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品牌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歌谣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路径
“刘三姐”这一形象源自于壮族的传说故事,她受到壮族人民的热爱。相传,刘三姐既长得美丽又歌声优美,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她也被人们誉为“歌仙”。刘三姐歌谣在广西地区被人们相互传唱,其内容涉及民俗传统、社会生活、地理风貌、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刘三姐歌谣凝聚了古人的真情实感和处世哲学,可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透过刘三姐歌谣,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学蕴意和文化魅力,这些都充分展示着刘三姐歌谣文化在社会学、美学等领域存在的价值。刘三姐歌谣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将刘三姐歌谣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将有助于歌谣的传播,同时也能够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潘琦编写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一书,该书收录了“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对刘三姐文化保护与建设的粗略构想”、“刘三姐品牌与城市形象策划”、“论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和应用”以及“刘三姐品牌与民歌”等29篇论著或调查报告,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形成、定义、特点、保护与传承、旅游开发价值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可以帮助读者对刘三姐歌谣文化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览该书,可以提取出如下观点:
一、树立品牌理念,充实山歌文化
当前,“品牌营销”理念在旅游营销中成为了主流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事实上,旅游品牌集中体现了两点:该旅游产品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消费者对该旅游产品的认同。为了促进刘三姐歌谣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结合,同时为了推动刘三姐歌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我们首先需要将“旅游品牌”的塑造考虑在内。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虽然也会适当融入刘三姐歌谣文化的要素,但这种浅层面、低质量的融合无法真正有效推动二者的发展,因而我们需要树立品牌理念,塑造特色化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多个篇章就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牌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如篇章“关于‘刘三姐’与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问题”的第五节“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的主要环节”探究了“品牌定位”、“品牌创造”、“品牌推广”、“品牌发展”、“品牌保护”这五个方面,而第六节“对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利用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则提出了建设歌城、充实山歌文化、创办歌舞晚会、鼓励民歌创作等建议,这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播以及乡村旅游的品牌化运营而言的确有所助益。
二、创新旅游项目,融入文化要素
传统的旅游项目缺少亮点,项目内容比较老套,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进而无法促进游客的二次消费。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来讲,旅游项目的创新化设计同样需要考虑在内。事实上,为了增强旅游项目的独特性、创新性,设计者需要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全方面分析和研究,将其中的文化蕴涵融入到旅游项目的设计之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篇章“论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游、娱、购、食、宿、行”这六个方面分模块地探讨了旅游项目的优化与设计,其中的具体论述对于旅游项目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比如在游览项目的创新上可以将山水风景与文化景观融合起来,同时开设水上游览项目、影视游览项目等;在娱乐项目的创新上则可以设置山歌对唱、民俗风情、农家乐等内容;在购物项目的创新上可以制作一些与刘三姐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品等,同时还可以邀请游客亲身参与到制作过程之中;在饮食项目上,要将当地的特色小吃、经典菜肴呈现在游客面前;在住宿的问题上,则可以增设一些民宿类旅店,也可还原刘三姐家乡的民居场景;在出行方面,可以采用游船、竹筏等取代常规的交通方式,凸显出当地的特色风情。
三、挖掘旅游价值,推动文化保护
除了以上两点外,开发者还需要充分挖掘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旅游价值,并将这类因素运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这样游客就能够从中感受到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篇章“刘三姐文化调查报告”就宜州历史、文化名城、生活习俗、婚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另一篇章“刘三姐文化初论”则对刘三姐文化的基本特点、历史走向以及调节机能等进行了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刘三姐歌谣文化中蕴藏着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等,这些因素都值得旅游开发者加以重视。如果运用得当,这些旅游价值因素将会使乡村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大大增加。当然,开发者在对刘三姐歌谣文化价值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只有开发与保护并举才能够真正推动刘三姐歌谣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该书集中呈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领域的重要篇章,主要围绕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牌化”开展研究,这对于当前刘三姐歌谣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
核心能力《市场营销学》改革探讨
[摘要]
传统的试卷考核,期末试卷在学生成绩中比重过重,使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靠记忆应付考试,限制了对学生营销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培养的市场调查、推销、营销策划三大核心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比赛、小论文等作业形式,既改变了考核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探索了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市场营销;考试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经过八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我们认真调研,学生认为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试卷考核的比重过重,很多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太大进步,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提升等问题。显然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必须改革,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大胆开展考试方式改革。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试卷考核在期末成绩中比重过重
翻转课堂项目药品市场营销论文
一、课程项目建设依据
在职业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是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下,依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项目总体设计
“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职业技术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明确药品营销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熟悉药品市场及营销环境、能够对医药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选择和分析,并掌握企业药品品牌策略、价格策略、药品渠道维护策略及药品推广策略。最终掌握药品营销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能够胜任药品销售、采购、营销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课程所用的教材、上课使用的教学课件、实录教学视频以及供学生使用的考试卷、作业、习题库等资源进行建设,在建设完成后要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享。而在课程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课程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可以以翻转课堂为主要载体,以课前任务、课堂学习和课后提高三部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能够实现整门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建设。
三、教材共享设计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因此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对教材的建设十分重要,需要从结构、内容和模式上符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往的教材编写,常常是以章节的形式按照知识学习体系进行编写,这样的教材便于教师掌握,也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授课,但是却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因此配合翻转课堂使用的教材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工作流程或者工作内容为核心,将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能力拆分为由浅入深的知识点,并将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体现,由学生自学或小组学习完成,而将较难的知识点放在课堂上由教师采用启发式或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另外还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开放式的讨论学习主题,由学生在课后选择性学习。例如“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分为8个项目,分别为课程入门指导、药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药品市场调研分析、药品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分析、药品市场产品设计、药品市场价格设计、药品市场渠道设计和药品市场促销设计。在这8个项目中,第一个项目主要介绍药品市场营销中的核心概念,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并产生学习兴趣;药品市场环境分析和市场调研,是对药品市场的宏观学习和掌握,也是医药营销岗位中市场开发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药品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分析是将药品市场中的宏观分析与微观企业工作具体实施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其中归纳为医药企业的STP市场分析,也是企业具体工作内容的体现;药品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分析可以归纳为4P策略分析,这是在药品销售工作中一线营销人员可以具体采用的营销方法,也是课程学习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的设计要与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制定课前学习任务单、课上学习项目以及课后开放讨论内容,能够很好的促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工作。例如“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课程中药品市场调研分析项目的教材内容可以制定如下:(1)工作任务:撰写药品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药品市场调查问卷;实施药品市场调研活动;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药品市场调查报告。(2)课前学习任务单:药品市场调研的目的、内容和安排;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市场营销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写作内容。(3)课上学习:设计药品市场调查问卷;开展药品实地调研活动;撰写药品调研报告。(4)课后开放讨论:在进行药品市场调研时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四、教学课件与视频设计
电力企业营销事故调查及责任追究
[摘要]在电力企业日常工作中,电力营销工作是其核心业务,直接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电力企业自身经营成果和服务质量的体现。但当前一些电力企业营销工作质量较差,存在对其要求较低、管理无序的问题,在营业报装、营销管理和电能计量等多方面存在漏洞,比如电费方面的跑、冒问题等,加大了企业的经济损失,也会对其市场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电力企业要完善营销事故调查与追责工作,进一步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事故调查;责任追究
电力企业营销的管理模式存在单一化问题,新的市场形势下,需改进其管理和设施策略,才能进一步使营销工作质量获得提升,提高企业自身收益。具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将电力营销作为企业核心业务,使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其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终端能源消费市场中所占比例,提升企业效益。在此过程中,事故调查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其追责体系等,使企业内部电力营销管理得以加强。
1电力企业营销现状
1.1电力企业营销市场现状
当前,电力供需形势逐渐缓解,电力市场愈显疲软。在科技发展下,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下,实现了政企分离,消除了原先的行政职能,电力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其优势逐步降低。同时,在长期电力紧张形势下,供电企业管理存在严重不规范的问题,职工的工作作风和理念落后,实际服务中存在保修难、供电质量差等问题,在当前用户对供电质量有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市场形象愈加恶劣。
1.2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现状
图书选题的核心环节
一、选题的提出———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纷呈、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否迅速把握和利用大量有用信息,关系甚大,信息是选题策划的基础。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配备各种参考消息,包括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和报纸(如《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新书目》、《全国在版图书出版周报》、《新华新书目》及某些地方性的预告书目、在版书目等图书目录;工具书(如《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名录》、《图书出版管理手册》等);图书市场研究报告,如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专门研究我国图书市场行情,连续跟踪和分析各类图书的销售情况,并分析预测其市场景气指数,提供各类畅销书排行情况的调查报告,这将有助于调整选题策划。编辑要经常光顾新华书店、图书城,参观大型书展、书市、图书订货会、博览会等。 除此以外,互联网也是搜索信息的重要手段,对编辑选题策划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作为策划选题的编辑,除了要善于收集信息和挖掘信息,还要长于处理信息。首先是善于选择,就是要“去伪存真”、“择优汰劣”、“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中发现对选题策划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其次,编辑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类有效信息,在选题策划中,有很多很好的创意就是受来自各方的信息的触动而产生的。编辑不仅要善于获取和鉴别信息,还要善于将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策划。 二、选题的论证———市场和读者调查 提出选题以后,并非立即开始运作。只有经过严格的论证,淘汰掉那些平庸的选题,才能获得真正出色的选题。选题论证主要论证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选题的出版价值;二是选题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选题论证不仅是对选题本身的出版价值作出判定,而且是在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市场的角度来论证选题的价值,选题的论证在于对市场和读者的调查。 市场调查又称市场调研、买卖调查、市场研究等,市场调查有两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调查,什么书好卖,读者需要怎样的书;二是对可替代产品的调查与分析。严格的论证与决策不仅需要将主要的竞争产品搜罗起来,还必须对产品、出版社、品牌、营销作深入的比较研究。目前,出版社的调查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专业市场调查公司的报告,如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报告。开卷的报告是基于定量的数据分析,经研究人员撰写而成,它的意义在于为书业引进竞争环境的调查研究。另一类是本社内部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出版社的发行部门也或多或少地承担了调查和反馈的工作。编辑善于做市场调查和读者调查,乐于研究读者阅读的需求。成功的选题策划,往往来自于对图书市场和读者的正确分析。从更深远的角度讲,编辑了解图书市场不仅只是看看眼下市场上有什么好销的书,谁出了什么好销的书,印了几版,印数多少,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好销的书为什么好销,谁来读这些书,现在的销售动态怎样,今后的走向如何,使选题的确定建立在准确、可靠、科学的基础上。 三、选题的实现———组织作者、沟通作者 选题通过之后,编辑开始组稿,即组织作者、沟通作者。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编辑原则应是忠诚于你的作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才华,同时好好善待他们,包括在逆境中支持他们。首先,编辑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根据开卷的调查结果,作者的品牌是读者在选择图书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好的选题,没有好的作者,是难以成为好书的,作者可以说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其次,编辑要有“踏破铁鞋”和一视同仁的精神,尽自己的能力找到最理想、最满意的作者。团结、依靠老作者,支持、培养新作者是作者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老作者知名度高,容易被重视,而在新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处女作只有通过编辑的慧眼得到出版的机会,才有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编辑选定作者后,必须要不断注意沟通,让作者在动笔前就对编辑的意图得以领会,从选题意向、总体设想、篇章结构乃至语言表达、读者对象的要求,均应让作者知晓。这样,作者了解和领会了编辑的意图后,将编辑的创造性意图融入到自己的创造性中去。再次,编辑与作者之间应该建立经常的交往和真诚的友谊。作者如果一直相信一个热情、富有理解力和乐于助人的编辑,那是大有益处的。换言之,编辑如果能与一个多产的作者合作,也能从中获得工作的乐趣,提高工作效率,出版更多的好书。
大学生化妆品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群体对自我形象的打造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化妆品市场发展日益蓬勃,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化妆品营销;大学生;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对于化妆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各种类型的化妆品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校园化妆品市场备受关注。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对大学生化妆品营销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化妆品的定义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二、大学生化妆品市场特点分析
1.消费群体特点
地方性文化发展途径探索
作者:胡志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全球性和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尺度”。Cox(1998)提出,地方性与全球性从来都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矛盾。相反,本土性与全球性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共生网络格式的地理空间和经济过程。换言之,这两个“尺度”都不是社会生活展开的静止舞台,而是不断地被社会行动主体重塑(赫罗德,2008)。基于上述认识,用嵌有“全球性”和“地方性”双层镜片的放大镜去审视特定的人文社会发展过程,是当前人文地理学者和文化学者的共同选择。例如,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即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是如何通过从资源开发、产品打造和品牌建设的过程,同时适应地方文化发展和特色文化消费的需要,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共赢。
赵心宪教授长期致力于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尤其针对以秀山花灯为代表、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土家民俗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秀山花灯文化形态的定位》等著述。本书是其主持下的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两种路向: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开发的调查》的最新成果。
渝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在机制、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近年来,在以旅游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如何把握机遇,一方面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市场潜力,探寻该地区文化经济的可行路径和发展模式,显得殊为必要和迫切。因此,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出台和渝东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该书可谓是认识和指导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部应时力作,可以成为研读2011年10月获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的文化经济重要参考书之一。该书以品牌塑造和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别针对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和彭水的民族文化品牌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总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调研深入实地,资料翔实丰富。课题组针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先后六次、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通过横向多个调研区和纵向多个时间点的资料收集,通过对比方法把握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和诊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翔实丰富的一手访谈资料和相关部门辅助资料,为该研究的分析和论证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也使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二,从实际到理论的归纳研究逻辑。该研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宏观策略和步骤,形成了渝东南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符合时代需要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总结出更适用于特色地域(少数民族地区)、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民族文化开发理论。简言之,即一个核心观念、两种基本模式和“三步走”实践构想。该书提出,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观念应是:在政府引导下,不同民族广泛动员和挖掘利用其社会文化资源,并合理转化为资本化的运用。两种基本模式是:民营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三步走”的实践构想是:(1)全面挖掘和展示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2)创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产业链;(3)形成支柱产业规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紧密结合实际,分析针对性强。该书中的六个调查报告,分别针对不用研究区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针对秀山,提出了两个转化,即“优势文化资源向优势产业资源的转化”和“文化品牌向文化产业品牌的转化”;针对石柱,提出了体制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主要障碍;针对彭水,对黔中文化、羁縻文化以及“赶苗夺业”的移民文化等特色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秀山“花灯寨”个案,提出规模化资金投入的不足是民营文化品牌塑造的关键困难,而区县级政府经营性文化事业政策的完善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切入点。这些分析切中要害,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媒体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早已悄然而至。移动设备的普及迅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和阅读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阅读和学习的影响,揭示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早已悄然而至。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快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也使学习和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和阅读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近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其活动规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读者阅读生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各类阅读软件的推陈出新,读者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读纸”已逐渐被“读屏”取代,掌媒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读者群体的一项主要阅读途径,碎片化阅读、快读阅读已经成为阅读新时尚。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1]。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价值
新媒体阅读推进了阅读的普及,有调查显示,电子阅读对阅读总量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有71%的受访者表示在开始阅读电子书后其阅读总量有所增加[2]。阅读行为通过智能移动设备传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浏览信息、查找资料等。新媒体阅读也正在摆脱碎片化倾向,逐渐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除了传统的休闲型阅读外,也开始更加注重知识性阅读,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强。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汇聚的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是激发大学生读者阅读兴趣、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引导读者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读者阅读质量的有效渠道。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不仅有利于贴近现代读者的知识需求、促进读者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在逐渐变化,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带有个性化印记。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提高对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认识,适应读者数字化阅读倾向,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读者群体特征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跟上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也需要随之革新。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了当前阅读推广服务亟需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新型转变,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然而却常常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其问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