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实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钳工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钳工实训总结

中职机械钳工实训有效教学

摘要:

钳工是中职机械专业实训常见工种之一,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内容、教法及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探讨钳工实训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中职;钳工实训;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钳工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举行,各学校又重新审视和解读钳工教学。钳工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但钳工实训本身设备简单,手工操作居多,自动化程度和劳动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大,内容较为枯燥加之实训环境差,教学效果常常大折扣。

一、思考

如何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又怎么样提高钳工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实绩,成为了摆在广大钳工实训指导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机械类专业教师的一员,自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钳工实训教学,这里笔者就怀揣冒昧地单从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对钳工实训的有效教学这个问题的思考。

阅读全文

钳工生产实习项目教学法探究

摘要: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地融合,任何一个实际工作规范与程序都与每一个项目有关。在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与提升的作用。项目教学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与特点,从而大大加快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速度。就“项目教学法”的含义、钳工实习教学在中职学校的实施现状、如何确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职学校;钳工生产;项目教学法;实习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一个项目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至评价项目有效完成。通过实际的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知识点与要求,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能力均得到综合训练。另外,项目教学法还能够对学生的人生与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职教师应明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发展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钳工生产实习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通过任务与项目的驱动和带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3点转变,即中心由课堂转变为教学工厂,中心由课本转变为项目任务,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负责听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师生间传递信息与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虽然存在互动现象,但也是被动的;学生的自觉性越高,其参与程度则随之增高。该教学方式的激励方法主要是外在鼓励,然而这种鼓励方法持续时间短,对学生起不到长效的作用。然而,项目教学法的中心是学生。该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为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该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且还注重调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师生间传递信息与交流的方式是双向的,并由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在实施该教学法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其参与活动的程度则会越高。该教学法的激励方法为内在鼓励,持续时间较长。

阅读全文

高职模具钳工教改分析

本文作者:刘晓明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模具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快速地更新模具设计、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在强化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流程,逐步健全各岗位群。

一、我国模具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及岗位群

企业调研显示,我国模具生产企业生产组织流程主要有两种,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应用FE+FP路线较多,特别在北方的模具企业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产企业。在我国南方模具发达地区,一些模具生产企业也开始使用FE+RP路线,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风险和企业运行成本,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FE+RP路线在今后几年将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产需要各个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密切协作,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由项目经理组织协调各岗位群人员,组成团队,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到模具生产制造和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降低了过程失误几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模具钳工模块》课程作用

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作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加工机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其所需学习的理论课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应模具企业设备、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机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各模块课程以模具企业工作过程(模具设计———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试模)为导向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生产的过程及模具设计、制造的各种实践技能。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将先前学习的专业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对模具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各种加工工艺及方法、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及掌握。《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狭义的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及技能,而是在“广义的包含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等整个模具生产过程”中学习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合理有效地开设及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系统了解模具企业组织生产流程、掌握模具生产各个岗位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模具企业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阅读全文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通过深度企业调研,明确石油工程行业岗位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参考石油工程相关钻井、采油、井下作业等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关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基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改革提高石油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石油工程;教学改革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油气资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020年全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7.36亿吨,国内生产原油1.949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3.5%;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253.6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1888.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42%[1]。为保障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石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工程企业需求,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需要强化、综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2]调研发现,目前的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定程度受到本科石油工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现有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脱节,难以较快地适应石油工程一线工作岗位。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专业岗位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发现,校企合作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架、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重点。

1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1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下属钻井公司、井下测试公司、页岩气公司和测录井公司进行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发现,现行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课程设置部分存在从石油工程本科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内容进行简化。这种方法可以为文化基础相对较强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生来说并不合适[3],因为其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岗位针对性,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关联性不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石油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未完全包含石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阅读全文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模式探究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企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剧增,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是为企业培养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专业中对培养学习者掌握熟练技术技能的实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习者不能够在学校中熟练地掌握机电操作技能,缺乏足够的技能训练实践,不能够满足企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人才的技能需求,不能够实现为企业输送合格机电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实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且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样化。笔者在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从事实训工作已经多年,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目前专业实践的现状,并对如何改进实训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构建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模式的策略,对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的意义

1.1理论意义。机电专业包含的内容较为繁杂,学习者在将来的工作中若仅仅掌握机械或是电气方面的知识,将会被社会很快淘汰。机电专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技术也处于时时更新之中,特别是计算机和机电设备的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就要找到机械与机电的连接点,互相帮衬。因此,这就需要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人员能够懂得机电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操作维修的技术。一般而言,这些专业人才更多是在职业院校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最终会进入企业。所以,职院院校可以说是机电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倾向于培养学习者的岗位能力,由此能够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也会更加贴合企业的要求。

1.2实践意义。机电专业在机械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科学水平的发展,该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因为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渗透中更加广泛,其具体划分也变得更为精细,所以也就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不是单一的,相较于传统专业,其中内容更为广泛,需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实训时,可以深入分析其内涵与意义,以此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能够让其他专业或学校加以借鉴。

2.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的现状

阅读全文

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1充分认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阅读全文

机械类本科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以现代工程实训为背景,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探讨了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目标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认为目前机械类本科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难以接触现代工程技术,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工程实训教学体系。进而指出现代工程实训中心不仅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而且要采取实训教学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更需要建立多层次课程内容新体系、使实训教学贯穿本科全过程、注重提升素质教育水平,这对于在机械类本科专业中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类;工程实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既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又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1]。目前,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并能在相关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当从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具有可拓展、多样性的能力单元模块,并以此为系统要素,制定以能力为系统结构的培养体系。而工程实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因此,工程实训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现代工程实训的要求建设综合性工程实训基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金工实习”阶段,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应用,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一)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现代工程实训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范畴[2],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阅历,而且还要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些变化需要指导工程实训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在相应的学科和领域内的不断探索,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总结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全方位合作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获取渠道,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广泛协同校外资源,以业界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企业,在整个本科教学周期内的各主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

阅读全文

技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摘要]就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予以初步探索。主要从创新课堂教学、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元”育人的途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促进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企业文化;传统文化

人才市场需要劳动者具有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选择人才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探索以下几种培养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贯穿于教学中。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体现在“学中做,做中学”,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融为一体。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理实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1]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2]一体化教学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改变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由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贯穿于教学中。在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过于简单。经常简单地用安全文明生产评分来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成绩,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混为一谈,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成效不显著。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贯穿学生实习的全过程。把一次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明确标准和质量,制定过程性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表的使用,促使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1)实习工具的放置是否规范。按规定要求工具和量具应分开放置,不能混合放在一起。(2)工具的规范、正确使用。在一体化教学中,工具不能违规操作,例如不能用锉刀敲打台虎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