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作物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作物常识

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分析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分析对象,并对其农业规划原则进行探讨,针对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深化“智慧农业”理念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化;相关性;分析现代

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业种植劳动力,提升农业种植速度与效率,有效实现增收增产。同时,农业发展与机械化建设结合,更加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前行。

1菏泽市农业发展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菏泽土地种植面积达到83万hm2,占山东总耕地面积的1/10,在山东省各市中居第2位,粮食总产量高达505万t,棉花总产量约为28万t,占山东省全省的首位。详情见表1除了上述种植业菏泽市发展较为良好外,菏泽市的畜牧业同样也逐渐由传统经营向规模化发展,同时肉禽蛋等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加。这种情况与合作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经济建设存在重要关联。菏泽市林业发展同样保持稳定,造林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人工造林面积逐渐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农田林网化面积水平提升。通过分析这一部分数据可以发现,尽管菏泽市的经济水平在整个山东省排名处于中上游,但是菏泽市的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中的种植业以及林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研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增加现代化种植思想,实现机械化种植,代替传统人工种植,可有效提高菏泽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提升山东省整体经济水平。

2农业种植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意义

2.1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思想

阅读全文

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

1前言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距离,但是我国的农机化的进程已经慢慢向中级阶段过渡,我国传统的农业也在向现代农业进发。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农民就会想摆脱以往繁重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就会对农机化的需求增大,从而也使得中国的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

2什么是农业机械自动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在没有人员干涉的情况下,机械设备能够按照规定要求的指令进行自动操作,完成相关的活动。农业机械化就是运用机械进行农务作业,机械有大有小,有重型机械、中型机械和小型机械。另外还可使用计算机进行操控,比如美国、巴西,我国的东北平原也是机械化农作区。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科技的产物,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已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近30年来,农业逐渐推广机械化,一些生产作业和管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栽培、灌溉、耕地、收割、运输、作物管理、禽畜的饲养等一系列方面。

3农业机械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不够成熟

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精准农业是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遥感等高新技术用于对农作物精确度管理的一种方法。精准农业能针对各不相同的农田土壤结构、肥力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得出除草剂、杀虫剂、种子、化肥、生长剂等的合理用量,因此它可以实现对作物的投入调节。精准农业是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我国,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阅读全文

农业保险发展及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新疆农业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利用农业保险规避农业发展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建立相关模型,研究现阶段可能影响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年度农业保险赔付率对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影响为正,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对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影响为负。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稳定农民收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新疆

农业保险是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机制,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保险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或个人在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后,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财产保险。中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慢,过程跌宕起伏。1982—1990年为农业保险恢复试办期,1982年,本着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国家和农民分忧的指导思想,人保公司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曾开办多项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保险取得很大发展,试办几十个农业保险险种。1988年,保费收入达3.5亿元;1990—1994年为农业保险发展高峰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国家财政兜底,保险公司根据各地所需开办农业保险,基本不用考虑盈利问题。到1993年农业保险险种总数近百个,保费收入达8.3亿元,农业保险发展达历史最高峰。然而,与巨额保费相伴的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3年农业保险赔付率为116%,亏损率为56%。1994—2003年为农业保险持续萎缩期,1994年以后,中央财政要求人保公司全面向商业保险公司并轨,并对人保公司实行以上缴利税为主要目标的新的财务核算体制,一切与经济效益挂钩。

1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新疆农业保险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办,当时主要以耕畜业为主,保险种类稀有,后又停办。直到1982年全国农业保险恢复试办,新疆农业保险也开始发展,中国人保财产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开始承办新疆棉花保险业务。1989年以后,新疆农业保险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虽然1994年以后,全国农业保险进入持续萎缩阶段,但是新疆农业保险仍然呈稳步增长趋势;直至1998—2006年增速放缓后,可能由于国家对棉花实施补贴,推进了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7年以后,新疆农业保险又开始呈稳步增长趋势(图1)。

2新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即人们总说的靠天吃饭,新疆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区,农业保险风险较高、经营成本大,农业保险仅靠保险公司是非常艰难的[1]。新疆农业保险虽然有中央、自治区、地县三级财政按比例给予部分保费补贴,但剩余部分仍需农民自行缴纳,农民若遭受灾害,来年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活动,更将无力进行农业投保。况且新疆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全区90%多的县市财政连自给程度都达不到,全区农牧民中有22%属于贫困人口,农业保险地方财政配套补贴政策对比其他发达省份存在显著差距[2]。农业保险地方先出钱、中央财政后拿钱的联动补贴政策对新疆这样一个财政收入不足、经济落后的省份来说,压力巨大,新疆财政能拿出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较少。

阅读全文

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就是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使他们在疑惑中产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教师精辟的分析,有的是真实生动的例子,有的是精妙的设问,不管哪种形式,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比如,在教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的开场白只告诉学生地球上七大板块及其名称,导入就会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提问来作为开场白:地球上为什么有高山、盆地、平原等不同的地形,为什么地球上的陆地没有连在一起?这些陆地以后有没有可能连成一个整体呢?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这些问题对学生并不陌生,但他们一直没有得到答案,因此更有兴趣去探索这些奥秘。有了良好的开端,再加上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表现得非常主动,也能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个学校普及和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同时,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为学生展现了生动、形象的画面,扩大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应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中,其靓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真实的画面、动感的视频等都会引起学生好奇心、新鲜感,还能够使复杂的、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进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会利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由于地球仪较小,且光源不易调整,教师很难演示地球的公转,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形成了四季变换,他们听不懂、理解困难,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倾斜着自转的过程中还在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次,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就知道了四季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更有兴趣学习和探究更深入的地理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等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选准运用的时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知识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用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讲到我国的气候特征时,教师可以以南北方农作物的不同来引出气候与农业的联系,然后让学生总结各地的种植特色。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再加上同学间的交流,总结出了南方和北方利用各自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如海南、广东等地靠近赤道,年平均气温较高,适合种植各种瓜果蔬菜,是我国重要的果菜生产基地;北方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基本上是两季作物,尤其到了冬季蔬菜的品种非常单调,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天以白菜、萝卜等耐寒蔬菜为主。又如,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着装与气候的关系等。这样,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阅读全文

农民思想意识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调查摸底,了解农民思想意识状态

农民进入了城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接受了多少,接受态度是怎样的?为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一份具体的调查问卷(附后),问卷主要内容有参加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目前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等几方面内容。大桥社区教育中心人员深入安置区采取定点和入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9份。通过及时总结,发现情况比设想的还要糟糕。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经过拆迁,经济条件有了一定好转,住进了镇区,成为一名“街上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仍然大幅滞后。调查中发现40%的人都认为在楼宇中间种植农作物可行,现场查看的确如此,楼宇中间被分成若干块,分别种上了农作物;32%的人认为物业公司比较烦,甚至有人认为物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小区里环境较差,车辆停放混乱;调查问卷最后一项,问题是您在心底里是否承认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和生活,成为市民了么?收回的问卷近450份都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超过了90%。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这些农民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身份转换意愿不积极。目前,农村在拆迁、土地流转中均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在计划生育等方面有一些优势,而且目前农村医疗保险逐渐普及,农民对转换成市民的愿望不如以前强烈,他们认同农民的身份,住进了镇上的安置区,成为一个“非典型”的“新市民”。第二,农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城镇不相适应。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不了解城市活动的基本规则,表现出规则观念淡薄,对城镇中一些制度和准则视而不见,在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盲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缺乏对自身行为影响力的认识和自制。第三,农民对城市价值观认同度不高。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与城市现代、开放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主动介入城镇的积极性不大,不愿意与社区打交道,在社会交往上,大多仍然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的交往方式。他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尚未确立,封闭、自私、传统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已经扎下了根。

二、确定内容,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载体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社区教育中心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合适的载体来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使其真正地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一名新市民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选定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知道、了解的,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才乐意为他们所接受;只有选定一些积极的、文明的、向上的教育内容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1.城镇生活知识。

农村生活与城镇生活有较大不同,农村单门独院,空间宽敞,生活自由;城镇安置区密度比农村大,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农民搬进了安置小区,住所一夜之间变化了,但城镇生活的知识他们掌握却是有过程的。为了让他们迅速了解并遵守城镇生活的一些规则和制度,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了《社区生活常识》小册子,具体内容包括居民楼生活注意点,防止煤气中毒,如何防盗防抢等。另外根据《城市生活常识》等书刊选编了城镇里的衣着打扮、一日三餐、居家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就医指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两本小册子涵盖了城镇生活的若干要点,两本小册子的分发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欢迎。

2.城镇文明知识。

阅读全文

抗战时期地方农业推广研究

本文作者:郭从杰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淞沪会战后,日军随即于1937年11月侵入安徽境内。“到1938年底,全省有40多个县市先后被日军占领,并相继建立了傀儡政权”,“被占领区约占全省国土的52%、人口的54%、耕地的61.6%。”[1]282日军盘踞着主要的城市和县城,而国民党统治区域多限于皖西、皖南等山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沦陷区的物资进行疯狂掠夺,并对国统区所需物资进行了控制。为坚持抗战,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抗战期间,安徽省也组织成立了相应机构,颁布政策,采取措施,推进经济自足与发展,尤其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开发,这一时期安徽的农业推广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学界目前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梳理与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等机构被裁撤,农业推广一时陷于停顿。1938年1月,国民政府将中央直属的稻麦改进所、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等统一归并为中央农业实验所,由经济部管辖。中农所下设稻作、棉作、麦作、杂粮、森林、蚕桑、畜牧兽医、土壤肥料、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等九个系。其中在改良农业方面,中农所倡导与督促各省农事机关,共同致力于改良种子推广种植,如稻、麦、桐油、茶叶、蚕丝等以及可为工业原料兼可外销的农产品;推广肥料、指导施肥,过去肥料的使用常赖于民间旧法施肥,科学方法尚未充分利用,应当天然肥料与化学肥料同时并进;防除病虫害,要制造杀虫剂,推广使用喷雾器,等等。[2]随后,各省主管农业生产机构,将原有农业、园艺、林业三所,合并归一,称为省农业改进所,所有与农业有关的省属零星机构均归辖其下,各县设有农业推广所,并实地指导,扶助农民改善耕作技术和经营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抗战后,安徽省沦为战区,“农林建设机构在1937、38年度遂全部陷于停顿状态,原有农林基础几至摧毁殆尽,至1939年战事稳定,方始重建,由保管而恢复,由恢复而开展。”[3]1641939年成立了省农林场,并要求各县于私立农林场应加提倡,推进农林推广。安徽省农业改进所,遵照中央迭次指示,自1942、1943两年度起,即拟筹设农改所,并列入本省实施计划,终因经费无着,未能实现。1944年1月才开始成立,掌管全省农业技术改进事宜,内设总务、技术、推广三组。[3]173

安徽省农业改进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设立省立六安农林实验场,该场负江北农业技术改进及示范推广之责;设立战时农业巡回指导队,该队负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优良品种,指导农民组织团体,提倡乡镇公共造产,调查农村经济状况等任务,并以霍邱、寿县、六安、合肥、庐江、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岳西、霍山等十二县为指导区域,深入农村实地指导;要求各县农业推广所,负责各县农业指导宣传调查示范等、推广工作。1944年度为安徽省造产年,省农业改进所饬令各县健全推广组织,充实技术人员,并派指导员经常下乡,协助推行乡镇造产;各县农林场,负各该县农作物地域试验,繁殖优良种畜及协助农业推广之责,1944年度为了辅导乡镇造产及粮食增产,除饬遵照院颁组织章程内所载业务次目办理外,并规定每场至少须繁殖优良农作物种数五十市担,以供推广。1938年5月经济部成立了农产促进委员会,以统筹全国农业推广及促进农业生产为宗旨。为了增加粮食,1940年行政院设立农林部为农业主管机构,负责推广事务的是农林部的农事司,所采取的农业措施主要有:发展农业推广事业,各省县设立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所等组织,训练推广人才,成立推广繁殖站,繁殖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等。安徽省1942年度设有县级农业推广所多达44处。1941年为统筹全国粮食增产事宜,农林部另外专门增设了一个粮食增产委员会,主持粮食增产的推广工作。各省的农业行政则集中于省政府建设厅,县则由建设科主管。

1941年8月安徽设立省粮食增产督导处,推行粮食增产及特种农作增值,皖南设分处。1942年6月奉令将处改为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总团内设总督导一人,由建设厅厅长兼任,综理全省粮食增产事宜。各县要求设立县粮食增产总指导团,内设总指导一人,由县长兼任,综理全县粮食增产事宜。皖南各县相隔大江,交通未便,特设立皖南分团,内设主任一人,由皖南行署主任兼任,综理皖南各县粮食增产事宜。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进本省粮食增产,工作主要体现在:一为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如利用冬季休闲田地,夏季休闲田地,垦殖荒山荒地,利用隙地,推广桐林间作,减少非必要作物,改种农作物,减糯改籼等七项,一为积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推广再生稻、推广改良稻种、麦种,防治麦病,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增施肥料等六项。1945年4月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奉令结束,所辖业务移交建设厅,而建设厅后来又督饬省农改所继续接办该团业务。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在一些具体方法上指导民众,推广新知,如收获之改良“查本省一般农民,狃于积习,对于收获方法多不讲求,或于刈割以后,曝露田间,不即脱粒,或则长期堆集场上霉烂耗蚀,损失甚大”,本团“通令各县,转饬各乡保甲,晓谕农民,切实矫正此项陋习,复兴农改所共同设计制造简单合用之打稻桶,经试用结果,本团已在皖西立煌一带,先行推广成绩尚称良好。”[4]66当然增加食粮种植面积一类工作,只须技术人员,配给政治力量,推行较易。至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则需要优良种子、除虫药剂、大量肥料及普遍技术指导。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现状

一、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县级设立了农技站、种子站、经作站、土肥站、畜牧站、植保站、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等17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0个乡镇(街道)设立了农技农机站和畜牧兽医站,全县每个行政村(社区)都配备了农科员和兽医员,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2.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现有人员1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占全部人员的84%;农艺师职称以上74人,占技术人员的49%。乡镇(街道)专业技术人员61人、村级农科员92人和兽医员127人。这些农科员承担着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及具体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3.完善各类专业协会。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26个,会员3238人,带动5000多农户靠科学发展和致富;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个,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新力量。4.开展多方合作。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与省市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业科技带动推广协议;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把先进的品种、技术和成果引进来,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开展多种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措施

1.强化技术培训。通过会议和现场培训,深入田间指导等方式,开展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多生稻栽培管理和果园间套种粮食等技术培训。2�加大宣传力度。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赶集日和“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活动等有利时机,采用上门服务和现场咨询等形式,抓住各种场合,深入各乡镇、街道和村民小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新品种保护、农作物转基因知识、安全购种常识等相关法规和知识宣传。3.加强经济作物培训。围绕经济作物种植,采取课堂讲授、实地观摩和手把手操作等培训方式,对广大种植户进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4.加强防疫防灾培训。结合动物防疫工作和抗旱救灾等技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生猪免疫、动物生物安全、兽医检测等防控技术及实践技能操作培训,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

(三)农业良种的实施推动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全县各类农技推广组织试验示范和积极引进并举,在研究全县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的同时,加大了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力度。1.应用良种。做好农作物种子室内检验、品种纯度小区种植鉴定和新品种试验示范。2.应用项目。抓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水稻单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3�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引进?果、火龙果和荔枝等优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示范,为储备优良品种资源及下一步推广提供依据和打好基础。4.强化农业机械对生产服务。针对农业生产的时令性及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组织农业机械下田作业,确保了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5.加强畜牧科技推广。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猪、良种牛、良种羊;进行了生猪人工授精、牛冻精改良等畜牧科技推广应用。目前,全县畜牧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措施到位率达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5%。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摘要]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弱,政府生态环保责任落地难,生态环保公共建设滞后,环保部门执法监察难,农业生产方式非持续等原因,造成德宏州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通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环保属地管理责任,拓宽公共投资渠道、补齐生态环保建设短板,明晰环境资源产权、提升环保部门执法能力,坚持绿色生态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路径选择,加快德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德宏农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生活好起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观。同年3月8日,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强调打好乡村生态振兴这张牌,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德宏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汉族与傣、景颇、德昂、傈僳、阿昌等世居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2016年底,德宏境内有73.14万人分布于农村,占总人口56.52%。农村不仅给城镇居民提供生活补给,同时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与城镇相比,德宏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滞后,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新时期,加快德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尽快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宜居”新农村,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尤为重大。

1德宏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

1.1生态系统失衡,资源承载达极限

德宏辖23个建制镇,27个乡,其中22个属山区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户均林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且大多耕地分布呈零散态势。许多农户随意在陡坡地、丘陵地以及荒地荒山开垦种田,为满足生活薪材需求频繁砍伐林木,破坏了原有生态植被,导致裸地增多。在大量山地和丘陵地上形成的农田生态极为脆弱,特别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由于德宏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干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遭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德宏农村局部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从而造成区域范围内整体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作用被削弱,资源承载能力已到极限。

1.2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业面源污染凸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