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品牌培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问题
1江苏省科技期刊品牌发展的实践价值
1.1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产品被市场接受
品牌科技期刊对于读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给人以资讯和内容方面的服务,还构建着人们的价值体系、社会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具有自身特性的品牌期刊,在数字化、国际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科技期刊的商标和品牌为期刊的独特性提供了法律保护;②科技期刊品牌化能吸引忠实读者,知名的品牌期刊能获得读者青睐,并建立读者群;③有利于期刊销售者细分市场;④知名科技期刊品牌有助于建立期刊形象和吸引编辑人才。因为良好的科技期刊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待遇、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科技期刊品牌的编辑部有助于降低人才流动率、吸引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期刊品牌的发展。
1.2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企业构造核心竞争力
由于江苏省科技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科技期刊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的生产周期也愈来愈短。为避免江苏省科技期刊同质竞争现象,各大品牌科技期刊社重构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通路,塑造了独特的科技期刊文化产品和自己的特质,使得品牌营销意义越来越重大。
1.3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江苏省科技期刊企业进行资源重组
江苏省科技期刊业从数量增长型向优质高效型战略转移,意味着科技期刊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科技期刊杂志社须创立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利用品牌优势不断开发后续产品并形成规模,把无形品牌科技期刊资产转化为有形的效益。通过科技期刊社的战略性重组和市场竞争,既可以增强科技期刊自身的抗风险力和竞争力,又能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面临问题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800余种,其中仅360种左右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占比不到8%;期刊的学科分布比较全面,涵盖理、工、农、林、牧、医、地质、天文等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科普类期刊各有侧重;办刊主体中,高校学报占多数,其次为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少数科技期刊为企业创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也逐渐普及了电子版等版本。
(一)2014年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部分地区分布
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分别是66999篇、46555篇和31481篇。民族地区科技论文数以5个自治区为例,排名最高的是广西为9296篇,最低的是西藏230篇,5个自治区科技论文总数为23931篇,比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还少7550篇。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期刊整体上排名较靠后,无论是论文数还是比例均较低。
(二)2013—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CSTPCD)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3—2014年基金论文数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广东,5个自治区排名较靠后,单纯从基金论文比上看,差异不大,但从基金论文篇数看,差距极大。排名第一的北京基金论文篇数为40688篇,排名最后的西藏仅168篇。5个自治区合计16289篇,比排名第三的广东少2622篇。
(三)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SCI)
中文期刊卓越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分析期刊自身不足,通过查阅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发现该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术质量稳定,但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下一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论文的传播,进一步提高该刊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移动互联网变革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及广告收入均呈现下滑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涌现出多样性的传播形式,但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因此,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性发展十分必要。
1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
1983年,美国的伊索尔•索勒•普尔首次提出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其核心是把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的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资源进行共享,信息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1]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出版周期大大缩短。与此同时,线上视频、音频与线下纸质期刊的互补性发展,使得期刊更加具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期刊的发展空间。
1.1新媒体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知识信息传播平台
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均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从诞生之初到拥有5000万受众,纸质报刊经历了1000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互联网只需短短的4年[2]。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纸媒阅读方式不再是主流,移动终端的点击率大幅提升。2019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人均每天手机和互联网接触时间达166.46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人均每天读书时间19.6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的时间仅3.88分钟。[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移动端阅读逐步成为大多数人新的阅读方式。毫无疑问,随着受众的快速增长,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1.2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报刊不约而同地面临着广告和订阅量大幅下降的问题,广告客户流向网络。这一事实表明,传统媒体不能停留于固有的发展模式,只能探寻依靠新媒体渠道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途径,从而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要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在数字媒体变革中,经过淘汰、选择、重组的过程,探寻更大发展空间,实现自身成长。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探寻学术期刊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对策探究
摘要:论文在阐述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对践行“两邻”理念、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依据社区文化和品牌建设理论,对社区文化品牌及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含义进行界定,对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提出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层次还有待提高,文化内涵、品牌知名度都需要提高等问题,并提出以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沈阳社区文化建设上台阶,多主体、多方位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社区文化品牌“两邻”理念一社一品思政工作品牌
1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1.1建设特色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践行“两邻”理念
2013年8月30日,来到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积极培育“一社(村)一品”、一区(县、市)一特色的邻里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感召人、教育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推动形成倡导真、善、美的良好社区风尚,是沈阳市积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任务。
1.2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陶冶人、提升人、塑造人。丰富的社区文化是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品牌的创建活动,把特色文化的思想贯彻到社区工作中,能够使居民更加清晰自身的文化特色,强化创建特色文化型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学术期刊品牌栏目突破高原现象探析
摘要:我国不少学术期刊品牌栏目的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分析发现,人员变动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是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高原现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红皇后效应”和“温水煮青蛙效应”。品牌栏目突破“高原现象”的主要方法包括优化发展环境、注重内容创新、开发多样化组稿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和提供增值服务等。
关键词:品牌栏目;高原现象;学术期刊;持续发展;提升路径
经过3次评选,全国共有65个栏目入选为教育部名栏。在科技期刊中,许多期刊的特色栏目成为学界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但是,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品牌栏目的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对于该现象,如不正视并及时找出解决办法,早期大量的投入与努力将付诸东流。本文探寻品牌栏目“高原现象”的定义与表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潜在的风险,寻求破解的方法。希冀本文的研究能为品牌栏目的持续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所助益。
1定义与表征
1.1定义。“高原现象”本义是指地处低海拔高度的人在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因海拔升高导致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原因而出现的头痛、气短、胸闷等身体不适现象。该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用来描述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出现明显进步后,不久又停滞不前的现象[1]。品牌栏目发展中的“高原现象”是指栏目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后,不久又出现了停滞、倒退甚至消失的现象。
1.2表征。品牌栏目发展出现“高原现象”常常有如下表征。1.2.1主要评刊指标。“横盘震荡”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影响因子、载文量、同行认同等。影响因子有不同的方,目前以SCI、CSCD、CNKI等数据库为主。当前,不少品牌栏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影响因子和载文量从办栏早期的迅猛增长演变为缓慢增长。这种情况表现在曲线统计图上,就是早期斜率较大,进入高原期后“横盘震荡”。1.2.2新增作者较少,一些老作者不停循环出现。作者是期刊发展的生产力,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动力之源;对品牌栏目来说尤其如此。经过长年累月的经营,品牌栏目往往将相关科技领域内的国内、国际核心作者都囊括在作者群内。此时,编辑的怠惰思想可能上升,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育意识下降。这种情况表现在品牌栏目上,就是发文作者主要是老面孔循环出现,新增作者较少。1.2.3审稿专家库无甚变化审稿专家是刊物发展的质量保证,只有一流的审稿专家,才能锻造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2]。品牌栏目一般会将全球或全国范围内的标志性学者聘为栏目的审稿专家,再在学术重镇中选择年富力强、审稿效率高的学者作为审稿人。从总量上看,标志性学者和重要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品牌栏目发展到较高成熟度后,其审稿专家队伍会趋于稳定。随着时间推移,审稿专家的过度稳定很可能渐渐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圈,而体现在品牌栏目的审稿专家库方面,就是专家库没有什么变化。1.2.4论文选题和组稿形式平淡化选题策划是体现编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选题,意味着编辑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敏感和把握,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领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3]。一个好的选题,是编辑综合素质的表现,专题组稿,更是如此。它要求编辑除具备选题策划的能力外,还必须熟知不同学者的研究专长和研究风格,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4]。选题的引领性和组稿的多样性,是品牌栏目的成长之路。但是,期刊进入栏目发展的高原期后,品牌栏目常常以自投稿件为主,论文选题日常化,专题组稿等具有高光度的组稿形式日渐减少。
2成因分析
旅游类高职校园文化品牌构建
一、场与文化品牌
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的核心,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不是凭借管理者凭空想象而来的,它产自于是特定的文化氛围,带有强烈的文化烙印,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在实践中应该强化院校品牌的文化特征,并充分发掘和发挥品牌的文化功能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品牌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文化品牌是高职院校保持社会关注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进行自我营销和自我包装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包括校园建筑文化、院校管理文化、学生团学社活动、学校校训等方面。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个分支,构建一个能够促进院校发展的文化品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院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旅游行业价值观念;同时,文化品牌作为院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促使院校师生自行自我调控,向符合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文化靠拢;最后,一个符合旅游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院校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积累积淀,融合了学院的发展方向,汇聚了旅游行业的重要特征。场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所形成的空间。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首先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文化场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的总和。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它不仅是文化的受众,同时它还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两种角色相互叠加,造就了高校特殊的文化场。高校作为文化场的主体,其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在面对着其文化场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必须对文化场内的各种文化做出思考和应对。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场中,如何构建符合当代特色和时代需要的高校文化品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场在地域特征、时代特征、行业烙印、文化氛围、教学形式、实践方法上都和本科院校、理工科类职业院校、经贸类职业院校等有不同的地方。在文化场中构建文化品牌就是把旅游类高职院校放在其所处的旅游行业文化场中进行研究,把旅游类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提升其自身竞争力和知名度,累积文化底蕴有着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较早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的是1986年沈辉发表在《青年研究》上的《校园文化浅析》,该文章介绍了校园文化的形成、校园文化的特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到高校品牌研究的转变是在2000年前后。宁永红发表于2002年的《论高校品牌的塑造》是较早进行高校品牌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出“高校要清醒的认识到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挖掘、打造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标识等无形资产潜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马必学于2004年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上的《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是较早进行高职品牌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实施高职院校品牌战略不仅是关系到每一个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姜文明于《旅游学刊》1990年第1期上发表的《树立长期稳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办好旅游职业教育》和袁立辉于《旅游学刊》1990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旅游职业教育》是国内较早关注旅游职业教育的文章。黄继元于2003年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是国内较早把视野专注于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近些年,随着旅游类高职教育研究的深入,旅游类高职的教学模式(如:莫志明《旅游类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探讨》)、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如:邓菲《浅谈旅游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思政教育(如:叶蔚兰《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等与旅游类高职教育有关的一些课题均有相关研究。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程小康的硕士学位论文《旅游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则认为“旅游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是什么,怎么建设旅游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促使旅游类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2011年郑州大学孙国亮的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品牌提升研究》更是围绕旅游职业院校的品牌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是在梳理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品牌的核心——“文化”这一角度入手,利用“场”概念,把旅游类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品牌建设”放入到文化场的整体中进行研究。
三、旅游行业文化场对旅游类高职的影响
旅游行业文化场对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影响较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行业文化场要求旅游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国际化。旅游业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行业,旅行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行业都经常接触外国游客。在与外国游客接触的过程中,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这使得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国际化。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不但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师生交流上,还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特征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对学生产生正向的熏陶和培育,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国际化视野。2.因旅游行业文化场的影响,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要以其所处的地域文化为基础。旅游是具有地域性的,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要以院校所在的地域文化为依托,进行地域文化的培养和整合。旅游的地域性体现在地理文化、民俗风情、饮食习惯的各方面的文化差异上,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品牌构建时,注重旅游行业文化场的地域性特征,能够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符合地域特色的导游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本地旅游行业就业后,在接待外来游客时,对本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有充分的讲解,让游客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提升旅游体验,增进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和好感。3.旅游行业文化场要求旅游类高职院校突出服务文化。旅游业属于服务性产业,其接待对象、行业要求、行业发展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类高职要具有服务文化和微笑意识。旅游类高职院校在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品牌建设时需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具有优秀的服务意识是做好旅游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旅游类高职院校要开设礼节礼仪课等,突出其对服务文化的重视,使学生在校园里和走上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后,能够用具旅游专业特色的服务性,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服务和推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四、基于旅游行业文化场的旅游类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实践
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探索建立体现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1]。《若干意见》印发后,立即被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大量转发,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值得关注和解读。本文在分析《若干意见》印发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其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在破除论文“SCI至上”后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1《若干意见》印发的背景
SCI论文是指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论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追求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SCI论文相关指标异化成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人才学术水平评价、学科专业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标,科研人员迫于评价压力一窝蜂地追逐SCI论文,甚至把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当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统计结果,2009—2019年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发表SCI论文的费用相当惊人。论文“SCI至上”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陆大道院士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3]中国科研被SCI支配,带来诸多恶劣影响,如:部分科技工作者价值观被扭曲,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紧跟甚至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视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脑袋的问题,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锐指出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单位,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立项,使用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获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请立项。这种循环看起来也是科学的进步,但实际上是外国科学机构的一项外包业务。”[4]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5]。很多期刊同人认为,过分重视SCI的科研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进程。任胜利等[6]认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使国内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涛[7]认为目前“唯SCI论”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过分注重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8]。胡升华深刻指出:“学术论文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我们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必将在科研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损失。”[9]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展开的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认为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研评价导向[10]。为了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关切与期盼,创造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攻关的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若干意见》。
2《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若干意见》的印发体现出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坚定决心,10条意见,有破更有立,更关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务实的科研评价系统。同时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由此可见,《若干意见》不是制定统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试行、验收、推广方案,是一次战略性改变。在其影响下,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能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若干意见》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纷纷转发、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2.1机遇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整体数量将增加。《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消极影响,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若干意见》印发后,各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纷纷响应,如江苏省科技厅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中基础类项目的提名条件为: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11];与之对应的2019年的条件则为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不得超过8篇,对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数等无要求。因此,《若干意见》的印发,必将促使科研评价日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价值,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在未来的科技评奖、职称晋升、人才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将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转投至国内的刊物,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优质论文的总量获得较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