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前端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实训课程开展内容等方面为切入点,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体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实训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新冠疫情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生命力,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也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带来了机遇。通过查阅文献,近几年来对电子商务实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工作岗位、课程体系、实战项目、实训室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一门学科,不能一味地将实践能力的提升放在学生实习时期进行,因此结合昌吉学院专业实际,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进行本专业实训体系的建设。
一、新疆电子商务及昌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
(一)新疆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新疆电子商务研究报告(2020)》指出“2020年,新疆电子商务交易额2224.26亿元,在全国排名居第26位,同比增长1.29%,较全国高出0.68个百分点,在全国占比0.43%。新疆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170.54亿元,同比增长7.84%,在全国占比0.72%。新疆广阔的农村地域规模、广大的农村人口以及持续深化的农村电商都成为新疆电商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催化剂。电子商务对GDP贡献、对城镇居民收入贡献、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指标板块内分块系数较大,分别为4.16、3.59、3.64。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地区4个地州市继续领先全疆1。”说明电子商务对新疆经济贡献比较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新疆地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昌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
技能大赛网站设计开发项目应赛方案
摘要: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网站设计开发项目是指根据项目需求制作站点设计,实现能在各种终端上使用的页面、交互效果以及后台功能的竞赛项目。文章通过对该赛项和赛题的分析,结合作者几年指导参赛经验,针对如何做好应赛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策略、措施和方法,重点论述了参赛选手指导方案。
关键词:技能大赛;网站设计开发;应赛方案
世界技能大赛深受国家重视,国家、省、市每两年都会进行选拔比赛,各学校单位都想取得好成绩,然而很多参赛学校不知如何组织赛前训练。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的参赛指导经验,将从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值得参赛者借鉴。
1赛项分析
1.1技术简要描述。选手要熟练进行图形图像处理,能设计站点logo及主题风格,制作出受欢迎的设计;能使用HTML5及CSS3技术,按设计稿实现页面,并完成各种交互效果的开发;要保证网站质量,做好异常和软硬件兼容性处理。
1.2赛项选手能力要求。(1)动画和视频:创建网页动画和嵌入音频元素来展示内容和提升视觉效果。(2)平面设计:创建、编辑和优化图像;选用可以增强设计效果的布局版式;为不同的屏幕分辨率进行设计,自适应于给定的分辨率;网站导航要高效、直观和易用。(3)通过PHP和MySQL进行服务器端编程。(4)表现层实现:使用XML、JavaScript等工具,CSS或其他的外部文件来控制整个网站样式;实现跨浏览器兼容和不同分辨率自适应;网站要符合当前的W3C标准。(5)可用性及可及性:保持网站的统一和一致性;创建易于使用的导航系统;网站内的信息易于被检索;增加网站的友好形可用性。(6)具备理论知识和能力:具备色彩构成理论;能够制作加工图片和动画;懂得HTML、XML、javascript、php、mysql、CSS等语言和工具的语法和使用规则;能使用MVC框架结构来对网站服务器端进行编码;能够使用开源代码库;具备站点设计和受众分析能力;具备所有需要使用的软件的操作知识。(7)必须了解的标准和法规:网页的W3C标准、网站版权法规等。
2赛题分析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计算机运用思考
摘要:2019年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相关指导性方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性工作。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生毕业证、学历证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进行分析,以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目标,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出构建适应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计算机应用;教学标准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融合化、通用化的新趋势。《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对产业变革与计算机应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通用型、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劲。但笔者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发现我国对于中等水平的技术性、通用型信息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各类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人才输出质量较低。所以,对于中职学校,只有制定符合现行1+X证书制度,满足企业技能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问题分析
1+X证书制度是国家教育部门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制定的人才质量保证政策,在全国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技能型本科学校实施。该制度通过技术标准既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又与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定位接轨,通过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定了人才技能等级,成为企业评价、聘用人才的重要参考。如何更好地在职业院校实施这一制度,专业教学标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尺子,原有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专业教学的需要,如何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标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标准原则
构建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要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明确1即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前提和保障,X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是满足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能力证明。在制定标准时,不能因为学生要考取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忽视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基础人文教育。所以,高质量的毕业证书获取必须放到第一位,是最基本的要求,摆在考取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前,要求学生在学业没有达到合格要求时,不能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报名、考试。所有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时,一定要吃透1+X证书制度内涵,不能仅仅关注某项技能解决当下问题,要避免掉入培训化、考证化、快餐化的模式。职业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必须重视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网站系统设计
摘要: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是为全校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为全校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开展教学交流咨询、推广教学改革创新成果的机构。中心网站作为对外宣传、在线预约和推广教学改革创新成果的数字化平台,其建设尤为重要。为了满足教师教育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需求,提高实用性,我们结合实际,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ASP.NET和SQLServer2008的设计环境,实现网站在线预约、师生在线学习、站内搜索、视频中心、在线评论等功能。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ASP.NET技术;系统设计
一、网站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是集“教学、科研、技能训练、教师培训”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中心网站是对外宣传、开展各类线上活动的载体。中心网站系统总体框架利用ASP.NET技术,采用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用C#语言编写,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存储数据,使网站更加简捷实用,易于维护。ASP.NET有着很好的扩展性、简易性、安全性,而且有着强大的平台支持。ASP.NET技术运用起来相对于Java、C语言更为简便快速,使得开发人员在开发难度上大大降低。在大多数系统中使用ASP编程较为经济实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好用的应用程序[1]。
二、网站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中心网站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因此设计统一友好的操作界面,降低网站操作的复杂性,保证其简单易用,便于不同用户的操作使用。设计丰富的网站内容,扩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达到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节省工作时间[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以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为载体,将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模式与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突出学生主体与保障教学质量相结合,记录了以项目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进行了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改革的论述,反思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0引言
目前,国内疫情已从爆发期过渡到与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面临学生大范围返校学习,高职院校一次性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教学状态已不现实,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如何保障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教学质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线上线下教学的过渡和衔接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抓住后疫情时代变革契机,辅以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与进度,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展开思考。
1教学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核心课,本文选取本课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子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任务进行。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并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施工流程、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岗位分析,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子项目包含的七个任务,即:任务一,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任务二,混凝土骨料筛分实验;任务三,混凝土和易性检测;任务四,编制混凝土的运输方案;任务五,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任务六,编制混凝土的振捣与养护方案;任务七,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因知识点细而密,实训操作复杂,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强度检测;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评定。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通过借助于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情,以学生为中心,将所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融入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动手实训,与实际工程操作“零距离”,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发展。因任务的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喜欢基于实践的团队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沟通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对云班课基本功能模块功效的认可度较高且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明显[1],故采用以下策略解决重难点问题:1)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操,结合施工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将重点知识混凝土工程施工改造为“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将难点知识配合比设计改造为“填写配备比设计报告”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2)采用信息化手段。由于混凝土浇筑现场对学生而言有距离感,他们“看不到、不好看”,特别是隐蔽工程,故通过虚拟仿真、安全计算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小动画、施工闯关小游戏、直播、录播、轻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解决。3)理实相结合。通过后端的实训实验,验证前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验以验证前端混凝土浇筑养护操作过程是否合理。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又以实际验证理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1.1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举措。调整授课顺序、定制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个别学生网络不稳定或无法长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动画视频等资料编辑为文档,推送给学生,并且全天候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同时采用更加多样的授课手段:依托云班课建立课程的专属群组,实时无障碍沟通交流,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组合方式,以直播+微课,即时测试、在线小组活动、在线作业等方式综合运用[2],引入学生与喜爱的“主播”连线、闯关学习、流水互评、另类签到式、学习预警等增加课堂活跃度。
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研究
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微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法并付诸实施,此教学法具有系统性、工程性和易实现性等特点,更强调工程项目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此教学法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推动了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在学科教育上侧重于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效实现人才与市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从本质上促进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实践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中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如今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和生源状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实训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在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训项目欠缺,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微项目驱动教学法。经过四年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提髙整体教学质量方面卓有成效,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得到显著提高,推动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
1综合实训教学
当今培养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紧跟行业技术新趋势及新动向发展的一大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业结构全面、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能够较好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高素质人才。实训教学将学生的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及专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效实施综合实训培养方案和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是学生对前几个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理解和融会贯通,并着力提升学生的独立工作和认知能力,使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能。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规划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不仅要承接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际,还要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如果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势必会造成学科知识面不开阔、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难以满足所面临的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综合实训教学要从在课程中引入大量的实践项目出发,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通常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讨论和任务型教学为主,授课时将实践应用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力求实践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课堂上还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可实施性、工程性及师生互动,调动全体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综合实训教学要根据市场和学生就业导向因材施教,并确定实训目标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对项目人员分工和责任分配,从每一个环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工程意识;通过项目分阶段研讨,使师生融洽合作,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带领学生去创新性高科技企业参观,深入工程一线,让学生对优秀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攻关过程有所了解;最后基于项目进展、实践成果,及时给出中肯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难题的吃苦耐劳精神,实现项目创新实践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在2014年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已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学分为4分,为期4-8周总学时数为120学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我专业在第七学期新设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首先,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强化需要安排在一个学业相对轻松且完整的时间段,学生可以长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实训项目中,这个时间段在前几个学期都不具备;其次,学生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与强化的条件必须要以前三年的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积淀,核心能力只有通过综合实训阶段才能达到知识从模糊到清晰、由表及内、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化。综合实训的内容不是对培养方案中前期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系统知识的一种整合和提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施和课程设计方面,要求每位学生较好掌握一门电子信息专业常用硬件和软件开发工具,如Multisim电路仿真设计软件和AltiumDesigner电路设计和制版软件,熟练运用一种本专业常用开发编程语言C语言,掌握一种比较前端的仿真软件如IAR软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任务,利用之前学过的这些软件进行项目的电路设计、仿真及硬件测试等。
2微项目驱动教学法
2.1含义和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把理论知识模块凝练为若干项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以项目为导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分析确定项目方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出发,从项目实施到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主动通过独立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理论知识,加深理解,锻炼工程意识,以达到培养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微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法以工程应用为引领,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以锻炼实践能力为导向,把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微项目驱动的综合实训教学要始终把工程项目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微项目选择是关键,前期要进行一定的调研和评估,选用含有具体需求的任务、可操作性强的微项目来替代传统单一的实训任务。微项目主要来源是项目指导老师在调研中收集到的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或企业创新性的想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有价值创意,这样不仅可以尽快解决企业生产的需求,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在项目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微项目的实施要与理论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和补充,要适时对项目的考核指标进行改进、逐步细化和完善,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周密、严谨的科学工程项目意识作为首位;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地点和时间等因素都可以适当灵活安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微项目组,各项目组成员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虽然各项目组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实训结束时各项目组一起参加评比和总结,通过微项目驱动法的实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2实施过程
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摘要:为了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本文提出了将爬虫技术融合进企业场景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训方案。实践的效果显示,学生在基于企业场景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分析、检索、解决、总结和合作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复杂工程问题;爬虫;网络工程
1引言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国家大力推进工程认证工作。工程认证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使得毕业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务必要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网络爬虫是基于一定的规则,包括正则、xpath、字符串函数等方式,从互联网的网页中抽取信息,包括文字、数据、图片、视频、音频等。目前网络爬虫多数是用python语言实现。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爬虫项目完成的过程涉及python语言的所有基础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则涵盖诸多复杂工程问题领域。本文总结了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通过爬虫项目与后续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结合,依据企业场景设计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在复杂工程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检索、解决、总结及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1]。
2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重要性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面对网络实施建设、运维巡检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化、云计算、SDN、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的大量出现,面对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表现在技术和需求、成本和代价多个指标上的衡量,需要毕业生能快速梳理出解决的思路,找到最合适实施的方案。面对复杂问题,能够快速判断和决策是一种能力。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的就是这种能力。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大纲中对于系统思维角度有这样的描述:(1)识别系统整体相关的全部因素。(2)识别整体系统中的驱动/关键因素或主要矛盾。(3)解释为解决关键问题所进行的资源分配。(4)发现系统中的紧张关系并应用妥协折中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上描述指出了培养这种评估决策能力的大概方向,因此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对2018年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失位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顺应新时代劳动要求、提升国民劳动素养、保障中国走在实干兴邦大路上的深谋远见。在《意见》这把量尺下,学校劳动教育欠缺的短板显露无疑,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也让人虚惊。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时机刚好,为物质丰富时代青少年逃避劳动的思想倾向亮起了红灯。《意见》也引发了教研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探讨。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发掘劳动育人价值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意见》的催化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教材的编写也进入实践阶段。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的总体呈现,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课程必须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尤需警醒。课程开发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教材,中职学校没有义务教育那样严格的地方教材审核机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也较为多样。劳动教育刚刚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而社会对劳动的老旧态度尚未根除,难以确保课程开发团队完全剔除了陈旧认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在把握几个大原则的前提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百花齐放而百花向阳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