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乒乓球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乒乓球论文

乒乓球教学革新研究

作者:曹坤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1(略)

2(略)

3实验设计

3.1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实验组进行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1)教学方法改革:以实践教学法为主,结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发现法等众多教学方法,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2)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3)教学内容改革:以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战术、科研、竞赛法等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构建比较系统的、独立的学科教学体系。(4)教学组织改革: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行政教学班组织形式,尝试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积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5)教学评价改革: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结合起来,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

3.2实验程序在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前对全体被试的身体素质和乒乓球基本技能进行统一测试并进行t检验,以确定组间同质性;为了避免产生“霍桑效应”,实验采用单盲设计,不让被试知道实验目的和内容;对两组被试分别实施两种教学方案;两组被试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相同;对全体被试的实验内容进行统一实验后测。

4结果与分析

阅读全文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指导的重要阵地,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教学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体育类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更是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改革不仅要教授学生乒乓球技战术和相关的乒乓球理论知识,还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比赛组织和编排能力,以及与乒乓球相关的科研能力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虽然对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乒乓球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课教学改革来解决。对于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结合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改革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乒乓球专项班,随机抽取水平基本相当的两个乒乓球专项班,选取其中实验组男生24人,女生16人;另一个为对照组男生24人,女生16人,共计80名乒乓球专项学生。实验前对两个组进行了乒乓球技术测评,并针对两个组学生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组的学生实力水平无明显差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全文

农民体育参与考察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1]。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体育成为体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是农民体育参与问题,主要针对农民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与分析,旨在对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同时总结出现阶段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该特点的理由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情况,本文认为农村中小城镇镇区居民和小城镇所辖村村民的体育参与情况有较大差别。故本文的样本即研究对象为小城镇所辖村村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自1990年以来的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对镇江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所辖小城镇所辖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4份,有效问卷550份。   有效回收率94.1%。其中,男性占46.6%,为256人,女性占53.4%,为294人。   1.2.3访谈法对部分镇、村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   本文对样本体育态度的描述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即了解被调查者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对体育的喜欢与爱好)、体育行为倾向三个方面。以此来把握被调查者的体育态度。   2.1.1体育锻炼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98.5%的村民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人是有益处的,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个体作用,结果表明,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尤其是强身健体90.5%的被调查者将其排在第一位。再次表明村民普遍肯定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认可,或者说在村民体育认知意义上,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生理层面意义更大,而对精神层面作用没有形成共识。   2.1.2对观看体育比赛的喜好   通过村民喜欢观看体育项目来了解村民对体育的情感。我们仍采取多选排序的问题方式来获取资料。结果显示,篮球、乒乓球、跑步(田径)分列前3位,足球被排在第7位。而在城市居民体育现实调研中,足球通常均排在前3位,这或许是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差异造成的。篮球是村民的首选,远超出其它选项。   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刘玉红2.1.3性别与体育行为倾向本文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是指有免费开放的体育场地及器材等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在探讨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时,本文认为性别是影响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故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描述村民的体育行为倾向。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达72.5%,其中男性达42.5%,女性为30.0%。存在性别差异。   2.2体育锻炼行为   2.2.1参与体育锻炼及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1.1%,其中每周3次以上者为16.7%,按照每周参加3次每周30分钟以上,运动量为中等强度的以上体育锻炼者为体育人口的标准可推断镇江市村民体育人口为16.7%。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达53.3%。其次是跑步为42.2%,再其次是篮球为32.7%,但羽毛球项目为21.8%,乒乓球为18.8%。   2.2.2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首选是健身长寿,其次为治疗疾病,消遣散心等。这一结果与村民的体育认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体育认知对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促进作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没时间、劳动太累、没兴趣和没技术。   2.2.3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相关性,尤其是早晨锻炼,男性被调查者占28.5%,而女性被调查者占13%。   这可能与早晨女性多半从事家务劳动有关,这一结论通过对个别访谈中得到证实。调查显示选择早晚锻炼的村民达70.6%,这一结果与有关农村体育居民体育参与研究成果一致。   2.3性别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2]。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对体育器材、运动服装及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相近,分别占调查者的37.3%、42.3%和38.4%。但有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只占19.2%。这与到体育场所锻炼17.1%的比例接近。性别在购买体育彩票行为上有差别,购买过体彩的男性占被调查25.7%,而女性占12.7%,其余类型的消费行为性别差异较小。   2.4健康状况与促进健康的途径   被调查的550位村民中,有242人患有慢性疾病占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有关节炎的所占比例最高,达55.9%,这一结果可能与被调查者年龄段主要是50岁以上有关,其次是神经系统毛病为18.6%。村民对促进健康途径的认识,改善饮食排在首位。其次是保证睡眠,参加体育活动第三位,再次表明村民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认可。   3结论与建议   3.1目前,行政村常住人口成年人主要是50岁以上者,占3/4,小学文化水平的占71.3%,务农者占65.0%。体育锻炼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村民认为体育对个体价值排在前3位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而心理层面的价值相比而言不被认可。反映出目前村民体育认知情况是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促进身体健康,即满足基本生理需要。#p#分页标题#e#   3.2村民喜欢的体育项目按喜欢的程度排序,依次为篮球、乒乓球、跑步。有72.5%的村民表示如果有体育锻炼条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42.5%和30.0%。村民最希望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为散步、跑步、篮球及乒乓球。   3.3有61.6%的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其次是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性别与参加运动项目相关,其中参加篮球项目的男性为24.8%,女性为7.9%。不参加锻炼的村民占38.9%,其原因依次是没有时间、劳作太累、没兴趣和没运动技术。   3.4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中,有77.8%的村民锻炼地点在自家庭院、树林、路边。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是重要任务;锻炼时间在早晨的占70.6%;锻炼的方式独自锻炼占31.8%,与家人一起锻炼的为22.8%。   3.5村民患有慢性病的比率较高,达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村民认为促进身体健康的途径首位是改善饮食,其次是保证睡眠和参加体育锻炼。一半以上的村民一年当中有比较空闲的季节,他们闲暇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唠家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3。

阅读全文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改革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从事教育教学的活动。其特点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如何改革是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根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学生体育特点,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为今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8个;在校大学生6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了解并掌握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撰写本论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和《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两份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两份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经专家认定各项指标认定率均达到89%以上,证明问卷指标体系有较高的可靠性。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R=0.86,P<0.01。   1.2.3访谈法   对3位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专家、4位体育教育专家和23名体育教师就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专访,为本研究的设计提供信息基础。   1.2.4数理统计法   将本次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   2.1.1体育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开课率高达100%。   课程形式以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为主,有11.11%的学院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必修课以普修课和专项选修课为主,其中普修课开课率达83.33%,专项选修课开课率达100%,有27.78%的开设体育俱乐部课程。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开设时段与我国普通高校雷同,课程设置种类较少,低于我国普通高校。   2.1.2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开设项目在前6项的依次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100%),健美操(78.78%),乒乓球(55.56%)。男女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前6位是:男生:篮球(62.45%),乒乓球(57.40%),足球(55.23%),跆拳道(47.29%),羽毛球(39.35%),轮滑(32.49%);女生:健美操(51.36%),瑜珈(47.28%),形体(45.57%),毽球(40.14%),乒乓球(37.76%),跆拳道(36.05%)。结果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开设内容与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差距。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国外体育项目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2.1.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66.67%的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以传授“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大多数学院采用按原行政班和按学生兴趣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仅有3所院校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   有72.22%的中外合作办体育考试以结果评价为主,强调过程评价的较少,占33.33%,将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更少,占22.22%。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已不适应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示中外合作办学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体育教学理念。   2.2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体育特点   2.2.1体育动机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动机调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男女学生的动机排序有差异。   男生参与体育动机排序依次为:提高身心健康(79.78%),学习知识技能(73.65%),掌握健身方法(46.21%),丰富课余生活(43.68%),消除疲劳(42.24%),个人爱好(37.91%),提高生活质量(27.44%),获取学分(21.66%),与人交往(20.94%),完善体形(12.27%),提高学习效率(11.19%);女生依次为:学习知识技能(69.73%),提高身心健康(68.37%),掌握健身方法(53.40%),消除疲劳(39.80%),完善体形(30.27%),丰富课余生活(29.93%),获取学分(26.53%),个人爱好(21.43%),提高生活质量(18.71%),与人交往(9.18%),提高学习效率(8.50%)。从上述结果得知,学生选择以增强体质、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健身方法作为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百分比较高,而以应付体育考试为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学生百分比较低。说明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动机是积极、健康的,教师应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   2.2.2体育兴趣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兴趣广泛,且男女生存在差异;从项目特点来看,男生喜欢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   如:篮球、乒乓球、足球;女生喜欢富有娱乐性强、对抗性小,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健美操、瑜珈、形体、毽球;同时也发现男女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国外体育项目(跆拳道、瑜伽、拳击等)比较喜欢。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适当引进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时尚的、可以改良的国外体育项目,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男女学生体育兴趣的差异。#p#分页标题#e#   3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特点、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立足本国,面向国际,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精神,建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课内外“多样化”体育课程体系。   3.1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特色目标的建立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目标在分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定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目标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确定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特色目标,即:提高健康水平,为健康工作50年奠定基础;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与国外体育相结合,为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3.2构建多样化课程模式,实施双语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实施双重目标,即普遍目标和特色目标。普通目标是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特色目标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而制定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体育基础差异的悬殊性、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出国、考研、就业),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不能使用单一的课程模式,应构建“必修普修课、必修专选课、必修健康课、选修保健课、选修体育课”的特色教学模式,并采用双语教学。   3.3引进国外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要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既要借鉴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引进国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为此,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四个方面。即:竞技运动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在考虑运动项目健身价值的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休闲项目的选择既要安排比较时尚的体育健身项目,还要安排街心体育活动项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以体现中国特色为核心;国外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具有全球化体育项目,更要有合作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3.4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增加身心健康内容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移,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进步幅度、身心健康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增进健康为目的,构建体育评价内容,即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评价、身心健康评价、进步幅度。  

阅读全文

普高体育俱乐部的对比调查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师纷纷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较为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针对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的实验展开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检测与比较,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旨在寻找适于我国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一门新的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对于高校普通体育课的建设与发展和指导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和为人们所接受,也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实践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依据有关20多篇公开发表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近10所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大纲等进行研究。   1.2实验法以鞍山师范学院99级、2000级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践不断改进、完善,以求证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可行性。   1.3典型调查法与比较法通过对深圳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比较研究,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现状。走访20多位专家学者,观摩部分高校20多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到一线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   2结果分析   2.1当前几所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比较   2.1.1深圳大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课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三、四年级可自由参加到俱乐部中),开设竞技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保健类(保健体育、心理健康、智益功等)、娱乐类(桥牌、台球、保龄球等)三种类型共23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学生凭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每天下午授课,不占其它学科时间。采取混班上课,持牌上课的形式,即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俱乐部,学生可以按照第一志愿选择教师,自定教学目标,不要求统一性的教学计划。课上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考勤和组织学生,教师只是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考核办法主要根据各项运动的特色制定标准与内容,并把学生的成绩与比赛挂勾。部分项目俱乐部有适当的收费。优点:开设项目多、场地设施条件好,学生选择性比较大;考试与课外体育活动挂勾,使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紧密结合。缺点:混班上课不利于管理;开设项目过多,专项师资力量显得不足;应改善师资水平;个别项目采取收费制,对经济状况稍差的同学在选项方面受到限制。   2.1.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年级开设保健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三年级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在同一堂课开设各类项目的俱乐部,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每周课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内容限制。为了便于学生课中周转,设置了一本多功能考勤卡,记载学生出勤及上课表现、下次课的选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考试情况。学生可自由选择专项进行考试,体育成绩由体育达标、专项水平、学习态度组成。优点:学生上课不受专项限制,有一定的随机性,利于兴趣培养;设置多功能考勤卡,为管理创造便利条件;考核进行多方面评定,督促学生各方面努力。缺点:学生随机上课虽利于兴趣培养,但在管理方面存在困难,更不利于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部分项目课堂上人员增多,会造成场地紧缺,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2.1.3大连理工大学   开设了7个俱乐部,19个体育项目,1~4年级学生按意愿报名;通过测试,把每个项目分初、中、高三个等级;1~2年级以学科课程为主,实施学分制,3~4年级以活动性课程为主。教师自定教学大纲,课上以体育健康指导员的身份进行辅导。体育教学俱乐部每学期11次课,学生凭卡上课,只要在本学期划完11次卡即可参加考试。考试以专业水平、理论、学习态度、身体素质达标综合评定。优点:俱乐部项目多,学生选择性较大,利于兴趣培养,分等级上课便于运动队的选拔,便于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接轨。在原有的优越场地设施条件下,最近又投资5000多万修建游泳、球类一体的综合体育馆;投资800万修建塑胶田径场,为教学俱乐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缺点:师资不足,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分组上课,部分学生积极性受到限制;学生持卡随机上课,学习连贯性受到限制,易做弊,也为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2.1.4哈尔滨工程大学   开设了球类、武术、游泳等6个俱乐部,主要实施办法是教师“三定教学”,即教师在指定时间、地点、指定项目进行教学。学生“三选自由”即学生在每次课前可按意愿任选6个项目中的一项,学生可从6个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学习与考试。优点:学生选择项目的随机性大,利于兴趣培养。缺点:项目少,学生选择机率小;学生随机上课不便管理,造成部分课堂人员失调,不利于教学;考核随机性大,不同项目考核尺度不一,难以综合评定学生专项技能掌握程度。   2.1.5鞍山师范学院   以1999级、2000级学生为对象,在大学一年级实行以田径等项目为主的基础体育教学,大学二年级进行体育俱乐部必修课教学,三、四年级进行俱乐部选修课教学,实施学分制。体育教学俱乐部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7个项目,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选项,按专项分派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成绩以专项技术、理论、学习态度、身体素质达标综合评定。优点:针对大一新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差的情况,在一年级开设了基础体育课,为俱乐部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固定时间、项目利于学生掌握一项可终身受益的技能。缺点:场地条件差,开设项目少,满足不了学生需要。   2.2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功经验   2.2.1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   体育教学大纲中广博的知识,各类繁多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这种教学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们的社会相互行为是理智的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结合起来的行为。这种主体性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实践中必然存在有创造性(教师)、选择性(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种选择的需要,进而,从宏观上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p#分页标题#e#   2.2.2满足需要发展个性   从近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青少年个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被普遍重视的问题。他们认为:传统教育中的“高分率”、“合格率”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感、爱好、才能,而人的个性要求又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俱乐部型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较之传统型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维度、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详见对鞍山师范学院1999级学生351分调查问卷的统计,学生满意度占69.6%)。   2.2.3教学双方优势互补   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旨在使“体育技术、技能中心”向“体育方法手段化、经验”转移,克服以竞技为中心的倾向。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重视认识和情感体验,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2.4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能做到课内外一体化,一方面,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自行安排教学内容,鼓励教师不断吸引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知识讲座,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一般规律,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即课内检验学生思想、理论和方法,课外检验和培养自炼、自评、互教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向“自主型”过度。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健康而投资,因势利导、投其所好,如可规定为选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同学自备球拍和球,学生们为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我投资,能较好的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造成的困难。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只有正确认识它的本质,科学实践,明确它的发展方向,才能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3建议   3.1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应导向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环节,无论是体育必修课,还是俱乐部教学课程,首先应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必须考虑的前提。   3.2体育俱乐部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又要从各高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依据需要,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应有所侧重点,以协调教师的指导力量、场地器材条件、活动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矛盾。   3.3目前,中学与高校体育存在脱节现象。中学生担负着升学与各种考试的任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学生体育兴趣、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尚须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基础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   3.4在考核与评价方面,高校应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考核办法接轨,实施综合考试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自我评价与反映个人进步度的相互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减少绝对评价,以调动后进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小结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在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近一步研究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必然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从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课程信息资源入手,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漳州市区5所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以及对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我市区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漳州市区中学体育设施建设不齐全,体育人力资源不足,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资源和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意识薄弱,还存在着对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漳州市区;中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前言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建设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21世纪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随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体育的教学资源是指有体育意义的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体育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与信息[1]。了解与分析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这对提高开发利用中学课程教学资源水平,建立突出“健康第1”的体育课程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施体育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以漳州一中、漳州二中、漳州三中、漳州五中、漳州市实验中学等5所中学为研究对象。

阅读全文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摘要:研究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不同项目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分析的方法,对评价体系中实行的考勤、体能素质(或体质测试)、专项技能、课外锻炼、诚信跑步五个方面的设置依据进行探讨。并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在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号召,学校体育改革的“春天”来到了,其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承载新的任务和历史使命[1]。在此形势下,贯彻总书记的体育教育思想,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以“三自主”为主体,结合“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自由选择项目和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课表与老师沟通确定上课时间[2]。增加课外锻炼要求,对课外锻炼进行统一组织和评价,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3]。只有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对目前评价体系中实行的考勤、体能素质(或体质测试)、专项技能、课外锻炼、诚信跑步五个方面的设置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浙江省某高校乒乓球、排球、木球、操舞、瑜伽、篮球、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不同项目体育课程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90名、女生286名,平均年龄19.5岁,SD=1.61。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运动培训理论研究进度阐述

作者:王洲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一、运动训练学发展概况

1.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起源阶段约在19世纪末,代表作品为《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田径》(德国),在这一时期,人们表现出了有目的的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专项训练学建立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萌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等问题。训练学学科建立及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巴•马特维耶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福克兰、杰克逊的《运动训练原理》,雷纳•马丁发表的《心理机能训练指南》,加拿大学者博姆帕德《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一批学者的论著,对构造《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

从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始终沿着两条途径向纵深领域发展。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上,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另一条是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前者的研究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内容具体到了训练手段的设计等;后者研究的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包括运动训练一般规律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拓展到了运动竞赛的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扩展和充实正是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的。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在我国,从50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训练理论,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80年代起,引进多国的训练理论,逐渐构建我国的训练理论体系。1981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或浓缩。1983年我国学者田麦久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运动训练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1.项群训练理论更加深入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见表1)。此外,田麦久还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他指出,“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有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无穷个标准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多个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