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职业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思考
[摘要]
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业是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化农业、确保国家农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云南省富源县为背景,探讨了该地区在现有农业农民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从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和教育两大层面给出思考策略,希望快速推进云南省农民的新型职业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云南省;对策
云南省富源县以中山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农林牧业发展。从现实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该县从2010年开始每年农业财政收入都照比前一年平均增长20.22%左右,农业化程度相当高,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但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富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这就导致了县内农业的兼业化、空心化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劳动力出现不足状况,从县内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极度影响其农业推进进程。为此,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对我国与富源县相似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见,希望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科学专业技能、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进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农民大量流失问题。
1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富源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外农业教育启发
本文作者:赖炳根 周谊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它不但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这些成绩与其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不无关系,本文主要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入手,谈谈对德国农业教育的认识及对我国农业教育的启示。
1德国农业发展现状
德国国土总面积为35.7万km2,其中17.3万km2为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54.4%。2005年,约36.66万个农场拥有超过2hm2的可用农地,全国各农场平均面积为46hm2,农业从业人口约12.6万,较之2003年,下降约1.5%。德国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畜牧业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2004~2005年政年度,德国各农场平均产值为36647欧元[1]。
2德国农业教育现状
德国历来就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历史,并且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德国学校职业教育系统积极与已取得培训资格的农场展开合作,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2.1以法律形式保证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施
大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在对新农村的精准扶持的背景影响下,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比较小,社会影响力比较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教学体系过于单一,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的脚步,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一、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的情况,现在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影像技术、打印技术,都没有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体现。制约着我国农村的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的要求,能够培养专业、大量的懂得农业技术的人才。但是我国这样的课程体系较少,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
(二)农村职业教育影响力小
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在农业职业教育帮扶上,可以采用的减免学生学费的方式。但是目前举办的规模,还是仍然比较小,没有占据很大的社会地位,存在着招生困难,学生少生源不好等多样问题,出现了农业类专业萎靡不振,甚至消失的情况。
(三)教学体系单一
新媒体传播中农村职业培训探究
摘要: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的优势为逻辑起点,纵观农村职业培训的体系,其逻辑生成围绕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内涵、方式方法和实施战略等问题展开,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脱贫致富、精准扶贫等哲学话语中分析出基本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径。通过对农业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的内涵与外延,寻找出农村职业培训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改变农村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职业培训创新,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长效性。
关键词:脱贫致富;互联网;新闻传播;逻辑生成;职业培训
脱贫攻坚是国家实现百年奋斗的标志性指标,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的与要求。在哲学的范式下,确立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线分析新时代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念。本文拟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职业培训的逻辑生成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改变农村传统职业教育的做法,建立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的路径,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和跨界合作共赢的方式与方法,以此促进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的典型培育与推广,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之举,是助推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脱贫与致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促进农村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内涵本质特征
贫困是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等三个角度来认识的,贫困一词并非特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本文贫困主要从指经济层面来研究,包括收入、消费以及能力等低下等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的状况,确定贫困的划分标准。
(一)农村贫困线标准的内涵实质。1.贫困线标准。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的标准是贫困线,贫困线是根据最低食品支出费用与食品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率,通过量化指标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的基本要素,计算出最低食品支出费用。世界确立贫困线标准使用恩格尔系数法,通过食品消费支出与居民总支出的比值高低计算,比值与生活水平成反比。2.地域不同贫困线的标准。以特定群体收入为界,贫困居民为不同地域存在一定比例低收入居民为标准。贫困内涵是相对的,贫困线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贫困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3.农村贫困线的标准。农村极端贫困线是通过纯收入与粮食生产数量为比照,计算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即是农村贫困线的标准。
(二)农村职业培训的内涵呈现。1.职业培训的内涵。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内容是职业培训的核心要素。国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使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从法律上得到了保证。2.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农业技术技能标准、职业技术技能等级及鉴定、农业职业技术技能竞赛和技术技能人才表奖等方面组成。3.不同种类和不同层级的职业培训。农民农业生产岗位培训、农民工城市就业前培训、农民工转岗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种植养殖培训等,分为初、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职业培训。
农民职业培训中教育技术论文
一、农民职业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度明显,土地农转非增速,土地征占规模不断增大。相应地,农村失地农民人数激增,这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问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却较短,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或者城市生存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农民严重缺乏职业技能,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其职业技能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失业农民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农民勉强实现就业,但大多也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行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工资待遇低且工作稳定性差。因此,农民亟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创造和把握再就业机会。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条件差。目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政策导向性,一些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简陋,培训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虽然国家对于农民培训方面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施建设需求经费巨大,这些费用远远低于实际需求。
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目前,大部分农民培训教师缺乏相关信息技能培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缺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所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政府部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农民培训教师工资拖欠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3、网络培训资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针对农民培训的网络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符合农民需求的培训少。目前,农民培训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家务农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新农村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二是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户籍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四是从事农、林、渔业、种养殖为生的农村居民。在对农民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而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培训课程也没有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分类,导致农民培训项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烹饪等脱离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路径探析
[摘要]在国家政策与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但由于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并不明显,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后以服务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围绕农业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产业化;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延伸,其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同时还能面向农民群体展开广泛的专业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教学,帮助其逐渐从身份农民逐渐转变为职业农民,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全新特征与趋势,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根据农业产业化需求,对农业职业教育措施加以完善,则成为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不仅意味着农业增长方式需要向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同时还需要以专业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农业生产升级的相关要求,因此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实现难度是比较高的。而在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下,农民综合素质能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无论是对各种先进机械设备应用技能的掌握,还是对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知识的积累,都能够为专业化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而在农业生产逐渐趋于专业化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进程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极大推进[1]。
(二)满足专业人才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加工、销售,抑或是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对专业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各领域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比较小,因此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则能够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来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同时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出大批多专业领域的农业人才,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推广先进技术方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通过对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应用来实现,但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对于各种先进技术、方法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即便近年来很多先进技术都已经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有了应用,也同样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推广,这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而随着农业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即便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却能使各种科学技术方法的推广难度大大降低,同时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村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体,世界农业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农业技术改进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与其他农业教育融合再到独立分离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和加拿大4个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4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了这4种模式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借鉴
农业职业教育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其“二流教育”形象根深蒂固。即便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也难以获得社会同等的价值认知。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技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教育政策又将职业教育置于显著的地位。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职业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现实发展地位的低下与国家政策的热烈期盼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而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本身就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上述矛盾的张力更加突出[1]。因此,不仅要追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在何方?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给出了答案。由于世界各国在教育传统、教育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当前学界对农业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大部分学者较为注重对某一个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或特点的研究,鲜有就不同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与总结。基于此,本文在回顾世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对发达国家的不同农业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以总结其共同的经验,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1世界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农业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在欧美兴起了以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畜牧养殖技术改善、铁制农具代替木制农具以及蒸汽动力应用于农业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从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技术革命也推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刺激了农民、农场主寻求获取或提升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途径与渠道。于是,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农业生产者寻求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其实早在18世纪初期,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新型种植和养殖技术的交流,欧洲的一些农场主就开始成立以促进技术交流为目的的农民专业组织。到19世纪时,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以农业科技推广为己任的农民专业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出版农业刊物、定期举办农业培训、农业新技术展示等方式来推进农业技术的应用。19世纪后半叶以后,一些大型农场的农场主开始创办农业技术传播学校,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866年阿尔伯特在英国创办的泰尔农业技术学校和1918年舒尔茨在德国创办的和恩海姆农业技术学院[2]。这两所农业院校的成功创立,吸引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农业职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正规化发展时期。农业技术学校在传播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这种私人办学的方式在教育公益性方面的不足开始凸现。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积极创办农业技术学校。泰尔农业学校在1884年就发展成为英国皇家农业技术学院,由私立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变成了公立的农业技术学院。法国政府也于1887年创立了法国第一所公立农业学校———吉戈隆国家农业技术学校。到19世纪末期,欧美各国政府创立的各类农业职业学校的数目达到了17所,其中最多的是德国和法国[3]。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分化,从19世纪末期开始,针对农业领域技术要求的普通教育开始得到发展,农业普通教育成为各国公立、私立大学的一部分,这类教育体系逐渐从农业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进入20世纪初期,针对农民职业的技术补习教育和学徒教育开始发展,并从农业职业教育中逐渐分离,由此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普通教育和农业学徒教育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教育的发展,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规范农业教育发展的学制体系、经费来源方式等法律法规,使得农业教育的发展日渐规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人口的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变革,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使得各国政府开始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此时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凸现。欧美各国开始改革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如德国农业企业、农场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美国以农业专科教育取代农业中职教育等。这段时期内,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职业学历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职教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提升办学质量和普及入学率两个阶段,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经过200余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业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已经形成了各国的独特模式,适应了各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农业职业学历教育上看,比较典型的模式有欧洲各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赠地学院制度;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日本住校制研修、欧洲农业学徒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与农学院合作模式、法国政府与农协合作模式等。下文以发达国家集中典型教育模式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差异和相同点,总结其相关经验。
2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2.1德国:农业实践和农业理论并举的双元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