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作物栽培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措施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很多科技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在农业方面也引进了许多的先进技术。现阶段我国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产量问题是我们的民生问题。而科学合理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能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为民生的发展提供保障。因而对于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管理进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完善措施
现阶段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完善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
1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1.1将农作物的自然条件与生理特点作为基础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素探究
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对于农作物的需求表现强烈,在需求的类型、数量上都持续增加。为此,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操作,必须良好掌握各个关键要素,确保农作物的栽培工作能够在速度、数量及质量上均达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执行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与以往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很多地方都表现为土地肥沃、水土条件丰沛的特点,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关注,凭借优良的自然条件,农作物自己就可以良好地成长。可是现如今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极端天气反复出现,地方的土地和水体条件均有所下降,这就必须利用技术性的手段来弥补。
1品种的选择
农作物栽培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培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栽培直接关系到市场上各种物质的供应,如果在品种的选择上出现错误,不仅会造成很多领域的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出现一些领域产品价格攀升的情况,对社会物质的平衡供应也将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1]。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笔者认为在品种的选择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对自身的水体条件、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作出分析,不要盲目跟风栽培。例如,最近几年的芹菜、西瓜及大蒜种植等都出现盲目现象,不仅造成了滞销的现象,同时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也比较突出。第二,一定要在播种育苗方面特别注意,提前进行栽培管理,观察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做出良好的应对策略[2]。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应用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意义,首先要理解无公害农作物的概念,这种类型的农作物不含相关有害物质及其残留,且符合现行的卫生安全标准。有害物质主要泛指一些含有毒性的物质,通常以农药残留物为主,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中的毒害物质、重金属及硝酸盐和病原微生物等等。实现农作物无公害是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也是农作物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笔者概述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特点,分析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核心要素和应用意义,凸显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及作用。实践证明,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以此为基准能栽培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的栽培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类新鲜蔬菜瓜果,还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于当下绿色生态的发展形势,在农作物栽培方面,不仅要保障农作物质量和产量,还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无公害绿色栽培为目标。这就需要重视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依据绿色化农业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向提升,并从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国农作物栽培中正在被不断推广与应用,应以分析该项技术应用的意义为基准,推动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创新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丰富相关研究理论。
1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农产品有较大需求。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作物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生态、无公害的农作物食品已成为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相比于传统的农作物来说,无公害绿色农作物主要是以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理念为导向来栽培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态化
以无公害为基准能够防止在栽培农作物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可将其称之为无污染农作物。在实际栽培中,其是依据科学化栽培的方式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农作物。
创新栽培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栽培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农产品产量。在农业栽培科技的应用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需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指导,为广大农民获得栽培质量的提升,实现增产增收。本文基于对农业栽培科技研究的主题,对当前农业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栽培科技的实施途径,并对农业栽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仅供参考。
关键词:栽培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
农业是关乎到人民吃饭问题的重要产业,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并正在向农业强国迈进。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中,农作物科学栽培技术是确保农业作物产量实现高效增长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创新作物栽培科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农业研究人员应通过有效农业科技研究,切实提升作物栽培技术中的科学价值,促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在作物栽培领域中实现有效地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事业,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1当前农业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着诸多农业栽培发展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农业机械老化、高产栽培科技普及率较低等三方面问题。以下结合具体农业生产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1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在我国的农业发展领域中,农业种植观念以及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我国的农业种植观念,虽然在近年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国的当代农业生产。在当代的农业生产领域,很多农民仍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散户生产、低科技劳作、小富即安的农业生产现状仍大量存在[1]。就农业生产者而言,当今我国的很多青壮年农民,都进入了大城市打工,而留下年迈的父母维持着农业生产劳动,而老年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以及科学技术接受水平都较为滞后,很难展开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活动。具体对于农业种植观念而言,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观念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中农民的农业种植观念,普遍停留在传统的低效化农业生产水平之中,对于很多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整体性的落后水准,从而为农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增添了一大障碍。而对于农业技术应用而言,在很多农村中,对于作物的科学育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运作、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等农业科技,应用程度普遍不足[2]。这一现状也体现在老年农民对于新技术、新科技不理解、不信任的层面,相对于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展开农业生产,老年农民更加习惯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农业机械老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确保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而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中,不仅存在着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对于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反应在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以及农业生产者机械化农业生产观念不足的具体层面中。对于农业机械化落后的问题,我国现今的很多农村地区,虽然实现了基础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其使用的农业机械,都是较为落后的型号,加之很多农民认为只要拥有了农业机械,就不必进行相应的机械更新换代,加速了农业机械的老化。而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在我国的农村中,虽然农业机械化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整体的范围内,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还相对较低。在农民的零散式农业生产过程中,购买农业机械是一项较大的花销,农户购买了农业机械还需要进行科学维护,因此很多农户都放弃了购买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生产者机械化农业生产观念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年农民不会相应的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并且很多农村农户的农业生产零散、分散,导致了他们放弃了农业机械化生产,而选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遥感技术在农业信息学教学中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农业信息学的课程设计与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课程最新研究内容设计了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玉米出苗率、叶面积指数、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及叶片氮含量监测等6个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推动教学改革,为涉农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学;无人机遥感技术;课程案例
1引言
农业信息学作为农业与信息技术一门交叉的新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是作物栽培生理、农业遥感和智能决策等领域的交叉与创新,研究空间大,知识融通性强,有助于将关键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其先进的数据获取手段与数据采集方法,拓展了无人机遥感在农作物图像处理、光谱数据分析、光合机理、生理特征、几何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作物精准栽培与智慧农业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现代农业的智能化、定量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1-3]。随着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核心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已经开始应用于作物农艺参数监测中,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2]。该技术在农学类专业教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提高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该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3-6]。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教师们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7],农业信息化教学内容中图像处理,无人机飞行线路规划较为难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积极性差,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部分授课内容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定能增加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作物学教学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去基地实训,通过亲身实践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无人机遥感(UAVRemoteSensing)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机动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搭载数码越来越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UAV遥感在农业上正成为一种有潜力技术,可用于监测作物农艺参数。目前,UAV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8]。然而,由于其包含了作物学、图像处理、无人机飞行操作等较多的知识点,要完成这些实践内容,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掌握综合知识。通过让学生参与基于无人机的作物长势与营养监测的实践探究,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培养基础人才[9]。为了提作物学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目前的研究内容基于无人机的玉米生产长势与营养诊断,将该内容设计为6个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即基于无人机的玉米出苗率、叶面积指数、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叶绿素值、叶片含氮量监测,旨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案例
2.1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玉米出苗率估算。出苗率是玉米大田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时确定出苗率对于栽培管理决策如补苗、灌水等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预测产量。常规方法评估过程通过人工数苗,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视觉疲劳,造成准确率下降。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通过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大田作物的早期出苗率。采用Photosacn软件自动将无人机获取的单张高清影像拼接成一个整体,在识别出苗率的研究中,由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较好性能可以用于多种作物与作物分割,所以选择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法分割识别玉米图像。玉米4叶期后叶片之间会有重叠,按照常规计数法会将重叠在一起的几株玉米识别成1株,造成准确率降低。通过几何特征如叶片的长宽比、形态参数可区分识别重叠植株,通过识别重叠区形态特实现玉米植株计数,建立玉米苗期数的回归模型。该方法也可较好地识别杂草,提高出苗率识别的准确性。通过比较基于无人机与人工数苗的差异,可以评估该方法的精确性。
2.2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叶面积指数监测。LAI是作物冠层性能及其生长和产量潜力的指标,是栽培和育种研究中重要的先决条件,精准估计LAI对于监测玉米的生长状况尤为重要。无人机遥感作为一种新型非破坏性的测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估计作物的LAI,特别是在较大尺度范围下优势明显。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如苗期、拔节期、吐丝期,通过UAV获取冠层数字图像并处理,提取图像红绿蓝(R、G、B)通道值,用于LAI相关性较高的图像色彩参数如G-R,并用公式计算冠层覆盖度CC。以UAV图像提取的色彩参数与大田测量LAI为基础,通过不同回归分析方法,如单变量回归、偏最小二乘估计法以及精确性较高的机器学习方法如回归和随机森林何支持向量机法构建基于UAV的LAI估算模型,并通过R2和RMSE进行模型检验,选出估测LAI的最佳图像参数与回归方法,建立LAI最佳模型,为大面积玉米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在人口总量急剧增长背景下,农作物产量也在不断增长。花生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作物,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较高,所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指导,导致花生高产无法获得充足的保障,如何能够推动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显得十分关键。本文就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展开探究,客观阐述栽培技术要点,以求提升农作物产量,为后续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花生;高产;科学整地;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
郯城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县境属暖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依照气候学上之物候现象和气温变化划分四季,各季不等长。冬季最长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为63天。冬季寒冷少雨,为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为湿润性气候,春秋季为温暖宜人的半湿润气候。但随着地球大气趋于变暖和污染加剧,县内气温增高,降水减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13.7度之间,南部高于北部。气温的变化明显。县内降水量的特点是南部多于北部,中部最少[1]。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77%,在农业生产中,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大量人口的需要,迫切的需要运用高产栽培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花生作为一种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近些年来耕种面积不断扩大,食用油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如何能够在合理高产栽培技术指导下开展生产活动成为当前首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加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1播种前准备工作
1.1土壤选择
在花生播种前,首先需要结合花生生长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尽可能选择疏松的土壤层,土壤中性偏酸,肥力和排水能力良好。
1.2播种整地
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治理分析
摘要: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的一种,种植面积大,遍布范围广,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广的农作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夹河子乡在乌苏市的东部,地处平原,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本文主要研究了小麦的栽培技术,简要阐述小麦适合种植地塔城地区,分析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提出了对病虫害的治理防护手段,防止小麦受到病虫害而导致的减产,为小麦的生产质量做好保障。
关键词:粮食;农业种植;农作物;栽培技术;防护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粮食有着很大的需求。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粮食之一,其增收与减产与农民有着直接的关系,也间接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的栽培技术也成为了影响小麦产量的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同时,小麦的产量与病虫害也息息相关,一旦小麦受到病虫害的侵蚀,就会导致小麦枯萎、减产、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质量,所以要想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一定要做好对病虫害的防护。
1推广小麦栽培技术的意义
小麦不仅是我国主要粮食之一,也是啤酒、面包、麦芽糖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逐渐减少,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农民的经济来源减少。为了应对这一尴尬局面,我国粮食产业方面的专家提出了科学合理栽种小麦的建议,如纯天然、绿色、无污染、无添加,就是为了实现小麦增值、增产、增收的目的。小麦在我国粮食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小麦的产量象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程度。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所带来的收入也与小麦产量有关,小麦产量和收入持续不断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的农业水平不断提升。所以保障农民的经济来源就是保护国家的基础产业不受损失。同时,小麦作为夹河子乡农民的主要种植农作物,推广其正确的栽培方式,有利于实现夹河子乡的农民收入稳定,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小麦栽培技术
2.1选苗
栽培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成效
1.1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全国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自身特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科研、教学部门密切合作,重点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广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一大批高产实用栽培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2007~2011年,全国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亿亩,氮肥后移面积超过7.6亿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超过1.6亿亩,玉米大垄双行覆盖面积超过1.1亿亩;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2.9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超过153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1.2助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综合运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术手段,简化种植程序,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确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县60个,累计推广机插秧480万亩以上。经测算,机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亩增产分别达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广面积831.35万亩,占油菜生产面积的50.7%,每亩可节约用工4~5个,增收节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动江西油菜从2006年的600.4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827.8万亩。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2栽培技术推广创新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比21世纪初减少近1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