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职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培养和储备农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现代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却存在着与现实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受阻。为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业人才的培养,需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基于此,文章对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毋庸讳言,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弱,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应对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好促进农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1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1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弱
为了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像对报考农业专业的学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以便提高农业专业的报考率等。但是,即使有这些优惠政策支持,由于农业学校社会影响低,农业学校仍存在招生困难情况,加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数量不足,质量差,造成难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1.2农业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
农业职业教育价值3篇
农业职业教育篇1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顶层设计,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以尽早破解职业教育痛点问题。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先后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多个旗帜鲜明的行动方案,更是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足见,新时代背景特别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面对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如何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找准发展的着力方向是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超越是不同时代教育的共同属性,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首先发力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即带动学生的自我促进,使他们通过收获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我获得感,赢得上进心和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乡村建设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和高级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引导青年学生关注乡村发展现实,实现从教学到认知再到实践的跨越。农业职业院校要深度开发人才培育系统,变革综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理念,推动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向纵深拓展,培养大批农林技术“土专家”和种养殖能手;开创思政教学大空间,用蓬勃的实例坚定学生的信念,促使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投身乡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今年8月,100多支来自不同院校的包括农科大学生在内的实践队伍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全国上百个乡村切身感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使命。青年学子农业知识扎实,专业素养高,但对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甚少。职业院校利用暑假将思政课开到乡村生产生活一线,既能引导广大学子关注乡村建设,发现并尝试利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又能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坚定青年学子信念,激励他们将职业理想实现融入到乡村建设洪流中,从而推动了学生自我实现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理应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作为自身“工具价值”的基本取向。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互动融合发展为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紧跟乡村发展趋势和建设需求的发展优势,把握优势,传递农业产业信息,推动农业产业链增值,提高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人员及电商、文旅、康养、体育等新兴业态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推动农业农村向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一是要做到教学紧贴乡村需求,并根据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项目,将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畅通“政校行企”合作渠道,将农业院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共同培养主体,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乡村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持续为乡村输入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青年人才;三是要面向农民招生,破解农村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总量不足等问题。针对各地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创新“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提供系统化培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1907年该校设立以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育成天农、清农、清山、甘育系列小麦品种69个,天亚系列胡麻品种27个,获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1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农校。特别是近10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乡村振兴,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中国农科院兽药研究所、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垦集团等校地行企合作,走“产学研创用”融合办学之路,在带动乡村地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开创富农兴农新局面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是知识型产业,各类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尤为关键。乡村振兴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组织管理等多维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找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着力方向,方能带动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大有作为”。
作者:兰翔英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职业教育篇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机械化农业与全自动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对新时代农民的考验。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现代化整体存在差距。本文在研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的要求与注意事项,为农业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全自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教育
农业的现代化指由传统种植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将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在大力生产的前提下保护环境、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随着农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在各个发达国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些年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袁隆平院士带领的育种领域和其他的技术领域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途径进行发展与管理,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距离完全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现代经济管理、产能配比三方面,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距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所弥补的。本研究首先对三方面差距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然后分别对技术、经济、配比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分析,根据所做的相关调查和实地考察,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率与现代化程度的建议与意见,为实际应用做出了贡献。
1农业产业存在的差距
目前,农业产业和现代化之间的差距主要有三方面:技术应用、经济分配、产业能源配比。
1.1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耕种、育种、灌溉的管理,元分配的安排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并为育种灌溉提供更精确地时间,但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也是对农民要求最高的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实现。技术是使用机械进行更高效率的培育和种植,主要是对农药喷洒机、收割机等基础机械的驾驶与应用。
谈地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一、农业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困境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为例,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对涉农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涉农专业
农业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担负着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由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办学深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不匹配。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可见,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道路,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的必然途径,是实现职业院校良性持续发展和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1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1.1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自2016年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就2018年而言,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0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作物种植面积608.09万hm2,粮食总产量3632.7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在350亿kg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3.6万t(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252个,超亿元企业达到29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事农林牧渔业行业人员达到478.68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办学定位
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边疆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当前,农民专业知识欠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为云南边疆农民职业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准确抓住机遇,对实现云南边疆的乡村振兴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迎来农民受教育需求与自我提升的机遇
云南边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云南边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调查结果显示:近50%少数民族农民群体的初始教育不足,继续教育欠缺[5]。此外,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对较高的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国家提出诸多针对乡村的好政策,但仍不能真正解决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不能真正满足云南边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新开辟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云南边疆农民对自身农业技术提高与创业致富等的需求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新发展的有力推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全覆盖,云南边疆农民对提高自身技能与创业致富有了急切的需求,如边境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与养殖,土特产的储藏、精加工与网络销售,边境乡村风景旅游及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展示等[6-8]。而要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将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民受教育需求紧密结合,让田间地头成为农业职业教育课堂的实践基地。这不仅能满足农民受教育的需求,而且可以逐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整体实力。
(二)迎来边疆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对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机遇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据调查,全国乡村建设普遍缺乏人才,云南边疆地区的乡村建设人才尤为紧缺,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幼儿与基础教育人才、生态环保人才等[9-10]。云南边疆地区乡村对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需求量较大,更需要精通各种农业技能,又懂农业二、三产业服务与销售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云南边疆地区严重缺乏关于乡村地区人才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在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农村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使农业职业院校迎来了人才供给的新机遇。
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体,世界农业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农业技术改进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与其他农业教育融合再到独立分离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和加拿大4个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4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了这4种模式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借鉴
农业职业教育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其“二流教育”形象根深蒂固。即便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也难以获得社会同等的价值认知。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技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教育政策又将职业教育置于显著的地位。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职业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现实发展地位的低下与国家政策的热烈期盼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而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本身就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上述矛盾的张力更加突出[1]。因此,不仅要追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在何方?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给出了答案。由于世界各国在教育传统、教育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当前学界对农业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大部分学者较为注重对某一个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或特点的研究,鲜有就不同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与总结。基于此,本文在回顾世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对发达国家的不同农业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以总结其共同的经验,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1世界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农业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在欧美兴起了以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畜牧养殖技术改善、铁制农具代替木制农具以及蒸汽动力应用于农业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从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技术革命也推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刺激了农民、农场主寻求获取或提升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途径与渠道。于是,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农业生产者寻求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其实早在18世纪初期,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新型种植和养殖技术的交流,欧洲的一些农场主就开始成立以促进技术交流为目的的农民专业组织。到19世纪时,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以农业科技推广为己任的农民专业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出版农业刊物、定期举办农业培训、农业新技术展示等方式来推进农业技术的应用。19世纪后半叶以后,一些大型农场的农场主开始创办农业技术传播学校,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866年阿尔伯特在英国创办的泰尔农业技术学校和1918年舒尔茨在德国创办的和恩海姆农业技术学院[2]。这两所农业院校的成功创立,吸引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农业职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正规化发展时期。农业技术学校在传播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这种私人办学的方式在教育公益性方面的不足开始凸现。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积极创办农业技术学校。泰尔农业学校在1884年就发展成为英国皇家农业技术学院,由私立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变成了公立的农业技术学院。法国政府也于1887年创立了法国第一所公立农业学校———吉戈隆国家农业技术学校。到19世纪末期,欧美各国政府创立的各类农业职业学校的数目达到了17所,其中最多的是德国和法国[3]。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分化,从19世纪末期开始,针对农业领域技术要求的普通教育开始得到发展,农业普通教育成为各国公立、私立大学的一部分,这类教育体系逐渐从农业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进入20世纪初期,针对农民职业的技术补习教育和学徒教育开始发展,并从农业职业教育中逐渐分离,由此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普通教育和农业学徒教育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教育的发展,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规范农业教育发展的学制体系、经费来源方式等法律法规,使得农业教育的发展日渐规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人口的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变革,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使得各国政府开始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此时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凸现。欧美各国开始改革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如德国农业企业、农场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美国以农业专科教育取代农业中职教育等。这段时期内,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职业学历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职教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提升办学质量和普及入学率两个阶段,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经过200余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业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已经形成了各国的独特模式,适应了各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农业职业学历教育上看,比较典型的模式有欧洲各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赠地学院制度;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日本住校制研修、欧洲农业学徒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与农学院合作模式、法国政府与农协合作模式等。下文以发达国家集中典型教育模式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差异和相同点,总结其相关经验。
2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2.1德国:农业实践和农业理论并举的双元制模式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很多优秀的农业文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智慧。茶叶作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谈论分析茶叶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茶叶农业教育在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文章。
关键词:
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网络教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茶叶作为其中一种,若能利用好互联网+,在当下茶叶农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茶叶农业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推进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趋势。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互联网+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新趋势。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祖国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茶园建设。因此,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茶叶农业职业教育。
1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实现传统茶叶到社会教学的转型。社会越是发展,我国对于茶叶精神、农业信仰、学习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利用好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术文章已经越来越多,社会正逐步重视茶叶农业教育。从85年的几篇论文逐年增长到上百,直接反映出我国对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都需要相互连接和沟通。要想创新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只有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在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中将其传承和发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探究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有效带动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水平提升。总之,茶叶农业技术以一种创新形式在延续着传统的精神,换句话说,茶叶农业技术是不会消亡的,它代表的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会变得更好。