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品德课堂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兼顾着教学和德育两方面的重任,所以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基于此,文章简要叙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价值,并从建设校本微课分享平台、组织集体微课教研培训、运用微课强化预习指导、借助微课展开趣味导入、巧用微课破解课堂难点、利用微课组织课堂活动、利用微课总结课堂知识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微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微课教学形式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而将其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意识。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价值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可视听特征极强的新型教育形式,将其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微课的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微课的形式依托于信息技术,它能够带给学生视听感官的享受,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地位。在强化学生自主发展的微课课堂中,初中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其次,微课的运用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体验。微课能够带给学生区别于教材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广泛的生活素材和网络资源,所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愈渐丰富[1]。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
(一)建设校本微课分享平台,丰富教学的资源素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以一定的资源和素材作为载体,只有具备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明显增强。所以,在开展微课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建设校本资源分享平台,在平台中大量的微课视频资源,以供教师和学生自主查阅和下载,从而促使他们获取丰富的素材。然而,在对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教学中微课资源大多以网络平台的现有资源为主,没有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教学情况引用特色微课视频,也没有建设起校本资源平台,所以微课的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对此,为了建构起资源丰富、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校可以从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建设起公益性质的微课分享平台,以历届教师的优秀微课教学案例、全国范围内的获奖微课视频等作为主要内容,以不同类型的模块上传到分享平台中,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教学和学习灵感,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端展开自主学习,以此凸显微课的价值和意义。如此,全校师生就能在丰富的资源素材中实现有效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高效课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析
摘要: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关键是以综合的、开放的课堂结构,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捷径是创设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情景,难点是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品德;教学实践探索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高效课堂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并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品德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实践过程中,触动孩子的心灵,提高个人品德素养,追寻美好生活,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一、高效课堂的前提: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这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点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和课堂教学基本内容来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养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才能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自己感悟升华,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化过程。明确重点、难点是认知知识结构的前提。如四年级品德教材《家乡人的智慧》中,智慧是个抽象的名词,孩子们每天穿梭于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熟悉和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能通过身边的的事物理解、体会家乡人的智慧。课前,我曾了解到,不少孩子每天经过“西来初地”的牌坊,却没有一位孩子知道他的历史来由。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并通过历史来感受家乡人的智慧与精神是重难点。
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情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最大潜能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一、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所有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探索和求知的主体,教师要充当到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出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贴近生活。例如在《抵制不良诱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调查报告,列出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和侵害,以及面对这些诱惑应该采取怎样的抵制方法等。教师让学生课后自主调查完成,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通过创设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在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思维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形成上进心,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
感恩教育在品德课堂的运用
摘要:对青少年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裨益,既能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让他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关键词:感恩教育;品德修养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在内容的选取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可以深入的途径和方法,寻找对学生具有一定渲染力的教育内容,激发孩子们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为培养一名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小学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内容的选取
1.1感恩父母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要提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对于感恩父母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在品德课堂上则可以积极开展例如“我为母亲做一件事”的活动。
1.2感恩师长、朋友的教育。
新课改品德课堂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率,其判定标准并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教师教的内容学生有没有学会,掌握了多少。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学或者学习之后并没有什么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但依然是无效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入生活之水,衔接课堂与生活
品德课堂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品德源于生活,从理论层面来讲,品德就是生活。品德以其较强的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品德内容相对其他科目来讲显得更为枯燥,理论性更强,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却是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怎样结合课程内容和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去实现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大背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些大事、时政热点等,并且应当合理地与课本中的内容相结合。通过引入生活热点和新闻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纳知识,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带领学生经常阅读时政性较强的书刊———《时事》《小学生时事报》等;要求学生每天收看央视新闻,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并将认为比较重要或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部分记录下来;其次,积极开展社会性调查,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步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小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这一主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之初,教师首先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做学生的“领导者”,而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小学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中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家人相处的乐趣等,并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再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部分内容走进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阐述,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去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例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沟通困难等。同学们在讨论时便能够将生活与品德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人生方向。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相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相比其他课程来讲更加抽象难懂,教师害怕教,学生也害怕学。小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往往凭借直观感受,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这一大特点将抽象事物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主动探求。多媒体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融入小学品德课堂,这对解决抽象性的定义有很大帮助。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活品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那么,多媒体又是怎样将抽象化为具象的呢?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配上一段“感恩的心”音乐背景,放上几张环卫工人劳作、消防官兵英勇扑火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尤其是消防官兵救火扑火的场面,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再比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就可以放上很多珍爱生命的场景。将多媒体引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寓情于理,情景交融,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深化感情。
思想品德课堂德育的必要性
一、植入生活元素,课堂德育不能“虚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给人以“假大空”的恶劣印象,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灵光被无情压制,一切为了知识、为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服务。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痕迹过于明显,过程过于功利,学生对于老师的意图“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自然是“我口非我心”。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广泛的思想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更难有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自觉。课堂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等紧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学生与教材、课堂的契合点、共振点,让学生真切感到课堂与生活很近,课堂实则浓缩的社会。
如在教学苏人版八(上)“追求公平”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学校“错时放学、错时就餐”(为缓解交通、食堂压力)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让自感吃亏的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从而自觉地敬畏制度,遵守规则;在教学苏人版九年级(全)“竞争的意义”时,正值乐购超市盛大开业,我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乐购超市登陆邮城,有人说狼来了,你怎么理解?作为它的同行们,如何应对?”情境,由于呈现的是身边的事件,学生有一定认知,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考讨论相当主动投入,最后达成共识:竞争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参与竞争。追求课堂德育的真实,还表现为尊重课堂不同的声音。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是课堂氛围民主、教师态度亲和、问题投学生胃口的表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在怀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学苏人版九(全)第五课“做诚实的人”时,引入“湖南某中学学生毕明哲放弃读本科机会,为了一句承诺背残疾同学九年”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毕明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么做傻不傻?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很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肯定他们看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算大账”与“算小账”、“算个人前途账”与“算社会影响账”的关系,最终学生普遍认识到“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道理。
二、创设精巧载体,课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让情感净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教学中,一方面与学生坦诚相见,“掏心窝”、“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满激情,适时煽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主题,常借助音乐、故事、歌曲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2.让感动震撼心灵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一、在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主体性。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是学习的机器,往往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而新课改下要求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尽量多的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性。作为老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让学生放任的讨论,要有目的,有激情的讨论,教师应该与学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掌握课堂讨论的节奏,更好的把握全局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唤起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探索性。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学生如何探索真理比教会学生真理更重要。课堂讨论应该遵循这样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自己的认真探究来获得结果。只有教师认真坚持,有次序的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几个原则,我相信以后的思想品德课堂就会呈现出一派热情的情景,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的面红耳赤,探究出各种各样的结果,这才是我们教育应该达到的效果。
二、采用激励性、启发性的正确的评价机制
教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一定要顾及到所有人,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表扬鼓励,对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更是要多加鼓励。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想说”“敢说”,善于在学生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深度的迁移,鼓励学生敢于反驳他人观点,并通过实践来说明。传统教育,往往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有偏见,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差学生思维能力更强,很多时候能给大家很多关键性的意见,所以作为教师,对这样的学生更是要多加鼓励表扬,老师的一句鼓励,也许就是学生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学思想品德的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结合实际,把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
作者:朱旭平 单位:福建省东山县苏峰中学
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效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要注重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方面入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课堂创新;教学实效;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中学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广大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严峻的课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才是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效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要想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要想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尊重、信赖、热爱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坚信“皮格马利翁效应”,北风与太阳争斗,胜利一定属于太阳。所以,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他们,平等地与他们交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情趣、思想动向、人生阅历等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样,就能以真诚换取真诚,使学生的心灵向教师敞开。比如,在一次课堂上教师正激情飞扬地讲课,却发现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课桌下面,教师便走过去,拿起他手中的小说,这吓得他惊惶失措,全班同学也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幕。教师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我上学的时候也喜欢看书,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教师接着说:“不过,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看书。列宁很爱看书,有一次,他在别人家休息,主人给他搬来一摞书垫头,列宁翻看了一下书说,‘这些书只能用来垫脚’。说完就把它们扔到一边。看,列宁对书的要求多高啊!另外,看书还要选择对的时间,不然会影响我们的成长。”教师见学生们若有所思,又说:“我给你们推荐几本书,你们欢迎吗?”学生们纷纷问道:哪几本书?评判好书与坏书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学生提出向老师借书,要与老师交流读书心得等。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因势利导,以自己的笑容和真诚,善加引导,以委婉的劝勉,使学生观其色、动其情、闻其言、悟其理,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笔者曾经问学生最容易学的是什么课,学生说是“思想政治课”,笔者又问最难学的是什么课,学生仍说是“思想政治课”。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认为教材上的语言平白如话,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一读就懂,满足于一知半解,以为很容易。有时,学生又认为政治学习茫无头绪,犹如徒手攀崖,无从落脚,不像数理化有公式定理可循,所以很难学。再加上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喜好和认知水平,照本宣科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你可以将马拉到水边,但你不可能强迫马儿喝水。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想学,才能学好。学习既是一种行为的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的体验。为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之美、思辨之美。同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情境。如教学“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课时,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成为饭馆老板的?”学生回答“有”。教师说:“假设你经营的饭馆生意火爆,可是旁边又开了一家新餐馆,他们为了抢生意,对你的店大肆造谣,甚至去你的饭馆给菜里偷偷加点沙子、蚊虫什么的,使你的生意大受影响,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有学生说:“我要报复他,给他来一点更难受的。”还有学生说:“我要跟他打官司。”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对这两个想法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运用所学法律常识,认识到打官司是正确的行为。教师接着问道:“你以什么依据打这个官司?能保证赢吗?理由是什么?”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自己设计好的“圈套”,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逻辑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其实,这是一种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时事激趣、错误激趣、游戏激趣等。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方法,打造欢乐、民主、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引领学生的知、情、意、行,并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喜好及接受能力,使课上得尽量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达到吸引学生、使学生迷恋政治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