已经被淘汰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包括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在内的工科专业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主要包括:①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陈旧,“讲风太盛”;②忽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③单纯讲抽象理论,不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④对学生的科研活动重视不够;⑤成绩评定不科学。因此,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早就提出了互动教学的概念,但真正实行的不多,仍然以理论讲解和布置习题实验为主。即便有一些互动教学的尝试,也没有及时对互动教学进行深入效果的对比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研究,设计面向计算机专业合理的互动实践教学方法,并通过两年来的数据积累,进行出勤率、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数据对比分析。
1国内外相关研究
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着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内外的教学研究总体如下:(1)国外研究现状在美国高校教学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很多是从一流企业而来,具备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也能很容易地返流到企业。他们更多地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鼓励学生突破技术门槛,和学生能平等交流技术和工程问题。英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参与,注重学生实践参与在教学中的比重。德国则比较重视前沿技术的应用问题,教师入职时,有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其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①重视讨论法“Seminar”的运用;②重视演示法和实验法的运用;③重视学生自学。日本高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教学特点是:讲授与实践相结合;②注重个别化教学方法;③注重学生自学方法。(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结构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选定一本教材、制作一份课件(可能多年不换)、以教师主讲为主。虽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制度上引入了评教机制、在课程设计上将实验教学作为单独学分设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评教使得中国教师不敢对学生过于严厉,实验教学一刀切导致有些课程实验课流于形式。近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在一些学校的争取下,已经逐步突破,如注重新技术,注重吸收企业高学历实践型人才。但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鉴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我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成功模式,需要以教学点(学校或院系)为单位,进行互动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最优化目的。
2互动实践教学理念的整体思路
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趋势浅议
摘要: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已逐渐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科学技术在历史上多次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变革,也将在未来为科技期刊腾飞带来新动力。我们认为未来科技期刊技术方向有7大发展趋势,分别是以人为中心、开放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获得性、互动性和融合发展。作为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排头兵,科技期刊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兴技术带给我们的助推力,以饱满的热情去开创新的融合出版形态,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科技期刊;开放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出版
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已逐渐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在科技期刊出版界,积极响应“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的号召,持续考虑如何应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5G、云计算、社交媒体、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不断增强科技期刊的技术实力,强化范式创新,以此实现我国科技期刊质的飞跃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回顾中国科技期刊近20年发展,我们略有遗憾的是不少期刊错过了2大技术突破对期刊发展的机遇:在数字出版领域,错失结构化文档及相关数字出版技术对于科技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和内容生产的模式变革作用;在内容传播领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互联网技术对于科技期刊传播的基础技术支撑作用,开创出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平台,尤其在英文期刊绝大部分迄今仍需“借船出海”。任胜利等[2]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受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180种英文期刊中,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期刊达149种,占到82.8%。但幸运的是我国不断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良好的技术基础,为科技期刊的创新进步提供了快速成长的肥沃土壤。现今,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已迈向国际一流梯队,正成为全球科技论文产出大国和强国,国际论文产量连续十几年处于全球第二,且论文质量也逐年增强。此外,各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如党中央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等等,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风好正是扬帆时。借力科技进步和国家政策赋予科技期刊的能力和力量,扬鞭追赶乃至部分超越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是时代交付给科技期刊人的重托与期冀。为了达成“中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要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3]这一主要目标,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技术突破给期刊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反思中前进。以下7大趋势,是我们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和行业认知所带来的几点浅思,抛砖引玉,望与各位同道达成共识。
1“以人为中心”
将催生科技期刊的范式革命全球领先的学术和专业出版行业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和医疗出版商联合会(STM),拥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单位会员,每年出版的原创型文章占全球期刊论文总量的2/3强,每年另出版上万部专著和参考书。旗下的STMFuturegroup自2013年起每年学术出版领域的技术趋势报告,最新报告的主题为“以用户为中心(focusontheuser)”[4],以关键词地图的形式展示了学术出版技术领域的热点,认为未来学科出版的技术发展都将围绕着“用户”展开,比如依照我的方式做事(LetmedoitMYway),让我简单上手(Makethingseasyforme),让AI为我工作(MakeAIworkforme),我的数据我掌控(Givemecontrolovermydata),向我展示研究可信性(Provetheresearchintegritytome),让我信任你(ShowmeIcantrustyou),将我看作数字原生一代(Treatmeasadigi-native)。十几年前,我们尚为信息泛在化的情形击掌相庆,但这也可能是场灾难。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全球每年600万首新歌,发表300万篇文献,已经远超人类收听观看的极限。在专业领域,仅2020年发表的与肺炎有关的文献就超过20万篇……这些,均提示人类需要更好的方式来协助寻找真实的需要,我们需要更人性的搜索工具,更适合的分析工具。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曾提出一个颇有意味的指标“国民总时间(grossdomestictime)”[5],在可见的未来,时间是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国民总时间”是有限度的,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以此他推演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变化趋势之一就是要更好地帮用户节省时间。将来,只有传播方式更高效、获取方式更便捷的科技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芳心。纵观国际市场,科技出版巨擘均在布局和研发知识服务型产品,例如:汤森·路透公司与文本分析处理公司Linguamatics合作,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推出药物研发综合情报平台Cortellis,为药物发现、临床开发、注册信息提交和产品商业化提供精确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同行评议平台ScholarOne与人工智能公司UNSILO合作,提高编辑的论文筛选能力,节省同行评议时间。缘由就是这些产品可以更深入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更有效地帮助用户提升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对中国科技期刊界而言,如能更好地下沉产品/服务,探求用户的真实想法,不断通过知识服务而不只是信息服务,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止文档资源,让用户能轻松地在日益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答案,寻找真谛,我们就做到了“focusontheuser”;相得益彰的是用户也会为此支付比传统服务更高的报酬,调研成果和市场业已证明知识服务会比信息服务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
2重视“开放科学”
对于科技传播的推动作用我们已进入一个以分享为乐趣的时代,分享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但须明确,分享经济的核心并非分享,而是协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协作,且这种规模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而是如何让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人,以一种合作式的方式进行交互,这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颠覆性的社会变革。20世纪末,在国际科学界就提出了开放科学(openscience)这一概念,现在国际出版商巨头大多认为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驱动力,甚至可能会带来学术交流的系统性变革。欧盟的FOSTER将开放科学定义为“以其他人可以协作和贡献的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包括研究数据、实验室笔记和其他研究过程,允许免费获取、重用、再研究,且其基础数据和方法可以再分发和复制。”[7]开放科学比开放获取更宽泛,因为前者关注整个研究的开放性,后者仅局限于科研成果刊出物的获取。科学共同体普遍认为这是科学传播该有的本来面貌,他们辛苦获得的成果和思想结晶理应成为全球的财富,而不应成为少数科技出版寡头的获利工具。2016年STM对于开放科学做了新的定义,之后该理念在科技出版领域迅速蔓延,随之出现了更多的开放出版形态,比如数据出版、视频出版。客观而言,2020年全球肆虐的肺炎疫情扩大了“开放科学”这一概念在科学共同体和大众媒体的知晓度,坚定了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的实践决心,诸如“预印本平台”之类的前沿名称也进入公共舆论的视线[8]。未来,更多科学技术和创新模式将会围绕开放科学展开并加速其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些领域的主流传播模式[9]。在开放科学成为科技成果传播的一大可能趋势时,我们还需关注知识产权正在保护和激励创新,尤其在科技领域更需要关注创新的首发权问题。目前可用来确定科学家首发权的热门技术莫过于区块链技术,它具备去中心化、可追溯、可验证、不可篡改等特征,如果将其应用于科技成果的网络出版上,将可保证科技成果的首发安全和学术信任,杜绝学术不端[10]。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我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保证高质量专业硕士的培养。因此,急需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介绍我校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以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纽带的企业横向合作服务;构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校院企深度融合,从而探索构建了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双跨、研究生共培养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鲜明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
1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围绕培养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制定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形成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药学学科准确定位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行业需求,创新药学教育模式,形成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两个学科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药学方向以“懂医精药,能力为先”为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服务人才”;工业药学方向则以“实践能力为基础,行业需求为牵引”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胜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及药品监管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2构建了“校企(院)一体化、三阶段递进式”的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
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在动态的阶梯式培养理念指导下,以多个培养平台为基础、以“问题—目标—体系—效果”为思路,从专业知识与前沿视野、实践能力锻炼和实践能力提升等3个层次以及案例分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等3个环节,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利用团队协作的优势构建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应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一)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实践的基础在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激发研究生参与并开展实践的热情,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因此,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案例分析、实际训练等环节;不仅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制定和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而且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突出实践性。
(二)多渠道的应用实践锻炼,以实战锻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