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烹饪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文章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考核方式创新三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效。其中,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文献检索、结构化写作技巧以及投稿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和改进;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结合网络平台,通过加强日常训练和线上线下交流,形成互动教学氛围;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并根据“五次平时作业×40%+大作业×50%+考勤/课堂表现×10%”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成效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涵盖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与表达问题等诸多层面,对于其树立逻辑思维判断理念、增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亦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不同领域均已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刘然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杰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2];李玉中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撰写学位论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3]。硕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进入科研岗位,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时,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研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论文的阅读与研究积累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缺乏对论文写作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不清楚论文结构、投稿流程、期刊选择等基础知识[4-5],导致部分高校在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笔者结合多年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在深入剖析“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以期达到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上,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消化。首先,当前许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侧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授,甚至将语言和词汇作为重点[6-7],而忽略了对文献综述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架构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其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经常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比如,进行实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科专业、开展基础理论探究的理科专业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专业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差异较大,若教学内容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则“教”与“学”间易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二)缺少实践环节。科技论文的撰写相当于烹饪美味佳肴,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结果及结论等板块相当于基础食材,如何将论文“烹饪”成一道有理、有据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烹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类“佐料”,即写作方式方法。目前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传授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写作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论文写作基础较差,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类“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学生期末完成一篇简要的科技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学生则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照猫画虎,随意堆砌文字,论文本身与流水账无异,课程教学内容收效甚微,学生也无法掌控科技论文写作的深刻内涵。由于缺乏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只根据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质量论文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体系,学生亦学不到真材实料。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正常运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近几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都比较重视,四川旅游学院也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不停地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巩固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科研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重要途径。
1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的与内容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等教育学校。虽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研究中也比较多,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办学层次不同,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不需要严格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通识理论和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良性运作,可以培养学生在各行各业中运用通识和技术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际的实践能力。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专业都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依据酒店管理专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总结归纳了酒店管理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思政元素,并提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课程思政;酒店管理专业;思政元素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
(一)以“人”为核心
酒店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从本质上说是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的对象是“人”,而提供服务的仍然是“人”,这客观上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然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在各专业课的讲解过程中,必然围绕“人”的因素进行设计,既包括消费酒店服务的客人,也包括提供服务的各个岗位的员工。如何协调客人和员工、客人和客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命题。对于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对于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都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需要探讨的,比如要遵循哪些原则、责任义务如何合理划分、有哪些方式方法可供选择等,归根结底都是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以“人”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天然地与课程思政的要求相契合,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
(二)动态多样性
酒店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的特点就是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即具有动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那些不断地改进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供给质量的酒店实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个别酒店的创新行为会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规范,而这必然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应性的转变。此外,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源自于酒店管理需求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酒店的管理型人才,需要通晓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要明晰酒店内部各系统各部门的运作,还要对社交礼仪、法律法规、经济发展规律等有较好的认知,更要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素质要求,而这些都需要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推广。
高等职业教育自由性和实用性
摘要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政策到管理,从招生到教学都体现着自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特别是社区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对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实施、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自由性;实用性
1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简介
美国的高等教育分几个层次,有以培养创新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私立大学和优质州立大学,也有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州立大学,还有旨在培养生产工艺人员的两年制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主要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最早始于19世纪末,是两年制并且有副学士学位授予权。1896年,芝加哥私立大学校长W•R•哈波最先创办了社区学院,把四年制大学分为两部分,前两年为初级学院,后两年为高级学院,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可直接就业,但在初期发展极为缓慢。20世纪40、50年代,社区学院开始迅猛发展,至1980年,社区学院在校生数量为450万。目前,美国约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公立占80%),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约有800万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0%。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总体来说有三种功能:①升学教育。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入其他大学,这部分学生约占30%。②职业培训。学生以获得职业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③社区服务。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技能为目的,约占20%。总之,美国这类学校既有学历教育的功能,即能获得副学士学位和本科预备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即岗位职业和技术教育;既能够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能够对社会各类人员开放,即职业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
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自由性的体现
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探究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导致德育中存在“三化”(政治化、专门化、知识化)问题,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生活德育理论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认同,成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是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倡导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较早呼吁德育回归生活。杜时忠教授在《论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现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趋势。高德胜教授的著作《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他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生活德育的基本进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1]74生活德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应该是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进行的、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1]89
(二)何谓休闲德育
编辑思想与现代高校学术期刊使命
说,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相应的,承载着刊发高校主要成果任务的高校学术期刊在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其特殊使命。这使命是高校学术期刊自我发展、服务学校、回馈社会、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了解高校学术期刊使命,必须先了解学术期刊所依附存在的高校(大学)的使命。关于大学的使命,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要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应该通过教学、科研、服务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1]两种观点并不冲突。笔者以为,大学的使命,就是在追求知识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具体实际,将自己的知识、精神、信念等传递给社会,承担起比其他组织更强烈的责任担当。这也是先贤民主人士一直致力追求的信念和理想。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868—1940)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促成了北京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也推动了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他实行一系列改革后,北大有了新的学术体制。众多学者在新的体制下进行学习探讨,在探讨中形成的学术论著又要求有学术刊物进行表达。但直到蔡元培接手北京大学时,中国几乎还没有学术性刊物。[2]蔡元培基于自己留学欧洲的经验,强烈意识到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是时代所需。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月刊》得以创办,它“承载、传播学术,为中国大学学报之滥觞,奠基新文化学术刊物编辑事业,在近世中国学术发展史、期刊史以及学报编辑史上独树一帜,无它可以替代”。[3]因此,探析蔡元培的编辑思想,对当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蔡元培的编辑经历及编辑理念
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比如社会转型、思想激荡的时代,总会有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发展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就是这样的时代精英和楷模。蔡元培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治学治校理念、救国救民情怀都在其参与、创建、编辑各种报刊,尤以《北京大学月刊》(以下简称《月刊》)的编辑出版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创办《月刊》之前,蔡元培就已经涉足编辑界、期刊界。这些职业经历和思想认识为他创办《月刊》积累了多方面思想素材。这些思想素材的积累,使得他在编辑《月刊》时提出的一系列编辑思想和体例原则为后来的大学学术期刊所继承发扬。因此,《月刊》的创办在中国大学学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蔡元培期刊编辑代表作———《北京大学月刊》基本情况
(一)创刊背景
1916年9月1日,蔡元培在法国收到北京教育总长范源廉的邀请,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10月2日他离欧归国,并于1917年1月4日就职北大。当时的北大因“腐败”之风盛行,备受外人指责:“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4]如此学风、校风,与蔡元培设想的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5]的定位完全相悖。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追求学问的地方,而不是为做官、升职来镀金的场合。由此,蔡元培要求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1917年11月16日,他创办《北京大学日刊》,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做了最真实的记录。[6]自此,北大“全校同人始有联络感情、交换意见之机关,且亦借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蔡元培任职北大以后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大的学术研究之风有了改善,学校的学术氛围逐渐加强。[7]再加陈独秀、沈尹默、胡适、孙国璋、周作人等《日刊》编辑学者的身体力行,学术争鸣之风渐开。随着学术争鸣的深入,学术刊物的创办势在必然。但是,“北京大学之设立,既二十年于兹。向者自规程而外,别无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间。”同时,“《日刊》篇幅无多,且半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载长篇学说”。[8]《日刊》这种编辑出版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学者的学术要求,也不能承载北大作为最高学府的学问研究之需,学术刊物的创办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于是有《月刊》之计划”。
(二)办刊体例
大学音乐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研究与实践
一、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科学性
音乐教育专业既有音乐的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艺术性与教育性,所以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严谨的科学设置。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修课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这些课程的设置表现了综合类大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重视。专业平台必修课能够突显音乐的教育性,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模块必修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音乐教学内容还包括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和声学、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教育课程。以上课程皆体现了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性。
(二)重要性
专业性是大学的最大特点,一专多能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专便是教育,多能则是各类音乐学科,在培养了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后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技能与理论结合。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要求全面,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出与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建设研究
1前言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历了62年的发展历程,清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则在21世纪初才明确提出,其重要载体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呈现了快速、全面发展的态势,教育部亦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就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这与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及人文环境都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文化熏陶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最近几年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势必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及民族特色,如何使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既可以锤炼学生谦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文主义情怀,还可以将优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传递给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基于此,剖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采取必要手段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近年来,经典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和书本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教育部亦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如国内部分著名高校开设国学院,人们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重视,幼教开设国学班等,这些情况说明文化环境已经日益改善。然而,从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层面来分析,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高职院校做得还不够,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势在必行。缺乏系统认知与了解体会有研究报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化的认知学习。据统计:平均约有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对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只闻其人,不知其详;对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如《资治通鉴》《道德经》等亦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阅读过,遑论深刻体会。反而是一些格调低俗,传统气息肤浅的文化作品易于在学生中传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悲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高职院校亦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引入日常教学活动,无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常态,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案及长远规划,更多地依赖教师及学生的个体行为,无法体现文化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程度。高校的引领作用不明显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有完备的培育机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保障。现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更为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殊不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恰能起到引领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也能够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工程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开发现代新型餐饮模式及烹饪方法,培养食品加工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及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蒙餐文化的积累,才造就了食品工程专业的鲜明特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其中警示后人的事例和先导模范人物不胜枚举。以史为鉴,映射当下,历史文化时刻在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高校应该将这种引领作用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仅仅表达文化形式或教育方法,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或单元适应校园文化需求,并引领文化教育。缺乏具备传统文化素质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除去历史及文化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外,教师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难以在高校中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更多在选修课程里,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但是能够授课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学生的选课意愿也不够强烈。长此下去,易形成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导致学生选课人数逐渐减少的不良局面。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缺乏对新进人员文化素养的考察与衡量,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人才需求。
3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建设方向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各不相同,其中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指导性纲领,来指引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因地处蒙古族聚集地,蒙古族生源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逐年提升,统计截至2014年9月,蒙古族学生比例达到11.3%,客观上具备了推广传统文化的条件。同时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吸收采纳了蒙古族教师及学生的建议,调整蒙古族文化相关课程在公共课及选修课中的学时及学分,并首次提出蒙古族文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程度,为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完善文化教育结构,多方位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结构涵盖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之中,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宏观教育结构来看,文化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中,才能有效地完成文化教育结构的调整。层次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内蒙古地区的乳品及牲畜肉食品行业比较发达,同时蒙古族文化产业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机遇。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蒙古族文化课,实践环节如工学交替、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亦多与蒙古族文化有密切联系。这些措施较好地提升了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进而丰富了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职教育,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势必会受到阻碍。可以采取在校园内举办蒙古族文化展、开展蒙古族文化宣传月、举行蒙古族文化节等宣传方式,加大宣传规模;同时开设蒙语交流角、蒙古族舞蹈课程及举办蒙古族运动会,使蒙古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最终凝练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