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配音发声方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动画电影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
摘要:伴随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中华文化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正是为此服务的。动画电影以其带有的电影优势和自身独特性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中一项辅助资源。它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为汉语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起到了提高趣味性、降低理解难度的作用。但是在选取动画电影资源时,也不能随便使用,而是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为汉语国际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动画电影资源文化传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普及推广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变得愈发重要,想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就需要丰富各类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趣味,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电影资源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资源,已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动画电影资源在电影资源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拥有一般电影资源所具备的作为艺术载体能提供文化内涵、可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特性以及视听艺术所特有的视听觉对应关系,又有一般电影资源所不具备的动画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带来的文化呈现及设计元素所带来的对人物配音的更高要求。所以在将动画电影资源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时,就必须注重其独特的部分,更好地完善教育设计。
二、动画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作用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有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部分。在将动画电影资源运用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应用。
(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声乐教学探析
摘要:声乐课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激发学生的声音潜力,培养其更具特点的音色,促进学生个人音乐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阐述声乐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乐理;声乐演唱;音乐鉴赏
声乐课程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辨别和鉴赏。而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关于审美辨别和鉴赏,更多的是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训练,通过学唱和欣赏简单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与艺术表演的感染力。声乐课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招收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语言有关的职业,例如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婚庆主持人、演员、配音演员、事业单位文化传播者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职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化传播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且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广东本地生源,在音乐方面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应付艺术考试中的才艺展示,都是临时抱佛脚进行声乐演唱的练习,其音乐素养和个人音乐潜能并不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再加上师资、课时、班级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授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声乐教学更具特色,达到良好的效果,是笔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程,经过初步改革,开设时长设为一年,共64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授课师生比例为1∶32。笔者经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如下的经验和思考。对于声乐课程的教材选择,笔者并没有固定于某一本教材,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即基本乐理知识、简易视唱、声乐演唱、音乐作品鉴赏。
一、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汉语拼音。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本乐理知识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容是否有益于之后的声乐学习,在授课比例上一定要考虑大班授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声乐训练中所涉及的简单且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简谱为主)为准,例如七个基本音符、休止符、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术语等。对于部分没有讲到的乐理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结合视唱、声乐曲目等进行讲解。
二、简易视唱
视唱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视唱的训练要和部分乐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例如乐理知识中的小节线、节拍、节奏、调式,包括一些表情符号、反复记号等。视唱内容可以在之后学唱的歌曲、当下传唱的歌曲旋律片段中截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讲授的前期一定要精准关注每个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
表演专业台词与声乐的互补融合教学
【摘要】表演专业的两个重要支柱就是台词和声乐,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都比较重视研究表演教学领域,而对声乐、台词教学,特别是台词和声乐的交叉融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在互补融合台词和声乐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台词和声乐交叉教学的价值,并探讨具体的教学实践措施。
【关键词】表演专业;台词;声乐;互补融合教学
本课题将表演专业、表导专业、配音专业、播音主持专业、采编播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第一学年的台词课与声乐课有机的交叉融合,探索、研发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然后在台词、声乐两门课的教学训练中,同时间切入训练主干内容,真正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实施教学;最后通过反复的教学检验,形成两个独立学科的教学训练体系,并以专著、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教学实践汇报演出的形式完成课题,使台词教学与声乐教学更好地为表演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表演专业台词与声乐互补融合教学的价值
创新台词和声乐的融合教学实践,一方面加强了对表演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创作和实践,提供实践演剧艺术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表演艺术人才的质量与水平,对表导演创作、声乐教学和台词教学都有深远价值。具体来说,其一,通过创新融合声乐和台词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课程中声乐和台词脱节的问题,基础功不够扎实、创作手段单一化和想象受限等问题得到解决。其二,运动状态下台词和演唱的有效融合,是掌握技术技巧、具备扎实基本功的重要前提,处理这一重要问题需要达到动作急而不喘,在屈膝倒地的情况也能唱,确保演员在各种舞台行动中都可以很好地驾驭声音,提升学生演技。
二、表演专业台词和声乐的互补融合教学
(一)声乐教学训练方法有助于台词教学
探究主持教学中音乐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在播音主持专业中开设相关的音乐课程
1.《声乐》课教学《声乐》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此课程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表演性质,而是以学习发声技巧为主,通过学习呼吸、共鸣等演唱原理解决音高、音色和声音处理的问题。深入领会歌唱中科学的发声原理,能够对播音发声能力的建立和技巧的运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学习学生的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善,音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声音强弱、明暗、前后、刚柔等控制和变化能力得到提高,对声音的驾驭和掌控能力大大加强,基本能够获得通透、圆润、有感染力的声音。
2.《广播电视音乐应用》课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广播电视音乐的作用以及特征等的解剖和学习,让同学们对广播电视音乐建立客观和准确的理性认识,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广播电视音乐的方法。以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审美教育为主线,通过讲解分析经典广播电视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智慧,优化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配乐水平,并学会为影视音乐作品配乐的简单、基础的方法和能力。
3.《音乐欣赏》课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审美为核心,通过介绍、欣赏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范围及欣赏能力,从而掌握中外音乐在形势及内容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识。教师要把研究音乐欣赏的体裁、风格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总结音乐元素所揭示的命题,指引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最终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去追寻真正的美。
二、多听、多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课外同学们一定要多听音乐,广泛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情绪、各种风格的音乐,建立起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听觉经验。同时还要多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民族特征等,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后,还需进一步在实践环节中应用和提高。比如播音专业的学生经常会进行配乐朗诵,这时就要根据已有的音乐知识去选择恰当的音乐,然后把这些音乐合理地应用到朗诵中,对朗诵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配乐在一个完整的配乐朗诵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届的齐越朗诵节中,获得了奖项的作品,除了选手本身的朗诵水平之外,配乐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配乐和朗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除了为朗诵配乐,同学们还经常需要为一些短片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配乐。在节目制作中要学会配进合适的音乐,包括片头音乐、片尾音乐等。高品位的音乐会为节目的情绪过度、气氛渲染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注意音量的比例,总的说来音乐宜轻不宜重,要防治喧宾夺主,要讲究音乐的起止自然,一般采用“渐入”和“渐隐”,即音乐起时由弱渐强,音乐收时由强减弱,避免突起突收。
情境教学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播音主持教学中重要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本文通过了解情境教学含义,分析情境教学法与播音主持教学的结合意义和具体方法,以此探索具有播音主持特色的情境教学实践模式,为播音主持行业人才培养做贡献。
【关键词】播音主持;情境教学;实际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强、以虚拟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地创设和引入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特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想象、联想,获得情感感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主动、积极的进入到模拟场景氛围中,扮演与体验不同角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情境教学法与播音主持教学的结合意义
情境教学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应用价值非常高,不仅能运用于播音主持教学实际情况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创设播音情境来提升播音主持技巧[1]。首先,情境教学能激发并获得情感。“情”是播音创作的基础与依托,播音主持创作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创造美的意境,给受众美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思想感情状态的运动才能发出表情达意的声音来。吴郁教授在《播音学简明教程》中指出,情景再现的过程可分为四步: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在情境中想象并感受,在想象中扮演并体验,在扮演中体会并表达,这无疑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重要途径。其次,情境创设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播音主持教学本就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情境创设,改变“一言堂”的课堂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将“教、做、学”结合起来,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求知欲都有明显的作用。再次,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技能实践能力。情境教学的关键点是创设情境,需要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稿件来制定方案、分配任务、组织配合、完成作品,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应变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播音主持技能。
二、情境教学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
(一)以想象唤起具体感受,塑造播音主持内心情境
电影录音技术下电影歌曲创作技法探析
摘要: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歌曲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岁月。在这段特殊岁月里,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与文学的诗意美学完美结合,在突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曲调特色的同时,还蕴含着文学的哲学思辨与内涵深度。本文通过论述在电影录音技术“蜡盘配音”“片上发音”“光学录音工艺”与“磁性录音工艺”不断革新下中国电影歌曲的创作流变,展现老一辈音乐家们在电影音乐创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为新时代的作曲家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创作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精神动力与内在情怀。
关键词:中国电影;主题歌曲;录音技术;创作观念
中国电影自1905年的《定军山》开始,就以独特的京剧唱段形成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的有声电影才进入中国,中国的电影公司开始学习西方电影的录音技术与声音设计。在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演变中,声音的出现弥补了无声电影时期无法传达的语义与情感信息,中国电影声音的创作也特别展现出对于歌曲的偏爱,并成为早期有声电影用来展示电影声音的一种最佳设计手段与艺术表现方法。1930年,孙瑜导演的《野草闲花》正式开启了中国电影音乐的歌曲时代,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歌曲成为有声电影时代电影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式,电影歌曲也变成了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标志。
一、使用“蜡盘配音”与“片上发音”成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正在从无声电影时期走向有声电影时期。在这样一个声音技术不断变革的历史发展时期,电影的创作开始丰富起来,尤其是声音设计与音乐运用在电影听觉元素的表达上变得更加多元。在30年代很多经典电影中,歌曲的创作成为电影声音设计中的一大主流,且独具特色。30年代的声音录制方法自《野草闲花》中采用的“蜡盘配音”①录音工艺后,并无太大变化。但由于蜡盘的转速与电影胶片24格/秒的放映速度不同,单独录制在蜡盘上的声音与电影胶片放映时若想保持同步,在操作上就提升了难度,且一张蜡盘的播放次数有限,稍微不注意,或者遇到胶片断片的情况就很难再恢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了。所以之后在技术的发展上采用了更为成熟的“片上发音”②的录音工艺。这种方式是将声音同时录制在胶片上,起伏的声波经过传声器变成不断变化的电流,再经放大器进行放大,电流引起的弧光灯的闪烁变化就会在胶片上产生一种明暗变化的条纹,也就是声迹,以此保证在电影放映时声音与画面保持绝对的同步。“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录音技术与录音工艺,‘片上发声’录音技术代表了早期中国有声电影在录音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制作水准。”③之后,这种声音制作方式基本上贯穿了整个30年代的电影歌曲创作。老一辈的音乐家们如陈歌辛、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刘炽、高如星、雷振邦、王云阶、王酩、吕其明和黄准等也都用这样的录音工艺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电影歌曲。从改编乡间小调的民歌曲调到上海百乐门舞厅的流行歌曲,从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群众歌曲和革命颂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励志歌曲,所有这些电影歌曲都记录了中国电影在历史变迁中的独特风格变化。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的电影《马路天使》,作曲家贺绿汀为其创作的《四季歌》与《天涯歌女》成为百年传唱的经典电影歌曲。周璇饰演女主角小红,她凭借在影片中演唱的这两首歌曲,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那个穿着小花袄在上海的弄堂里快活歌唱的小百灵角色。周璇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声音随着她的表演被同时录制在影片拍摄的胶片上,所以在电影放映时,观众可以看到她的歌声与表情、动作等画面保持同步。虽然早期的录音还不能做到声音细节的表达,但这种声情并茂、声画同步的演绎方式,让观众获得了最大的享受。受江南民歌的曲调启发,贺绿汀的音乐用中国民族乐器三弦、二胡、响板来伴奏,有着强烈的戏曲韵味。演奏这些乐器的乐手们会在电影拍摄现场等待,在周璇演唱歌曲时同步进行音乐伴奏。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在拍摄现场采用的实地同期录音手法,能与周璇现场表演时甜蜜而亲切的歌声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巧妙地表达了邻家妹妹少女时代的那种直率与天真。当然,由于现场同期录音,后期不能进行任何的声片剪辑,所以对演员的表演以及现场演绎的声乐技法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高超的专业素养。《四季歌》中重复性的曲调婉转优美,通过四个季节的变化,抒写了大姑娘的故事与命运,让人格外动容。《天涯歌女》的曲调也是婉转悠扬的,运用了中国的传统五声调式,且带着一丝戏曲唱腔的韵律。画面上,语言的语气感叹声配合着曲调的转折音符,透露出情真意切,诉说了小妹妹与情郎哥哥深厚的感情。
二、“光学录音工艺”下的爵士曲风与民族曲调融合发展的音乐主题演变
20世纪40年代,作曲家们在30年代音乐创作的民族情感写实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当时西方流行的爵士大乐队的音乐风格慢慢流入中国,呈现的是一种新的听觉体验。因此,中国电影作曲家们的创作在民族技法传承的基础上,又把西方爵士乐的创作手法融入进去,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大胆进行了观念的创新,在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曲调上都有所改变,留下了一批与众不同的经典电影歌曲。40年代的歌曲录制与30年代并无太大差别,采用的依然是早期“片上发音”的方法,也就是光学录音技术和工艺。光学录音技术虽然可以使声音与画面同步,但是在录音过程中,必须保证音乐和歌曲从头到尾一次性录制完成,所以对音乐家的演奏技法和演唱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有时难免在音调、唱腔、节奏等很多细节上不能更为精确而细腻地表达,这就给电影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写实与情绪表现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当时被称为“一代歌仙”的作曲家陈歌辛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具有爵士大乐队曲风的优秀电影音乐作品,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和《花样的年华》等。这些电影歌曲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西洋曲调,在融合民族调式的和声基础上,加入爵士乐中切分的节奏音型,把老上海的旖旎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痴迷。《花样的年华》与《夜上海》是1947年的电影《长相思》中的主题歌曲,由周璇演唱,贴切地把那个年代酸涩的爱情故事与岁月痕迹表现了出来。这些电影歌曲的旋律轻柔而婉转,其中运用了民族曲调的元素,并与当时西方流行的爵士大乐队曲风相融合,在歌曲的节奏上进行了创新,音乐的风格更加活泼而动感,把最具西方味道的老上海形象重新进行了刻画,令人耳目一新。歌曲中小号、圆号、长号、萨克斯等铜管乐器的音色配合了很多向下的滑奏,音型还有一种拟人化的戏剧感。进行曲式的欢快曲调,再加上弦乐的铺底以及钢琴音符的流动,既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又有一种悠扬的感觉。在光学录音技术的支持下,乐手们的高水平演奏技巧清晰呈现。由于录音技术要求歌曲的录制必须一次性完成,但还是可以感受到周璇细腻而灵动的演唱以及她与乐队巧妙流畅的配合,人声与乐队可以说是一个现场演出,所有的演绎都是一气呵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胶片录制出来的声音效果也真实记录了演出过程的及时性、自然性与生动性。虽然当时光学录音技术无法更好地展现声音的动态范围与频率响应,但是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暖质感,让观众在欢乐的曲调与伤感的叙事对比中产生情感的交织,生成强有力的音乐记忆与情感符号。
情境教学法在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与其他的艺术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探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使用原则,以期为提高播音主持教学质量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景再现;播音与主持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与情景再现的结合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稿件,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点与情景再现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情景再现是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内部技巧,它是语言表达中很重要的一节,也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播音特点的重要术语。所谓的情景再现是指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在播音员脑海中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境”与“景”看似不同,但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却不尽相同。首先,都能激发、调动并获得情感。“情”是播音创作的基础和依托,是播音员对语言内容和受众的感情态度,是播音作品的灵魂,任何类型的播音作品都需要情、气、声的结合,气随情动,声从气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给受众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其次情境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传媒人才的要求,通过课堂上的场景设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活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播音主持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途径
根据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演播状态,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1.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力还原稿件的文字内容,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场景。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播读时不能做“见字发声”的“机器”,而应该通过呈现在大脑中连续活动的图像,发自内心地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身临其境,从而圆满地完成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现场播音主持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节目的主体,把实训的课堂想象成直播间或晚会现场。当你坐在主播台进行新闻节目的播报时,面前只有摄像机和提词器,但你需要通过摄像机去联想背后成千上万的观众,调整自己的播讲态度,充满热情地进行播报,还要想象受众接受信息、消化信息的能力,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速,做到增强学生的受众意识。实践教学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播音员主持人的角色属性,激发学生的播讲愿望和创作热情。
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3篇
第一篇
一、利用智能语音系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我利用这套教具系统为学生点播他们喜欢的,并且含有教材要求必会的单词或句子的音频文件和歌曲,通过清晰准确的音频点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智能语言教具系统,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通过有声教具的制作,教师可以实现物品发声,并且实现人与物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英语环境,培养小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因此,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一种新型的教学平台“讯飞语音云”问世,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发音。另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大大拓展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英语学习随时随地地进行,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TheStoryofRain和Whatdoshedo?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我发挥语言学科的优势作用,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智能语音教具系统,把教材上需要讲解的新单词、短语、文章等内容制作成有声课件,让书本或者生活中的物体会说话,尤其是故事情节,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手偶玩具或者动漫人物进行教学,通过教具系统的软件平台制作英语信息语音,上课时通过点读设备进行互动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生机之间的有效沟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下载相关阅读材料,用英语进行听说训练,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或者是智能手机通过网络连接,随时在网络上阅读所需要的英语资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