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职业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品质职业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品质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反思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灵活就业者数量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竞争,在校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基于势科学视角,运用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力八维对称数学模型,以情感势为恒等元,实现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对称和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称和谐,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对称和谐,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对称和谐,根据“差别”与“联系”的势增原理,为高校大学生实现最大就业势,营造就业强势,增大竞争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就业力;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势增原理

“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产物,势概念的历史渊源可见老子《道德经》:“势成之”,自然科学中有电势、化学势、动势、量子势,然而什么是“势”却没有统一的概念,中国学者李德昌教授结合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中势的本质意义,揭示“势”的两个最基本概念要素,即“差别”和“联系”[1],通过对势的解读,提出势的内涵,即梯度=差别÷距离=差别×联系[2]。所以势即斜率、即导数、即比例、即负熵、即有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给信息化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势的运行机制遵循“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增原理[1],差别越大,联系越紧,相反相成,当两者达到最大,信息势最强,竞争力最好。我国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共享经济及数字经济转型的时代,“互联网+”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当前并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成为就业市场新的增长势。面对新就业形态的高速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就业潮流中获得最大势,如何营造就业强势,增大竞争力,基于势科学视角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力研究综述

“就业力”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20世纪最初在英国由Beveridge提出。关于就业力的概念,学者众说纷纭,曾红权认为就业力是指劳动者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包括保持、更换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及优势,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查阅文献,综合一些学者见解,就业力的概念一般被定义为直接决定大学生就业率的一系列知识、技术、人生观、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总和,并不是仅仅涉及单一能力。许多学者提出当代教育应以综合型复合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当前新就业形态潮流中,提高就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高等教育学校一直肩负进制着培养高技能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帮助的社会责任。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通过梳理文献,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力的维度进行了深入和细化。Poo和Sewel提出CareerEDGE模型,该模型将就业力分为自我效能、自尊、自信三个本质要素,以及情商、技能、职业发展能力、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资历五个基本能力[3]。国内学者郑晓明将就业力分为两个维度,即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硬件元素”与“软件元素”,分别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4]。刘娜、宋艳华通过总结得出就业力三维要素,第一维度是个人品格素质能力,第二维度是适应工作岗位标准要求的胜任能力,第三维度是可以规划职业发展,进行工作岗位转换的发展能力[5],并且该三维要素也被许多学者所采用。本文基于学者刘娜与宋艳华的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新增灵活就业能力这一维度,将就业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即素质能力、胜任能力、发展能力、灵活就业能力。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尝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胜任能力、发展能力、灵活就业能力,按照职业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自己,增大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力对称性机制模型构建

新就业形态促进平台就业者的兴起,“斜杠青年”的比率逐年升高,这也极大的调地高校毕业生加入灵活就业的热情。根据势科学理论可知,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也正经历着由孤立简单的封闭系统向着复杂开放的就业系统演变的过程,当新知识、新信息闯入到原有信息结构,导致系统的熵增,进而会使系统进入混乱之中,高校毕业生此时应顺势而为,学会对信息的整合梳理,为我所用,形成有序结构,最后形成新的高级信息结构,增强自己的就业势,即势增过程,如图1所示。势在一定维度的增长极限上产生对称,实现各维度上的和谐,比如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在物理学中,我们发现像杨振宁,李政道等众多物理学家均以研究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为基础获得诺贝尔奖。李德昌教授基于对称化管理的逻辑基础,以“二律背反”的表现形式,提出势科学对称性势增机制,即“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1],如此循环往复,达到相反相成,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最终呈现出最好的有序,实现各层次上的和谐。随着势的不断增长,当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发生破缺,衍生出各种素质与风险,即推动系统从对称到不对称又到对称如此往复过程。通过对势科学定义的解读,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形成路径如图2所示。通过梳理学者们提出的就业力构成要素,本文根据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形成路径,基于李德昌教授提出的人才素质六维对称数学模型,建立大学生就业力八维对称数学模型。系统在势的作用下,发生非平衡分岔、对称性破缺,衍生出显势与潜势,相反相成,互助互竞的各种就业力对称性元素,并相互作用对称成数学群。素质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胜任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发展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以及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如图3所示。就业力包含各个向度的要素,以情感势为恒等元,四维潜势与四维显势构成可逆元,八维对称要素相反相成,构成具有数学结构的群论模型,达到和谐状态,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这种多元对称的组合包含了最大的信息量,营造了最大的就业势。在八维就业势中,潜势与显势相互作用,势值螺旋上升,促进就业人员和谐发展。其中显势包括外在信息化、职业规划、实践技能、外在形象四维要素,潜势包括内在智慧化、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内在品质四维要素。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对称和谐,灵活就业人员只有拥有良好的内在品质素质,进而才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语行为、外在形象,比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素质越高,顾客越是喜欢,好评率越高。其次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对称和谐,两者缺一不可,仅仅拥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个体和谐发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才能达到对称完备要素,和谐发展。再者就是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的对称和谐,灵活就业者既要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更要有为自己职业未来规划的能力,两者紧密结合,现实工作与计划打算两者差距越大,联系越紧。最后就是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的对称和谐,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者不仅要把所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形成内在智慧,更要把数据以信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营造最大势。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路径探索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的探析,教育工作者应能对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解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也为学校优化教学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基于此,高校应立足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关键词:工程教育理念;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工程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主要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确保学生在学习工程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能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具备超高的专业技能。在完成学业后,学生能具备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高校应能紧密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去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确保学生按照行业内的岗位需求标准去进行学习时,才能令他们真正沿着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做出努力。[1]

一、明确工程教育理念内涵

所谓的工程教育理念,其主要内涵是学习者在不断丰富知识层次、能力结构的进程中,能形成多元的、丰富的思维品质。工程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能从更新奇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令他们能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潜意识工程理念的塑造与植入,其终极任务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教育理念下,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更看重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2]

二、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一)立足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高校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切实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正确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对工程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即,高校应立足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具体践行教学行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地反应给学生,令他们能对自身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形成客观的思考,在大学生预先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获取的层面上。这样,当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才能更积极地去分析问题。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他们需具何种素质与能力,未来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学生才能自主地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若想确保学生能到达预期的就业目标,应为他们创建更多参与实践训练的平台。一方面,学校应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发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与优势,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内能真正参与到工程建设与规划的实践活动中,由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

阅读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几千年来通过继承与发展传承而来的文化精髓。其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社会的文明礼仪、沟通技巧、时代精神都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和领悟的文化内涵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培养,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内在的发展动力,形成理想观念、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对策。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于职业规划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种精神观念。工匠精神能够推动职业素养的形成,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工匠精神能够助推学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才能,帮助国家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道路。通过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职业人才体现出强大的人文内涵。同时通过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能够突破科学文化和人文人化之间的界限,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具有敬业、专注、创新等工匠品格;能够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内涵构建的现代化优秀职业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我国的教育及文化中,其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产品的打造,更代表的是勤劳和智慧、品质和绝活。工匠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有机触动,其帮助中华走向了精神文明发展的高效建设途径,促使国家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成为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从其内涵来讲,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两方面的内涵构造。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代表着从事职业时对自身的工作,更注重其原创性和卓越性,更注重自身生产的精细程度,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将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的追求理念;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高度认知;是对自身工作的强烈认同。工匠精神的产品为本,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落实。无论是实体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劳动价值,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展现来说,都是其应当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职业劳动者,作为自身生产的参与者,其具备的工匠精神产品为本思想,应当是重视自身产品的品质,依靠自身的知识技术和智慧,提出更高素质的产品生产贡献率,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定位。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从国家层面和职业教育学校层面进行双方面的触动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只有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够让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立足于世界广博的文化海洋中。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以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为基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起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正面理想信念,并具有广博的家国情怀。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要让学生具有人生和职业的双重思想精神,获得全面的发展。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肢体残疾大学生就业研究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肢体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肢体残疾大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淀。他们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高考、选择院校和专业,最终被录取;在大学期间,他们和普通大学生在一起上课、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访谈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都表示,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很缺乏,一些课程虽然学习过,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欧阳在接受访谈时告诉我:“其实,我现在挺迷茫的,我的专业是社区康复,感觉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是很扎实,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做什么,自己没有技能,帮不了康复机构的忙。”欧阳感到自己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存在遗憾,没有学到专业性的技能,觉得自己去康复机构不能有所作为,感到困惑与苦恼。基于与学生的访谈结果,笔者调查了该校的课程设置,并与该校教师进行访谈。该校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设置理论课程外还设置了2个学分的技能训练课程,由专业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每周一次,一次两个学时。除此之外,还有校外实践课程,很多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外实习,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但是,通过和学生、教师的访谈得知,学校虽然设置了课外实践课程,安排学生进行见习,但是往往只有带队教师,缺乏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班级辅导员)负责将学生带到某个学校或者机构参加专业见习,但是却没有对见习的学生进行专业督导,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就无法获得专业意见。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少向教师咨询。问及原因,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有10位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提问”,他们告诉笔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需要提问,因此也就没办法提问了。

二、通用技能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通用技能构成维度的研究方面。金晓亚将通用技能界定为领导与管理能力(包括规划能力、解决冲突能力、决策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人际能力(包括协商谈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外语能力、运用IT的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数学、阅读能力)。残疾大学生的通用技能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通用技能非常关注。学校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英语、写作等公共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通用技能。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通用技能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是社会的缩影,短短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大学校园的人才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通用技能的掌握,只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的通用技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才能很好地立足社会。在和17位访谈对象沟通的过程中,虽然有近半数的学生都反映在学校里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感到迷茫。但是,也有学生表示出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知识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增强了工作的自信心。小赵是个非常积极进取的学生,她利用暑期在家乡残联参加实践活动。她告诉我:“现在残联的工作大多需要用到计算机,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让我在残联里可以很好地处理一些文件。还有我们学习的一些专业课,像残疾人政策法规,对我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案例3小鸿也告诉访谈者:“大学期间学习到的许多专业知识都很有用,在残联我能够很好地运用计算机知识来处理文件、做表格,所以,残联的领导对我特别满意。”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通用技能的熟练掌握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体现了他们良好的职业能力。从小赵和小鸿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通用技能的掌握对他们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个人品质

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质主要是指就业心态。本文将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为五种类型:1.紧张、焦虑心理;2.自卑、怯懦,担心受到歧视;3.对于家庭过分依赖,被动、不积极;4.固执,不切合实际;5.明确职业目标,积极乐观,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够积极地面对,对就业充满自信,主动性较强,他们不满足于家庭的安排,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对自己的残疾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担心遭受歧视。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被动求职的状态,或者听从家庭的安排,对家庭的依赖性强,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在访谈的17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担心由于自己身体残疾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有6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能够接受自己身体残疾的状况,虽然有些学生也会担心自己身体残疾,可能会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但是能够接受,相信自己可以找到适当的工作。

四、职业规划能力

阅读全文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调查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采用自编问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通过问卷星,共调查了872名学生。结果显示:目前本校学生曾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达40%以上,面临的困扰问题主要是职业规划、学业问题、就业创业、人际关系、情绪压力管理等,最想体验的主题活动是人际关系、就业创业、情绪管理等。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将采用心理影视、素质拓展等形式,开展人际关系、情绪压力、学业等方面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站的功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移、重心下移,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人际关系;情绪管理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了解目前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向,为后续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设计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问卷,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以网络调查的形式,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共收到873份答卷,其中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99.7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632人,各占27.44%、72.56%;大一550人、大二262人、大三59人,分别占63.15%、30.08%、6.77%人。本次调查搜集的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录入、统计处理。

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调查的871名学生中,曾参与班级、系院、“中心”组织的心理活动人数比例分别为40.44%、27.61%、28.52%。这表明本校“学校-系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已经运行,三个层面都开展了相应活动,但是活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阅读全文

数智化下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总书记指出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推动区域物流大合作,打造城市物流大平台,促进城乡物流大融合是现代物流业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而打造城市物流大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的同城配送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配送作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为例,探讨在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并对如何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进行介绍。

1教学整体设计

1.1开发学习任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明确了各细分领域的配送作业标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根据电商企业配送作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配送作业组织的难度为依据,由浅入深对课程进行重构,基于C(构思)--D(设计)--I(实现)--O(运作)的模式,以配送作业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了商超配送、电商配送、即时配送和个性化定制配送等学习模块,明确了各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同时,依据各平台的数据结合调研结果,对学生的学情从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素质基础和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顺丰订单班的学生,对顺丰的操作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较强,但自主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短期的企业项目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但缺乏职业荣誉感。

1.2确定学习目标

按照课程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学情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三维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配送的基本知识,掌握配送各核心环节的作业方案设计方法和操作规范;能够结合虚拟仿真验证结果和实操现场验证结果优化调整方案,能通过团队分工协作在真岗实境中锤炼技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探中做、学中做、拓中做”的过程中锻炼品格、锤炼技能,强化精细之心、环保之思、统筹之谋、协作之能。

1.3多维教学策略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趋向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阅读全文

探索经贸专业职业素质培育体制的构建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描述

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

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