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品牌文化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组文化品牌建设推广应用探究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的基层单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能否保质保量如期实现的执行者。打造班组文化品牌,优化班组管理,规范员工行为,凝聚企业人心,对于丰富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以下简称“三峡梯调”)生产管理部(以下简称“生管部”)的工作实践,运用商业领域品牌建设的方法,探索打造班组文化品牌,将班组文化深深植入班组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让班组员工将班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用文化管理班组的最高目标。
一、班组文化品牌创建思路
根据班组工作职责和定位,生管部提出了“SMART”班组文化品牌概念。“SMART”为生产管理工作应遵循的五项准则,即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ction(行动)、Responsibility(责任)和Teamwork(团队)。生管部将“SMART”班组文化品牌概念与专业或专项工作任务相结合,打造了“SMART红旗”“SMART活力”“SMART号角” “SMART精准” “SMART蓝盾” “SMART迅捷” “SMART质量” “SMART入脑”八个子品牌,基本涵盖了部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班组文化品牌创建实践
生管部提出“SMART”班组文化品牌概念及八个子品牌后,全体员工积极响应并逐步形成共识,在班组文化品牌内涵的引领下,部门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实效。“SMART红旗”对应党建工作。生管部党支部开展了“亮身份、强素质、当先锋”的主题实践活动,收效显著,每位党员都能自觉承担一部分党建工作。例如:生管部党支部在全体党员中征集主题党日活动方案,党员同志们踊跃参与,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方案,并主动承担党支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的组织工作;全体员工深度参与庙河村扶贫工作,每月自愿带礼品走访贫困户,与扶贫对象沟通脱贫良策等。“SMART活力”对应团队建设工作。生管部通过中心工会、协会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了春游赏花、参观珍稀植物园、登太阳包、爬磨基山、西园徒步竞赛等集体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党支部还十分重视共青团工作,把部门的文体活动完全交给青年员工去组织,在活动过程中收集照片,形成活动专题相册,展示员工及团队风采。“SMART号角”对应品牌宣传工作。生管部充分发挥舆论“号角”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三峡梯调网站上宣传稿的数量同比大幅增长,2019至2020年,生管部在中心网站宣传稿件已达到180篇,外部媒体稿件9篇,上稿率为100%。通过重点工作报道、专业工作约稿、实时信息共享等多种举措,将部门管理特色和亮点传播出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SMART文化品牌吹响嘹亮的号角。“SMART精准”对应成本管理工作。节省成本、精准预算、规范操作是成本控制管理的最终目标。生管部通过精准预算、建立模板案例库、推行“三峡e购”电商化采购、《费用管理业务流程》、组织编制成本控制工作重难点暨典型案例等举措,构建起一整套精益成本管理系统。“SMART蓝盾”对应安监工作。在安监工作方面,生管部秉承严谨务实作风,对三峡梯调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编制风险管控措施清单,并督促相关部门、人员一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建立生产办公区域管理标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规范等,编撰了《安全集结号》系列主题宣传册,将安全要求更多落实于行动,打造三峡梯调坚实的安全盾牌。“SMART迅捷”对应团队管理工作。生管部信息化管理人员践行“迅捷”这一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生产服务。例如:建立生产管理系统应用考评机制,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网上文档快速审批、文档资料的快速存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SMART质量”对应质量及技术管理工作。三峡梯调针对核心业务链条,已经建立了技术监督体系和调度质量评价体系,并且不断推动修订统一的调度质量评价规范,将技术监督体系和调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覆盖至成都、昆明区域,不断提升设备运行和调度质量。“SMART入脑”对应人才培训工作。合理、高效地培训,能够迅速提升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素养,进而在工作中创造更多价值。生管部以“入脑”为主题,结合安全、成本、宣传等工作,建立案例库,要求年度举办不少于10次内部党员讲坛,打造部门培训品牌,培训内容涵盖了电力市场、档案管理、费用报销等各个层面的管理内容,包罗万象,立意新颖,让员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三、班组文化品牌建设推广应用思考
1精准提炼班组文化内涵
图书馆品牌文化与公共影响力提升探究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源泉,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是通过文化营销服务,如发行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形成文化品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的营销活动。城市文明建设,不仅要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还应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挖掘公共图书馆潜在价值,提高公共图书馆竞争能力,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职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进程,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意识、提升文化品牌针对性、丰富文化品牌营销方式等,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传播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一、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
1、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塑造公共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具体表现为:(1)发挥文化职能。品牌文化表现在科学技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成熟的文化宣传方式,以此群众阅读不同的文化作品,使群众在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时,陶冶情操,形成价值理念。(2)提升群众阅读兴趣。文化品牌建设具有独特性,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发挥文化职能,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方式传播文化,形成文化独特性,吸引群众目光,提升全民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实现全民阅读的发展目标,从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2、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
公共图书馆建设文化品牌不仅能够提升社会影响力,还能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使公共图书馆能够做到精准、到位的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并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具体表现为:(1)提升服务意识。文化品牌具有兼容性,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能够激发其创新服务意识,通过调动图书馆的资源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阅读需求,发挥文化品牌的兼容性特色,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从而使打造良好的口碑,提升社会影响力。(2)创新服务方式,文化品牌具有传播持久性,公共图书馆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不断吸引群众参与阅读活动中,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
3、促进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播
我国品牌营销不足及改进
摘要:
当前,我国品牌正面临着来自世界著名企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品牌竞争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简述品牌及品牌营销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应用已学的相关理论从品牌建立以及品牌维持两部分分析我国企业本土品牌所存在的短视的定位方法、单调的传播方式以及后续品牌维持问题,同时提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品牌;品牌营销;品牌管理
伴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超越产品竞争而聚焦于品牌竞争,品牌将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但从整体上讲,我国本土品牌的综合实力、品牌价值、盈利能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相距甚远,多数企业仍然将关注重心置于产品上,而对于品牌建立、传播、管理缺乏力度。
一、概念介绍
1.品牌。
真龙品牌战略管理探讨
摘要:
品牌是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真龙”品牌在推行品牌战略管理中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品牌战略;优势;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烟草行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真龙”品牌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坚持统筹兼顾发展,坚持“做精做强真龙品牌”战略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努力打造“真龙”品牌升级版,全面提升企业和品牌核心竞争力,确保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品牌与品牌战略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与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收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企业的核心专长,从而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
产业融合下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策略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地不断提高,人民除了对于物质的需求外,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凸显,尤其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每年必需的一项成本开支,由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旅游品牌的现状以及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策略,助力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策略
一、文化旅游品牌现状
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华文化和旅游建设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明且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各种地形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国,数千年的文脉传承,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据统计,我国可供观光旅游的景区就有约2.6万余处,到2019年末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总量就已突破35万余个,若将各地民俗、民风以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树立文化旅游品牌效应,那么必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然而,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建设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没有真正地做到产业融合,文化宣传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偏差,只是实现了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简单相加,并没有树立很好的品牌效应,没有真正对游客产生吸引力。2.文化旅游建设品牌定位不清晰,前期对于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规划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入的文化体验和消费体验。3.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不够完善,不能彰显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没有充分地将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传统技艺以及文化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打造独特的宣传主题。4.文化旅游的开发投资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对外交流合作,往往大部分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都是政府投资建设,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很少有民间投资主动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文化旅游建设以及营销宣传的活力。5.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人才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短缺,造成了现在整体营销水平和文化产业服务建设水平不高。
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足
区别于传统的旅游发展建设,现阶段要做到地区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融合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但是在现阶段国内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毫无创意、全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盛行。缺乏创意的品牌其市场竞争力必然薄弱,更无法产生品牌效益。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开展旅游文化建设以及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时,给游客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没有很好的品牌效应,或许在当地旅游资源本就匮乏再加之没有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是在靠政府单方面的宣传和推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没有很好的品牌意识,一方面是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一定的深度,没有很好地探究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只是盲目的借鉴和复制其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导致了最终产品缺乏独特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深入,不能使游客真正的感受到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地方产品也没有很好的像游客展示出来,不能更好的激发出游客的消费兴趣和游览兴趣。比如河北省井陉县的“苍岩山”“于家石头村”“秦黄古驿道”以及浙江省的“锁钥古道”“围棋仙地”等都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挖掘的特色旅游资源,由于缺乏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维护以及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与特色产品的开发,使得自身的景区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弱化,造成游客游览过程中的体验度不高,游客再来观光消费的欲望不强。
商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化发展思考
摘要: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政府在顶层设计方面创造了总体经济理论,推动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经济并轨。一方面为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同行业竞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借助实施金融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市场机制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要素配置作用。随着全球化竞争与本土转型。现阶段,我国企业已经在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商业文化建设,为其品牌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商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化发展研究作为题目,概述了商业文化建设现状,剖析了商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商业文化;品牌化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商业文化建设,较好的推动了品牌化发展。从实践经验看,主要是通过吸收跨国公司的经验、提炼本土企业转型经验,构建与本土市场相适用的商业文化,打造与商业化密切对应的内涵。但是,随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逐渐深化,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更新及大范围应用,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转型期。加上“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企业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商业竞争、企业品牌化发展需求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十分有必要透过商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品牌化发展寻找新路径。
1商业文建设现状概述
1.1认知相对全面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两端。一方面,在设计、研发方面的投入比重较低,见效较慢。另一方面在订单处理方面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但是,在营销与售后服务环节,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前端的研发、设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大多数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方式升级后,将重点放在了终端。所以,从扩增可营利空间的角度看,多数企业对于商业文化建设的认知相对全面。
雇主品牌营销传播分析
1要处理好雇主品牌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关系
从“品牌”的研究及实践历史来看,由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的转向历经了一个过程。西方许多学者在文献中强调,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领域,都经历过从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的转向。在1995年以前,除了个别例外,企业品牌受到的关注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及欧洲的营销学者提出这样的品牌观点:品牌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产品或服务,而且适用于组织机构。这一观点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导致企业品牌概念的出现。企业品牌日渐被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服务性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在此类行业中,企业名称是唯一被使用的品牌。此外,使用企业品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更适合,例如慈善机构、医疗机构和大学。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品牌包含了产品品牌和雇主品牌。从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来看,企业品牌确实覆盖了该企业的各种信息内容、形象声誉、体验,但是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雇主品牌绝非简单的包含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多层次的。产品品牌会对雇主品牌产生很大影响。一家拥有低消费意识的产品品牌的公司,会发现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因为潜在员工对公司缺乏了解。同样的,如果产品品牌在消费市场上缺乏吸引力,潜在员工也会对公司产生负面联想,而不愿意去该公司就业。产品品牌会影响到潜在员工的决策,所以雇主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需要联合一致,尤其对于没有经验的员工而言,产品品牌可能是潜在员工了解公司的唯一的、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来源。皇甫刚教授的研究发现:两个公司的雇主品牌相当,若它们的产品品牌有所不同,则也会对求职者的求职意向产生影响,求职者相对于拥有低产品品牌的公司,其求职意向倾向于高产品品牌的公司。两个公司产品品牌相当,若它们的雇主品牌有所不同,则会对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影响,消费者相对于低雇主品牌的公司其购买意向更倾向于高雇主品牌公司的产品。意即,雇主品牌同样会对产品品牌产生影响。雇主品牌与企业品牌具备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影响了相似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例如员工、顾客、分销商、股东等)。与企业品牌不同的是,雇主品牌关注的中心和主要目标市场是潜在及现有的员工。员工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品牌建设的研究中,员工的极端重要性是被强调的。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既能为企业品牌的建设添砖加瓦,又能给企业品牌造成损坏。员工与顾客的互动或任何消极态度都会很快地影响到顾客对品牌的体验。事实上,雇主品牌也在帮助企业品牌解决新问题。近年来,学界和业界都在歌颂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品牌的潜在利益。然而,他们也意识到企业品牌带来了传统营销框架所不能解决的新挑战,例如保证员工行为与企业品牌承诺相一致。雇主品牌一直主张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求职者在申请加入某企业时,一般会考虑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实力、规模,企业的发展前景,即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会影响到求职者的选择。良好的企业品牌、产品品 牌的塑造及营销传播,对雇主品牌的塑造和营销传播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增强作用;反之,会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雇主品牌三者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想雇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传播取得成效,必须注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塑造及传播。
2要处理好雇主品牌与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又被称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Cultur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的物质文化,包括由员工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各种物质设施,以及企业的物质环境、生产环境等。企业的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包括企业经营、宣传、人际活动等,落实在企业人员的行为上。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精神文化,指的是企业意识形态的综合,包括企业精神、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的个性。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且需要把这种文化融入到企业成员心中。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指导人行为的有力杠杆,它有助于员工更好地从事工作。企业文化在雇主品牌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包括组织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共同规范。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的影响很大。它们是创建内部和外部品牌强大的沟通工具。组织文化有不同的维度:组织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中隐藏在等级制度背后的非正式传播网络,被称为文化网络。这些是建立雇主品牌的基础。吸引和留住人才取决于组织的文化,愿景,使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很多方面都有统领作用,例如:企业倡导什么,怎样分配资源,企业的组织结构、执行的制度、雇佣的人员、人员与工作的配合、绩效评价与报酬等。谁获得进入组织工作的机会、谁被评估为高工作业绩者、谁得到晋升机会,这些都受到个体——组织‘匹配’的强烈影响。这里的‘匹配’指的是,求职者或员工的态度与行为是否与组织文化相容。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雇佣双方的适配紧密相关,能够成为筛选、吸引、保留员工的磁石。企业文化是雇主品牌的内部传播环境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潜在和现实员工是否产生吸引、形成认同,是他们是否愿意加入该企业、是否愿意持续为该企业效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也称公司社会责任。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现存社会环境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前者指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责任的基本要求,而后者指企业在公益、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责任。作为品牌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品牌的所有方面,而不仅仅是市场营销活动,还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目标和战略、供应链活动、员工参与,所有这些方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许多雇主品牌的评价指标都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显然,员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对象。作为雇主品牌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在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确保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预防安全事故或职业伤害;在员工招聘和雇佣方面,秉持公平公正原则,避免性别、民族、种族等歧视,适当照顾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的就业;在员工发展方面,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其技能;在员工关系方面,尽可能减少解雇和裁员对员工带来的冲击和损失,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用来作为增强员工道德和满意度、提高员工保留率、帮助招募新员工的一种方法。提高员工士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保留率可以降低新员工的培训成本,提高其效率并减少岗位适应的学习时间。总之,雇主品牌、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雇主品牌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三者互相影响、关联紧密。进行雇主品牌的营销传播,不能忽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要把公司的文化价值观贯穿到用人机制和管理理念中,通过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和方式,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同时,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此外,在进行雇主品牌的营销传播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传播和宣传。
3要处理好企业高层、人力资源部门、公关部门(或品牌、市场、营销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
企业高层(包括董事长、CEO、总裁、总经理或创始人)对雇主品牌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高层是否具备雇主品牌意识,是否认识到雇主品牌的价值,是否对雇主品牌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将直接决定该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的创始人或高层管理者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基因、管理理念、人才战略等,而这些战略层面的理念、价值观和导向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政策及执行。企业高层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通过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参加高峰论坛、接受媒体访谈等活动,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成为企业雇主品牌的形象大使。此外,企业高层的个人形象、人格魅力也构成企业身为雇主的吸引力因素。例如,马云、李开复、王石、潘石屹等企业高层拥有众多粉丝,其人格魅力、思想理念成为其所领导企业的人才磁石。不同于单纯的人力资源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雇主品牌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简称HR)与公关(简称PR)部门。雇主品牌是HR与PR的最佳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联合会主席、英国注册人力资源协会主席阿姆斯特朗曾指出,雇主品牌管理的崭新理念与最佳创新实践,为常常分离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架起了一座盼望已久的桥梁。对于潜在员工而言,HR是企业对外的一扇窗,也是应聘者接触企业的第一道门。应聘者在没有进入到公司面试之前,通过观察HR对外的招聘信息,比如界面设计是否一目了然,职位描述是否简洁、清晰、专业等,就已经对公司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从其接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面试电话以及HR与其的交流方式等方面,都会增加应聘者对该企业的认知和判断;当应聘者进入企业之后,所有接待的人员,以及相关的笔试、面试,整个流程、环节,都会加深应试者对企业作为雇主的整体印象;对于落选者而言,HR是否与其进行后续沟通,也是他们对企业产生评价的一个维度。对于现有员工而言,HR更是薪酬福利、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等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和员工进行沟通的主要人员。PR部门(或品牌、市场、营销部门)擅长的是营销、传播,他们能够发挥所长,为雇主品牌的市场分析、定位、雇主品牌信息的提炼、传播渠道的选择等提供专业支持,能使雇主品牌的营销传播更有效。因此,这两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尤为重要。除了HR与PR部门之外,企业其他部门在雇主品牌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在员工招聘环节中,具体用人部门的领导需要参与其中,是企业雇主品牌信息对外传播的渠道之一;在员工工作时,各部门的工作氛围和方式、部门领导的管理方式等都在传播着雇主品牌的信息、践行着雇主品牌的价值理念。在雇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传播中,企业高层、HR部门、PR部门(或品牌、市场、营销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协调合作。
作者:杨燎原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促进汽车文化营销的途径
作者:周霞 吴灵芳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引言
21世纪,汽车行业竞争的重心是汽车的营销,因此如何使用最先进的汽车营销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是起着经营者密切关注的。汽车的营销不仅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还应当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量、市场占有份额等,还会对汽车的品牌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文化营销思维走进人文的视野,尤其是品牌文化营销。本文即讨论了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定义、要素与主要策略,旨在有效的促进汽车的市场营销,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一、汽车的品牌文化营销
汽车的文化营销就是在汽车营销中加入品牌文化营销的概念,不仅提升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加之,更是将汽车文化作为营销策略的核心,通过文化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维持品牌忠诚度。而在汽车的文化营销中,汽车的品牌文化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品牌文化的营销可以很好的满足传播汽车文化、构筑品牌形象、提升市场份额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目前的品牌文化营销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品牌定位存在缺陷。我国的汽车品牌定位普遍为中低档轿车与特殊车型,这种定位的局限直接导致企业动力的下滑。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十分艰难,这时由于外国成熟品牌具有更大的合作共赢的空间。我国汽车企业品牌文化存在的上述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在分析汽车品牌文化要素与定位基本方向策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促进品牌文化营销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汽车品牌文化营销中,其构成要素是多层次的。第一层就是表露与消费者面前的、可以真切的感受得到的,即品牌的名称与标志。第二层就是品牌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品牌的利益诉求、情感归属、文化沿袭以及个性化特征。总结下来,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名称、标志、广告、品牌的延伸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